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
我雖然是個無宗教信仰者,但我對出家人非常恭敬。我對神佛自信無緣,可是常與經書佛學結緣。家鄉附近的金童山,山明水秀,景緻迷人。因為地處深遠偏僻,沒有俗人干擾修行,故爾山寺隱藏其中,絕對無人知道。
金童山背後的形勢,懸崖峭壁,綿亙連連。就在懸崖深處有座古剎,小巧玲瓏很不起眼。住持苦瓜和尚耄耋高齡,長期的禪定調和裏,身體健康面色紅潤,初識者,絶不相信他已是個八秩高齡的老者。
每年他會挑段時間,將其坐鎮的古寺大開山門,收容一些有緣之俗客,讓他們上山打禪七或學禪坐。朝山者完全看緣份,有些人心裡想佛,但他不見得能夠登堂入室,接受到老住持之親炙教誨。
老住持一生弘法認真,宣揚教義不遺餘力。平日有許多善男信女,印刷奉獻大疊的免費善書,他將這些奉獻之善書,沿著山亭處處設櫃置放,任由過路的有緣者取讀。由於大和尚親切弘法,某些身分特殊之信徒,經常結伴上山親炙受教。
這年的暑假,我與東雲表弟前往古寺當義工。我們的任務是引導朝山團體禮佛,或者接受登記佈施與捐獻。可是今年底將有外國信徒團體朝山,所以,我們又得抽出時間,去山下小學教導英文。山地人的語言天份超好,經過指導與糾正,他們很快的就能琅琅上口,這點比平地人強得太多了。
此外,他們的淳樸與寬容的心,更是平地人所缺乏的要素。山下小學校離佛寺不遠,學校的校外教學,大都安排在寺後的金童山區。金童山上桃李樹最多,每至春分桃紅李白競相放花。蜂蝶群群湧至,努力採蜜之外還要替桃李傳播花粉。
校外教學低年級學生,全都在寺廟前後的花園當教室。當地的動植物和特產,就是他們最直接的教材。此處花草蟲族應有盡有,認真的接觸之下,生物常識遠超過城市裡的小孩數倍之多。
我們這些義工編制共有十二人,四人一組輪流值班。倒茶、煮水、揀菜、炊事無所不包,哪裡人少就得到那裡支援。名義上是無給職,實際每月有三千元車馬費可領。這筆錢數目不大,但在山村可好用得很呐。暑假三個月一過,回到學校上課還真有點不習慣咧。
「八、七水災」那年,山區受到嚴種的土石流之害。山下彭家一家八口,連夜被土石流掩埋竟然没人知道。直到村人清理現場,這才知道這家人無一倖免。清理現場當日,我們四人恰好輪值,趕到現場已是日正當中,炙熱太陽下汗如雨淌。但為環境衛生之需要,我們還是努力於善後之清理工作。
人死三天膨脹發臭,我們年幼無知,竟然使用雙手抬屍上車送去火葬。其中一人罹患屍斑,渾身上下奇癢難過。此人異想天開,跳入深潭泡水止癢。或許這就叫做善有善報吧?他的屍斑泡過潭水之後,奇蹟似的痊癒了,不由得讓你不得不相信因果之論說。
我們那段義工的日子感覺真好,心情在佛境裡洗滌過後,百邪不侵神清氣爽,對人對事看得開,從前小氣巴拉的習性也不見了。回到家中,家長看到孩子氣質轉變向善,高興得雙手合什拜天,嘴裡連連唸起阿彌陀佛!
同行十二人之中有三人與佛結緣,畢業之後齋戒進入佛門,如今他們都是得道之高僧,經常出國到各地去弘揚佛法。轉眼之間大家都已年老,偶而相聚一起回憶從前,酸甜苦辣齊湧心頭。
苦瓜大師涅槃之日,大夥再度上山相聚。回首前塵,這一晃眼又是十年經過。果真歲月不待,人無不老。至今猶強留住過往之回憶,大概這就是戀戀不捨紅塵俗事之明証吧?
山村多名人,名人之中與苦瓜大師齊名的是「公道婆婆」。「公道婆婆」她是村子裏的女性魯仲連,個性急於公益,喜歡打抱不平。因其年齡已過不逾之年,故爾村人皆以婆婆稱呼她。婆婆耿直嫉惡如仇,許多村人信服其理,每有調停之事經她裁定,皆能讓雙方心服口服,所以,大家就給她一個「公道婆婆」的封號。
她常勸人導善,最喜歡說:「看盡人生百態,看穿人生起落無常,空手而來空手歸而去,人生何必太計較呢。」她的這段開場白,曾讓許多青年人改邪歸正,也使許多瀕臨分崩離析的夫妻,關係重整破鏡重圓。
婆婆善於調和鼎鼐,和平處世是她做人的原則。即便是道上朋友想在村裡撒野,一旦來到公道婆婆面前,不管他有多橫多霸,公道婆婆的一場教訓,他們也得乖乖俯首貼耳,聽話且痛改前非。
公道婆婆,在山村調解的首樁家庭糾紛,就是立盛伯母的虐媳案。立盛伯的長子阿國哥,娶了對岸河排管家的女兒為媳。立盛伯母勢利小氣,認為山區來的媳婦嫁妝太少。新婚之夜竟然將她關在柴房,不准兒子與媳婦共進洞房。
此一消息傳出,山村人人議論紛紛,恰好被路過的公道婆婆耳聞。他認為立盛伯母霸道欺人,於是路抱不平,挺而出面加以干涉。她知道立盛伯母氣勢凌人,平時就與鄰居不睦,因此苦口婆心軟與相勸,並請她高抬貴手好為家人積德。
在那男尊女卑的時代裏,媳婦賢能與否更甚於嫁妝。然而立盛伯母反其道,竟以嫁妝多少為理由虐待媳婦。儘管公道婆婆費盡口舌,她仍我行我素不理勸告。立盛伯母的跋扈引起公怒,走到山村到處,都有人會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
公論鼎沸,輿論撻伐,但她仍裝做若無其事。其實,她是騎虎難下,找不到台階可下。表面故意放鬆對媳婦管制,暗中仍處處為難她。媳婦做得再好,她都能從中挑出毛病,歧視之習性難改,欺負之陰影依然揮之不去。
某日,媳婦上山砍柴與公道婆婆相遇。婆婆溫語問她近況,媳婦含淚拼命搖頭不語。見此光景,公道婆婆心底已有了答案。因此,她決定抽空再去勸導立盛伯母。翌日大早,她泰然來到立盛伯家中,故意不提媳婦之事,卻顧左右而言他。立盛伯母站在隔壁閒間偷聽,木屐移動聲音提醒公道婆婆。
她暗想:「嘿嘿!妳想當聽壁鬼我就讓妳聽個夠。」公道婆婆故意提高聲音問:「玉燕啊!昨兒個妳提祭籃去哪裡呀?」她邊說邊向媳婦眨眨眼,雙方意會之下合演一齣雙簧。媳婦機警的回答說:「去埤頭下的伯公廟,替我婆婆還神願啊!」
她頓了一下繼續說:「婆婆去年不順,去廟裏許願。或許她已忘記,昨天恰巧有空,我就先去把許願還給神明嘛!」公道婆婆馬上接嘴說:「哦!妳婆婆許的願幹嗎要你去還?」媳婦回答說:「婆婆年紀大行動不靈活,況且要過溝渠,下崁斷落田路難走,怎能放心讓她一人去呢。」
「噯喲難得唷!我的媳婦要像妳這樣虔誠多好呀。」二人妳一語我一搭的對話,一壁偷聽的立盛伯母,句句聽得清清楚楚,但內心反應看不清楚。其實,在那年代裡的人都很淳樸,只因生計困苦,心情鬱卒而影響到脾氣。況且,因為一時拉不下姿態,她只好將每件事都記在心底罷了。
第二天,公道婆婆約那媳婦,加入村子裡的志工隊,四出行善熱心公益。這年媳婦被簇擁出來競選里長,結果以高票當選。年下她丈夫又當選村長,夫婦二人服務鄕梓,一時傳為山村美談。
這天,立盛伯家盛宴款待公道婆婆,媳婦與立盛伯母熱情歡迎。此時,立盛伯母靦腆的對公道婆婆致謝說:「幸好有妳的點醒,要不然,我糊裡糊塗的對待下去,哪會有今日的光彩啊!」公道婆婆受到軟話致謝,滿嘴魚肉,嗯嗯啊啊,一時之間,竟然手足無措咧。 [待續]。
我雖然是個無宗教信仰者,但我對出家人非常恭敬。我對神佛自信無緣,可是常與經書佛學結緣。家鄉附近的金童山,山明水秀,景緻迷人。因為地處深遠偏僻,沒有俗人干擾修行,故爾山寺隱藏其中,絕對無人知道。
金童山背後的形勢,懸崖峭壁,綿亙連連。就在懸崖深處有座古剎,小巧玲瓏很不起眼。住持苦瓜和尚耄耋高齡,長期的禪定調和裏,身體健康面色紅潤,初識者,絶不相信他已是個八秩高齡的老者。
每年他會挑段時間,將其坐鎮的古寺大開山門,收容一些有緣之俗客,讓他們上山打禪七或學禪坐。朝山者完全看緣份,有些人心裡想佛,但他不見得能夠登堂入室,接受到老住持之親炙教誨。
老住持一生弘法認真,宣揚教義不遺餘力。平日有許多善男信女,印刷奉獻大疊的免費善書,他將這些奉獻之善書,沿著山亭處處設櫃置放,任由過路的有緣者取讀。由於大和尚親切弘法,某些身分特殊之信徒,經常結伴上山親炙受教。
這年的暑假,我與東雲表弟前往古寺當義工。我們的任務是引導朝山團體禮佛,或者接受登記佈施與捐獻。可是今年底將有外國信徒團體朝山,所以,我們又得抽出時間,去山下小學教導英文。山地人的語言天份超好,經過指導與糾正,他們很快的就能琅琅上口,這點比平地人強得太多了。
此外,他們的淳樸與寬容的心,更是平地人所缺乏的要素。山下小學校離佛寺不遠,學校的校外教學,大都安排在寺後的金童山區。金童山上桃李樹最多,每至春分桃紅李白競相放花。蜂蝶群群湧至,努力採蜜之外還要替桃李傳播花粉。
校外教學低年級學生,全都在寺廟前後的花園當教室。當地的動植物和特產,就是他們最直接的教材。此處花草蟲族應有盡有,認真的接觸之下,生物常識遠超過城市裡的小孩數倍之多。
我們這些義工編制共有十二人,四人一組輪流值班。倒茶、煮水、揀菜、炊事無所不包,哪裡人少就得到那裡支援。名義上是無給職,實際每月有三千元車馬費可領。這筆錢數目不大,但在山村可好用得很呐。暑假三個月一過,回到學校上課還真有點不習慣咧。
「八、七水災」那年,山區受到嚴種的土石流之害。山下彭家一家八口,連夜被土石流掩埋竟然没人知道。直到村人清理現場,這才知道這家人無一倖免。清理現場當日,我們四人恰好輪值,趕到現場已是日正當中,炙熱太陽下汗如雨淌。但為環境衛生之需要,我們還是努力於善後之清理工作。
人死三天膨脹發臭,我們年幼無知,竟然使用雙手抬屍上車送去火葬。其中一人罹患屍斑,渾身上下奇癢難過。此人異想天開,跳入深潭泡水止癢。或許這就叫做善有善報吧?他的屍斑泡過潭水之後,奇蹟似的痊癒了,不由得讓你不得不相信因果之論說。
我們那段義工的日子感覺真好,心情在佛境裡洗滌過後,百邪不侵神清氣爽,對人對事看得開,從前小氣巴拉的習性也不見了。回到家中,家長看到孩子氣質轉變向善,高興得雙手合什拜天,嘴裡連連唸起阿彌陀佛!
同行十二人之中有三人與佛結緣,畢業之後齋戒進入佛門,如今他們都是得道之高僧,經常出國到各地去弘揚佛法。轉眼之間大家都已年老,偶而相聚一起回憶從前,酸甜苦辣齊湧心頭。
苦瓜大師涅槃之日,大夥再度上山相聚。回首前塵,這一晃眼又是十年經過。果真歲月不待,人無不老。至今猶強留住過往之回憶,大概這就是戀戀不捨紅塵俗事之明証吧?
山村多名人,名人之中與苦瓜大師齊名的是「公道婆婆」。「公道婆婆」她是村子裏的女性魯仲連,個性急於公益,喜歡打抱不平。因其年齡已過不逾之年,故爾村人皆以婆婆稱呼她。婆婆耿直嫉惡如仇,許多村人信服其理,每有調停之事經她裁定,皆能讓雙方心服口服,所以,大家就給她一個「公道婆婆」的封號。
她常勸人導善,最喜歡說:「看盡人生百態,看穿人生起落無常,空手而來空手歸而去,人生何必太計較呢。」她的這段開場白,曾讓許多青年人改邪歸正,也使許多瀕臨分崩離析的夫妻,關係重整破鏡重圓。
婆婆善於調和鼎鼐,和平處世是她做人的原則。即便是道上朋友想在村裡撒野,一旦來到公道婆婆面前,不管他有多橫多霸,公道婆婆的一場教訓,他們也得乖乖俯首貼耳,聽話且痛改前非。
公道婆婆,在山村調解的首樁家庭糾紛,就是立盛伯母的虐媳案。立盛伯的長子阿國哥,娶了對岸河排管家的女兒為媳。立盛伯母勢利小氣,認為山區來的媳婦嫁妝太少。新婚之夜竟然將她關在柴房,不准兒子與媳婦共進洞房。
此一消息傳出,山村人人議論紛紛,恰好被路過的公道婆婆耳聞。他認為立盛伯母霸道欺人,於是路抱不平,挺而出面加以干涉。她知道立盛伯母氣勢凌人,平時就與鄰居不睦,因此苦口婆心軟與相勸,並請她高抬貴手好為家人積德。
在那男尊女卑的時代裏,媳婦賢能與否更甚於嫁妝。然而立盛伯母反其道,竟以嫁妝多少為理由虐待媳婦。儘管公道婆婆費盡口舌,她仍我行我素不理勸告。立盛伯母的跋扈引起公怒,走到山村到處,都有人會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
公論鼎沸,輿論撻伐,但她仍裝做若無其事。其實,她是騎虎難下,找不到台階可下。表面故意放鬆對媳婦管制,暗中仍處處為難她。媳婦做得再好,她都能從中挑出毛病,歧視之習性難改,欺負之陰影依然揮之不去。
某日,媳婦上山砍柴與公道婆婆相遇。婆婆溫語問她近況,媳婦含淚拼命搖頭不語。見此光景,公道婆婆心底已有了答案。因此,她決定抽空再去勸導立盛伯母。翌日大早,她泰然來到立盛伯家中,故意不提媳婦之事,卻顧左右而言他。立盛伯母站在隔壁閒間偷聽,木屐移動聲音提醒公道婆婆。
她暗想:「嘿嘿!妳想當聽壁鬼我就讓妳聽個夠。」公道婆婆故意提高聲音問:「玉燕啊!昨兒個妳提祭籃去哪裡呀?」她邊說邊向媳婦眨眨眼,雙方意會之下合演一齣雙簧。媳婦機警的回答說:「去埤頭下的伯公廟,替我婆婆還神願啊!」
她頓了一下繼續說:「婆婆去年不順,去廟裏許願。或許她已忘記,昨天恰巧有空,我就先去把許願還給神明嘛!」公道婆婆馬上接嘴說:「哦!妳婆婆許的願幹嗎要你去還?」媳婦回答說:「婆婆年紀大行動不靈活,況且要過溝渠,下崁斷落田路難走,怎能放心讓她一人去呢。」
「噯喲難得唷!我的媳婦要像妳這樣虔誠多好呀。」二人妳一語我一搭的對話,一壁偷聽的立盛伯母,句句聽得清清楚楚,但內心反應看不清楚。其實,在那年代裡的人都很淳樸,只因生計困苦,心情鬱卒而影響到脾氣。況且,因為一時拉不下姿態,她只好將每件事都記在心底罷了。
第二天,公道婆婆約那媳婦,加入村子裡的志工隊,四出行善熱心公益。這年媳婦被簇擁出來競選里長,結果以高票當選。年下她丈夫又當選村長,夫婦二人服務鄕梓,一時傳為山村美談。
這天,立盛伯家盛宴款待公道婆婆,媳婦與立盛伯母熱情歡迎。此時,立盛伯母靦腆的對公道婆婆致謝說:「幸好有妳的點醒,要不然,我糊裡糊塗的對待下去,哪會有今日的光彩啊!」公道婆婆受到軟話致謝,滿嘴魚肉,嗯嗯啊啊,一時之間,竟然手足無措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