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
鄉下農家二期稻作剛收完,田裡過冬等待來年再播新稻。長長的空檔期間,農家都想好好利用,栽種一些經濟作物以增加收入。奈何經濟作物皆嫌時間不足,所以,農家只有撒播油菜花籽或蘿蔔花當綠肥。
每於冬春之交,油菜花與蘿蔔花競相鬥豔。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白中帶紫的蘿蔔花,迎著風拂花浪起伏,遠看神似黃龍和白龍在纏鬧。而那多事的烏鶖鳥飛翔穿插,硬是將那早春烘托得熱鬧喧喧。
之後,農會又推介了紫雲英與田菁做綠肥。於是春初的江子翠,又增加了黛綠和紫紅的漸層色彩。紫雲英是農家的救命菜,儘管它的地位不高,可是農家對它珍視有加。每屆春初東風起吹,它就與蒲公英雙雙報到。但見它們再春風中狂舞,經不住春的催促紛紛放花,讓人們不住的想去接近它。
它們被農家稱做「菜荒雙英」,經常幫助農家安渡菜荒時期缺菜的空窗期。所謂的「菜荒期」,它是指冬春之交的前後一個月,因為菜季交接新菜接續不上,所以,無菜可吃的那段日子就被稱作「菜荒期」。
就在這段期間,農家通常是用乾菜醃菜取代,要不就是命令小孩去摘野菜。由於家家如此,採摘野菜就變成農村裏的活動之一。在那採摘野菜的活動中,大人小孩人手一刀,身背竹籃或手提竹簍。邊走邊摘邊說邊玩,熱鬧烘烘而忘記春寒。
我們採摘對象除紫雲英和蒲公英之外,還有那刺莧骨、野水芋梗、山蕨或水蕨、豬母奶等等。採得野菜帶回家,主婦們將它們依其特性,用炒用汆燙或乾扁料理,再拌就以香油或麻油,頓時香氣四溢令人垂涎。
印象中,刺莧骨用水煮至爛熟,撈出瀝乾水分並拋鹽加碎蒜頭,夾一段含在口中輕輕一吸,咕嘟一聲入口香甜,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夾個不停。而那翠嫩的蒲公英,開水汆燙過後快火清炒,入口稍帶苦味瞬即回甘,那種滋味難以形容。
至於蕨菜之嫩芯不論是汆燙或快炒,和以福菜酸甘香美百吃不厭。水芋梗去絲折段,用薑片合炒再水燜煮至爛,上桌前滴些醋味道不錯。老祖母吃重味,她常教母親用薑醋同煮,這種吃法亦是一番風味。
紫雲英農家稱它叫「雲青」,因其花色多紫故亦稱做紫雲英。或許是口誤傳導,有人稱它為「紫雲青」。其葉對生花成蝶形,嫩莖葉與花皆可食用。炒熟之滋味似豆苗又像空心菜,味稍甘苦多吃變酸。它被引進正值台灣經濟剛啟動,故其伴隨農家很長一段時間。
它的生命力強韌,撒播田中乾旱或泡水都能活命。抽莖開花葉背稍沾紫紅,見光更紅。成片的紫雲英花開,在春風的柔拂下滾紅戴紫,又是紫中鑲紅煞是好看。早年家中飼養著一條小白狗,大家都習慣稱叫牠「小白」。每天空閒時間或者放假期間裡,我常帶牠去稻田裏跑步玩耍。
通常我們會比賽快跑,一聲令下人狗爭先。一路上狗兒撞人人撞狗,跑到田底邊緣人氣哈哈狗聲汪汪,這份光景可真熱鬧!。這時,白狗會選一片紫雲英較嫩的角落,趴臥下來猛吃幾口紫雲英嫩葉,帶花咀嚼幾口之後吞入狗肚,此一情景印象極為深刻,但原因為何則全然不知?
不知是何原因?家鄉之野菜老是出現在我的文章裏。坦白說,野菜並非啥麼好蔬菜,但它們卻與我的童年緊扣在一起。古早時期的野菜,它是鄉下人渡菜荒時期之輔助食物。口感清澀酸苦入嘴難吃,可是鄉下孩子對它們卻是念念不忘。在鄉下野菜到處生長處處可見,不需施肥灌溉或灑農藥,它們都生長得欣欣向榮。
野菜之生命力極強,在郊外田野裏都可活命成長。它們生長得青翠欲滴,讓人一見都會覺得秀色可餐呢。傳統的咸豐草、龍葵、昭和草、紫雲英或赤骨莧之外,還有山蘇和楊桃豆等等。
楊桃豆在鄉下受到普遍之歡迎。可是它之出現已是近代之事,當初它的出現讓人覺得很難親近,直到多次反覆經驗之後,鄉下人才將它列入野菜之行列。野生之楊桃豆,它生長的枝葉扶疏茂盛異常。這種植物又被稱做四角豆,它是一種耐熱性極強的植物。
根據村中從事生物研究者阿沐哥之說明,楊桃豆本身營養豐富,且含有多量的礦物質。人體需要之多種氨基酸它都含有,常吃對口腔潰爛具有一定之療效。楊桃豆分支力強盛,花開紫色或藍色,豆莢亦有綠色和紫色。由於它的生長期很長,病蟲害少,在鄉下普遍可見到它的族群繁衍。
山村寡婦陳二娘,丈夫去世之後,爲了養家活口在山村公路邊,開了一家小型的交通飯店。店裡賣些野菜時蔬之熱炒與白飯,伺候路過來往之司機或路客。生意雖然不是火紅,但其收入足夠一家溫飽。陳二娘對野菜認識頗深,有毒無毒難逃其法眼。食客知道她的專長,所以,大家都放心的將五臟廟交給她處理。
店內之野菜熱炒很受歡迎,其他如豬腸炒薑絲、過水山蘇涼拌、以及楊桃豆炒豆鼓小魚干更是過客之最愛。她的店後面有一片山坪,楊桃豆四處蔓生。每天適量的採擷下,它們的成長量依然很多。她常把多採之楊桃豆放入藤藍內,放置店前木架上,免費任由過客自取帶回家去烹煮。
楊桃豆不管是熱炒或涼拌滋味都好,清脆爽口,吃起來口感像是山蘇又像似四季豆,吃過一次之後包您食味上癮。除了楊桃豆之外,她的拿手菜還有杏鮑菇之三杯熱炒與野山菇肉片湯。自己栽培的杏鮑菇長相飽滿,將其菇柄切片三杯入炒之後,它的口感神似鮑魚熱炒,因此這道料理曾在山村造成轟動。
食客點個杏鮑菇三杯熱炒,再來碗山菇肉片湯以及兩碗白飯,包您吃得肚皮撐漲。杏鮑菇與九層塔同炒作成三杯,滋味鮮甜口感清脆,再滴些魚露拌合非常下飯。山菇肉片湯則是多種山菇野蕈,與切薄之肉片同煮出來之湯品。清鮮甘甜好喝也可醒酒。喜歡小酌兩杯之司機老大們,對它視為天上仙品咧。
陳二娘生意做開之後,兒女都受到良好之教育。一個博士兩個學士,山村找不到可與匹比之第二家來。眼見孩子們都已成長,自己年紀也有好些了,因此,便將小店盤給別人去經營。自己回到老厝養老,每天幽遊林下含飴弄孫,日子過得愜意且逍遙自在。這種悠閒舒適的日子,一直到她九二高齡去世才畫上休止符,[待續]。
鄉下農家二期稻作剛收完,田裡過冬等待來年再播新稻。長長的空檔期間,農家都想好好利用,栽種一些經濟作物以增加收入。奈何經濟作物皆嫌時間不足,所以,農家只有撒播油菜花籽或蘿蔔花當綠肥。
每於冬春之交,油菜花與蘿蔔花競相鬥豔。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白中帶紫的蘿蔔花,迎著風拂花浪起伏,遠看神似黃龍和白龍在纏鬧。而那多事的烏鶖鳥飛翔穿插,硬是將那早春烘托得熱鬧喧喧。
之後,農會又推介了紫雲英與田菁做綠肥。於是春初的江子翠,又增加了黛綠和紫紅的漸層色彩。紫雲英是農家的救命菜,儘管它的地位不高,可是農家對它珍視有加。每屆春初東風起吹,它就與蒲公英雙雙報到。但見它們再春風中狂舞,經不住春的催促紛紛放花,讓人們不住的想去接近它。
它們被農家稱做「菜荒雙英」,經常幫助農家安渡菜荒時期缺菜的空窗期。所謂的「菜荒期」,它是指冬春之交的前後一個月,因為菜季交接新菜接續不上,所以,無菜可吃的那段日子就被稱作「菜荒期」。
就在這段期間,農家通常是用乾菜醃菜取代,要不就是命令小孩去摘野菜。由於家家如此,採摘野菜就變成農村裏的活動之一。在那採摘野菜的活動中,大人小孩人手一刀,身背竹籃或手提竹簍。邊走邊摘邊說邊玩,熱鬧烘烘而忘記春寒。
我們採摘對象除紫雲英和蒲公英之外,還有那刺莧骨、野水芋梗、山蕨或水蕨、豬母奶等等。採得野菜帶回家,主婦們將它們依其特性,用炒用汆燙或乾扁料理,再拌就以香油或麻油,頓時香氣四溢令人垂涎。
印象中,刺莧骨用水煮至爛熟,撈出瀝乾水分並拋鹽加碎蒜頭,夾一段含在口中輕輕一吸,咕嘟一聲入口香甜,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夾個不停。而那翠嫩的蒲公英,開水汆燙過後快火清炒,入口稍帶苦味瞬即回甘,那種滋味難以形容。
至於蕨菜之嫩芯不論是汆燙或快炒,和以福菜酸甘香美百吃不厭。水芋梗去絲折段,用薑片合炒再水燜煮至爛,上桌前滴些醋味道不錯。老祖母吃重味,她常教母親用薑醋同煮,這種吃法亦是一番風味。
紫雲英農家稱它叫「雲青」,因其花色多紫故亦稱做紫雲英。或許是口誤傳導,有人稱它為「紫雲青」。其葉對生花成蝶形,嫩莖葉與花皆可食用。炒熟之滋味似豆苗又像空心菜,味稍甘苦多吃變酸。它被引進正值台灣經濟剛啟動,故其伴隨農家很長一段時間。
它的生命力強韌,撒播田中乾旱或泡水都能活命。抽莖開花葉背稍沾紫紅,見光更紅。成片的紫雲英花開,在春風的柔拂下滾紅戴紫,又是紫中鑲紅煞是好看。早年家中飼養著一條小白狗,大家都習慣稱叫牠「小白」。每天空閒時間或者放假期間裡,我常帶牠去稻田裏跑步玩耍。
通常我們會比賽快跑,一聲令下人狗爭先。一路上狗兒撞人人撞狗,跑到田底邊緣人氣哈哈狗聲汪汪,這份光景可真熱鬧!。這時,白狗會選一片紫雲英較嫩的角落,趴臥下來猛吃幾口紫雲英嫩葉,帶花咀嚼幾口之後吞入狗肚,此一情景印象極為深刻,但原因為何則全然不知?
不知是何原因?家鄉之野菜老是出現在我的文章裏。坦白說,野菜並非啥麼好蔬菜,但它們卻與我的童年緊扣在一起。古早時期的野菜,它是鄉下人渡菜荒時期之輔助食物。口感清澀酸苦入嘴難吃,可是鄉下孩子對它們卻是念念不忘。在鄉下野菜到處生長處處可見,不需施肥灌溉或灑農藥,它們都生長得欣欣向榮。
野菜之生命力極強,在郊外田野裏都可活命成長。它們生長得青翠欲滴,讓人一見都會覺得秀色可餐呢。傳統的咸豐草、龍葵、昭和草、紫雲英或赤骨莧之外,還有山蘇和楊桃豆等等。
楊桃豆在鄉下受到普遍之歡迎。可是它之出現已是近代之事,當初它的出現讓人覺得很難親近,直到多次反覆經驗之後,鄉下人才將它列入野菜之行列。野生之楊桃豆,它生長的枝葉扶疏茂盛異常。這種植物又被稱做四角豆,它是一種耐熱性極強的植物。
根據村中從事生物研究者阿沐哥之說明,楊桃豆本身營養豐富,且含有多量的礦物質。人體需要之多種氨基酸它都含有,常吃對口腔潰爛具有一定之療效。楊桃豆分支力強盛,花開紫色或藍色,豆莢亦有綠色和紫色。由於它的生長期很長,病蟲害少,在鄉下普遍可見到它的族群繁衍。
山村寡婦陳二娘,丈夫去世之後,爲了養家活口在山村公路邊,開了一家小型的交通飯店。店裡賣些野菜時蔬之熱炒與白飯,伺候路過來往之司機或路客。生意雖然不是火紅,但其收入足夠一家溫飽。陳二娘對野菜認識頗深,有毒無毒難逃其法眼。食客知道她的專長,所以,大家都放心的將五臟廟交給她處理。
店內之野菜熱炒很受歡迎,其他如豬腸炒薑絲、過水山蘇涼拌、以及楊桃豆炒豆鼓小魚干更是過客之最愛。她的店後面有一片山坪,楊桃豆四處蔓生。每天適量的採擷下,它們的成長量依然很多。她常把多採之楊桃豆放入藤藍內,放置店前木架上,免費任由過客自取帶回家去烹煮。
楊桃豆不管是熱炒或涼拌滋味都好,清脆爽口,吃起來口感像是山蘇又像似四季豆,吃過一次之後包您食味上癮。除了楊桃豆之外,她的拿手菜還有杏鮑菇之三杯熱炒與野山菇肉片湯。自己栽培的杏鮑菇長相飽滿,將其菇柄切片三杯入炒之後,它的口感神似鮑魚熱炒,因此這道料理曾在山村造成轟動。
食客點個杏鮑菇三杯熱炒,再來碗山菇肉片湯以及兩碗白飯,包您吃得肚皮撐漲。杏鮑菇與九層塔同炒作成三杯,滋味鮮甜口感清脆,再滴些魚露拌合非常下飯。山菇肉片湯則是多種山菇野蕈,與切薄之肉片同煮出來之湯品。清鮮甘甜好喝也可醒酒。喜歡小酌兩杯之司機老大們,對它視為天上仙品咧。
陳二娘生意做開之後,兒女都受到良好之教育。一個博士兩個學士,山村找不到可與匹比之第二家來。眼見孩子們都已成長,自己年紀也有好些了,因此,便將小店盤給別人去經營。自己回到老厝養老,每天幽遊林下含飴弄孫,日子過得愜意且逍遙自在。這種悠閒舒適的日子,一直到她九二高齡去世才畫上休止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