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
俗云:「近山吃山,靠水吃水。」一語道盡人類之求生本事,乃是與生俱來之本領。緬懷祖先自唐山闖渡惡水來台灣,篳路襤縷以啟山林之苦況,能有今日之享受,實該好好珍惜,千萬莫要糟蹋!
客家人出門在外,祖訓就是「晴耕雨讀,勤儉持家。」週遭之環境越惡劣,他的謀生之道就越多元。從食物之取得與儲藏,全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特別是對野菜之利用,可說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無可與比。
談到野菜,如非這次的菜價漲得離譜,可能早被遺忘了它的存在。那年頭日本人的太平洋戰爭失利,台灣是殖民地活該倒楣,所有稻米蔬菜全被戰略物質送往前線。台灣同胞陷入饑荒兩難之境地,為求活命,郊外山坪之野菜,遂成為救荒賑饑之聖品。
記憶所及,最先被列入食譜的野菜是昭和草、鬼刺針(咸豐草)、大型豬姆奶、野杓菜、野水芋及姑婆芋等等。我家依山傍水取食容易,倒是居住在城市的親戚,每逢星期天,必然全家下鄉摘野菜。有些痛惜面子的親戚,我們會藉機送些野菜給他們,於是過往輕視鄉下來的親戚們,這會兒都把我們當作救命恩人了。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誠然不假。昭和草給我印象至深,這種帶著濃濃腥味的野菜,光復初期仍有許多鄉下人在食用它。每逢大雨過後,昭和草的嫩葉狂飆,要不趕快摘下很快就會抽花。
我們用它的嫩葉煮粥,嫩莖汆燙熟透之後拋鹽酒與蒜頭,各具滋味吃慣還算不錯吃。當時年紀小,吃多昭和草稀飯,每聞昭和草味道必然哇哇大哭。大姑家生活比較寬鬆,加上小吃店油量配給充足。每次她家的昭和草嫩葉用麻油炒,入口馨香滋味絕妙,我只吃過一次永遠難忘。
么叔喜歡吃昭和草的梗莖,汆燙熟後拌以蒜蓉加點米酒,味道嗆鮮百吃不厭。可是他的這種吃法,家人都稱做「流氓吃法」。另類野菜是大葉豬姆奶,它又被稱做「馬齒莧」。它的莖葉皆可入菜,味道稍帶點酸澀,但經炒過或煮過,它的酸味變得柔和搭調。
我們家是用它與豆腐渣一起炒,起鍋滴點米酒不錯吃。小姑喜歡用它與排骨一起熬湯,味道之好出乎意料之外。可是老祖母幽默的說:「就是石頭與排骨一起熬湯,它的滋味也不錯啊!」這個笑話流傳至今,都被拿來譏笑不懂味道的門外漢。
野苦蒿與山茼蒿都帶苦味,只要汆燙便可去除苦澀味道。七分熟之野苦蒿或山茼蒿,涼伴香油或蔥酥是一道不錯的冷盤。若想吃得奢侈些,伴炒肉絲辣椒別有一番滋味。起鍋若能滴些香油,包准上桌不一刻便見盤底。
刺野莧菜有兩種,一種有刺一種無刺。無刺野莧用來煮湯,有刺野莧將其刺針與枝葉削乾淨,留下莖梗切段兩寸許,用開水將它煮得熟透,然後拋以鹽酒及蒜瓣。挾一段用齒輕輕咬住,然後用力吸取其內經之肉,入口頓時芳香甘甜。聽說它是冷底,胃寒者儘量少吃。
在鄉下野菜遍地,田岸溪床水溝邊或山坪裏俯身可摘。要啥有啥,甚至溝畔的水芋梗或芋頭,煮熟上桌滋味也都不錯。被稱做「龍葵」的黑鈕子葉打湯,咸豐草嫩葉炒溪蝦或小魚乾,那又是一番新滋味。
一年四季,隨時隨地都有野菜可摘。應時野菜滋味好,燉炒煮炸各具特色。值此菜價高飆管控不下之際,提出野菜吃法與大家分享。希望它們的滋味,能夠幫助大家渡過這段菜荒時期!
在山村白鶴崗下角落裏,約有百畝左右的休耕農地。這是葉家的祖產公有地,剛自軍中退伍的葉文彬(假名),向他父親借過來,準備在這空地上弄出一番作為。他父親年紀大,久已無力下田耕作,故當阿彬向他借地,他毫無刁難的允准啦。
接過那塊土地之後,他左思右想,並也請教過一些農耕專業之朋友。他們的建議琳瑯滿目,各自鼓動阿彬,希望他遵照他們的建議逕行耕作。或許是七人八屁股,人多建議太多了,反而讓他拿不定主意。
他太太紅梅是我們的幼年玩伴,與他結婚之後,從未見他如此煩惱過。這天我返鄉洽公,在公所與紅梅相遇。她把阿彬的苦惱告訴我,我要她帶話給阿彬,稍待我的公事完畢,立即會過去看他們。大夥久未見面,紅梅邀約中午,一定要在她家吃飯。她的手藝不輸老妻,不用她開口邀請,這頓飯我是叨擾定了。
阿彬的母親阿火嬸,身體健壯如昔,說話聲音還是那麼的宏亮。當她知道我要在她家用餐,最倒楣的是那隻大閹雞在劫難逃。這才聽到牠咯咯數聲驚叫,已被阿火嬸幫牠脫得一身精光,片毛不留!
午餐席上,阿彬把休耕地之利用問我高見。這年頭空地利用很流行,但多數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因此,當阿彬提出徵詢之時,霎那間我也說不出個主意來。阿火嬸見我為難,立即出面轉圜打圓場,說吃過飯後再談不遲。逃過一劫的我,驚魂甫定,於是我放心的大快朵頤了。
餐畢茶敘之時,我突發奇想的向阿彬建議,何不種些野菜來賣。這個建議看似荒唐,不過阿彬卻覺得蠻有創意。於是整個下午,我和阿彬兩人討論著野菜主題,直到太陽西下才獲得一個結論。
臨走之前,我開出一張清單共計五種葉菜類。野苦萵、昭和草、刺莧、龍葵與山茼窩等、這五種野菜特點就是生長容易,可以搶在菜荒來臨前成長供應。另一個好處,萬一休耕地想恢復正常耕作,剷除它們不會麻煩。
野苦萵與蘿蔔一樣,屬於十字花科植物,容易栽培且容易成長,它的成長說是百分之百。這種野菜取其嫩葉,汆燙去苦水之後下鍋猛火快炒,其味道不輸牛舌萵苣。如有蒜頭之爆香,其味道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昭和草屬於菊科,其嫩葉經開水汆燙過後瀝乾水分,炒麻油或薑片,味道清香可口。如果喜歡吃重味,不用汆燙直接快炒,熟後稍待腥味也不錯吃。日據時期,它是台灣人的副食。窮家用它煮稀飯,富家則炒麻油當菜吃。汆燙後沾鹽算水是普遍吃法,由於涼底一次不可吃太多。
刺莧草取食其莖,將莖梗上之刺與葉片去除,切成兩公分左右小段,投入滾水中燒煮,莖耿熟透用爪篱撈起,拋以鹽蒜十分對味。挾段入口輕輕一吸,內肉入嘴軟香容易下胃。龍葵則是俗稱的「烏鈕仔子」,嫩葉煮湯清涼潤喉。若與小魚乾同炒,又是一番滋味。嫩葉蛋花湯則非常普遍,但窮家只煮清湯罷了。
這些野菜我與阿彬都熟悉,清單一出他就劍及履及的開種。天公疼憨人,阿彬的迅速手段,為他自己帶來幸運。那年夏天連續颱風登陸,所有蔬菜產區受害嚴重,導致菜價水銀柱似的直飆竄升。颱風過後,新菜尚未採摘供應,阿彬趁機推出他種的野菜。
阿彬的野菜花樣多,價錢便宜且又新奇,加上菜販子的推波助瀾,許多家庭主婦慢慢熟練烹煮,故爾甫剛上市銷路非常活暢。光是一季之銷售收入,就已讓他收回投入之成本。自此之後,阿彬的野菜廣受歡迎而遠近馳名,源源供應不斷,後來他也搏得一個「野菜王」之封號。[待續]。
俗云:「近山吃山,靠水吃水。」一語道盡人類之求生本事,乃是與生俱來之本領。緬懷祖先自唐山闖渡惡水來台灣,篳路襤縷以啟山林之苦況,能有今日之享受,實該好好珍惜,千萬莫要糟蹋!
客家人出門在外,祖訓就是「晴耕雨讀,勤儉持家。」週遭之環境越惡劣,他的謀生之道就越多元。從食物之取得與儲藏,全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特別是對野菜之利用,可說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無可與比。
談到野菜,如非這次的菜價漲得離譜,可能早被遺忘了它的存在。那年頭日本人的太平洋戰爭失利,台灣是殖民地活該倒楣,所有稻米蔬菜全被戰略物質送往前線。台灣同胞陷入饑荒兩難之境地,為求活命,郊外山坪之野菜,遂成為救荒賑饑之聖品。
記憶所及,最先被列入食譜的野菜是昭和草、鬼刺針(咸豐草)、大型豬姆奶、野杓菜、野水芋及姑婆芋等等。我家依山傍水取食容易,倒是居住在城市的親戚,每逢星期天,必然全家下鄉摘野菜。有些痛惜面子的親戚,我們會藉機送些野菜給他們,於是過往輕視鄉下來的親戚們,這會兒都把我們當作救命恩人了。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誠然不假。昭和草給我印象至深,這種帶著濃濃腥味的野菜,光復初期仍有許多鄉下人在食用它。每逢大雨過後,昭和草的嫩葉狂飆,要不趕快摘下很快就會抽花。
我們用它的嫩葉煮粥,嫩莖汆燙熟透之後拋鹽酒與蒜頭,各具滋味吃慣還算不錯吃。當時年紀小,吃多昭和草稀飯,每聞昭和草味道必然哇哇大哭。大姑家生活比較寬鬆,加上小吃店油量配給充足。每次她家的昭和草嫩葉用麻油炒,入口馨香滋味絕妙,我只吃過一次永遠難忘。
么叔喜歡吃昭和草的梗莖,汆燙熟後拌以蒜蓉加點米酒,味道嗆鮮百吃不厭。可是他的這種吃法,家人都稱做「流氓吃法」。另類野菜是大葉豬姆奶,它又被稱做「馬齒莧」。它的莖葉皆可入菜,味道稍帶點酸澀,但經炒過或煮過,它的酸味變得柔和搭調。
我們家是用它與豆腐渣一起炒,起鍋滴點米酒不錯吃。小姑喜歡用它與排骨一起熬湯,味道之好出乎意料之外。可是老祖母幽默的說:「就是石頭與排骨一起熬湯,它的滋味也不錯啊!」這個笑話流傳至今,都被拿來譏笑不懂味道的門外漢。
野苦蒿與山茼蒿都帶苦味,只要汆燙便可去除苦澀味道。七分熟之野苦蒿或山茼蒿,涼伴香油或蔥酥是一道不錯的冷盤。若想吃得奢侈些,伴炒肉絲辣椒別有一番滋味。起鍋若能滴些香油,包准上桌不一刻便見盤底。
刺野莧菜有兩種,一種有刺一種無刺。無刺野莧用來煮湯,有刺野莧將其刺針與枝葉削乾淨,留下莖梗切段兩寸許,用開水將它煮得熟透,然後拋以鹽酒及蒜瓣。挾一段用齒輕輕咬住,然後用力吸取其內經之肉,入口頓時芳香甘甜。聽說它是冷底,胃寒者儘量少吃。
在鄉下野菜遍地,田岸溪床水溝邊或山坪裏俯身可摘。要啥有啥,甚至溝畔的水芋梗或芋頭,煮熟上桌滋味也都不錯。被稱做「龍葵」的黑鈕子葉打湯,咸豐草嫩葉炒溪蝦或小魚乾,那又是一番新滋味。
一年四季,隨時隨地都有野菜可摘。應時野菜滋味好,燉炒煮炸各具特色。值此菜價高飆管控不下之際,提出野菜吃法與大家分享。希望它們的滋味,能夠幫助大家渡過這段菜荒時期!
在山村白鶴崗下角落裏,約有百畝左右的休耕農地。這是葉家的祖產公有地,剛自軍中退伍的葉文彬(假名),向他父親借過來,準備在這空地上弄出一番作為。他父親年紀大,久已無力下田耕作,故當阿彬向他借地,他毫無刁難的允准啦。
接過那塊土地之後,他左思右想,並也請教過一些農耕專業之朋友。他們的建議琳瑯滿目,各自鼓動阿彬,希望他遵照他們的建議逕行耕作。或許是七人八屁股,人多建議太多了,反而讓他拿不定主意。
他太太紅梅是我們的幼年玩伴,與他結婚之後,從未見他如此煩惱過。這天我返鄉洽公,在公所與紅梅相遇。她把阿彬的苦惱告訴我,我要她帶話給阿彬,稍待我的公事完畢,立即會過去看他們。大夥久未見面,紅梅邀約中午,一定要在她家吃飯。她的手藝不輸老妻,不用她開口邀請,這頓飯我是叨擾定了。
阿彬的母親阿火嬸,身體健壯如昔,說話聲音還是那麼的宏亮。當她知道我要在她家用餐,最倒楣的是那隻大閹雞在劫難逃。這才聽到牠咯咯數聲驚叫,已被阿火嬸幫牠脫得一身精光,片毛不留!
午餐席上,阿彬把休耕地之利用問我高見。這年頭空地利用很流行,但多數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因此,當阿彬提出徵詢之時,霎那間我也說不出個主意來。阿火嬸見我為難,立即出面轉圜打圓場,說吃過飯後再談不遲。逃過一劫的我,驚魂甫定,於是我放心的大快朵頤了。
餐畢茶敘之時,我突發奇想的向阿彬建議,何不種些野菜來賣。這個建議看似荒唐,不過阿彬卻覺得蠻有創意。於是整個下午,我和阿彬兩人討論著野菜主題,直到太陽西下才獲得一個結論。
臨走之前,我開出一張清單共計五種葉菜類。野苦萵、昭和草、刺莧、龍葵與山茼窩等、這五種野菜特點就是生長容易,可以搶在菜荒來臨前成長供應。另一個好處,萬一休耕地想恢復正常耕作,剷除它們不會麻煩。
野苦萵與蘿蔔一樣,屬於十字花科植物,容易栽培且容易成長,它的成長說是百分之百。這種野菜取其嫩葉,汆燙去苦水之後下鍋猛火快炒,其味道不輸牛舌萵苣。如有蒜頭之爆香,其味道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昭和草屬於菊科,其嫩葉經開水汆燙過後瀝乾水分,炒麻油或薑片,味道清香可口。如果喜歡吃重味,不用汆燙直接快炒,熟後稍待腥味也不錯吃。日據時期,它是台灣人的副食。窮家用它煮稀飯,富家則炒麻油當菜吃。汆燙後沾鹽算水是普遍吃法,由於涼底一次不可吃太多。
刺莧草取食其莖,將莖梗上之刺與葉片去除,切成兩公分左右小段,投入滾水中燒煮,莖耿熟透用爪篱撈起,拋以鹽蒜十分對味。挾段入口輕輕一吸,內肉入嘴軟香容易下胃。龍葵則是俗稱的「烏鈕仔子」,嫩葉煮湯清涼潤喉。若與小魚乾同炒,又是一番滋味。嫩葉蛋花湯則非常普遍,但窮家只煮清湯罷了。
這些野菜我與阿彬都熟悉,清單一出他就劍及履及的開種。天公疼憨人,阿彬的迅速手段,為他自己帶來幸運。那年夏天連續颱風登陸,所有蔬菜產區受害嚴重,導致菜價水銀柱似的直飆竄升。颱風過後,新菜尚未採摘供應,阿彬趁機推出他種的野菜。
阿彬的野菜花樣多,價錢便宜且又新奇,加上菜販子的推波助瀾,許多家庭主婦慢慢熟練烹煮,故爾甫剛上市銷路非常活暢。光是一季之銷售收入,就已讓他收回投入之成本。自此之後,阿彬的野菜廣受歡迎而遠近馳名,源源供應不斷,後來他也搏得一個「野菜王」之封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