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去年底到現在這個時候,我開始不再寫長詩。契機始於將作品丟到論壇後,受到前輩指教,說詩可以更精簡,我仔細的看了一下,確實如對方所說,而這個問題一直被不同的人反覆提及。幾乎可以說是與我常寫的小說有同樣的弊病,只是放在詩上尤其明顯。我從那些反覆觀看中,看見了原先的必要變得雜遝而多餘,它在詩上像是一個異物,但就跟觀畫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凝視才能看得出所以然來。這意味著我必須相隔一週以上,才能拆掉眼上的情緒布巾,重新檢視作品,或者另一個方式是在創作之始就以幾乎嚴格的方式去切割自己的詩,反覆的問自己可否再刪,或者替換,直到上面每一個字、詞都恰如其分──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我寫起短詩。毋寧是對自己起了苛求,衍生出的練習。

  我想我必須將自己逼到退無可對的境地,才能從裡面淬鍊出什麼──像囤積那些不必要的字彙一樣,這或許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病。而這病的根源,大概始於那種覺得兩者皆好、皆不可棄,在無從選擇之下,只好不負責任的丟在一起,好假裝選擇不存在,問題亦同。如此一來,寫詩就變成了一種大雜匯的概念。然而,這麼一來嘴巴的作用不就是不分好壞的囫圇吞棗嗎?咽不咽的下去還不好說,但會不會造成腸胃出什麼狀況,乃至嘔吐,或者食慾下降?那大概就是預期內可見的事情,只是吞文吞出狀況,不比身體真的出狀況,空腹、嚼個wakamoto、胃乳片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他實際上造成的後果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複雜。

  既然寫長詩會有這樣的狀況,那麼不如就去試著寫短詩吧,短到幾句字即可迤邐出一串想像。只是讓我想不到的是,寫到最後竟再也無法寫出太長的詩,也無法再習慣去看太長的詩。或許有些長詩讀起來確實多有玩味之處,意象豐富,著眼奇特,但多數時候太過雜遝,又流於淺白,老舊的意象被反覆的咀嚼,抽象的字彙抽著抽著好像整首詩也跟著真空,所以到頭來我不得不將一首詩肢解,只記得那幾個喜歡的部份。這麼一說,好像我不再讀詩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假設在隨機之中有讀到某些令我感到驚艷的短句,我仍願意在那個喜歡的按鈕上輕輕的「touch」一下,以回應詩的touch。

  假設你又以為我只對某些作者的作品按下喜歡,那大抵上也是不對的。詩是否有touch到讀者與作者是誰並沒有正相關性,只與品味、個人經驗有關。讀者擅自以為作者寫的是自己,那不過就是以詩為鏡,反過去觀看自己而已。凝視久了以後,自然覺得自己與詩人到達一個同樣的境地,但那實際是自己製造出的一個假夢。

  嘿,讀任何作品都一樣,沒有人是真的和當時寫了這首或那首詩的詩人是同步的,包含寫完以後的詩人自己。那終究是對當時、該地,如相片一般的定格。只是我們以為──

  我喜歡什麼樣的作品,實際也與他人無關。可能有一天我會正如某句已經不記得出自哪裡,也記不太清的那句話一樣把自己的詩通通燒毀,作為一個寫詩的人,不再寫詩。但那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