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
集郵朋友中,有人組編了一部貓頭鷹郵集。這位郵友為了這部郵集之內容,跑遍圖書館找尋資料,並還上網與國外郵商請求協助。三年下來煌煌之貓頭鷹郵集,終於完成編輯工作。
承蒙他不棄在下才疏學淺,他要我幫他巡校一遍。因為我商務上之忙碌,直至多年前才完成這項任務。之後,這部郵集參加競賽,獲得金獎真不簡單。說到這裏,卻讓我想一則故鄉的往事,且讓我將它敘說與大家分享一下。
貓頭鷹屬夜間活動的鳥類,白天大都躲在樹窩內休息。要是外物入侵理都懶得理,但若侵近牠的幼仔,當心牠把你的眼珠子啄出來。夜間是牠們的世界,牠那間歇性的咕咕聲聽了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在月暗風高的夜晚啼叫,膽小者定被嚇得心驚膽顫。
故事的開端就在中秋節前一星期,山村通往溪畔的人行步道拓寬。路徑經過計劃截彎取直,所以那棵枯木必須伐除。動工那天,老鄰長柱著柺杖親臨現場督陣。鄰居阿章哥率領自家兄弟,扛斧肩鋤趕往現場工作。他們先用電動鏈鋸將枯木鋸倒,然後再用砍刀將它劈開。
這棵枯木之腰圍必須五人合抱,兩個壯漢自告奮勇承擔鋸木工作。天剛濛亮的清晨,一陣「噗噗噗….」電鋸聲響徹山村四塞。電鋸聲音與人聲之嚷嚷,把棲息在樹洞裏的貓頭鷹嚇跑。幼鷹剛剛會飛,飛到最近的龍眼樹上便降落不走。
許多村童站在樹下吆喝,幼貓頭鷹根本就不理他們。二漢努力操作電鋸,半小時不到大樹倒地。接著,他們將樹幹分解破開便於移走。此時在眾人之中,有人發現貓頭鷹的窩壁上,趴貼著一付乾枯的鳥骨架。不過沒人知道它是甚麼骨架?
當時我曾問過很多人,可是沒人能夠告訴我答案。一直到我遇見村中的長老立盛伯,這個懸案才獲得答案。立盛伯對我說:「貓頭鷹就是傳說中的夜梟,牠並非如傳說中說的那麼可怕。牠們很重視家庭倫理,長幼秩序極為嚴格。如有幼輩犯上,馬上就會招致群攻。」
又說:「傳說中母鳥很疼幼鳥,每於食物接濟不上時,母鳥常把自己的身體,犧牲讓給幼鳥當做食物。」稍停他又接著說:「通常,母鳥在急困時,用牠的鉤嘴啄破自己皮膚,將血塗在洞壁上,讓幼鳥聞味前來取食牠的身上肉。幼鳥啄肉母鳥很痛,於是便用其爪抓緊洞壁。」
他接著說:「幼鳥爭食,越啄越痛,於是母鳥之雙爪越抓越深,直到母鳥氣絕身亡。無知幼鳥天天啄食母肉,肉盡骨白,那樹洞發現的白骨就是這樣形成的。」村子長老立盛伯,年輕時代常駐在關爺宮內講古謀生。他的口才便給,記憶力驚人,這則傳奇出自其口自然不同凡響。
就在我聽得如醉如痴欲罷不能之際,故事嘎然結束,使得我久久無法回神。虧得立盛伯提醒,我才匆匆謝過回家吃晚飯。一路上我還是唸唸不忘這則故事,對於它的真實性如何?至今對它仍然半信半疑而不敢妄下論斷焉。
立盛伯的貓頭鷹故事,重人聽了無不為之動容。這天,遠居鶴岡之表姨來訪。我傻傻問她說:「鶴岡是不是出產白鶴而得名嗎?」表姨回答說:「台灣有鶴岡、舞鶴等地名沒錯,但她們並沒有鶴鳥呀。不過,為何取這名字?我也不曉得嘛。」
表姨學識豐富,她還告訴我說:「其實,我們客家人常將鷺與鶴混為一體。不論哪是哪?一律都稱之為『白鶴』。鷺鶴不分,以訛傳訛,直到今天依然如此。」這個答案雖不知道對不對?但表姨所作之解釋,我是深信不疑的!
故鄉的南窩地方有個山坳,一片相思林蓊蓊鬱鬱。那年突然被人發現,數隻白鷺鷥和黃鷺在此築巢定居,並且還生下了後代。這兩種鷺鳥剛開始互不相讓,村人每天都可看到黃白互鬥,追逐啄咬的戲碼不斷上演。
有時牠們各據高枝金雞獨立,互相凝目對立不動,就像小說中提到「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景象。二鳥互相凝視久久沒有結果,一陣子之後,二鳥遂拍拍翅膀,各自起飛揚長而去。
某日,外地飛來一隻落群的琵鷺。不知牠是受傷還是累了?降落之後,就沒有再飛走的打算。異客入侵,當然引起騷動。數隻壯鳥立刻升空盤旋示威,部份黃鷺白鷺則圍著琵鷺隨時警戒。吱吱嘎嘎,吵鬧不休,數百米之外,眾鳥之吵鬧聲音,都還聽得清清楚楚!
這時,一隻老鷺鳥躍走過去,偏起頭來端詳對方,鳥嘴呱呱不停,好像法官在審訊嫌犯似的。折騰了半天,老鷺鳥認為對方沒有犯意,於是昂首清唳一聲解除警戒。琵鷺的嘴像支長柄湯匙,又像勺子或挖草的扒子,所以,村人都稱牠叫琵鷺。其實,牠們避冬之地在南台灣,偶而才有這麼一兩隻流落北部的。
在故鄉白鶴林落腳的鷺鳥,春耕前飛過來,個個骨瘦如柴,行動遲緩,十分落魄。然而在春耕季節,田裡有許多小蟲、泥鰍,田螺子、青蛙卵可吃。不需多久個個脫胎換骨,變得碩壯昂揚,羽毛光鮮。此刻的牠們神采奕奕,打老遠望過去一派瀟灑,飄逸至極!
小時候,我和表哥常去白鶴林撿鳥蛋。這些鷺鳥雖有築巢,但常將鳥蛋生在地面上。或許是牠們不負責任?也許是牠們忘了?牠們生過的蛋從不照顧。每次我們撿拾鳥蛋都選白天,利用陽光看清內裏以免被蛇咬。
蛇族嗜喜吞食鳥蛋,牠們一口氣吞下許多,然後利用蜷捆樹幹用力扯捲,蛋受壓力破在蛇腹內。接著大蛇將腹內蛋殼,一個個的吐出體外。有一回,我與表哥親眼看見蛇吞蛋。兄弟倆被牠吞蛋的陣勢,嚇得久久才回過神來。
根據我們的觀察,棲息在白鶴林內的鷺鳥有三種族群:一是頭頂有根白翎毛的白鷺鷥,一是頭至頸部褐黃色的黃鷺,還有一種是大型似鶴非鶴的族群。村人不知這巨型鳥,故僅稱牠叫「大白鶴」。三種族群之中,以黃鷺佔多數。其次為白鷺鷥,大白鶴絕未超過百隻。每至黃昏眾鶴歸巢,吵吵攘攘非常熱鬧。
鶴唳聲音遠傳天際,互遞訊息此起彼落。群群鷺鳥在中追逐,沐浴於夕陽裏更顯美白。眾鳥十分團結,異類入侵或陌生人路過,擔任警戒的鷺鳥必定引頸長鳴,警告同伴聯合禦敵。這時部份壯鷺升空備戰,部份則圍住老鳥和幼鳥施以保護。
升空之壯鷺,牠們以最快速度,排出滑翔翼姿態,領頭發出唳聲指揮進退,徒然讓我想起小說上的「鶴翼陣」,大概就是這副陣容吧?山腳下開闢產業道路,計劃的路線盤旋而上恰好中分白鶴林。
這群樹客似乎未卜先知,就在挖路的前數天牠們早已搬走一空。村民很懷念牠們,於是有人探蹤追尋牠們的新居。最後發現牠們遷居更深的山內,為保牠們的安全,探知者並未說出地點。我與表哥私下也曾探尋,可惜緣慳一面,哥兒倆找了很久,始終都沒找到牠們蹤跡。 [待續]。
集郵朋友中,有人組編了一部貓頭鷹郵集。這位郵友為了這部郵集之內容,跑遍圖書館找尋資料,並還上網與國外郵商請求協助。三年下來煌煌之貓頭鷹郵集,終於完成編輯工作。
承蒙他不棄在下才疏學淺,他要我幫他巡校一遍。因為我商務上之忙碌,直至多年前才完成這項任務。之後,這部郵集參加競賽,獲得金獎真不簡單。說到這裏,卻讓我想一則故鄉的往事,且讓我將它敘說與大家分享一下。
貓頭鷹屬夜間活動的鳥類,白天大都躲在樹窩內休息。要是外物入侵理都懶得理,但若侵近牠的幼仔,當心牠把你的眼珠子啄出來。夜間是牠們的世界,牠那間歇性的咕咕聲聽了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在月暗風高的夜晚啼叫,膽小者定被嚇得心驚膽顫。
故事的開端就在中秋節前一星期,山村通往溪畔的人行步道拓寬。路徑經過計劃截彎取直,所以那棵枯木必須伐除。動工那天,老鄰長柱著柺杖親臨現場督陣。鄰居阿章哥率領自家兄弟,扛斧肩鋤趕往現場工作。他們先用電動鏈鋸將枯木鋸倒,然後再用砍刀將它劈開。
這棵枯木之腰圍必須五人合抱,兩個壯漢自告奮勇承擔鋸木工作。天剛濛亮的清晨,一陣「噗噗噗….」電鋸聲響徹山村四塞。電鋸聲音與人聲之嚷嚷,把棲息在樹洞裏的貓頭鷹嚇跑。幼鷹剛剛會飛,飛到最近的龍眼樹上便降落不走。
許多村童站在樹下吆喝,幼貓頭鷹根本就不理他們。二漢努力操作電鋸,半小時不到大樹倒地。接著,他們將樹幹分解破開便於移走。此時在眾人之中,有人發現貓頭鷹的窩壁上,趴貼著一付乾枯的鳥骨架。不過沒人知道它是甚麼骨架?
當時我曾問過很多人,可是沒人能夠告訴我答案。一直到我遇見村中的長老立盛伯,這個懸案才獲得答案。立盛伯對我說:「貓頭鷹就是傳說中的夜梟,牠並非如傳說中說的那麼可怕。牠們很重視家庭倫理,長幼秩序極為嚴格。如有幼輩犯上,馬上就會招致群攻。」
又說:「傳說中母鳥很疼幼鳥,每於食物接濟不上時,母鳥常把自己的身體,犧牲讓給幼鳥當做食物。」稍停他又接著說:「通常,母鳥在急困時,用牠的鉤嘴啄破自己皮膚,將血塗在洞壁上,讓幼鳥聞味前來取食牠的身上肉。幼鳥啄肉母鳥很痛,於是便用其爪抓緊洞壁。」
他接著說:「幼鳥爭食,越啄越痛,於是母鳥之雙爪越抓越深,直到母鳥氣絕身亡。無知幼鳥天天啄食母肉,肉盡骨白,那樹洞發現的白骨就是這樣形成的。」村子長老立盛伯,年輕時代常駐在關爺宮內講古謀生。他的口才便給,記憶力驚人,這則傳奇出自其口自然不同凡響。
就在我聽得如醉如痴欲罷不能之際,故事嘎然結束,使得我久久無法回神。虧得立盛伯提醒,我才匆匆謝過回家吃晚飯。一路上我還是唸唸不忘這則故事,對於它的真實性如何?至今對它仍然半信半疑而不敢妄下論斷焉。
立盛伯的貓頭鷹故事,重人聽了無不為之動容。這天,遠居鶴岡之表姨來訪。我傻傻問她說:「鶴岡是不是出產白鶴而得名嗎?」表姨回答說:「台灣有鶴岡、舞鶴等地名沒錯,但她們並沒有鶴鳥呀。不過,為何取這名字?我也不曉得嘛。」
表姨學識豐富,她還告訴我說:「其實,我們客家人常將鷺與鶴混為一體。不論哪是哪?一律都稱之為『白鶴』。鷺鶴不分,以訛傳訛,直到今天依然如此。」這個答案雖不知道對不對?但表姨所作之解釋,我是深信不疑的!
故鄉的南窩地方有個山坳,一片相思林蓊蓊鬱鬱。那年突然被人發現,數隻白鷺鷥和黃鷺在此築巢定居,並且還生下了後代。這兩種鷺鳥剛開始互不相讓,村人每天都可看到黃白互鬥,追逐啄咬的戲碼不斷上演。
有時牠們各據高枝金雞獨立,互相凝目對立不動,就像小說中提到「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景象。二鳥互相凝視久久沒有結果,一陣子之後,二鳥遂拍拍翅膀,各自起飛揚長而去。
某日,外地飛來一隻落群的琵鷺。不知牠是受傷還是累了?降落之後,就沒有再飛走的打算。異客入侵,當然引起騷動。數隻壯鳥立刻升空盤旋示威,部份黃鷺白鷺則圍著琵鷺隨時警戒。吱吱嘎嘎,吵鬧不休,數百米之外,眾鳥之吵鬧聲音,都還聽得清清楚楚!
這時,一隻老鷺鳥躍走過去,偏起頭來端詳對方,鳥嘴呱呱不停,好像法官在審訊嫌犯似的。折騰了半天,老鷺鳥認為對方沒有犯意,於是昂首清唳一聲解除警戒。琵鷺的嘴像支長柄湯匙,又像勺子或挖草的扒子,所以,村人都稱牠叫琵鷺。其實,牠們避冬之地在南台灣,偶而才有這麼一兩隻流落北部的。
在故鄉白鶴林落腳的鷺鳥,春耕前飛過來,個個骨瘦如柴,行動遲緩,十分落魄。然而在春耕季節,田裡有許多小蟲、泥鰍,田螺子、青蛙卵可吃。不需多久個個脫胎換骨,變得碩壯昂揚,羽毛光鮮。此刻的牠們神采奕奕,打老遠望過去一派瀟灑,飄逸至極!
小時候,我和表哥常去白鶴林撿鳥蛋。這些鷺鳥雖有築巢,但常將鳥蛋生在地面上。或許是牠們不負責任?也許是牠們忘了?牠們生過的蛋從不照顧。每次我們撿拾鳥蛋都選白天,利用陽光看清內裏以免被蛇咬。
蛇族嗜喜吞食鳥蛋,牠們一口氣吞下許多,然後利用蜷捆樹幹用力扯捲,蛋受壓力破在蛇腹內。接著大蛇將腹內蛋殼,一個個的吐出體外。有一回,我與表哥親眼看見蛇吞蛋。兄弟倆被牠吞蛋的陣勢,嚇得久久才回過神來。
根據我們的觀察,棲息在白鶴林內的鷺鳥有三種族群:一是頭頂有根白翎毛的白鷺鷥,一是頭至頸部褐黃色的黃鷺,還有一種是大型似鶴非鶴的族群。村人不知這巨型鳥,故僅稱牠叫「大白鶴」。三種族群之中,以黃鷺佔多數。其次為白鷺鷥,大白鶴絕未超過百隻。每至黃昏眾鶴歸巢,吵吵攘攘非常熱鬧。
鶴唳聲音遠傳天際,互遞訊息此起彼落。群群鷺鳥在中追逐,沐浴於夕陽裏更顯美白。眾鳥十分團結,異類入侵或陌生人路過,擔任警戒的鷺鳥必定引頸長鳴,警告同伴聯合禦敵。這時部份壯鷺升空備戰,部份則圍住老鳥和幼鳥施以保護。
升空之壯鷺,牠們以最快速度,排出滑翔翼姿態,領頭發出唳聲指揮進退,徒然讓我想起小說上的「鶴翼陣」,大概就是這副陣容吧?山腳下開闢產業道路,計劃的路線盤旋而上恰好中分白鶴林。
這群樹客似乎未卜先知,就在挖路的前數天牠們早已搬走一空。村民很懷念牠們,於是有人探蹤追尋牠們的新居。最後發現牠們遷居更深的山內,為保牠們的安全,探知者並未說出地點。我與表哥私下也曾探尋,可惜緣慳一面,哥兒倆找了很久,始終都沒找到牠們蹤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