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
高中時期,我有多位來自烏來的原民同學。我與這些原民同學交情不錯,其中一位徐姓同學是平地人,但因他居住烏來,全班多數之人都誤以為他是原民同學。我和他的交情如似親兄弟,就是他家雙親也待我如己出。
每逢假日我都會上他家打擾,逗留時間長短家人都不會在乎。那年頭烏來還是管制區,外人進入皆需辦理入山証。因為徐同學的父親是警員,所以,我每次入山都可以便宜行事。
徐爸爸是個老芋仔鄉音濃重,他的川話剛接觸時很不習慣。不過聽久之後,自己的國語也會有川味調調,不認識我的人聽我說話,還會以為我是個四川耗子咧。徐媽媽是半個的泰雅族女孩,她在警局理當雑工之時,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因緣巧合,所以她就與徐爸爸結為秦晉之好。
我最喜歡徐媽媽的廚藝,尤其是山菜料理讓我百吃不厭。馬告蒸魚、刺蔥煎蛋、黃藤心豬肝湯、山芹菜炒魷魚、樣樣都讓我吮指回味。我對山芹菜情有獨鍾,它是屬於高冷蔬菜完全無污染成長。生吃口感爽脆熟吃入口馨香,搭配魷魚或溪蝦同炒,再多我都能夠吃得下肚。
因為好奇心之驅使,我曾找過徐爸爸詢問,一些與山芹菜相關的知識。來龍去脈各有差異,殖物常識豐富的徐爸爸,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終於讓我問到一位原民長老,這才獲得自己需要的山芹菜的相關知識。最後將見所聞綜合起來,終於拼湊出一些有關山芹菜的生態常識。
山芹菜本名稱之為「三葉芙蓉」,又被稱為「山葉」或者稱作「菊葵」,還有人稱豁它叫「鴨兒芹」。它喜歡棲居在高海拔,冷溫潮濕且陽光少照曬的地方。群聚生長在樹根之處,越是濕冷陰暗之處,它成長得越是欣欣向榮。
因是之故,它就是標準的高冷蔬菜啦。每年五、六月間開花,九月至來年四月之間,就是山芹菜的盛產期間。因為它喜歡高冷潮濕,只有在高海拔地區才容易見到它。或許因為它是高冷蔬菜?或許因為它的產量少?或許因為平地上見不到它?物以稀為貴,所以,它被當成奇異蔬菜而大發利市了。
徐媽媽喜歡將山芹菜葉,拖過麵漿熱油酥炸,要不就是將它和莖梗一起以猛火快炒魷魚。有時候則是將它的葉子煮蛋花湯。這些菜色雖然極為平凡,可是它那特有的清香滋味,卻是令人一吃難忘。它的口感爽脆順嘴,每次都讓我吃得眉開眼笑捨不得停筷。
山芹菜炒豆干或是炒雞鴨的下水,這也是令人難忘的滋味。有時候將山芹菜與箭竹筍作成莎拉,澆上徐媽媽自調的酸辣醬汁,那種奇特的滋味不知該如何來形容它才好。每於空閒之時想到它們,我總會滿腔的口水四竄溢漾。
山芹菜季節到來,家家原民小孩滿山採摘,也些是自家食用,有些則是交給山產店換錢。山產店多多益善,擁有多少不愁客人不要。山芹菜涼拌是徐媽媽的私房菜之一,脆嫩的莖梗搭配小黃瓜和粉條拌勻,澆上些許之白醋提味,吃進嘴內五味調和,清香爽脆的口感令人百吃不厭。
用山芹菜炒肉片或辣炒牛肉絲,或用它作成味噌湯,或是與絞肉甩打作成肉丸,油炸之後與大白菜同滷,那又是一種迥然不同之獅子頭風味。山芹菜不論生吃熟吃滋味口感都不錯,雖然我祇吃過數次而已,時至今日仍然對它的滋味念念不忘。我心懷念山芹菜,更是懷念徐媽媽的廚藝呢。
可能是居住環境之關係?那年我和日本遣僑西野家挺熟,她家獨生女西野花子更是我要好的童伴。兩人年紀相差五歲,她大我小,可是我常偷偷的欺負她。雖然她不敢直接向我母親告狀,可是她總有一些辦法,讓我受到母親狠狠的揍打。
我們相處僅僅一年半而已,但是那段短短的時日,卻是我童年回憶的重要部份。如今我的年紀已近耄耋,猶對那段時日回味不已。每每想起往事,不知不覺便會陷入回憶漩渦之中。
這日正值春分節氣,我和花子二人受到西野太太之差遣,漫步閒逛般的來到小山坪。此行之目的是要摘些翠嫩的山茼蒿,回家做些應景的料理。此時斜坡附近的山茼蒿,正是生長得茂盛遍地,翠綠濃濃競相飆筍。遠遠望過去,好像在斜坡舖上一層綠色的地毯。
據說這時候吃山茼蒿,可以健胃整腸維護健康。因此,西野太太希望我們能都摘些,她準備做些草粿和料理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和花子是死黨,反正閒著沒事陪她到郊外走走,善盡一下友誼的體貼。
是日花子手挽著竹籃,籃子內放一包仙貝,花子的母親說,我們嘴饞之時可以解饞。仙貝是米粿火烤而成之小點心,雙面烤得焦黃塗上醬油,入嘴硬咬咀嚼辛苦,所以,我對他從未有過好感。我們走至山坪的斜坡附近,多日未見的山茼蒿蒼翠耀眼。於是兩人彎腰,開始比賽看看誰採得比較多?
經過一陣春雨滋潤的山茼蒿,此刻翠綠飆筍鮮嫩茂盛。我們花費不到半個小時,已經採摘滿滿一大籃。兩人高興的提著新鮮的山茼蒿回家,路過小溪正好水退,我們下水捉獲許多蝦子和螃蟹。
我們高興的沿路歡唱著兒歌回家,回到家花子的家裏,她的母親還給我們各一杯熱牛奶和多塊牛奶餅乾。我們興奮的邊吃餅乾喝著牛奶,嘴裏還不停的談論著,剛才我們在小溪中捉魚的情景。
山茼蒿在山村極為平常的野菜,每年菜荒時期它是村民餐桌上的要角。通常吃法很簡單,開水汆燙後拋以蒜瓣細鹽,入口爽脆還帶著一股清香。猛火快炒澆點米酒,馨香可口百吃不厭。
有些村人將它抓鹽去澀,涼拌以冬粉或粉條,那也是一道可口的小菜。家母喜歡用它煮蛋花湯,小姑嫌它不對味而不敢吃。若是有錢人家的吃法,則是摘其嫩心嫩梗炒肉絲,聽說它的滋味不是普通的好吃咧。
我與花子吃完點心,西野夫人留我在她家吃午餐。機會難得,我當然不會輕易的將他錯過。是日之午餐是用我們採摘回來的山茼蒿,用粳米熬煮成一大鍋的蛋花粥。配上夫人親手用米糠醃漬的茄子和小黃瓜,鮮脆爽口非常好吃,害得我差點把肚皮撐破啦。
餐後又有香蕉幫助消化,讓我又是狠狠的吃它兩根。貪吃的結果很快就得到報應,腹肚撐痛讓我坐立不安,幸好夫人拿出胃散給我吃下,這才解除我的腹痛之苦。告辭回家之時,西野夫人送我一大把山茼蒿。帶回家裏母親用它與蝦皮同炒,滋味與普通的茼蒿相同。
當晚母親的炒山茼蒿上桌,堂弟妹們還以為是一般的炒茼蒿呢。半年後花子她家搭船回日本,直到1990年我出差去新加坡,我們幸運的在漳宜機場重逢。她要去瑞士參觀農業社區改革示範,我則是在東南亞巡迴開發客戶。之後我們又在東京碰面,兩人皆已子孫滿堂耄耋老矣![待續]。
高中時期,我有多位來自烏來的原民同學。我與這些原民同學交情不錯,其中一位徐姓同學是平地人,但因他居住烏來,全班多數之人都誤以為他是原民同學。我和他的交情如似親兄弟,就是他家雙親也待我如己出。
每逢假日我都會上他家打擾,逗留時間長短家人都不會在乎。那年頭烏來還是管制區,外人進入皆需辦理入山証。因為徐同學的父親是警員,所以,我每次入山都可以便宜行事。
徐爸爸是個老芋仔鄉音濃重,他的川話剛接觸時很不習慣。不過聽久之後,自己的國語也會有川味調調,不認識我的人聽我說話,還會以為我是個四川耗子咧。徐媽媽是半個的泰雅族女孩,她在警局理當雑工之時,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因緣巧合,所以她就與徐爸爸結為秦晉之好。
我最喜歡徐媽媽的廚藝,尤其是山菜料理讓我百吃不厭。馬告蒸魚、刺蔥煎蛋、黃藤心豬肝湯、山芹菜炒魷魚、樣樣都讓我吮指回味。我對山芹菜情有獨鍾,它是屬於高冷蔬菜完全無污染成長。生吃口感爽脆熟吃入口馨香,搭配魷魚或溪蝦同炒,再多我都能夠吃得下肚。
因為好奇心之驅使,我曾找過徐爸爸詢問,一些與山芹菜相關的知識。來龍去脈各有差異,殖物常識豐富的徐爸爸,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終於讓我問到一位原民長老,這才獲得自己需要的山芹菜的相關知識。最後將見所聞綜合起來,終於拼湊出一些有關山芹菜的生態常識。
山芹菜本名稱之為「三葉芙蓉」,又被稱為「山葉」或者稱作「菊葵」,還有人稱豁它叫「鴨兒芹」。它喜歡棲居在高海拔,冷溫潮濕且陽光少照曬的地方。群聚生長在樹根之處,越是濕冷陰暗之處,它成長得越是欣欣向榮。
因是之故,它就是標準的高冷蔬菜啦。每年五、六月間開花,九月至來年四月之間,就是山芹菜的盛產期間。因為它喜歡高冷潮濕,只有在高海拔地區才容易見到它。或許因為它是高冷蔬菜?或許因為它的產量少?或許因為平地上見不到它?物以稀為貴,所以,它被當成奇異蔬菜而大發利市了。
徐媽媽喜歡將山芹菜葉,拖過麵漿熱油酥炸,要不就是將它和莖梗一起以猛火快炒魷魚。有時候則是將它的葉子煮蛋花湯。這些菜色雖然極為平凡,可是它那特有的清香滋味,卻是令人一吃難忘。它的口感爽脆順嘴,每次都讓我吃得眉開眼笑捨不得停筷。
山芹菜炒豆干或是炒雞鴨的下水,這也是令人難忘的滋味。有時候將山芹菜與箭竹筍作成莎拉,澆上徐媽媽自調的酸辣醬汁,那種奇特的滋味不知該如何來形容它才好。每於空閒之時想到它們,我總會滿腔的口水四竄溢漾。
山芹菜季節到來,家家原民小孩滿山採摘,也些是自家食用,有些則是交給山產店換錢。山產店多多益善,擁有多少不愁客人不要。山芹菜涼拌是徐媽媽的私房菜之一,脆嫩的莖梗搭配小黃瓜和粉條拌勻,澆上些許之白醋提味,吃進嘴內五味調和,清香爽脆的口感令人百吃不厭。
用山芹菜炒肉片或辣炒牛肉絲,或用它作成味噌湯,或是與絞肉甩打作成肉丸,油炸之後與大白菜同滷,那又是一種迥然不同之獅子頭風味。山芹菜不論生吃熟吃滋味口感都不錯,雖然我祇吃過數次而已,時至今日仍然對它的滋味念念不忘。我心懷念山芹菜,更是懷念徐媽媽的廚藝呢。
可能是居住環境之關係?那年我和日本遣僑西野家挺熟,她家獨生女西野花子更是我要好的童伴。兩人年紀相差五歲,她大我小,可是我常偷偷的欺負她。雖然她不敢直接向我母親告狀,可是她總有一些辦法,讓我受到母親狠狠的揍打。
我們相處僅僅一年半而已,但是那段短短的時日,卻是我童年回憶的重要部份。如今我的年紀已近耄耋,猶對那段時日回味不已。每每想起往事,不知不覺便會陷入回憶漩渦之中。
這日正值春分節氣,我和花子二人受到西野太太之差遣,漫步閒逛般的來到小山坪。此行之目的是要摘些翠嫩的山茼蒿,回家做些應景的料理。此時斜坡附近的山茼蒿,正是生長得茂盛遍地,翠綠濃濃競相飆筍。遠遠望過去,好像在斜坡舖上一層綠色的地毯。
據說這時候吃山茼蒿,可以健胃整腸維護健康。因此,西野太太希望我們能都摘些,她準備做些草粿和料理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和花子是死黨,反正閒著沒事陪她到郊外走走,善盡一下友誼的體貼。
是日花子手挽著竹籃,籃子內放一包仙貝,花子的母親說,我們嘴饞之時可以解饞。仙貝是米粿火烤而成之小點心,雙面烤得焦黃塗上醬油,入嘴硬咬咀嚼辛苦,所以,我對他從未有過好感。我們走至山坪的斜坡附近,多日未見的山茼蒿蒼翠耀眼。於是兩人彎腰,開始比賽看看誰採得比較多?
經過一陣春雨滋潤的山茼蒿,此刻翠綠飆筍鮮嫩茂盛。我們花費不到半個小時,已經採摘滿滿一大籃。兩人高興的提著新鮮的山茼蒿回家,路過小溪正好水退,我們下水捉獲許多蝦子和螃蟹。
我們高興的沿路歡唱著兒歌回家,回到家花子的家裏,她的母親還給我們各一杯熱牛奶和多塊牛奶餅乾。我們興奮的邊吃餅乾喝著牛奶,嘴裏還不停的談論著,剛才我們在小溪中捉魚的情景。
山茼蒿在山村極為平常的野菜,每年菜荒時期它是村民餐桌上的要角。通常吃法很簡單,開水汆燙後拋以蒜瓣細鹽,入口爽脆還帶著一股清香。猛火快炒澆點米酒,馨香可口百吃不厭。
有些村人將它抓鹽去澀,涼拌以冬粉或粉條,那也是一道可口的小菜。家母喜歡用它煮蛋花湯,小姑嫌它不對味而不敢吃。若是有錢人家的吃法,則是摘其嫩心嫩梗炒肉絲,聽說它的滋味不是普通的好吃咧。
我與花子吃完點心,西野夫人留我在她家吃午餐。機會難得,我當然不會輕易的將他錯過。是日之午餐是用我們採摘回來的山茼蒿,用粳米熬煮成一大鍋的蛋花粥。配上夫人親手用米糠醃漬的茄子和小黃瓜,鮮脆爽口非常好吃,害得我差點把肚皮撐破啦。
餐後又有香蕉幫助消化,讓我又是狠狠的吃它兩根。貪吃的結果很快就得到報應,腹肚撐痛讓我坐立不安,幸好夫人拿出胃散給我吃下,這才解除我的腹痛之苦。告辭回家之時,西野夫人送我一大把山茼蒿。帶回家裏母親用它與蝦皮同炒,滋味與普通的茼蒿相同。
當晚母親的炒山茼蒿上桌,堂弟妹們還以為是一般的炒茼蒿呢。半年後花子她家搭船回日本,直到1990年我出差去新加坡,我們幸運的在漳宜機場重逢。她要去瑞士參觀農業社區改革示範,我則是在東南亞巡迴開發客戶。之後我們又在東京碰面,兩人皆已子孫滿堂耄耋老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