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管與洞簫】趣談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英國管與洞簫】趣談
 記得前年上完『羅德利哥→阿蘭輝芝』協奏曲時,課間與同學閒敘曾聊到「英國管是我的最愛與最懼....」一節.因它特殊的音色厚鬱有若東方樂器洞簫般會剜人心魂讓人難以輕受,可並非懼聽而是乙種莫名所以的悸動與極度心靈契合.不知大家的感受為何也?
 
 閱讀東漢末年才女蔡文姬大作『胡笳十八拍』.胡笳也是木管樂器,乃漠北南匈奴所普遍使用的樂器.於離亂憂困異鄉思念故親時吹奏,必生發斷腸人在天涯的淒愴無奈,所謂:〈胡笳悲聲動地來〉更感染身畔同為淪落人的心扉而潸然淚滿腮.
 
 年少時故鄉近鄰曾煢居一位歲華已老、膝下猶虛,愛情事業兩失意的落魄書生.每好於秋末冬寒時節倩洞簫吹奏出首首嗚嗚咽咽、如泣如訴悲涼無比的樂曲.呵呵!彼種如幽冥世界氛圍的簫音而今依然歷歷如新.可說真格的,如為抒發感時傷懷、脈脈相思....等等胸中塊壘,個人以為該以洞簫這種樂器最般配了.英國管亦然,因較比不合宜使用於過度悲壯、歡慶的情境中是吧?
 

 可惜的是,以英國管為主奏樂曲的作品相對稀少,但要用心聆聽即感繞樑三日不絕於耳.君若不相信,可證諸於「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羅德利哥→阿蘭輝芝協奏曲」等等樂曲於不爽也.
 

 藝文〈包含音樂〉皆可柔軟人心,現代的教育方針過度功利了,聊作此文分享!
文友您好:

音樂是聽覺上的饗宴,我自己在創作時也是很需要音樂的陪伴,
因為音樂的情感起伏是很自然且純粹的,所以我喜歡在音樂中書寫。

另外我想到兩件事,提供分享。
一、文字也很講音樂性,或者說注重節奏,像小說家王文興,就很注重小說書寫時的節奏。
二、聽說喜多郎能夠在音樂的躍動中看見色彩,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可是從音樂的節奏裡感受到景色的流竄,倒是一般人也能體會的。

謝謝分享。

古塵
 個人以為欣賞音樂是相對輕鬆多了,可隨個人喜好將它當作極為必要卻可有可無的背景情致;閱讀文章則不然,若想真正了解文詞之美及深入作者中腹思想則非心無旁鶩、全心灌注不可是嗎?

 當然,如屬於絕對音樂〈作曲者並未明確說明寫作動機與指向〉,想明確瞭解亦非易事.只能天馬行空隨個人當下心緒皈賦自己喜歡的答案了,當然那也是音樂的魔力.

 寫文章理應比作曲難多了,雖思想不分軒輊.伏惟若想寫出文情並茂的詩詞文章,則需絞盡腦汁自數以萬計的元素〈單字〉中選擇、構思、堆疊,而況還得顧及文法....哩.

 文友的大作誠然已達臻境,實佩服甚之也!
 
 謝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