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你相信有靈魂嗎?

那麼你認為靈魂是藏在人的何處,是腦海中的回憶,心裡,或是喉嚨深處?

我七歲的女兒曾問過我這麼一個有趣的問題,當時的她處在剛上國小,識字與學習各種東西的階段。

比起明白什麼,不如說是對於許多已知與未知的結合。

這些事情會帶給她許多新鮮感與感動,不光是如此,她也會希望能與現實做某種連結。

「靈魂是藏在人喉嚨深處的。」

女兒說道,因為如此,人能透過說話、吞吐氣體、歌唱等,讓他人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與想法,讓自己感受生命的存在與價值。

女兒在描述書上的內容時顯得相當吃力,即便如此她還是想要像老師教她記住課文中重要的句子般,半記半看的說出這些對她而言陌生的單字。

我並不是一個討厭與女兒互動的父親,不過你要知道孩子不見得會對你的答案一次滿意,他們總是可以問上很多次,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想法,那有多半都是他們臨時想到的。

說話的時候要想一想,再說。這是許多人,不光是孩子即便是長大後都會熟知的一句話。

不過這句話所想表達的意思,也有可能會是,你必須再說這句話之前,想好我會怎麼回答你。而並非是說,我能幫你在這個問題上給與一些幫助,激發你新的想法,或是我能騰出時間來跟你討論這個問題。

一句話,通常都是肯定的,一個問題,非是即否,就好比你不會把錢這個單字,用在車子上,或做錢以外的表達。

當然我會這麼舉例,也並非要把話題扯到某種難解的哲理上。我只是想表達,如果指車為錢,這樣的行為或是這樣的想法,對他們來說是有趣的。

女兒在問我這個問題後的幾天,她喜歡用小小的手電筒檢查家人的嘴,包含家貓的,她總是希望能從那難以看清的喉嚨深處,發現她想要看見的靈魂。

這也包含了在朋友間的互動,她可以把尋找喉嚨裡的靈魂,填滿聯絡簿以及任何能讓她表達的地方。

有一陣子我希望她能停止做這一系列的事情,所以我對她說,如果妳這麼做,很有可能別人的靈魂會從嘴巴裡跑掉,那樣子就麻煩了。

我並沒有很嚴肅的說,也沒有很詳細的表達後果,但那對她而言就像是種下了某種小小的苗。

在我這麼說之後的幾天,女兒確實停止了她對於人的喉嚨裡面有靈魂相關的任何事情,她靜得就跟家貓一樣,不論說跟她說什麼,都要花好長時間比手畫腳來溝通。

你或許能說,孩子還小,過幾天就忘了。

我也無法否認,的確是如此,沒有幾天她便回復一如往常的活潑與好動,注意力也完全移到了其他地方。

數個月後,女兒吵著牙疼,我便帶她去看牙醫。女兒那時候對牙醫還不是很明白,她以為就像是看場小感冒一樣,只要醫生拿聽診器在胸與背上貼個兩三下,或張個小嘴,不一會就能解決的。

不過當她一個人躺在看牙醫的床上,醫生開始對她的嘴裡放入各種看診用的機械後便全然是另外一回事。她開始大吵大鬧,不願我們說什麼她都不願意乖乖的結束診療,折騰了好一陣子,直到女兒沒有反抗的力氣,她才願意讓醫生處理完那顆蛀牙。

但這對我們而言才是令一個頭痛的開始,女兒回到家後行為便變得異常的怪異,問她是不是牙齒哪裡又痛了,還是其他的問題她都不願意說。妻子連哄帶騙地帶她去看了一場電影及吃了一頓大餐後,女兒才勉為其難的緩解下來。

在那幾天女兒做什麼事情都心不在焉的,我便想起之前跟她所說的那句話,以及牙醫把她喉嚨裡的靈魂取走了這樣的事情。不過我或著是妻子都無法從她口裡得到真正的答案,她也不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

你很難去否認說,如果孩子在長大後不願意跟你溝通,恐怕是從這麼小的事情引起的。那又或著孩子對你有一百的信任,因為你是他的親人那信任可以多過兩百、三百,但在那其中缺失的某一項,都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孩子長大後,看見你便會想起來的夢魘。

我並非要說這件事情是好或是壞,孩子必須要明白他該明白的,孩子必須要知道他該知道的,我們要減少再孩子犯錯的可能性。或許這樣孩子就能變得成熟、獨立,而那是否也減少了許多在那個時間段才能享受的樂趣。

我記得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其時我明白的並不是很多,我多數的行為都是建立在父母說的是對的,我這樣做能使父母親感到開心的立場,但那並非是我真正想要的,或是說許多事情對我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或是價值。

你或許能從父母的立場去責備孩子的行為,去對孩子長大後遠離你而感到不滿,但你是否曾想過在他願意跟你溝通的時候,你說了什麼,而他又說了些什麼。

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永遠都是個孩子,你可以從小對他所說的就是功課、成績、事業、將來甚至是結婚,任何有關於他的事情,你可以鍥而不捨的嘮嘮叨叨一整天,不過你卻很少提到關於自己的事情。

你最近去了哪裡,你吃了些什麼,你之後想做些什麼……

這些你都會問你的孩子,你卻從來都不跟他們說,那麼他們又為什麼要回答你呢,從因為你是父母所以就可以隨心所欲這樣的理由嗎,或是因為你想要證明你關心他們?

你不說,是因為不希望他們擔心你,而他們不說也是幾乎是同樣的理由。

那麼溝通便永遠的都不會成立,因為你們之間總是隔著這樣的深溝。你並不會將孩子離開你,孩子不依賴父母當成一種可喜的事情,但你是否也有想過多數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趕快長大,而在孩子真正該獨立的時候卻往往難以自主。

他或許能再陪你十幾年,直到當他開始抱怨薪水不夠,當他開始感嘆生人沒有未來,你是否又準備責怪他不好好努力了呢。

忘了這些沉重的話題吧,我不是來說這些的,我只是說了一個關於喉嚨裡的靈魂,以及與孩子成長有關的事情,我是用親子、親情這樣的關係來舉例的,因為這些我們都再清楚不過。

那麼回歸人與人這一個主題,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與傾聽。

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有很多的人在聽別人說話上費了不少功夫。

然後關於這兩者又可以說出許許多多的例子。

不過說實在的,人與人、聽與說,這兩者都並非平等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有輩分、職稱、地位,聽與說有先後,如果你明白我想要表達的,那麼用分享來說又如何呢?

這並非容易的事情,畢竟時間是有限的。不過對方想要分享給你,與你想要分享給對方的,彼此都能從中有所學習。雖然人與人之間並非像親子關係,有那樣的故事或先後,或許你可能才剛認識他,也有可能他只是與你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但我們都已經花很多時間再說、再聽什麼是對的,不如偶爾也能靜下來分享在這之間的過程。
拾羽 您好:


這讓我思考我自己,我平日說不多話,大多一個人生活著,
所以有時自己說話時便會有種說不明白的困境,無法用言語表達完全自己真正想要的意思。
當我看到一個人侃侃而談的時候就會羨慕,然後自卑。
可是我發覺傾聽或閱讀可以讓我學習到許多我沒有親自參與的過程,並且有時間去回想那些語言延伸出的各種可能,
然後我會慢慢地開始與自己對話,然後在聽與說之間,找到樂趣。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方式去體驗生活,或是融入環境。無論聽或說,都是在交流與分享時間裡每一刻靈魂的成長。


謝謝分享




古塵祝文安
古塵 寫:拾羽 您好:


這讓我思考我自己,我平日說不多話,大多一個人生活著,
所以有時自己說話時便會有種說不明白的困境,無法用言語表達完全自己真正想要的意思。
當我看到一個人侃侃而談的時候就會羨慕,然後自卑。
可是我發覺傾聽或閱讀可以讓我學習到許多我沒有親自參與的過程,並且有時間去回想那些語言延伸出的各種可能,
然後我會慢慢地開始與自己對話,然後在聽與說之間,找到樂趣。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方式去體驗生活,或是融入環境。無論聽或說,都是在交流與分享時間裡每一刻靈魂的成長。


謝謝分享




古塵祝文安

回應古塵所言,我覺得大可不必因別人能侃侃而談而感到自卑,因為你多數的時間都在傾聽與閱讀,甚至觀察與體驗生活,比起他人你或許更了解自己,亦能從他人的話語中思索更多含意。

若從說為出發,便是種不容易之事,又要考慮到他人的想法,或是言語的輕重等,說便為更加困難。其實可以說,說是人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其他像是歌唱、書寫等,若不經常使用則會感到陌生與畏懼。

可我想您與朋友之間交談應該相當輕鬆,因為朋友在交談時都是在分享彼此,與他人談話其實也是相同道理。

拾羽平時也非能言之人,我覺得適時表達是必須的,從說到聽,從聽到說...如此循環才有連結,即便說的少,但所言非惡又何必膽怯,更不用說若今天與你開口交談的人恐怕就只見上那麼一面,那麼說一句,或是多聽到一句都是難能可貴的,不論話語的輕重。

我想也會有人羨慕古塵的人,就像我的摯友常提醒我的一樣。
雖說題目是〈人與人〉,但通篇讀來更像是把焦點都放在兩代的溝通上面。
閱讀拾羽的作品以來,我覺得拾羽的聯想力非常好。
尤其散文很常使用以事喻事,這點拾羽常常有亮眼的表現。

也因此我觀察這篇散文就有了兩個角度,第一個是通篇為真。
這篇散文中的主角是個父親,但描述女兒的口吻十分冷靜,更像是個觀察記錄者。
或許是這個原因,整篇的色調感覺就冷冷的,不像正常家庭(不單指和諧家庭),連帶女兒的早慧也有層詭異感。
而這個父親一直在對「你」闡述事情,這個「你」又指什麼對象呢?(當然可以說是本文讀者,但對父親來說是什麼樣的聽眾群?)
最後幾段中的:

「忘了這些沉重的話題吧,我不是來說這些的,我只是說了一個關於喉嚨裡的靈魂,以及後許與孩子成長有關的事情,我是用親子、親情這樣的關係來舉例的,因為這些我們都再清楚不過。」

雖說表明如此,但文章已來到尾聲,突然出現這樣的轉折反而有欲蓋彌彰的感覺。
而如果是我們(大家、讀者)已經「清楚」的事情再提出來討論,這對讀者來說是否多餘?也許你想表達的是「熟悉」?
其後父親覺得解決這個溝通上的問題是「分享」,但因為篇幅關係,可惜這個很好的概念被草草帶過了。
也許拾羽有機會可以針對這個概念繼續延展。


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寫作方法了。
我個人覺得有些想要討論的議題其實並不需要刻意以架空的角色或情節去包裝,尤其是在散文中。
因為這反而會使得某些缺失很容易暴露出來,以本文為例,父女間的互動與七歲女兒所說的話都太過生疏了。
就像創造小說角色,要是做了不符身分的事或說了不符個性的話,這角色的所有意義也會因被拆穿而崩盤。
如:
「靈魂是藏在人喉嚨深處的。」
這句話用字太過成熟,而不是一個七歲的小女生能說出來的。(就算是個早慧的小女生)
當有非使用架空角色不可的時候,在這方面必須要斟酌一下。

另,下段:
「女兒在描述書上的內容時顯得相當吃力,即便如此她還是想要像老師教她記住課文中重要的句子般,半記半看的說出這些對她而言陌生的單字。」

如果上面的話是在複述書上的文字,那麼可能要寫得更明白一點。而書籍本身可能需要多一點描繪,才會有「可信度」。
然後句中使用了「單字」這個詞,這讓我突然間有點中英文混淆:所以這本書是中文或是英文?女兒說的話(或這句話)是英文還是中文?
關於創作用字方面,可能還需要再謹慎一點。如上述的單字一詞,一般而言因英文語言的特性而有「單字」可表述其意義,而相對中文字在表現上則是「單詞」。
因此一般提到「單字」會想到的是英文單字,而不是中文的「單一個字」。後文的使用同上。
其餘(有些可能是誤字或錯字)如:
檢察(查)、犯(反)抗、看了一場電影即(及)吃了一頓大餐、緩解、我便「不經」想起(不禁?不經意?)、夢饜(魘)、棄(鍥)而不捨、準被(備)、以及後(其後?後面?)許(也許?或許?)與孩子成長有關的事情......

最後就是重複意義的句子或贅字,如:
「不過我或著是妻子都無法從她口裡得到真正的答案,她也不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
若刪成:
「不過我或著是妻子都無法從她口裡得到真正的答案。」
其實要表達的意義完全沒有增減。
如果要強調的是「機會」,那麼也可以做其他調整,而不用讓句子拖得太長卻沒有其他含意。

而「你很難去否認說」其實「你很難去否認」就可以了。

我自己寫作也常有贅字贅詞的問題,這跟平常說話或者思考方式有關係。
這方面我也需要時常提醒自己,並且寫完文章後或告一段落時,回頭一看再看。當然有時候還是會有疏漏的地方。
這就需要別人的幫助或將作品擺久一點後再回來看。你也可以試試。

以上提供一些個人閱讀的意見與經驗。
期與你共勉之。

敬祝
文安

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