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與分心是同一件事情,兩者相互共存。專心,是一種沒有分心的狀態;分心,是一種缺乏專心的狀態。人分心時會失去警覺性,不易覺察周圍的環境。當人長期分神,會注意力渙散,訊息交換困難、善忘、難以理解、缺乏自覺,甚至無時無刻都在恍神,與外界隔絕。
人的注意力缺失,可能來自先天基因缺陷,也有可能來自環境、自身想法與情緒活動。先天專注力缺陷疾病,最常聽到的案例是“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或是亞種的“注意力缺乏症候群”,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注意缺陷障礙──台灣有種說法比較不好聽,叫做過動兒。部分有注意力缺乏症候群的人,可能會合併閱讀困難或是閱讀障礙一起出現,會使理解與解讀能力低下。閱讀是一個需要高度專注的心智活動,需要思考、推理、記憶與判斷。一個人如果專注力不足或是有缺陷,閱讀能力與理解力就可能出現較多的困難。
一般來說,先天性的注意力障礙比較棘手,它基因缺陷而產生,是一種大腦障礙的一種,可能經過後天訓練而康復,也可能無法痊癒。注意缺陷障礙產生,多是腦部的精神傳遞物質不足,或是過度吸收。如多巴胺分泌不足、血清素過度吸收。部分研究顯示,專注力缺失也有可能是大腦的葡萄糖分布不足所造成。血清素與人的記憶能力、壓力對應、組織能力以及情緒管理有關。血清素缺乏時注意能力低下,情緒低落,變得悲觀;血清素提高使人情緒正面,抑制憂鬱也壓制負面情緒。多巴胺與人的情緒、知覺、慾望、動機直接關連;多巴胺缺乏時人難以專心,且造成肢體肌肉控制失調;多巴胺適當增加則使人快樂,感到興奮。
左腦與右腦不同──左腦掌握理智,右腦掌控情緒。光明積極的情緒會使左腦被活耀;右腦反之,與灰暗消極的情緒有關,會使人出現失落、沮喪、傷感,自責等負面情緒。出面負面情緒時,右腦活化,左腦不再活躍。人無法專注,可能是生理問題,也能是心理問題。心理活動會間接影響生理狀態,生理活動也可能對心理活動造成影響。人陷入生理狀態失常的狀態,直接影響心理活動。生理起源於基因,心理活動來自大腦。大腦是生理系統重要中樞。大腦若失常,人的心理活動就可能受限於生理缺陷而失調,造成後天性無法專注,難以用自己的意志找回注意力。就算找回來,也可能幾秒鐘後分神,無限重複。
找回專注力必須發現自己分心。意識重捨專注力,不在訓練專心這件事情,在於察覺分心。只要能夠注意到自己分心,就可以讓自己重新聚焦;只要能聚焦,人就會找回焦點,來到專注的狀態。即使當事人一再自動分心,也迅速立刻查覺,將自己調整回專注的狀態。
專注力是心智肌肉的一種,可以經由訓練改善。它與同理心訓練,其他邏輯辨思訓練一樣,可以經由後天的持續訓練獲得加強。呼吸訓練是訓練專注力最常見有效的方法。外國許多國家得兒童,在上課前都由教師或是特定人士輔導,進行幾分鐘的呼吸訓練遊戲。藉著訓練,許多兒童都可以改善過動或是分心的情況,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與記憶力。閉上雙眼,注意自己的呼吸(緩慢而深長的呼吸才是比較有系的呼吸),但不用控制呼吸,僅要感受呼吸的流動。持續重覆這樣的呼吸運動,建議維持至少2分鐘。靜坐,就是一種放空自己,進行呼吸訓練的一種活動。這樣的訓練,可以協助情緒管理,幫助有注意力問題的人變得快樂與樂觀。
環境影響當代人的生活,而且影響深遠。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訊息太多,也態複雜,讓我們難以專心。資訊會影響人們的注力能力,分散人群注意的焦點,讓我們永遠無法把事情做好。生活作息不正常,讓我們日夜顛倒,生理機能不好,成天打瞌睡,永遠都累一整天。飲食習慣不好,營養不均衡,營養不良,也讓人們的缺乏能量,無力維持精神。影響專注力的原因眾多,不論我們還有多少個明天,打擊大家專能力的惡魔只會越來越多。
很多理論與實驗證實,一個人是否能夠擁有較高的成就,通常與智力商數關連不大,與一個人的專注力強度關連最大。它是一連串有因果關係的連續過程──人若無法長期專心,就無法持續的堅持一件事情,做事容易中斷。人無法堅持,持續力差,學習就容易遭遇挫折,感到痛與挫折。人的注意力一直分散,就會無法聚焦、健忘,影響學業與成績,遭人歧視,變得自我鄙視。它影響到一個人的自信與自尊,最終因為壓力、逃避、批評、內疚而放棄。人經常分心,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商數。它會使人缺乏耐心、難以溝通、不善傾聽、自我表達困難,因而影響到人際交際與團體領導(無法有效領導人,也可能無法聽從領導)的能力。
改善飲食,改善生活作息,適當地放鬆。放下手機遊戲,跑出戶外,適當地運動。好好思考後續的計畫,規劃好自己的時間,並且確實執行,更是困難。上述,聽起來都是很籠統的說詞,聽起來是對的,但不容易做到。長期改善注意力需要長久的時光去搓磨,它是一段長久的歷程。磨練,是人生的必然;苦練,也是相同。
【寫作概要】
‧專心與分心的認識(1)
‧注意力相關症候與缺陷(2-3)
‧分心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4)
‧專注原則與訓練方法(5-6)
‧資訊爆炸與生活條件惡劣(7)
‧專注力的重要性(8)
‧結語(9)
人的注意力缺失,可能來自先天基因缺陷,也有可能來自環境、自身想法與情緒活動。先天專注力缺陷疾病,最常聽到的案例是“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或是亞種的“注意力缺乏症候群”,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注意缺陷障礙──台灣有種說法比較不好聽,叫做過動兒。部分有注意力缺乏症候群的人,可能會合併閱讀困難或是閱讀障礙一起出現,會使理解與解讀能力低下。閱讀是一個需要高度專注的心智活動,需要思考、推理、記憶與判斷。一個人如果專注力不足或是有缺陷,閱讀能力與理解力就可能出現較多的困難。
一般來說,先天性的注意力障礙比較棘手,它基因缺陷而產生,是一種大腦障礙的一種,可能經過後天訓練而康復,也可能無法痊癒。注意缺陷障礙產生,多是腦部的精神傳遞物質不足,或是過度吸收。如多巴胺分泌不足、血清素過度吸收。部分研究顯示,專注力缺失也有可能是大腦的葡萄糖分布不足所造成。血清素與人的記憶能力、壓力對應、組織能力以及情緒管理有關。血清素缺乏時注意能力低下,情緒低落,變得悲觀;血清素提高使人情緒正面,抑制憂鬱也壓制負面情緒。多巴胺與人的情緒、知覺、慾望、動機直接關連;多巴胺缺乏時人難以專心,且造成肢體肌肉控制失調;多巴胺適當增加則使人快樂,感到興奮。
左腦與右腦不同──左腦掌握理智,右腦掌控情緒。光明積極的情緒會使左腦被活耀;右腦反之,與灰暗消極的情緒有關,會使人出現失落、沮喪、傷感,自責等負面情緒。出面負面情緒時,右腦活化,左腦不再活躍。人無法專注,可能是生理問題,也能是心理問題。心理活動會間接影響生理狀態,生理活動也可能對心理活動造成影響。人陷入生理狀態失常的狀態,直接影響心理活動。生理起源於基因,心理活動來自大腦。大腦是生理系統重要中樞。大腦若失常,人的心理活動就可能受限於生理缺陷而失調,造成後天性無法專注,難以用自己的意志找回注意力。就算找回來,也可能幾秒鐘後分神,無限重複。
找回專注力必須發現自己分心。意識重捨專注力,不在訓練專心這件事情,在於察覺分心。只要能夠注意到自己分心,就可以讓自己重新聚焦;只要能聚焦,人就會找回焦點,來到專注的狀態。即使當事人一再自動分心,也迅速立刻查覺,將自己調整回專注的狀態。
專注力是心智肌肉的一種,可以經由訓練改善。它與同理心訓練,其他邏輯辨思訓練一樣,可以經由後天的持續訓練獲得加強。呼吸訓練是訓練專注力最常見有效的方法。外國許多國家得兒童,在上課前都由教師或是特定人士輔導,進行幾分鐘的呼吸訓練遊戲。藉著訓練,許多兒童都可以改善過動或是分心的情況,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與記憶力。閉上雙眼,注意自己的呼吸(緩慢而深長的呼吸才是比較有系的呼吸),但不用控制呼吸,僅要感受呼吸的流動。持續重覆這樣的呼吸運動,建議維持至少2分鐘。靜坐,就是一種放空自己,進行呼吸訓練的一種活動。這樣的訓練,可以協助情緒管理,幫助有注意力問題的人變得快樂與樂觀。
環境影響當代人的生活,而且影響深遠。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訊息太多,也態複雜,讓我們難以專心。資訊會影響人們的注力能力,分散人群注意的焦點,讓我們永遠無法把事情做好。生活作息不正常,讓我們日夜顛倒,生理機能不好,成天打瞌睡,永遠都累一整天。飲食習慣不好,營養不均衡,營養不良,也讓人們的缺乏能量,無力維持精神。影響專注力的原因眾多,不論我們還有多少個明天,打擊大家專能力的惡魔只會越來越多。
很多理論與實驗證實,一個人是否能夠擁有較高的成就,通常與智力商數關連不大,與一個人的專注力強度關連最大。它是一連串有因果關係的連續過程──人若無法長期專心,就無法持續的堅持一件事情,做事容易中斷。人無法堅持,持續力差,學習就容易遭遇挫折,感到痛與挫折。人的注意力一直分散,就會無法聚焦、健忘,影響學業與成績,遭人歧視,變得自我鄙視。它影響到一個人的自信與自尊,最終因為壓力、逃避、批評、內疚而放棄。人經常分心,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商數。它會使人缺乏耐心、難以溝通、不善傾聽、自我表達困難,因而影響到人際交際與團體領導(無法有效領導人,也可能無法聽從領導)的能力。
改善飲食,改善生活作息,適當地放鬆。放下手機遊戲,跑出戶外,適當地運動。好好思考後續的計畫,規劃好自己的時間,並且確實執行,更是困難。上述,聽起來都是很籠統的說詞,聽起來是對的,但不容易做到。長期改善注意力需要長久的時光去搓磨,它是一段長久的歷程。磨練,是人生的必然;苦練,也是相同。
【寫作概要】
‧專心與分心的認識(1)
‧注意力相關症候與缺陷(2-3)
‧分心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4)
‧專注原則與訓練方法(5-6)
‧資訊爆炸與生活條件惡劣(7)
‧專注力的重要性(8)
‧結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