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網址如下:
http://mypaper.pchome.com.tw/iamwritten ... 1378609590
清楚扼要就是:蕭蕭老師因鄭振鐸的「暗示」(不知道有沒有偏左?),得出以下結論:「詩幅由大而小」......佚凡卻舉證:黃巢之亂後,韋莊作出篇幅最長的報導文學〈秦婦吟〉
補述:
倪匡有一篇科幻小說
表示先進的外星人早已進化到捨棄了符號文字語言臭皮囊直接以思想溝通
白爛青少年時期深深為此著迷
如今卻想著如果這樣自己其實不敢出現於徐懷鈺和廣末涼子面前啊!
〈炫學的截句
—有人說我們才是真正勞苦大眾想要發大財的心聲你們不是所以不懂啦
—蕭蕭老師不是韓國人啦〉
(寫我沒有搭乘過的BMW的人都是炫富的拍郎)
關於「截句」古稱「絕句」,此為師長輩的白靈老師及蕭蕭老師所主;後生佚凡中古史不行,卻也是畢業於文化大學中文系,繼之前從上古史而有些許論述之後,翻箱倒櫃找回了十七年前在放牛班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中國文學史」課堂上,使用王忠林、邱變友、左松超、黃錦鋐、皮述民、傅錫壬、金榮華、應裕康諸先生所編纂之《增訂 中國文學史初稿》。
我的中古史真的不行,
雖然同班同學都作中古史研究(代表多為中古史課程)
所以論見可能有誤
關於截句古稱絕句此一說,雖然蕭蕭老師通篇文章都在表示王力、鄭振鐸、謝无量、袁行霈之說,並緊扣王夫之而有所表示;但是,臉書社群「戰鬥力只有五」在〈搶回屬於我們的截句〉一文中,表示此論見典引自趙翼《詩法源劉》,其曰:
「絕句,截句也。如后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半首;前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後半首;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對者,是截前後四句也。」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陔餘叢考》,皆是史學重要典籍,佚凡竟然無能發現,相當慚愧。而且,此文雖然多人按讚,沒沒無聞的翼繁複述白靈老師於序中所言「截句自古有之」,卻不被認同,Ptt詩版精華區(站外)第二多的佚凡,深深感覺自己作人失敗。
果然作人(選立委)比作品重要多了。
在蕭蕭老師的論文中,蕭蕭老師表示「新詩中的小詩、絕句、截句,也可能是歷史的必然」也就是蕭蕭老師試圖表由字數的多寡、文體的變遷,精簡是歷史之必然,全系於講(述)一談。
佚凡其實原先就提出了個人的疑惑「都忘了補充王陽明說《詩經》非孔門善本,而且學者的詩史論述少了樂府和詩餘和開卷詩(演戲或說書用的)」;然後再以自己比較關心的上古史作出回應。其中,「《詩》經」與「《詩經》」是截然不同的史學方法,比較令人感到好奇的是,蕭蕭老師全文提到「詩經」,都沒有書名號。只能談上古史的佚凡知道這的確是很難的課題,其實佚凡的論文雖然也從《詩》經進行論述,卻自知自己其實還有難題尚未解決,孔子表示的疑者闕疑,蕭蕭老師的確展現了謹慎的學術功夫。
只是,與蕭蕭老師關於於自述(文體)的變遷(簡化)有所不同,佚凡則是關注於聲律的變化;如今複習《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發現在論及唐代詩藝時,諸先生們確實也關心著音律,例如「新樂府運動」就是本書論及唐代詩歌發展的關鍵字之一。
關於「絕句先於律詩」或者「絕句出於律詩」這些課題,其實是蕭蕭老師文中相當重要的元素;但是,在論述歷史的發展時,佚凡卻稍有困惑,例如「電風扇源自於扇子」這是否歷史敘述?
或者是「川普源自於歐巴馬」,「小布希源自於草創時期的華盛頓」?
這是否歷史敘述?
如何在各個詩體成立的文學史中,進行論述彼此的相互依存?所見、所聞、所傳聞,如何謹慎分類,或許是重要的。
@@白話文就是母群體的挑選。
《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唐代詩歌.初唐詩歌》「唐詩選本與全唐詩」條及如此地敘述,其曰:
由於唐詩的繁複,歷代唐詩的選本不少,重要的,有唐人令狐處的《唐歌詩》,殷璠的《河岳英靈集》,高仲武的《中興閒氣集》,韋穀的《才調集》等。其後,宋代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詩》。明代李攀龍的《唐詩選》,高棅的《唐詩品彙》,陸時雍的《唐詩鏡》。清代王士禎的《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十種唐詩選》,蘅塘退士孫洙的《唐詩三百首》,唐汝詢的《唐詩解》,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等,真是多如繁英,美不勝收。民國以來,更有高步瀛的《唐詩舉要》,許文雨的《唐詩集解》。在這些選本中,也都能曲盡唐詩的精粹,籠括唐詩的精華。
至於唐代詩人單行的別集也不少,如陳子昂的《陳伯玉集》、王維的《王右丞集》、元結的《元次山集》、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李商隱的《李義山集》等,這些個別的集子,可供研究唐詩一家詩之資料。若想籠括唐黛詩學及詩篇,可以參閱清康熙年間所敕編的《全唐詩》。(頁466)
佚凡案:因為在臉書(FaceBook)上行文,有些格式及字形無法如原本所是,還請原諒,以下引文也是相同狀況。
所以,我們所見,其實早已經過分類,能否因此而談「歷史」,佚凡總是困惑著。
相信蕭蕭老師也能理解只能如神棍囈語般治上古史的佚凡,不願論述中古時期包括魏晉六朝(魏晉南北朝、漢晉六朝)漢隋唐所稱之「古」詩了。
(那個很難,我沒有把握。)
蕭蕭老師文體在歷史上自行簡化之論見所參考者,其皆為他人「文學史」之論斷。而蕭蕭老師引鄭振鐸所書而表示鄭振鐸「暗示」「絕句的興起含藏在律詩的發展之內」,這感覺很像「雷根的興起含藏在林肯所面對的米國憲法讓國會發展之內」,是確實無誤之論,歷史發展的必然。據蕭蕭老師所引,鄭振鐸有言,其曰:
在嗣聖(684)到安、史之亂(755)的七十幾年間',便是律詩的成立的時代了。五言的律詩是最先成立的,接著,七言的律師(佚凡案:蕭蕭老師於此筆誤,卻也表示了這是確實的為學功夫,而不是複製貼上。)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文體之一了。接著,別一種的新詩體,即所謂「五絕」、「七絕」者,也產生了。接著,聯合了若干韻的的律詩,而成為一篇的長詩,即所謂「排律」者的風氣,也開始出現了。
蕭蕭老師將Google Map的座標設定於「律詩」、「絕句」兩種格式(詩體?),而因鄭振鐸的「暗示」,得出以下結論:「詩幅由大而小」。
啊可是明明有說另外一種長詩叫做排律是變形金剛組合很多首律詩而成的難道這不是屍體不是灰原哀的詩幅嗎?
(]柯南只是配角。)
鄭振鐸論述到了「新詩體」,所以是否有「古詩體」,或者「詩體」如何在古、今之間演變,《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唐代詩歌.唐詩興盛的原因和社會背景》有言,其曰:
與古體詩相對待的是近體詩。近體詩的形成,是由齊永明間沈約和周顒的「聲律說」所引起,寫詩著重四聲八病,雙聲疊韻等技巧的運用,加以受六朝《清商曲》—「吳歌」與「西曲」的影響,造成小詩的勃興,所以在六朝末葉,絕句和律詩已略具雛形。清王闓運的《八代詩選》卷十二至十四,專選齊到隋百餘年中稍有格律的詩,名之為「新體詩」。在王闓運前兩百年,王夫之的《古詩評選》中,第三卷名之為「小詩」,第六卷名之為「近體」,可視為「新體詩」名稱的演進。「小詩」為絕句的前身,而「新體詩」實已包括了小詩和近體。(頁455)
咦?看起來有點熟悉,截句是絕句的話,小詩是絕句的前身,蕭蕭老師說截句是小詩,然後要附和飽受戰火摧殘文化大革命孔子書院文字不是思想喔糾察隊的那裏一個姓蔣得?
王夫之對於古詩的論點可以搬來使用新詩?
是的,關於「歷史」論述,這裡就要比較嚴肅的姿態了;相對於蕭蕭老師以古代早已整理妥當的法則面對今世的這種「流或留都可以啦傳」的態度,另一種史學方法則是由現在回視。
(雖然最無可把桌的就是「現在」;妳是毫秒或者天或者世紀?妳是大陸法系或者海洋法系?)
於是我們可以得知,蕭蕭老師與白靈老師一同以為截句是絕句,所使用的史學方法即是由古之視今的中國。
而且《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並不以為「絕句截自律詩」
其格律之發展及完成
早就是各自發展的同源異構體
這句話很敏感,佚凡強調這句話只是用於絕句和律詩
請不要隨便亂ㄉㄠˋ
可是,分行句子的不只是律詩和絕句吧?
在論述完新詩喔寫錯了新體詩之後,也就是新體詩要Bye Bye迎接更新的詩體:截句的現在,必須歸附於那個飽受戰火摧毀、文化大革命、孔子書院和一個姓蔣的地方。
這個是留傳嗎?
這個是拒絕傳統嗎?
這是中國文化復興嗎?
而且,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修纂正史《清史》之際
雖然佚凡還不確定最後成書會是《清書》和《清史》
這其時面臨到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例如有新、舊《唐書》;例如也有新、舊《元史》
除卻了妳、我都會查詢的維基百科
這裡更牽涉到了如何論述、定位「自己」的問題
例如唐代文學史中必然提到由韓愈等人所發起的「古文運動」
古人發起古文運動;所以,一定有比「古文運動」還要古的古代
也就表示相對而言,「古文運動」其時是「新聞」
別字,新文
回到白話文翻譯王夫之成為當代文學史的課題
回到蕭蕭老師設定「律詩」、「絕句」為參考座標的Google Map:
「詩幅由大變小是歷史的必然」
《石室之死亡》在蕭蕭老師這篇「整理國故」的論文中
竟然被歸類為「小詩」!?
以及陳黎老師親自定名的《小宇宙:現代俳句200首》
都已經明示「俳句」了,
卻還在「國故」之中
(難道蕭蕭老師是韓國人嗎?)
這裡出現了反差極大的情形:
分明是以「流傳」的態度而論,
也就是以昔視今
卻粗暴地將突如其來的李小龍截拳道
以今視昔地套用在那些分行句子上
突如其來的截拳道
真是名副其實的「作者已死」,讀者也死了
中國文化好棒棒、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
「國故」到底在哪裡?
這是更深層的問題,他日再討論
不過,在以台北教育大學師資為班底的台灣詩學季刊社(吹鼓吹詩論壇)發起「截句」運動之前,「小詩」如同王夫之所描述的樣子,早已蓬勃發展;《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有言,其曰:
《文心雕龍》的四對,以及上官儀的六對,對律詩的形成不無影響。其後繼起的,是沈佺期、宋之問,初唐四傑等人,他們脫離了宮廷貴族文學的領域,使詩歌的內容,走向民間情感的抒吐,由於清新剛健的詩風,掩蓋了齊梁綺靡的餘緒,開拓了唐詩三百年的聖業,建立新體詩的格律,其功是不可磨滅的。所以律詩在沈、宋時,已成定體,到聖唐才由五言推展成為七言,然後在李白、杜甫的手中,律詩才臻於成熟完備的境域。
在樂府詩方面,樂府詩,又稱歌行體。唐詩發展到盛唐,各體已具,且波瀾壯闊。唐代民間歌謠興盛,樂府詩也特別發達,文人仿製民間歌謠的作品也特別多(佚凡案:這句是重點之一,heavy point),促成了唐詩的繁盛。大曆、元和年間的詩人,若想在詩壇上立一席之地,不得不另闢蹊徑,於是沿著陳子昂的「漢魏風骨」到杜甫的「因事立題」,然後到元和年間,元稹(佚凡案:舞鶴《詩小說》之後,麥田也出版《遣悲懷》?)、白居易等提倡「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運動,使應運而生。其次劉禹錫、張籍、王建等,也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作家。新樂府是從樂府舊題中蛻變而成的新詩體,它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採用新題,即事名篇。第二是寫時事而有所諷諭。第三是不入樂的歌行體,只可徒誦。中唐的新樂府運動,再度給唐詩帶來新的高潮、新的境界。(頁455、456)
以律詩和絕句而言的文學史;可是Google Map不只這樣吧?沿路上的風景
關於歷史的必然?其後續有言,其曰:
……(佚凡案:前略)不管古體、近體、樂府、歌謠、五言、七言,繁絃雜管,都得到完美的發展。近而下開五代、兩宋的詩風,使我國詩歌源遠流長,萬世不竭。(頁456)
原來如此啊!若按蕭蕭老師之論見,不只絕句出自於律詩,宋詞(、元曲)、周杰倫〈青花瓷〉、〈太平島前途決議文〉,都源自於律詩
(難怪民間流傳幹嘛念中文系)
歷史的論述驚人地重複,但是,這是指論述,而非發展。關於文、事、義,相同的故事,卻在不同的故事書中演繹,情節、背景、用字的描述各自都不同,刪減增加的出場存在者也各異,《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唐代詩歌(下).晚唐詩歌》論述司空圖《二十四品》之前,有一段韋莊的敘述,其曰:
其他如韋莊有〈秦婦吟〉一首,是長篇的故事詩,報導黃巢之亂被虜的婦女種種的遭遇,是歷史真相的紀錄;該詩為敦煌卷中唯一的長詩,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八字,是現存唐詩中篇幅最長的詩。(頁548、549)
佚凡自問許久了:
歷史是發現或者發明?
關於「源出自於律詩」
高舉反台灣詩學季刊社所推行的截句運動大纛的佚凡
其實也有說過截句的好話(至少三篇)
讓明明比我有錢卻在哭窮的人的文字
可以印成簽字、陳放於書架之上
這是一件好事,真的很棒
可是截句這種文學的一種現象,
被糾察隊本末倒置而倒行逆施地要求文學必須如此
並且作出許多如瘋狗般的亂事
截句參與者也挾其年齡及教科書所言而自以為是
荒唐至極
關於整理國故
關於截句運動
關於林語堂先生和一代儒宗 錢賓四受蔣介石禮遇來台
(親手設計陽明山上林語堂故居,卻被錯誤兆出的百度百科儀花接木)
佛光大學和東吳大學先後是管理單位
林語堂先生墓碑由 錢賓四題字
錢賓四崇拜朱子,朱子截句經典而成為「四書」
(孔子截句周公旦是更複雜的課題)
截句論文大會由孝慈的東吳大學主辦
錢穆故居在東吳大學境內
席鉅鉅被吹捧成為周武王的今天
學者的研究論文指出截句要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姓蔣的
並且文體自行簡化啊又寫錯字了是歷史的必然
難怪沒有人要讀中文系
初稿於5/9/2019 3:52 AM不行了;臉書上寫出桃園台中人了;剩下的引文就好了。二稿於5/9/2019 10:21 AM
新加入孝慈的。
http://mypaper.pchome.com.tw/iamwritten ... 1378609590
清楚扼要就是:蕭蕭老師因鄭振鐸的「暗示」(不知道有沒有偏左?),得出以下結論:「詩幅由大而小」......佚凡卻舉證:黃巢之亂後,韋莊作出篇幅最長的報導文學〈秦婦吟〉
補述:
倪匡有一篇科幻小說
表示先進的外星人早已進化到捨棄了符號文字語言臭皮囊直接以思想溝通
白爛青少年時期深深為此著迷
如今卻想著如果這樣自己其實不敢出現於徐懷鈺和廣末涼子面前啊!
〈炫學的截句
—有人說我們才是真正勞苦大眾想要發大財的心聲你們不是所以不懂啦
—蕭蕭老師不是韓國人啦〉
(寫我沒有搭乘過的BMW的人都是炫富的拍郎)
關於「截句」古稱「絕句」,此為師長輩的白靈老師及蕭蕭老師所主;後生佚凡中古史不行,卻也是畢業於文化大學中文系,繼之前從上古史而有些許論述之後,翻箱倒櫃找回了十七年前在放牛班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中國文學史」課堂上,使用王忠林、邱變友、左松超、黃錦鋐、皮述民、傅錫壬、金榮華、應裕康諸先生所編纂之《增訂 中國文學史初稿》。
我的中古史真的不行,
雖然同班同學都作中古史研究(代表多為中古史課程)
所以論見可能有誤
關於截句古稱絕句此一說,雖然蕭蕭老師通篇文章都在表示王力、鄭振鐸、謝无量、袁行霈之說,並緊扣王夫之而有所表示;但是,臉書社群「戰鬥力只有五」在〈搶回屬於我們的截句〉一文中,表示此論見典引自趙翼《詩法源劉》,其曰:
「絕句,截句也。如后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半首;前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後半首;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對者,是截前後四句也。」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陔餘叢考》,皆是史學重要典籍,佚凡竟然無能發現,相當慚愧。而且,此文雖然多人按讚,沒沒無聞的翼繁複述白靈老師於序中所言「截句自古有之」,卻不被認同,Ptt詩版精華區(站外)第二多的佚凡,深深感覺自己作人失敗。
果然作人(選立委)比作品重要多了。
在蕭蕭老師的論文中,蕭蕭老師表示「新詩中的小詩、絕句、截句,也可能是歷史的必然」也就是蕭蕭老師試圖表由字數的多寡、文體的變遷,精簡是歷史之必然,全系於講(述)一談。
佚凡其實原先就提出了個人的疑惑「都忘了補充王陽明說《詩經》非孔門善本,而且學者的詩史論述少了樂府和詩餘和開卷詩(演戲或說書用的)」;然後再以自己比較關心的上古史作出回應。其中,「《詩》經」與「《詩經》」是截然不同的史學方法,比較令人感到好奇的是,蕭蕭老師全文提到「詩經」,都沒有書名號。只能談上古史的佚凡知道這的確是很難的課題,其實佚凡的論文雖然也從《詩》經進行論述,卻自知自己其實還有難題尚未解決,孔子表示的疑者闕疑,蕭蕭老師的確展現了謹慎的學術功夫。
只是,與蕭蕭老師關於於自述(文體)的變遷(簡化)有所不同,佚凡則是關注於聲律的變化;如今複習《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發現在論及唐代詩藝時,諸先生們確實也關心著音律,例如「新樂府運動」就是本書論及唐代詩歌發展的關鍵字之一。
關於「絕句先於律詩」或者「絕句出於律詩」這些課題,其實是蕭蕭老師文中相當重要的元素;但是,在論述歷史的發展時,佚凡卻稍有困惑,例如「電風扇源自於扇子」這是否歷史敘述?
或者是「川普源自於歐巴馬」,「小布希源自於草創時期的華盛頓」?
這是否歷史敘述?
如何在各個詩體成立的文學史中,進行論述彼此的相互依存?所見、所聞、所傳聞,如何謹慎分類,或許是重要的。
@@白話文就是母群體的挑選。
《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唐代詩歌.初唐詩歌》「唐詩選本與全唐詩」條及如此地敘述,其曰:
由於唐詩的繁複,歷代唐詩的選本不少,重要的,有唐人令狐處的《唐歌詩》,殷璠的《河岳英靈集》,高仲武的《中興閒氣集》,韋穀的《才調集》等。其後,宋代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詩》。明代李攀龍的《唐詩選》,高棅的《唐詩品彙》,陸時雍的《唐詩鏡》。清代王士禎的《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十種唐詩選》,蘅塘退士孫洙的《唐詩三百首》,唐汝詢的《唐詩解》,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等,真是多如繁英,美不勝收。民國以來,更有高步瀛的《唐詩舉要》,許文雨的《唐詩集解》。在這些選本中,也都能曲盡唐詩的精粹,籠括唐詩的精華。
至於唐代詩人單行的別集也不少,如陳子昂的《陳伯玉集》、王維的《王右丞集》、元結的《元次山集》、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李商隱的《李義山集》等,這些個別的集子,可供研究唐詩一家詩之資料。若想籠括唐黛詩學及詩篇,可以參閱清康熙年間所敕編的《全唐詩》。(頁466)
佚凡案:因為在臉書(FaceBook)上行文,有些格式及字形無法如原本所是,還請原諒,以下引文也是相同狀況。
所以,我們所見,其實早已經過分類,能否因此而談「歷史」,佚凡總是困惑著。
相信蕭蕭老師也能理解只能如神棍囈語般治上古史的佚凡,不願論述中古時期包括魏晉六朝(魏晉南北朝、漢晉六朝)漢隋唐所稱之「古」詩了。
(那個很難,我沒有把握。)
蕭蕭老師文體在歷史上自行簡化之論見所參考者,其皆為他人「文學史」之論斷。而蕭蕭老師引鄭振鐸所書而表示鄭振鐸「暗示」「絕句的興起含藏在律詩的發展之內」,這感覺很像「雷根的興起含藏在林肯所面對的米國憲法讓國會發展之內」,是確實無誤之論,歷史發展的必然。據蕭蕭老師所引,鄭振鐸有言,其曰:
在嗣聖(684)到安、史之亂(755)的七十幾年間',便是律詩的成立的時代了。五言的律詩是最先成立的,接著,七言的律師(佚凡案:蕭蕭老師於此筆誤,卻也表示了這是確實的為學功夫,而不是複製貼上。)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文體之一了。接著,別一種的新詩體,即所謂「五絕」、「七絕」者,也產生了。接著,聯合了若干韻的的律詩,而成為一篇的長詩,即所謂「排律」者的風氣,也開始出現了。
蕭蕭老師將Google Map的座標設定於「律詩」、「絕句」兩種格式(詩體?),而因鄭振鐸的「暗示」,得出以下結論:「詩幅由大而小」。
啊可是明明有說另外一種長詩叫做排律是變形金剛組合很多首律詩而成的難道這不是屍體不是灰原哀的詩幅嗎?
(]柯南只是配角。)
鄭振鐸論述到了「新詩體」,所以是否有「古詩體」,或者「詩體」如何在古、今之間演變,《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唐代詩歌.唐詩興盛的原因和社會背景》有言,其曰:
與古體詩相對待的是近體詩。近體詩的形成,是由齊永明間沈約和周顒的「聲律說」所引起,寫詩著重四聲八病,雙聲疊韻等技巧的運用,加以受六朝《清商曲》—「吳歌」與「西曲」的影響,造成小詩的勃興,所以在六朝末葉,絕句和律詩已略具雛形。清王闓運的《八代詩選》卷十二至十四,專選齊到隋百餘年中稍有格律的詩,名之為「新體詩」。在王闓運前兩百年,王夫之的《古詩評選》中,第三卷名之為「小詩」,第六卷名之為「近體」,可視為「新體詩」名稱的演進。「小詩」為絕句的前身,而「新體詩」實已包括了小詩和近體。(頁455)
咦?看起來有點熟悉,截句是絕句的話,小詩是絕句的前身,蕭蕭老師說截句是小詩,然後要附和飽受戰火摧殘文化大革命孔子書院文字不是思想喔糾察隊的那裏一個姓蔣得?
王夫之對於古詩的論點可以搬來使用新詩?
是的,關於「歷史」論述,這裡就要比較嚴肅的姿態了;相對於蕭蕭老師以古代早已整理妥當的法則面對今世的這種「流或留都可以啦傳」的態度,另一種史學方法則是由現在回視。
(雖然最無可把桌的就是「現在」;妳是毫秒或者天或者世紀?妳是大陸法系或者海洋法系?)
於是我們可以得知,蕭蕭老師與白靈老師一同以為截句是絕句,所使用的史學方法即是由古之視今的中國。
而且《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並不以為「絕句截自律詩」
其格律之發展及完成
早就是各自發展的同源異構體
這句話很敏感,佚凡強調這句話只是用於絕句和律詩
請不要隨便亂ㄉㄠˋ
可是,分行句子的不只是律詩和絕句吧?
在論述完新詩喔寫錯了新體詩之後,也就是新體詩要Bye Bye迎接更新的詩體:截句的現在,必須歸附於那個飽受戰火摧毀、文化大革命、孔子書院和一個姓蔣的地方。
這個是留傳嗎?
這個是拒絕傳統嗎?
這是中國文化復興嗎?
而且,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修纂正史《清史》之際
雖然佚凡還不確定最後成書會是《清書》和《清史》
這其時面臨到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例如有新、舊《唐書》;例如也有新、舊《元史》
除卻了妳、我都會查詢的維基百科
這裡更牽涉到了如何論述、定位「自己」的問題
例如唐代文學史中必然提到由韓愈等人所發起的「古文運動」
古人發起古文運動;所以,一定有比「古文運動」還要古的古代
也就表示相對而言,「古文運動」其時是「新聞」
別字,新文
回到白話文翻譯王夫之成為當代文學史的課題
回到蕭蕭老師設定「律詩」、「絕句」為參考座標的Google Map:
「詩幅由大變小是歷史的必然」
《石室之死亡》在蕭蕭老師這篇「整理國故」的論文中
竟然被歸類為「小詩」!?
以及陳黎老師親自定名的《小宇宙:現代俳句200首》
都已經明示「俳句」了,
卻還在「國故」之中
(難道蕭蕭老師是韓國人嗎?)
這裡出現了反差極大的情形:
分明是以「流傳」的態度而論,
也就是以昔視今
卻粗暴地將突如其來的李小龍截拳道
以今視昔地套用在那些分行句子上
突如其來的截拳道
真是名副其實的「作者已死」,讀者也死了
中國文化好棒棒、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
「國故」到底在哪裡?
這是更深層的問題,他日再討論
不過,在以台北教育大學師資為班底的台灣詩學季刊社(吹鼓吹詩論壇)發起「截句」運動之前,「小詩」如同王夫之所描述的樣子,早已蓬勃發展;《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有言,其曰:
《文心雕龍》的四對,以及上官儀的六對,對律詩的形成不無影響。其後繼起的,是沈佺期、宋之問,初唐四傑等人,他們脫離了宮廷貴族文學的領域,使詩歌的內容,走向民間情感的抒吐,由於清新剛健的詩風,掩蓋了齊梁綺靡的餘緒,開拓了唐詩三百年的聖業,建立新體詩的格律,其功是不可磨滅的。所以律詩在沈、宋時,已成定體,到聖唐才由五言推展成為七言,然後在李白、杜甫的手中,律詩才臻於成熟完備的境域。
在樂府詩方面,樂府詩,又稱歌行體。唐詩發展到盛唐,各體已具,且波瀾壯闊。唐代民間歌謠興盛,樂府詩也特別發達,文人仿製民間歌謠的作品也特別多(佚凡案:這句是重點之一,heavy point),促成了唐詩的繁盛。大曆、元和年間的詩人,若想在詩壇上立一席之地,不得不另闢蹊徑,於是沿著陳子昂的「漢魏風骨」到杜甫的「因事立題」,然後到元和年間,元稹(佚凡案:舞鶴《詩小說》之後,麥田也出版《遣悲懷》?)、白居易等提倡「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運動,使應運而生。其次劉禹錫、張籍、王建等,也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作家。新樂府是從樂府舊題中蛻變而成的新詩體,它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採用新題,即事名篇。第二是寫時事而有所諷諭。第三是不入樂的歌行體,只可徒誦。中唐的新樂府運動,再度給唐詩帶來新的高潮、新的境界。(頁455、456)
以律詩和絕句而言的文學史;可是Google Map不只這樣吧?沿路上的風景
關於歷史的必然?其後續有言,其曰:
……(佚凡案:前略)不管古體、近體、樂府、歌謠、五言、七言,繁絃雜管,都得到完美的發展。近而下開五代、兩宋的詩風,使我國詩歌源遠流長,萬世不竭。(頁456)
原來如此啊!若按蕭蕭老師之論見,不只絕句出自於律詩,宋詞(、元曲)、周杰倫〈青花瓷〉、〈太平島前途決議文〉,都源自於律詩
(難怪民間流傳幹嘛念中文系)
歷史的論述驚人地重複,但是,這是指論述,而非發展。關於文、事、義,相同的故事,卻在不同的故事書中演繹,情節、背景、用字的描述各自都不同,刪減增加的出場存在者也各異,《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唐代詩歌(下).晚唐詩歌》論述司空圖《二十四品》之前,有一段韋莊的敘述,其曰:
其他如韋莊有〈秦婦吟〉一首,是長篇的故事詩,報導黃巢之亂被虜的婦女種種的遭遇,是歷史真相的紀錄;該詩為敦煌卷中唯一的長詩,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八字,是現存唐詩中篇幅最長的詩。(頁548、549)
佚凡自問許久了:
歷史是發現或者發明?
關於「源出自於律詩」
高舉反台灣詩學季刊社所推行的截句運動大纛的佚凡
其實也有說過截句的好話(至少三篇)
讓明明比我有錢卻在哭窮的人的文字
可以印成簽字、陳放於書架之上
這是一件好事,真的很棒
可是截句這種文學的一種現象,
被糾察隊本末倒置而倒行逆施地要求文學必須如此
並且作出許多如瘋狗般的亂事
截句參與者也挾其年齡及教科書所言而自以為是
荒唐至極
關於整理國故
關於截句運動
關於林語堂先生和一代儒宗 錢賓四受蔣介石禮遇來台
(親手設計陽明山上林語堂故居,卻被錯誤兆出的百度百科儀花接木)
佛光大學和東吳大學先後是管理單位
林語堂先生墓碑由 錢賓四題字
錢賓四崇拜朱子,朱子截句經典而成為「四書」
(孔子截句周公旦是更複雜的課題)
截句論文大會由孝慈的東吳大學主辦
錢穆故居在東吳大學境內
席鉅鉅被吹捧成為周武王的今天
學者的研究論文指出截句要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姓蔣的
並且文體自行簡化啊又寫錯字了是歷史的必然
難怪沒有人要讀中文系
初稿於5/9/2019 3:52 AM不行了;臉書上寫出桃園台中人了;剩下的引文就好了。二稿於5/9/2019 10:21 AM
新加入孝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