(845)-

各位一定吃過番薯或馬鈴薯,但您可吃過「竹薯」嗎?「竹薯」是啥麼您可知道嗎?很好!既然知道的人不多,那麼就容在下向您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竹薯」這玩意兒不是啥麼名產,在那生活艱辛的歲月裡,它可是窮家用來救命的糧食咧。尤其一起渡過那段時日的朋友,對它一定不陌生才對。那年景氣極為不振,民生凋敝生活艱苦,山村生活幾達羅掘俱窮的地步。

當時窮家三頓併做兩頓者不在少數,滿山遍野俱是挖掘山薯採擷野菜之人影。鄉村生活都已是這樣,城市生活當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就在這兵荒馬亂當頭,鄰居富貴婆婆卻是老神在在。

鄰居從未見她外出尋覓糧食,她卻悠哉的過著她的日子。此人寡居甚久,從我知道就已有廿年之光景。富貴叔公是個軟腳蝦,生前是在媽祖廟旁經營小吃攤子。她家的鹹湯圓飄香山村,老祖母常去光顧他的攤子。

富貴叔公的兒子夭折之後,這家人的生活步調大亂。富貴叔公兩年後,在一個寒夜裡,他追隨孩子去陰曹報到啦。寡居的富貴婆婆,拒絕任何外力之支援,獨自一人過著清苦的日子。她兒子與我年紀相彷彿,因此他對我特別疼愛。

她經常對我說:「當我的兒子好不好?」我將此事告訴母親,母親說她可憐多親近她沒關係,但是要做她的兒子門兒都沒有。富貴叔公留下一片山園,富貴婆婆每天耗在山園裡,卻也不見她弄出啥麼名堂。

那時我還無弟妹,所以每天四處遨遊自由自在。富貴婆婆的山園有多棵桃李與芭樂樹,結果之時從未見婆婆前去打理。因此,那邊儼然就成為我們的秘密基地。我與鄰居文喜經常出沒那裡,採擷果實或玩捉迷藏遊戲。

這日我獨自一人去山園,剛剛走到園口就看見富貴婆婆在挖地。此時我想要隱藏已經來不及,只好硬著頭皮走過去出聲打招呼。富貴婆婆聞聲抬頭見到是我,立即揮手招我過去,她要我幫忙他割除壠邊雜草。

幼年好動的我,對於清理雜草之工作駕輕就熟。拿起鐮刀開始工作。除完雜草之後,我主動過去幫忙她挖地。走近一看,她已挖出不少似薑又像竹根的東西。我好奇的用客家話問道:「阿婆!介嘿乜介東西呀?」富貴婆婆簡短回我說:「介嘿裊粉咩。」

「裊粉」的長相很特別,它的個體像竹根,外皮是薄膜狀的導護層。撕去外膜之後,它就露出潔白如竹根似的身體。它也像似虎骨蘭之莖梗。一節一節紋理分明。長大後在植物圖鑑上看到它,這才知道它的名字叫「竹薯」。

閩南人則稱呼它叫「芽粉」或稱做「粉薯」。將竹薯肉體敲碎洗出它的粉體,沉澱乾燥之後磨成粉狀,這就是可以當太白粉使用的「竹薯粉」。

當天我們挖掘出兩大簍,由我幫她挑回家。放下重擔轉身要回我家之時,富貴婆婆要我稍等。她走進廚房拿出數條水煮的竹薯給我,順便拉張長條椅要我坐下,然後她教我如何去吃它。

初咬一口軟糯可口,可是粗糙的纖維十分惱口。再吃幾口逐漸習慣它的口感,越吃滋味感覺越棒,乃至吃得不想停口。之後她給我一大包帶回家去,臨走前她要我絕對保密,絕對不可將它公開曝露。

嗣後,每個三、五天她就送一大包給我。我將它槌爛加入麵粉煎成麵餅,有時候將它煮熟搗碎加入稀飯之內。加入竹薯後的稀飯或煎餅,滋味之好難以形容。我家遭遇糧荒之時,全都依賴富貴婆婆的竹薯渡過難關。

家父家母非常感謝她的支援,因此將她當成自己家人奉待。而當初與富貴婆婆私下之約定,我家人絕對遵守,直到富貴婆婆過世至今,我才將它整理成文PO出與大家分享,

若說竹薯是我家救命恩人,那麼蕃薯就是農村的救命恩人,這種說法一點也不過分。想當年台灣光復不久,台灣物質生活極端缺乏。農民生活窮困之極,唯有依賴田間收成來養活一家人。

沒有田地的農民,每天為三餐而東西奔波者大有人在。此時鄉間有位農人勸大家,利用空地種植蕃薯以填飽肚皮。這個建議在鄉下積極推展,於是栽植蕃薯成為全民運動,受惠者何只千萬而已。

其實,蕃薯之用途頗為廣泛。其葉可以食用,莖可餵豬,塊根可以供人畜食用。栽植簡單且成長迅速,特別是它的收穫更是驚人。若在緊急狀態之下栽植它,十餘天之內可以食葉,六十餘日之後便有成果展現。

我家當時也利用空地栽植,以填補糧食之不足。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感謝當時那些蕃薯的活命之恩。記得退伍之後,我很幸運在一家廣播電臺上班。由於成績優良,所以被分發到金山活動中心,參加全國廣播人員訓練班,學習一些政治課程與廣播技巧,並還參加一年一度的廣播研討會。

初來乍到這個北海小鎮,樣樣都覺得新鮮。大夥成員一有空閒,成群結伴去逛街壓馬路,日子倒也過得挺寫意的。雖然只有短暫十幾天的邂逅,對這小鎮的印象卻非常深刻。

金山老街十分陳舊,可是居民對外來這支熱情,卻是值得頌揚。不算太長的街上,有許多商家門前都堆著蕃薯待價以估。這一袋袋個頭差不多的金山蕃薯,淵源大有來頭。它們可說是金山鄉的寶貝特產。

讀農校常來這裡遊玩的二弟說,它是台農66號的紅心蕃薯。這個品種在我們江子翠曾經試栽過,但因品質良莠不齊而中途淘汰。萬沒想到,它在金山卻能大放異彩,直讓人有點兒「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感慨。

十餘年後舊地重遊,聽說金山鄉爲打響它的名號,特別在夏天舉辦「地瓜節」活動,鄉公所上下的努力與認真令人感動。眼看著那些不起眼的蕃薯,在此竟然受到重視與愛護,不盡又讓我想起從前與蕃薯結緣的日子。

那時候家中甚窮,生活僅靠家父微薄薪水供應,一家生活寅吃卯糧,常有接濟不上之情形。印象裏每逢星期日,一家三口提著竹籃,分別到別人家的蕃薯園,撿拾人家收穫時漏挖的地瓜。

運氣好還可以挖到整顆的大蕃薯,那時愉快之心情比中大獎還要興奮。某次在阿純伯的蕃薯園裏,我發現一堆犁刀無法挖掘的死角。四、五棵未被挖過的蕃薯,正在向著我招手。二話不說,先將蕃薯藤清除堆放一旁。然後用小柄挖子慢慢挖掘,天啊!不得了了!這一挖竟讓我挖出二三十條大蕃薯。

心情又是緊張又是興奮,趕緊將蕃薯裝入竹籃,並將蕃薯藤掩蓋其上,扛在肩上匆匆快步趕往家中報喜。母親見我豐收非常高興,她從碗櫥上的玻璃罐內,拿出兩顆「金甘糖」犒賞我。

中午太陽正炙,母親將蕃薯拿到曬穀場上刷籤曝曬。曬蕃薯籤之時,太陽是主角。場地也是不可沙地,因為,在沙土上曬出的蕃薯籤帶沙石,要煮吃的時候不好處理。曬蕃薯籤的天氣也有關係,陰天雨天都不行。

這種環境下曬出的蕃薯籤,很容易長霉或生臭斑。母親不知從哪聽來的辦法,說用烘乾的蕃薯籤可耐久藏。於是她就依法炮製,學著人家用柴火烘乾,怎知一星期後回潮,只好眼巴巴的將那批蕃薯籤送給豬吃。

母親一生儉省不亂花錢,對於家中的民生物質管制嚴格。若見有人將米飯或食物掉落地面,她一定會說教半天直到你耳煩方止。村人有時會將爛蕃薯丟棄,被她看見一定會撿拾回來處理。

她用刀子將腐爛地方削去,剩餘部份哪怕只有一小塊,她也都小心將它刷成蕃薯籤曝曬收藏。當年我念完高中,急著想要踏入社會趙工作。恰逢台灣經濟逐漸進入佳境,任何人只要努力工作,收入足夠一家溫飽。

這時家家無閒人,事事有人做,台灣走出經濟泥淖之陷阱,人人家家快步的向前邁進。我們家增加人丁也增加收入,從此揮別了吃蕃薯籤的日子。「台灣經濟奇蹟」出現帶來生活之改善,此時世界各大城市的角落裏,到處都可見到台灣人的足跡,我有幸參與其中甚感榮焉。

當時世界各地「台灣奇蹟」叫得響亮,衝著這塊招牌之光環,我們到處也受到相當之重視。台灣子民抬頭挺胸走遍世界,誰都羨慕台灣在經濟上的偉大成就。這時有誰會想起,當年的艱困窘境,以及接受蕃薯周濟的日子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