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老師要送我回賓館,我說我們不要這樣送來送去了,永無休止,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我走後回頭看了兩次,他還遠遠地站在那裡,兩隻大手舉向天空,揮手道別。直到第三次我回頭時,夜色中才再看不清,他是否還在那裡……
算來,我們認識已經十二年了,那時我十八歲,正是迷惘的年紀,不知道前面的路該怎麼走,是否要選擇跨專業考心理學研究生。孫老師,一個中文系教唐詩的老講師,那晚陪我走在山大老校的校園裡,聽我淺薄的心事——那時我常常跑到別的學院去旁聽課,無意中聽了他的“大學語文”。
不知過了多少天,他竟然主動給我打電話,電話裡誇獎我的思想和才華,至今我還記得那一天的陽光,我蹲在老校區公教樓二樓的陽臺上,欣喜激動——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在孫老師眼裡,許多學生都很有才華很有潛質,都能成為知識分子。他家裡的書堆滿了臥室、客廳,然後又堆滿了地下室——他從來不去寫論文、不去評職稱,很少參加學院活動。自然,他收入少,但卻常常憂國憂民、愁容滿面。不過,在鼓勵學生們努力成才時,他總是熱情昂揚、積極樂觀。
“XX君,你一定行的!”他常說。
“No problem!”他總是爽朗地笑著。
如果不是他,或許我現在也不會成為一名大學老師,然後也能瞭解他的一些憂愁……
十二年間,我組織過讀書會,其間認識不少朋友。那些朋友也曾與我倆一起把酒言歡、高談闊論,漸漸的,又都各奔東西,四散天涯。上一次回濟南時,還有玉成,如今,玉成也去了青島,在現實裡艱難苟且……
孫老師說,有些人漸漸地差異就大了,漸漸就沒了交集。他說人越老,熱情越淡,許多事覺得不再有意義,也不願去做無謂的折騰。平時他也深居簡出。
他說起去了杭州的一個學生——也是我認識的朋友。孫老師依然很牽掛他,聽我說起他現在的工作,很是惋惜,覺得他應該去讀研、甚至讀博,否則他的職位很難有變化,否則他的聰明才智無處施展……
這一個孫老師啊,他的心裡總是想著學生,甚至於像我和玉成這樣只是旁聽他課的外院、外校的學生,直到學生們都已四散天涯……
我常常勸他有空來杭州玩,但他總說不習慣遠行。我說也許等您退休了,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也許會喜歡到處走走。他說,他只要一讀詩歌,就感覺像當上了皇帝……
我說起當年在多倫多聽一位老師說過:人越接近死亡,越願意活出真我,因為知曉時日無多,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如今我又要遠行,去見多倫多的朋友,有些人或許真是最後一面。
再見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再見之後就是再不見。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如果所有的感情都只能體驗一遍。
海子問:“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說起海子的死,孫老師說,海子還是太急了,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只管自己覺得好,自己覺得重要,就去做唄。
2.
孫老師說做自己,不是說不顧別人,而是堅持自己的初心,不受外界影響。
算來,孫老師碩士畢業,去韓國後再回山東大學任教,正好經歷了國內高校改革開放後的質變:受歐美風氣感染,以論文、基金為標準評價教師才華,甚至不惜趕人來逼迫教師在規定時間內發表論文。最近,他被評為山東大學優秀教師,才得已免去“掃地出門”的窘境。
他教過的學生馬君早已在山大文學院評上教授,而他仍然是一名講師。馬老師說,孫老師就像我們的一個夢。或許,更準確的說,他就像一首詩。
3.
在大西洋東岸,
我似乎讀懂了
藝術家的悲哀,
回頭看,人潮湧動,
遇到的每個人
都是那樣獨特的存在,
又是那樣迅速的消逝。
我們都是人海裡的一滴水珠,
聚散隨風。
就像沙與沫,
上帝隨手堆成城堡與浪花
就像原子、電子、誇克,
只有在相遇時,
才有確定的存在。
就像馬克斯和恩格斯,
福爾摩斯和華生,
關羽和張飛,
每個男人都有過
同行的火槍手,
至少有一個,一般有三個,
就像三種誇克,
我去過三個地方,
十七歲離開家鄉後,
三個火槍手,
三種語言,
伴我依次走過
三個地方,
然後,他們去了
世界的三個方向……
我向天空扔一塊石頭,
看見時間彎曲的形狀。
天空空空如也,
為何給我安慰?
——記於裡斯本
在歐洲做物理研究的小威托我帶詩集給他,我選了三本,其中有作家走走給我推薦的《流水》。
小威是我發小,當年我們估分填志願,報考的都是山東大學物理系——那時在江西只招4名學生,我平時成績比他好,他怕名額滿,求我換學校或專業,我想了想,覺得自己似乎也不想老死實驗室,似乎對人更感興趣,於是稀裡糊塗換了一個自己從沒聽說過的專業,接到通知書後,才知道自己填的是“工商管理”,上大學後才知道自己並不喜歡那個專業。那陣子我常感苦悶,後來對文理交叉的心理學專業有了興趣,於是便有了和孫老師初識那一幕。考研並不太順利,不過,最後我有幸去多倫多讀博。而小威和另外幾個中學同學一樣,一直讀物理,去國外做博後,最後申請千人計劃回國。我在巴賽羅那住他家時,他已經發表幾篇Nature子刊,炙手可熱。旅居國外多年,難覓中文書籍,他最想要的,還是優美的詩歌——那時我們理科班的同學,有很多喜歡詩歌,在課上偷偷看唐詩,畢業多年後還有幾個“騷年”喜歡在班集微信群裡秀一秀格律。國人自古愛詩,最強盛時詩也最盛,皇帝盜賊無不作詩,此風氣感染前來虛心學習的日本人——誠如今日西風東漸。
出國前一晚,我給小威去找詩集,走到我家附近一個裝飾典雅精緻的書店——兩年前這裡還是荒村,如今因為建互聯網小鎮,也弄得很成樣子,只是店裡沒有幾本詩集,問尋時旁邊幾個姑娘也對我側目而視——詩的傳統淪落至此,已如不合時宜的花瓶,也是改革開放後的事情。
東西方的教育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但是國內重視的主要是理工科專業,人文藝術不大受待見。自從論文和基金成為主要的考核標準後,人文藝術專業也沾染了風氣,常有學校忽視教學。誠然,一門課與一個基金的份量,一首詩和一篇研究報告的價值,很難比較。人文藝術作品,譬如詩歌,也待靈感,不是“三年兩篇核心論文”那等威壓可以擠出——繆斯不來,空炒魷魚。
多倫多大學的教學質量評估方式或許可以借鑒:那時我已經畢業回國在杭州師範大學工作,突然收到母校寄來一封Email,要我給申請教授職稱的Eunice的教學評分(評職稱的重要項目)。評價項目不僅包括課內,也包括課外,有科研、也有實踐方面。上她的課是在博一,轉眼已過去四年,但我仍然能夠憶起她在課上的熱情投入,課外對學生的鼓勵和關心,尤其是對我這個外國學生的耐心和微笑,我覺得都是發自內心的,而於其再無功利關係可言的我,也發自內心地給了她高分,順帶評些肺腑之言——也是過來人才會有的評價。
大學的本質,不是大樓,而是大師。倘若一個大學有這麼幾位老師能夠收穫畢業生衷心的肯定,那說明這個學校的教學有效。
從小到大,我遇到很多老師,有喜歡的也有厭惡的,幸運的是,最重要的影響來自那些衷心祝願我遠航的。他們並不完美,和每個人一樣,難免有缺點,但是在他們作為我的老師時,確實是無私而真誠的。他們總覺得節日問候、禮物是多餘的——孫老師常常對我說:“我們之間就不必這樣了吧!”等我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後,也理解了他們的心意。對於一位稱職的老師來說,最好的祝福,最珍貴的禮物,就是在很多年後,你回到原地,他已然像一個樹樁,一無所有,只希望能聽你說說,在你離開他們後,走過的路、經歷的風雨……
我畢業後常常回濟南去看孫老師,有時特意在濟南停留一晚去看他;而小威似乎從未回去過,他覺得山東人和我們不一樣——說起來,我和小威都是客家人,文化、個性和儒雅的山東人確有許多不同;然而,說到底,他是沒有遇到像孫老師一樣讓他懷念的人。
大學的本質,不是大樓,而是大師。倘若一個大學有幾位老師能夠讓學生懷念,那個學校就真正建起來了。
2018年9月12日
於杭州師範大學
孫老師要送我回賓館,我說我們不要這樣送來送去了,永無休止,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我走後回頭看了兩次,他還遠遠地站在那裡,兩隻大手舉向天空,揮手道別。直到第三次我回頭時,夜色中才再看不清,他是否還在那裡……
算來,我們認識已經十二年了,那時我十八歲,正是迷惘的年紀,不知道前面的路該怎麼走,是否要選擇跨專業考心理學研究生。孫老師,一個中文系教唐詩的老講師,那晚陪我走在山大老校的校園裡,聽我淺薄的心事——那時我常常跑到別的學院去旁聽課,無意中聽了他的“大學語文”。
不知過了多少天,他竟然主動給我打電話,電話裡誇獎我的思想和才華,至今我還記得那一天的陽光,我蹲在老校區公教樓二樓的陽臺上,欣喜激動——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在孫老師眼裡,許多學生都很有才華很有潛質,都能成為知識分子。他家裡的書堆滿了臥室、客廳,然後又堆滿了地下室——他從來不去寫論文、不去評職稱,很少參加學院活動。自然,他收入少,但卻常常憂國憂民、愁容滿面。不過,在鼓勵學生們努力成才時,他總是熱情昂揚、積極樂觀。
“XX君,你一定行的!”他常說。
“No problem!”他總是爽朗地笑著。
如果不是他,或許我現在也不會成為一名大學老師,然後也能瞭解他的一些憂愁……
十二年間,我組織過讀書會,其間認識不少朋友。那些朋友也曾與我倆一起把酒言歡、高談闊論,漸漸的,又都各奔東西,四散天涯。上一次回濟南時,還有玉成,如今,玉成也去了青島,在現實裡艱難苟且……
孫老師說,有些人漸漸地差異就大了,漸漸就沒了交集。他說人越老,熱情越淡,許多事覺得不再有意義,也不願去做無謂的折騰。平時他也深居簡出。
他說起去了杭州的一個學生——也是我認識的朋友。孫老師依然很牽掛他,聽我說起他現在的工作,很是惋惜,覺得他應該去讀研、甚至讀博,否則他的職位很難有變化,否則他的聰明才智無處施展……
這一個孫老師啊,他的心裡總是想著學生,甚至於像我和玉成這樣只是旁聽他課的外院、外校的學生,直到學生們都已四散天涯……
我常常勸他有空來杭州玩,但他總說不習慣遠行。我說也許等您退休了,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也許會喜歡到處走走。他說,他只要一讀詩歌,就感覺像當上了皇帝……
我說起當年在多倫多聽一位老師說過:人越接近死亡,越願意活出真我,因為知曉時日無多,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如今我又要遠行,去見多倫多的朋友,有些人或許真是最後一面。
再見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再見之後就是再不見。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如果所有的感情都只能體驗一遍。
海子問:“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說起海子的死,孫老師說,海子還是太急了,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只管自己覺得好,自己覺得重要,就去做唄。
2.
孫老師說做自己,不是說不顧別人,而是堅持自己的初心,不受外界影響。
算來,孫老師碩士畢業,去韓國後再回山東大學任教,正好經歷了國內高校改革開放後的質變:受歐美風氣感染,以論文、基金為標準評價教師才華,甚至不惜趕人來逼迫教師在規定時間內發表論文。最近,他被評為山東大學優秀教師,才得已免去“掃地出門”的窘境。
他教過的學生馬君早已在山大文學院評上教授,而他仍然是一名講師。馬老師說,孫老師就像我們的一個夢。或許,更準確的說,他就像一首詩。
3.
在大西洋東岸,
我似乎讀懂了
藝術家的悲哀,
回頭看,人潮湧動,
遇到的每個人
都是那樣獨特的存在,
又是那樣迅速的消逝。
我們都是人海裡的一滴水珠,
聚散隨風。
就像沙與沫,
上帝隨手堆成城堡與浪花
就像原子、電子、誇克,
只有在相遇時,
才有確定的存在。
就像馬克斯和恩格斯,
福爾摩斯和華生,
關羽和張飛,
每個男人都有過
同行的火槍手,
至少有一個,一般有三個,
就像三種誇克,
我去過三個地方,
十七歲離開家鄉後,
三個火槍手,
三種語言,
伴我依次走過
三個地方,
然後,他們去了
世界的三個方向……
我向天空扔一塊石頭,
看見時間彎曲的形狀。
天空空空如也,
為何給我安慰?
——記於裡斯本
在歐洲做物理研究的小威托我帶詩集給他,我選了三本,其中有作家走走給我推薦的《流水》。
小威是我發小,當年我們估分填志願,報考的都是山東大學物理系——那時在江西只招4名學生,我平時成績比他好,他怕名額滿,求我換學校或專業,我想了想,覺得自己似乎也不想老死實驗室,似乎對人更感興趣,於是稀裡糊塗換了一個自己從沒聽說過的專業,接到通知書後,才知道自己填的是“工商管理”,上大學後才知道自己並不喜歡那個專業。那陣子我常感苦悶,後來對文理交叉的心理學專業有了興趣,於是便有了和孫老師初識那一幕。考研並不太順利,不過,最後我有幸去多倫多讀博。而小威和另外幾個中學同學一樣,一直讀物理,去國外做博後,最後申請千人計劃回國。我在巴賽羅那住他家時,他已經發表幾篇Nature子刊,炙手可熱。旅居國外多年,難覓中文書籍,他最想要的,還是優美的詩歌——那時我們理科班的同學,有很多喜歡詩歌,在課上偷偷看唐詩,畢業多年後還有幾個“騷年”喜歡在班集微信群裡秀一秀格律。國人自古愛詩,最強盛時詩也最盛,皇帝盜賊無不作詩,此風氣感染前來虛心學習的日本人——誠如今日西風東漸。
出國前一晚,我給小威去找詩集,走到我家附近一個裝飾典雅精緻的書店——兩年前這裡還是荒村,如今因為建互聯網小鎮,也弄得很成樣子,只是店裡沒有幾本詩集,問尋時旁邊幾個姑娘也對我側目而視——詩的傳統淪落至此,已如不合時宜的花瓶,也是改革開放後的事情。
東西方的教育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但是國內重視的主要是理工科專業,人文藝術不大受待見。自從論文和基金成為主要的考核標準後,人文藝術專業也沾染了風氣,常有學校忽視教學。誠然,一門課與一個基金的份量,一首詩和一篇研究報告的價值,很難比較。人文藝術作品,譬如詩歌,也待靈感,不是“三年兩篇核心論文”那等威壓可以擠出——繆斯不來,空炒魷魚。
多倫多大學的教學質量評估方式或許可以借鑒:那時我已經畢業回國在杭州師範大學工作,突然收到母校寄來一封Email,要我給申請教授職稱的Eunice的教學評分(評職稱的重要項目)。評價項目不僅包括課內,也包括課外,有科研、也有實踐方面。上她的課是在博一,轉眼已過去四年,但我仍然能夠憶起她在課上的熱情投入,課外對學生的鼓勵和關心,尤其是對我這個外國學生的耐心和微笑,我覺得都是發自內心的,而於其再無功利關係可言的我,也發自內心地給了她高分,順帶評些肺腑之言——也是過來人才會有的評價。
大學的本質,不是大樓,而是大師。倘若一個大學有這麼幾位老師能夠收穫畢業生衷心的肯定,那說明這個學校的教學有效。
從小到大,我遇到很多老師,有喜歡的也有厭惡的,幸運的是,最重要的影響來自那些衷心祝願我遠航的。他們並不完美,和每個人一樣,難免有缺點,但是在他們作為我的老師時,確實是無私而真誠的。他們總覺得節日問候、禮物是多餘的——孫老師常常對我說:“我們之間就不必這樣了吧!”等我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後,也理解了他們的心意。對於一位稱職的老師來說,最好的祝福,最珍貴的禮物,就是在很多年後,你回到原地,他已然像一個樹樁,一無所有,只希望能聽你說說,在你離開他們後,走過的路、經歷的風雨……
我畢業後常常回濟南去看孫老師,有時特意在濟南停留一晚去看他;而小威似乎從未回去過,他覺得山東人和我們不一樣——說起來,我和小威都是客家人,文化、個性和儒雅的山東人確有許多不同;然而,說到底,他是沒有遇到像孫老師一樣讓他懷念的人。
大學的本質,不是大樓,而是大師。倘若一個大學有幾位老師能夠讓學生懷念,那個學校就真正建起來了。
2018年9月12日
於杭州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