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子”到“头陀”
王水宝
当我们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十分感怀且优美动听的《送别》歌时,就会想到歌词的作者、一代艺术天才、佛门高僧李叔同。
壬辰七月,我到福建泉州,有机会去老君山拜谒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墓塔。迎着骄阳,爬山爬得满身大汗,到达墓塔处,虽然汗流浃背,我连忙穿上白衬衫,虔诚地向弘一法师李叔同雕像三鞠躬。在中国历史上,不管什么原因和目的,出家当了和尚的很多很多,但还俗的和尚也很多很多。大概这些还俗的和尚,或尘缘未了务名逐利,或金钱美女地位的诱惑,或不敢庙宇孤灯黄卷的寂苦日子,才中途还俗。而弘一法师李叔同却不同,一心遁入空门,无怨无悔。他抛弃了金钱地位、妻室儿女,诚心皈依佛门后,超然身外,直到圆寂,中途没有还俗,可谓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大家。古人曾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弘一法师不愧为是一个大丈夫。
李叔同(公元1880-----1942年)有个十分显赫的家庭,号称津门十大豪门之一,是李筱楼的公子。李筱楼何许人也,是道光甲辰(1884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曾是盐商,后弃官从事银行事业,家庭殷实。李叔同有发妻和儿女,还有日籍妻子。在事业上,如日中天,功成名就。李叔同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集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于一身,是近代中国知识界的奇才。在他身上创办了《音乐小杂志》,成为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组织“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课的美术教师……等13个第一,是个名扬海内外的文化怪杰,风流倜傥,才气横溢,令人肃然起敬!
李叔同就是这么一个公子哥儿,在39岁临近中年时却毅然决选,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当了和尚。在出家前,为了杜绝名声地位,一心向佛,他请了夏丏尊、丰子恺、刘质平、王平陵几位学生到自己宿舍,告诉他们自己要出家当和尚的消息。并对他们说,这些年,我把我治的印已交西泠印社,建了个印冢,把它封存起来了。所作的画大多已寄往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然后,将历年所藏的印谱、法贴以及所写所画的扇面和一块还是李叔同爸爸送给李叔同的金表,全部送给了夏丏尊。又把所有的画谱、画稿送给了丰子恺。将他历年收集的乐理书和古今中外名家谱写的词曲手稿,全部送给了刘质平。又将收集的国外名剧全部送给了王平陵。李叔同把身后的事和物交待清楚后,最后他说:“既然出家,就要六根清净,这些世俗的东西用不着了”。
告别了尘世间的一切繁文缛节,第二天就在杭州虎跑静慧寺的大雄宝殿上,在钟鼓齐呜,大磬悠扬声中,李叔同身披袈裟,长跪佛地。了悟和尚为李叔同剃度,李叔同终于出家当和尚了,法号弘一。从此,弘一法师耳闻晨钟暮鼓,口食粗茶淡饭,心修律宗禅理,在古刹中过着孤灯黄卷的苦行生活。正是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变为了“戒律精严之头陀”。李家知道李叔同出家后,曾多次要他还俗。李叔同的夫人携子前来劝说,李叔同拒不会见,在朋友苦苦的劝说下,才见了一面,但只是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李叔同心爱的日本侧室诚子,从上海专程来到虎跑看望李叔同,劝李叔同还俗。然而得到的是了悟大和尚代弘一法师的回话:“女施主,请回吧,弘一说了,他在佛祖前许了大愿,今生今世不再见一切眷属。阿弥陀佛……。”日本夫人与李叔同相识相爱13年,俩人情深意切,但弘一已了却尘缘,坚决不见。日本夫人只好孤身痛哭而回,于1918年7月痛苦地从上海乘船回国。就这样,与李叔同相连的尘世种种荣华富贵、妻室儿女、名誉地位都皆抛弃干净,被那一抔佛门净土掩埋,一心一意,在“阿弥陀佛”中,超度自己。
弘一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凡事经他涉足,就全身心投入。自出家当和尚后,持律极严,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一心向佛,过午不食。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他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先后云游温州、普陀、厦门、安海、泉州、惠安等地在开展讲经活动的过程中,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他还潜心圈点校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还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经书。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著名高僧的声誉。在泉州,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又在泉州开元寺尊胜园,倡办了南山佛学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找到弘一法师,要他像当年鉴真法师一样,去日本弘扬佛法。弘一法师却说:“可是现在不同了,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几天后,他在讲经堂座后壁上挂起手书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弘一法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覆行了他的“三不”誓言。
1942年10月2日下午,已62岁的弘一法师自感身体发热,渐示微疾,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在病重期间,特告弟子妙莲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挂念亲人,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直到快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六根清净,一心向佛,别无杂念。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三天后,于10月13日,弘一法师换下了那件有224个布丁的百衲衣,沐浴更衣,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望着静静地坐在岩石上的弘一法师雕像,耳旁,响起了似晨钟暮鼓,梵呗经唪,一齐在为弘一法师奏响……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墓塔时,重又立正,向弘一法师雕像,深深地鞠了一躬。
王水宝
当我们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十分感怀且优美动听的《送别》歌时,就会想到歌词的作者、一代艺术天才、佛门高僧李叔同。
壬辰七月,我到福建泉州,有机会去老君山拜谒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墓塔。迎着骄阳,爬山爬得满身大汗,到达墓塔处,虽然汗流浃背,我连忙穿上白衬衫,虔诚地向弘一法师李叔同雕像三鞠躬。在中国历史上,不管什么原因和目的,出家当了和尚的很多很多,但还俗的和尚也很多很多。大概这些还俗的和尚,或尘缘未了务名逐利,或金钱美女地位的诱惑,或不敢庙宇孤灯黄卷的寂苦日子,才中途还俗。而弘一法师李叔同却不同,一心遁入空门,无怨无悔。他抛弃了金钱地位、妻室儿女,诚心皈依佛门后,超然身外,直到圆寂,中途没有还俗,可谓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大家。古人曾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弘一法师不愧为是一个大丈夫。
李叔同(公元1880-----1942年)有个十分显赫的家庭,号称津门十大豪门之一,是李筱楼的公子。李筱楼何许人也,是道光甲辰(1884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曾是盐商,后弃官从事银行事业,家庭殷实。李叔同有发妻和儿女,还有日籍妻子。在事业上,如日中天,功成名就。李叔同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集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于一身,是近代中国知识界的奇才。在他身上创办了《音乐小杂志》,成为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组织“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课的美术教师……等13个第一,是个名扬海内外的文化怪杰,风流倜傥,才气横溢,令人肃然起敬!
李叔同就是这么一个公子哥儿,在39岁临近中年时却毅然决选,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当了和尚。在出家前,为了杜绝名声地位,一心向佛,他请了夏丏尊、丰子恺、刘质平、王平陵几位学生到自己宿舍,告诉他们自己要出家当和尚的消息。并对他们说,这些年,我把我治的印已交西泠印社,建了个印冢,把它封存起来了。所作的画大多已寄往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然后,将历年所藏的印谱、法贴以及所写所画的扇面和一块还是李叔同爸爸送给李叔同的金表,全部送给了夏丏尊。又把所有的画谱、画稿送给了丰子恺。将他历年收集的乐理书和古今中外名家谱写的词曲手稿,全部送给了刘质平。又将收集的国外名剧全部送给了王平陵。李叔同把身后的事和物交待清楚后,最后他说:“既然出家,就要六根清净,这些世俗的东西用不着了”。
告别了尘世间的一切繁文缛节,第二天就在杭州虎跑静慧寺的大雄宝殿上,在钟鼓齐呜,大磬悠扬声中,李叔同身披袈裟,长跪佛地。了悟和尚为李叔同剃度,李叔同终于出家当和尚了,法号弘一。从此,弘一法师耳闻晨钟暮鼓,口食粗茶淡饭,心修律宗禅理,在古刹中过着孤灯黄卷的苦行生活。正是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变为了“戒律精严之头陀”。李家知道李叔同出家后,曾多次要他还俗。李叔同的夫人携子前来劝说,李叔同拒不会见,在朋友苦苦的劝说下,才见了一面,但只是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李叔同心爱的日本侧室诚子,从上海专程来到虎跑看望李叔同,劝李叔同还俗。然而得到的是了悟大和尚代弘一法师的回话:“女施主,请回吧,弘一说了,他在佛祖前许了大愿,今生今世不再见一切眷属。阿弥陀佛……。”日本夫人与李叔同相识相爱13年,俩人情深意切,但弘一已了却尘缘,坚决不见。日本夫人只好孤身痛哭而回,于1918年7月痛苦地从上海乘船回国。就这样,与李叔同相连的尘世种种荣华富贵、妻室儿女、名誉地位都皆抛弃干净,被那一抔佛门净土掩埋,一心一意,在“阿弥陀佛”中,超度自己。
弘一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凡事经他涉足,就全身心投入。自出家当和尚后,持律极严,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一心向佛,过午不食。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他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先后云游温州、普陀、厦门、安海、泉州、惠安等地在开展讲经活动的过程中,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他还潜心圈点校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还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经书。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著名高僧的声誉。在泉州,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又在泉州开元寺尊胜园,倡办了南山佛学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找到弘一法师,要他像当年鉴真法师一样,去日本弘扬佛法。弘一法师却说:“可是现在不同了,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几天后,他在讲经堂座后壁上挂起手书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弘一法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覆行了他的“三不”誓言。
1942年10月2日下午,已62岁的弘一法师自感身体发热,渐示微疾,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在病重期间,特告弟子妙莲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挂念亲人,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直到快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六根清净,一心向佛,别无杂念。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三天后,于10月13日,弘一法师换下了那件有224个布丁的百衲衣,沐浴更衣,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望着静静地坐在岩石上的弘一法师雕像,耳旁,响起了似晨钟暮鼓,梵呗经唪,一齐在为弘一法师奏响……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墓塔时,重又立正,向弘一法师雕像,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