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最能發揮你作用的地方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昨晚在Don家和幾個加拿大人看完美國紀實故事片McFarland,內心很是觸動。
觸動我的有兩個主題,一是為生計所迫而流落到美國最窮困的拉美小鎮的白人教練White人生抉擇。他原本覺得非常落魄,非常不喜歡那個墨西哥裔的小鎮,一心想要早點離開,剛開始訓練7個當地學生參加全美越野長跑賽,也是為了有機會表現自己,為前往更富裕發達的城市鋪路。(非常真實的人性寫照:“人往高處走”,勝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一味抬高人性。)但是當他真正深入瞭解了這個小鎮的人民,真正體會到他們生活的辛苦和無奈後,他拒絕了到手的“高升”的機會,選擇了留下。他不僅是同情,更是熱愛那個地方的人民。可能更重要、在美國人中更實際的一種價值觀是:留在最能發揮自己作用、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這讓我想到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上山下鄉”的口號:“去最能發光發熱的地方”。不過,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能夠堅持這種價值觀、像White一樣終生留在邊遠地區的人都很稀罕。
當White獲得“高升”的機會,猶豫是否離開小鎮時候,長跑隊的領跑Thomas Valles對他說:“你走吧!這裡是美國!大家都想去更好的地方,過更好的生活!沒有哪個好老師願意留下來,所以我們這個鎮會一直這樣窮……”
應該說,我在美國看到的城鄉差距很小,不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差不多;不像中國的農村與城市,東部與西部, 天上與地下。捫心自問,其實別說是異族的落後地區,就是自己的家鄉,我們這些考上大學、遠走他鄉的人,有多少願意回去建設自己的家園呢?——電影的結尾:長跑隊的隊員受到鼓勵,都考上了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最終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工作。
觸動我的另一個主題是青春勵志,只是與國內許多青春勵志片不同,這個電影反映的是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受主流社會歧視的一群少年如何被鼓勵,找到自信與尊嚴的一個真實故事。White在全美決賽前鼓勵他們:“我在地裡和你們工作了一天,我就感覺這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痛苦的工作,你們每天都要承受那樣的苦痛和辛勞一邊工作一邊上學,他們這些學生根本就沒有經歷過,也不可能承受那樣的艱辛。你們每天都在越野長跑!”
我們的宣傳片、紀錄片,有多少願意去直面人性和社會現實呢?它們似乎不願去談貧富、地域之間的歧視,可誰能在現實生活中避免?
我在多大遇到一個中國人民大學過來訪學的教授,說他們學院不願意招落後省份的學生,害怕他們心理素質不好,自殺率高。這種地域歧視、階級歧視,是全人類的本性,根本不是“文化大革命”能夠改變的。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現實:“人人都是罪人”,然後再去懺悔、救贖,在這個悲慘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信仰。
看電影或紀錄片,有些畫面所帶出來的劇情轉折總是能透過視覺帶來更多震撼。
感覺這是一部很好的紀實電影。

最後一段來訪教授的例子看起來是人性全面的一種概括舉例,有些無奈責難的意味。
胡草漫 寫:我們的宣傳片、紀錄片,有多少願意去直面人性和社會現實呢?我在多大遇到一個中國人民大學過來訪學的教授,說他們學院不願意招落後省份的學生,害怕他們心理素質不好,自殺率高。這種地域歧視、階級歧視,是全人類的本性,根本不是“文化大革命”能夠改變的。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現實:“人人都是罪人”,然後再去懺悔、救贖,在這個悲慘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信仰。
唯,「我們的宣傳片、紀錄片,有多少願意去直面人性和社會現實呢?」一句感覺起來後面是要接討論宣傳紀錄的例子,但其實是直接跳來訪教授的現實例子。個人覺得中間可以有些緩衝過渡,文義讀起來應該會更加順暢一些。

個見盼諒

敬祝
文安

緞華
緞華 寫:看電影或紀錄片,有些畫面所帶出來的劇情轉折總是能透過視覺帶來更多震撼。
感覺這是一部很好的紀實電影。

最後一段來訪教授的例子看起來是人性全面的一種概括舉例,有些無奈責難的意味。
胡草漫 寫:我們的宣傳片、紀錄片,有多少願意去直面人性和社會現實呢?我在多大遇到一個中國人民大學過來訪學的教授,說他們學院不願意招落後省份的學生,害怕他們心理素質不好,自殺率高。這種地域歧視、階級歧視,是全人類的本性,根本不是“文化大革命”能夠改變的。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現實:“人人都是罪人”,然後再去懺悔、救贖,在這個悲慘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信仰。
唯,「我們的宣傳片、紀錄片,有多少願意去直面人性和社會現實呢?」一句感覺起來後面是要接討論宣傳紀錄的例子,但其實是直接跳來訪教授的現實例子。個人覺得中間可以有些緩衝過渡,文義讀起來應該會更加順暢一些。

個見盼諒

敬祝
文安

緞華
非常感謝緞華!我在後面加了一句話,也重新分了一個段落。或許這樣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