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女性電影

女性相關文學張貼及討論
什麼是女性電影/王慰慈教授

這一次的主題是由影像的觀點來切入,在70年代左右的時候,那時候嘻皮相當的多,很多女性主義的東西都會在許多社會運動裡被提及,譬如她們會鼓吹女人不用帶胸罩,因為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東西,為什麼要受約束,她們鼓吹很多很多的觀念和作法,很多的作法都是介入你的生活之間,但是發現這個影響效果很有限。她們想要擴展領域,就是讓更多的女性知道,這個議題不是對我們這些激進先進份子才是問題,對一般女性也是一個問題。甚至,女性同胞在去看這群激進份子的時候,也是帶著更嚴厲,有色的眼光去洞悉她。因此她們發現花了很多的時間跟精神去教育附近的老百姓,而這股勢力沒有辦法顯而易見的出來。最後有些人具有一點點這樣的背景就開始扛起攝影機,開始進行拍攝。

最近有很多許多很廣的東西出現,也有一些所謂的禁片出現。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叫『女兒的儀式』。大家必須知道當從這個影片做為一種工具,就讓我們親眼去看到,好比在『女兒的儀式』,女兒到底是在怎麼樣的一個環境裡長大,她們去做檢討,最後發現女性之所以扮演我們今天的角色,最大的兇手,最大的操刀者是我們的媽媽。像是女孩子坐的時候腳不能張開,這樣很難看或者是辮子要綁好,不可以散散的。媽媽會對女孩子要求要這樣要那樣,扮演起一個乖乖牌的角色。在父權體制下,我們講是很抽象的,但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到同樣的情況。這些東西我們也老早就知道了,但是就是藉由『女兒的儀式』像這一部片,讓我們親眼看到這一個女孩是怎麼長大的,她和她媽媽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緊張,為什麼會這樣造成一個緊張,為什麼會有在一個意識型態上的東西出現,那就很自然的去看,而且那一部紀錄片是一部所謂的泛紀錄片,它加了許多扮演的效果,因此在那時候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迴響。

而紀錄片只是一個工具,它絕對只是美學的一種類型或形式。它只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去探討更加深入到一個紀錄片所關懷的主題,或者我們稱之為議題。她們看了以後會發現原來我把這個給你講了這麼多新聞,讀了這麼多理論,她們可以去看到原來在這個長期抗爭之下,她們可能會去面臨到怎麼樣的一個局面。可能是好,可能也是最壞的,都不知道。而且可以省去敘述,而紀錄片它變成是一個工具,所以我們說最好的紀錄片也就是最好的宣傳片。

女性主義這個時候開始結合,也就是發覺了這樣子的一個竅門。那我們現在先來看《曲線慾望》、《Tina》、《女性肢體美學》。

《曲線慾望》

這是一部芬蘭拍攝的影片,她的總長的時間有五十分鐘,那這部片子出來了以後非常powerful的影響了一些人,大概是三年前的一部片子。這是一個媽媽四+多歲,因為她又懷了老二,所以開始重新去檢視自己的生命。她成長的過程,她經歷的兩吹大車禍,而車禍造成她臉上局部的傷痕。這是她漸漸的從不喜歡自己到怎麼樣去認同自己的身體的一個自省式的紀錄片。她就覺得非常奇怪,一個人怎麼可能會去不喜歡自己的身體?但事實上幾乎很少人會對自己的身體百分之百的滿意。而在這部影片裡面用了很多諷刺及很好笑的方式,而我們竟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身體。而其中一幕看到了的吸塵器,她常常很誇張,接下來她在燙衣服,燙一燙最後乾脆把熨斗拿起來燙自己的胸部。我們常常希望身上有縐紋的地方和有多餘脂肪的地方通通讓它消失掉。在這一部片,她常常用到了很多水,大自然的部分來對照我們身體的部分。

她用抽象語言的方式,譬如把頭包起來,這就代表著不喜歡就不需要,你看燙傷的人為了要讓她們的長起來的肌膚達到一個均衡,所以她必須用繃帶全部繃的緊緊的,她才能有再生的可能性。她就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不斷的要我們去看看,連那個小女孩,後來有很多個小女孩,她就很驚訝她的小女兒,只有八歲還是幾歲,她注意她和朋友之間所談論的話題。居然有的人覺得她的牙齒很醜,有的覺得她的指甲很醜。這是八歲之間的對話,不管男女都在一起玩。她就開始檢討,我們的生活哪裡出了什麼狀況,她的影像部分她甚至利用一些美學評估的一些效果,赤裸體的出現,那個身體經過一些投影片的放射,她反射出來在她身體裡面就是那些非常粗糙的石頭的表面。再利用一些表面的方式,然後她覺得很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她用很多抽象的方式來帶領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我們人生永遠是在追求某一個數字,三圍的數字、身高的數字,她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去做檢討。所以在女性主義裡,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在這部月子裡所涉及到的是我們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你用什麼樣的觀點去看你自己。

這部電影是對於自己的一個反省,看完以後好像洗了一個澡一樣,為什麼我需要把人家的觀點,加諸在我自己的身上。那無可厚非的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媒體的大量傳輸的一個年代,我們會在這樣的意識型態下去影響自己,但在這部片,她承認她受影響。這部片子就是從各個的角度裡頭,幫助我們怎麼去肯定這是女性生命的一個價值,把它回歸到大自然。就是講到了,女性像是什麼樣的一個東西。現在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片子裡頭有討論到女性的,就是女性主義的電影。那我們比較精確來說女性主義的電影,是我們一般很少可以在院線看到的部分。『T1na』,是我們中國人拍的,拍攝方式比較類似紀錄片,但是這部紀錄片夾雜了相當多的劇本的強度,扮演、表演的這些部份相當的多,抽離我們生活的經驗,把它用象徵的擬人化做呈現。

《Tina》

這部片子全長只有十五分鐘,(但只看一小部分),那這個女孩子Tina她剛剛踏入社會,然後她到職場去工作,它是一個劇情片,那這個的作者是新女性,今天所看的東西,作者都是女性,但是並不是女人拍的東西就具有女性意識。我們所要討論的,是怎麼樣去呈現一個女孩子非常恐懼擔心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那她跟主管的一個關係,讓她更加的在那個壓抑底下去回想到她從小生長環境裡面,所有男性帶給她的觀點是什麼東西,很短但是夠深入。

這個作者把她所有認識的男性主管都濃縮在這個角色裡面,是她一個很真實的經驗。就是她對男性主管的印象及男性主管帶給她的壓抑,讓她無所適從的心情都表現在片裡。那她也把她的成長過程當中,所有出現在她周圍裡面的那些男性,她把她們全部整個捏揉在一起。裡面加了很多的斷續,就是剪接的時候加了很多中斷的效果。加了很多黑的部分,咸覺雖然是時間的抽離,但對她的壓迫感一直都存在。甚至換一天,不管有沒有換那一天,那種日夜在她生命裡造成的糾葛,她把她融合起來放在這部片裡。像這部片子,為我們開一扇窗口,讓我們來討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觀點出現。之後她們去卡拉OK唱歌,她把她自己很想討主管歡喜的那種那種蠢蠢欲動的心情,又害怕但是又很在乎自己的表現,所以她每天出門之前要花一些時間去裝扮,卡拉OK裡大家在那邊唱的時候,她會趕快跑到廁所去練她的歌,對著鏡子去練她的表情。那這表現她一方面非常害怕,另外一方面又非常在意男性對她的觀點。很多人都跟我說老師這個主管很好呀,但是,當一個主管夾菜給你,她的筷子不分她吃不分你吃的時候,你就要害怕,這是職場工作的一個邏輯。

從這裡我們跳出來,英國有一種叫做情境劇,五分鐘,作為中小學上課的教材,譬如在公共場合中遇見色狼,大家來討論如何處理。一方面你不要把女性主義看成很先進的,實際上她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她就是讓我們檢視我們周遭女性生活怎樣的一個單元,為什麼你可以讓老闆這樣模你,你不敢作聲,為什麼在公車上遇到色狼,你不敢作聲。在英國她們就訓練那些小朋友對著鏡子看著自己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我也用這些東西來訓練我教過的學生,只有用這樣子讓她們來speak out,你要很習慣的去聽自己的聲音,那麼大聲,讓大家都注意到,但感到害羞的不是自己是她,但我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也是女性主義跟影像做結合,很好很好的一個部分。那我剛剛說的那個教學式的情境劇,她不告訴你如何解決,由學生們來討論,由老師來擔任一個誘導的角色。在這部戲裡用很多方式,不斷的壓抑,不斷的貼上標籤,讓你覺得你應該跟她要沒有距離。

《女性肢體美學》

這部片有點複雜,所以要稍微介紹一下,讓你們知道一下,裡面聽到的都是女孩子在說話的聲音,你去聽她的voice就知道,她的聲音,她的用語,這個部分也是有兩個女孩子,但是兩個很不同,一個是在New York showcase,就是我們投錢進去,簾幕就會打開跳舞給你看,時間到了,簾幕就降下來,我們再投錢那種。那黑白的另外一個角色是在一個表演的stage,完全沒打燈光很黑暗很黑暗的空間。看完這部片子,為什麼會不安呢?

這部片不斷的從各種美學的角度,來讓我們做很多部分的切割。意思說在那個 showcase這個女孩子裡面,我們所看到的是什麼東西呢?全部都是很商品的,口紅、金髮、吊帶、高跟鞋等還有動作,她的那些動作都很假,至少跟我們的媽媽有很大的差別!她用這樣的方式一直細心的要讓你知道她所要表達是什麼,用人體去看的方式,讓我們一直不斷的去深沈、思考。這個女生走一個在美國很著名的肢體語言家,她是一個舞蹈家,這兩個都不是她生活的原貌,這個是在暗室裡面,她把她所有的符號全部剝光,她把可以成為女性的或者是整個社會加諸於我們的符號通通脫光,她美嗎?到底哪個才是美?

這部片她是用顛覆的手段然後產生猛烈的問題,我看了以後是覺得她不美,但是為什麼她不美,那不是很真實原來自己的部分嗎?有報導指出,有多少女人可以待在鏡子前面看自己裸體,兩個小時,整個肢體,全部,細細的去觀看,從各方面去看自己。它說我們從來沒有這樣仔細的去看自己的身體,我們被許多的東西被包裹的非常緊,我們從來不真實的去看過。卻看到的都是在商品貼上label,貼上條碼的所有的影象。這部片子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做顛覆,那正如她加上了許多的童話故事,她不斷的念童話故事,那童話故事又怎樣?和這部片子有相關嗎?你看到要有某某人來追逐她,找到那個小鞋。你看到童話故事,有一個要kiss一下才能活過來,童話故事裡面有好多好多的東西都給在我們貼上好多至少女性不能離開男性那一部份的觀念,所以在這一部片子裡面,你去看到她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一方面她去顛覆我們的視覺,但另一方面也叫我們去正是這樣的一個迷失。當你看到那個showcase的女孩最後變的跟物品一樣,那兩個聲調的聲音,本來是各自說各自的話,但慢慢後來會有repeat,會有結合的時候,她用這樣的方式她讓你看到這兩個有沒有可能性可以結合的時候,那當然她都是用很多抽象的方式。為什麼她不斷的朗誦器官一直引用器官,而且兩邊器官不斷的在對照。她讓你很細微的去看到一些細節,唸一大堆醫學的名詞。而且那個腳踝骨的地方,那邊的腳踝骨是穿著三吋高跟鞋,為什麼一個腳踝骨她可以完全回到她自己本身那麼裸露的情況,也可以放在一方面你可以說商品化,但一方面對女性本身她也不會舒服。

為什麼她用那麼多的肢體對照,那麼多的器官去對照?她有很重要的一個部份,例如嘴唇,就生理的功能而言可以說話,可以吃飯,這是人最基本的部位。但是她可以讓你看到,一個嘴唇居然可以讓你充滿這麼多的性幻想,那麼多符號,那麼多的遐想。到底誰在看嘴唇?女性影像的東西常常去顛覆、去撥出來誰的觀點,誰在看然後看了以後有什麼感覺。以用一種更近的方式讓大家陷入迷思裡頭,然後就開始幻想。在這個完全黑的暗室裡,會讓你覺得在原野探黃金一樣,那她在暗室的舞台裡頭,好像是回到最原始最天然的時候。不過不管哪個器官都有她們原始的一面,就像那個乳房,最原始是要給baby吃,可是現在怎麼會跟尺寸有那麼大的關係。那這個時候顛覆的色彩又出現,那她又把這樣的一個東西撕掉所有的符號。因為你要顛覆東西,當你操刀開始要去砍的時候,不讓她見骨,人們不會去思想。讓我們不安的東西很多,不單單是暗室的那個女孩子那樣去扒開她的大陰唇,讓我們看到還有小陰唇…讓我們感到不安,還有包括這個女的去展現她的肢體。

這部片子到底美在什麼地方?我們當然知道很少女人可以將身體做到這種程度,為什麼她展現力量的時候,我們感到一絲絲的不安。她到底挑戰了我們視覺或意識型態的什麼東西,在影像裡面特別是女性主義的電影方面,她絕對是拒絕走好萊塢似的嗎啡--娛樂--的路線。為何透過影像去思考任何你今天身為女性的部分?因為你不認識這個身份,所以你也沒有機會去撕掉這個東西。所以就像吸鴉片一樣一直讓你習慣於敘述的保持。但是女性主義完全不一樣,她就是要讓你看到一些平常看不到的東西,讓你警覺到你到底身處在怎麼樣的一個空間,讓你知道你到底是怎樣看待你自己,或者是別人是怎樣看待你,觀點的部份是她們時常去做辯證的,我沒有辦法去回答。但是當她變成一個女性主義電影的時候,她用各種顛覆的手法把她結合起來,包裝起來加上一些創作,加上一些聲音,對照起來看的時候,這就會發現其實這個是有問題的。

有一部日本人拍的影片叫《赤牛》,她就是把日本女人天天常年365天怎麼服侍她的先生她的小孩,她是怎麼在這個家務的勞動裡頭去進行她的生命,每天就是這樣不斷的repeat,她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即使她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在enjoy做自己娛樂的事的時候,她還是免不了的,在手上還要織毛線或做些什麼,她用很誇張的方式去表現我們的媽媽,我們的長輩所生活的方式。而這些影像和女性主義的結合,主要就是要透過觀點不斷的反省女人的需要,不單單女人男人也需要,因為我們常常在這種習慣的教育方式。

當她在說到任何器官的時候,只要有洞有孔的,譬如說眼睛,她會刻意的去把她撐大很多,這是代表什麼意義?而且不單罩如此,她還大費周章去用那個切割的效果,去把自己的眼睛模擬張開,閉起來,就好像showcase的那個doll up downup down,一開始就開始架構,在寫文章的時候我們第一個要決定的事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在電影裡也是一樣,要決定拍的時候,我要把觀眾引導什麼樣的一個地位。她就是運用這樣的效果,去挑戰你的視覺,顛覆你的視覺,把你一層一層的撥開,把你以往所有的,你以前沒有過的,你不習慣的,她全部都讓你在那個過程當中,就像是在showcase當中的女生,簾幕拉開時,大家會忍不住多看一眼,這就是主觀鏡頭的運用。在女性主義的影片,運用這個效果非常非常的多,她主要的是要把我們架構在跟她同一個說話水平上,她才在對我們說話。這些影片都是在幫助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保護自己,認識自己以致於給自己更多的生機。(邱子倩整理)

http://mail.tku.edu.tw/fanmj/news-7.htm
女性電影及其詮釋語言-----黃玉珊講座紀錄

黃茂昌:黃玉珊為紐約大學的電影碩士,舉辦女性影展,曾拍過「落山風」、「雙鐲」、「牡丹鳥」、「真情狂愛」,也參加過國際影展,女性影展,今天請他與我們講述國內外女性電影,工作者的狀況。

黃玉珊:黃茂昌一直在推廣獨立製片,華語電影,對女性影像也有一些接觸。先談臺灣最近的女性電影的發展,今年將舉辦第8屆的女性影展,去年在紐約推出「臺灣女性電影展」,將1993年以來的女性影展影片做一個較完整的輸出,得到的反應是相當踴躍的。1991年的金馬影展曾經就有女性導演專題的規劃,同年亞太影展中,也有珍康萍的專題。國內也有一些出版品,凝視女像、女性與影像….,文字性的參考資料,國外在1970年代就有這樣的女性文化活動,國內一直要到1970年代,李元貞、呂秀蓮開啟女姓主義運動,1990年代臺灣新浪潮運動,王小棣、張艾嘉等導演的興起,帶動的是整個臺灣新電影的發展而非女性在電影角色的發展。87年、88年以後,金馬獎也都有國內外女導演專題,女性議題的影片引進。 曾接待東歐捷克的一位女導演尚塔亞格曼,她曾拍過給父親、母親、女兒的三部曲,議題是關於一個家庭在政治上的犧牲,由女性的觀點出發所做的歷史記錄; 比利時導演香妲.克曼(Chantal Akerman)她的作品在語言表現及形式呈現上也有極大的突破。 1993年臺灣第一屆的女性影展,由婦女新知和電影屋工作室合辦。選擇一些國外女性電影的代表作,除了概略性的引介與回顧,也強調由女導演所拍攝具有女性觀點的作品,議題觸及女性與工作、性別與身體、自覺與成長、族群與媒體、婦女運動等,引起極大的迴響與討論。因為為民間團體所發起活動,自主性高,一年一度舉辦,放映過程中的討論引導出影像文化中被忽略的議題。 斧山女性影展中也有一個臺灣女性電影的專題,女性電影、女性主義電影論述一直增加,與女性投入藝術、女性與文化都有關係。比起其他亞洲國家影片,臺灣早期發起的女性運動沒有強烈的社會運動性,也較無政治的包袱,所以在題材選擇上比較寬廣,多元。韓國舉辦3次的女性影展顯的沉重,由女性學者,論壇組織所發起,影片的形式與議題皆不如臺灣。日本東京影展有女性電影專題,京都也有女性影展,但是參與的階層傾向知識份子,真正女性主義創作的工作者。 華語女性的場域中,香港女導演最初也非以女性電影出發,臺灣女性影展反而對他們有一些影響。大陸也有不少的女性劇情片導演,但是尚未完全開放。反觀臺灣女性導演,紀錄片類型有蕭菊貞的「紅葉傳奇」、蔡秀女一系列的「世紀女性,臺灣第一」、「穿越婆家村」的胡台麗,還有自己的一些紀錄片,題材上對本土的歷史,透過女性的觀點來陳述,比起男性的題材,本土意識甚至更為強烈,尋找歷史中的女性,主動為她們塑像,曾經被漠視、遺忘的女性記憶重新覺醒。95年至90年代末期這樣現象可以用專文來討論。簡偉斯的「回首來時路」講民進黨中女性從政的路程,運用獨特詩的語言,豐富表達出女性的抗爭、壓抑,透過另一種書寫的方式來記錄。李香秀的「消失的王國」內容以戲班演員們的故事與拱樂社的歷史陳述交織呈現,創造出一種情境,受訪者對當時事件心裏的感受,個人情感強烈的投入,與男性歷史書寫的表達形式不同,但仍有清楚?事的主軸,文學、社會學的訓練背景所影響。 蔡秀女「世紀女性,臺灣第一」,特色在於由女性觀點來詮釋在臺灣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女性,如臺灣第一位女省轄市長許世賢、臺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臺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臺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臺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臺灣第一位女地質家王執明等人。 以「純粹女性的觀點」來透視這些傑出女性在整個大環境的限制之下,如何與環境搏鬥,自我突破,最後終於邁向成功,與男性觀點慣用的歷史必然性因素來詮釋有很大的不同。這些獨特女性突破傳統重圍,追求夢想,成就不同凡響的生命價值,在外在的光環下,私底下卻呈現出生命的蒼涼。有不少人後來移居海外,不少史料更是散落各國,為這幾位曾在臺灣歷史上扮演重要地位的女性留下詳細珍貴的文字史料特別還有一種責任的傳承,透過女性塑像,看到民主化過程女性扮演的角色。 但是影片不只是詮釋性的工具,還有更多創作性的展示,女性影像語言有共通性,女性在歷史中的認同,身份的扮演,女性與女權運動爭取到什麼?發展到什麼地步?女性與家庭、工作、情欲的呈現、性別的議題,初期女性電影格局比較大,語言撞擊力比較強,但在女性影展第三屆之後的作品,可以看到女性電影潛力漸漸的被開發,女性需要需要一個舞臺,創作出口,每個類型、項目、風格都可以被討論的空間。遠流有相關書籍:凝視女像、女性與電影、女性與影像。接著來看剪接主要是第四、五屆女性影展的22分鐘片段。

黃玉珊:女性影展作品中有一些是動畫、有一些是紀錄片的形式、還可以看到利用各種媒材來創作的,比起主流電影資源是相當缺乏的,但也因為如此能將手邊現有的資源充分利用,例如有一部作品,表現出生時空間的局限,情欲的壓抑,不被瞭解,很多的呢喃與獨白,利用現有可拿到的玩具、洋娃娃、玩偶、圖像,創作出感情豐富,控訴性很強的作品。中世紀一些聰明的女性,有占卜的能力,但是反而被送上斷頭臺,這樣的議題能利用現有材料的再利用所呈現的效果並不比花大手筆金錢真人拍攝的差。在壓迫、匱乏的環境之下反而激發出更多好的作品。相對於主流電影反而有更多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女性語言,將自身隱密的部分呈現,過程中有治療的效果,商業電影、男性電影中談情欲的部分反而很少將自己的私密勇敢的呈現。

女性電影應該是什麼?很難定義,因為現在也還在發展中,如果用狹義的定義:女性觀點來詮釋有關女性的議題的電影。廣義的定義:女性導演所拍攝,不一定是女性議題的電影,或是難導演拍攝,但是探討女性活動、女性題材的電影。像萬仁導演就擅長刻畫女性角色、女性情欲,這跟男性所表達情欲上的差別在:探討的是心靈而不只是動作; 情欲流動的描述而不是攝影機對女性身體的描繪; 身份上的尋找、認同,私密性的家醜、告解、誠實的表露,親人和好朋友或許會受到侵犯,所以還包含事前、事後的溝通。其他包還性別、同性、異裝的議題的作品。

黃茂昌:7、80年代女性導演所引述的文本都是男性導演所留下的,臺灣自90年代開始才進入狹義的,廣義的女性電影階段,自己本身做的是商業電影的發行,也看到女性字電影工業中的發展,美國女導演咪咪李德 (Mimi Leder)拍過「戰略殺手」、「慧星撞地球」,也因為其女性的身份而倍加榮譽,帶有更多女性思考性、文化性的原素融入電影中,臺灣女導演是不是也有嘗試更多不帶實驗性、運動性、去性模式電影的方向?

黃玉珊:如何向下一個階段思考?臺灣80年代重要的電影,語言形式有創新,但是整個「運動性」並不強,漸進的、和平的、題材上的解放,沒有激進的、明顯的,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的變化,社會運動對其影響也是漸進的。韓國電影有政策上的保護,發展上較為整體。臺灣任其人才流失,甚至沒有強的電影工業,只能在現有的環境下發展實驗性、思想性的電影,要不要靠攏商業性電影、主流性作品吸引更多的觀眾,不止是女導演的問題,獨立製片也有這樣的問題。要不要拍大成本的電影依個人而異,女導演對電影的期許、目的不同,是不是要率激進人士走上街頭?整個電影工業、文化工業人本來就少,很難達到發聲的地位。

黃茂昌:開放一些時間問問題。

觀眾:女性電影如果打著「女性電影」這樣的標籤,會不會反而比較難推廣,女性電影應該不止給女性看,如果有機會更要讓男性多看,請問一下黃老師在推廣上有沒有什麼想法?

黃玉珊:在早期推出上本來就是旗幟鮮明,民生報也辦過一系列從主流電影中挑選具有女性意識的作品專題,早期的旗幟鮮明反而可以得到清楚的定位,陳儒修策劃的那一屆女性影展是以探討「女性情欲」為主題,就吸引了相當多的女性、男性觀眾。有些電影甚至還只開放給女性的觀眾,連紀錄都沒有,討論的內容不會外流,這樣的區隔觀眾反而對集中議題有幫助,強化了影展的目的,讓更多的觀眾有交流的機會所以有鮮明的旗幟是好的,更大的問題是如何將女性電影推廣南移,議題擴展至南部、勞動人口的議題。

黃茂昌:曾發行過「羅曼史」這部探討女性情欲的電影。女性電影或是獨立製片觀影人口集中都會的問題更大。

觀眾:香港導演是不是女性意識更明顯?像許鞍華導演等。

黃玉珊:香港新電影比臺灣早了2年,許鞍華1979年開始,成名的作品是探討政治議題的「政治三部曲」,剛開始也不是從女性的議題出發,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客途秋恨」開始才開始女性題材的拍攝,「女人,四十」、「半生緣」、「阿金的故事」。

觀眾:請問老師對男導演拍攝像「我這樣過了一生」、「油麻菜籽」這些類型電影的看法?

黃玉珊:1995年曾經辦過女人影展,有女性導演的作品,也有描述女性為主角的作品,包含男導演對女性形象塑造的電影。像萬仁、張毅的作品,因為本來條件上關係,例如油麻菜籽的故事原著廖輝英,我這樣過了一生原著是蕭颯的小說,玉卿嫂的原著是白先勇,除了拍攝手法上,原著、編劇上對於女性背景的描述,觀察,細膩都已經具備。

在主流電影工業中男性占了大多數,女性的形象不是聖女就是蕩婦,攝影機用偷窺、窺視的角度描述,情節高潮起伏的節奏為男性觀點所控制。也有去看「羅曼史」,女性在處理本身情欲議題呈現上有時是比男性更大膽、自由、更具震撼效果。一些伊朗、印度也開始有相關的作品,因為受到更強烈的壓抑,所以有更強烈的控訴。

觀眾:瑞典應該是北歐男女最平等的國家,亞洲應該是臺灣或大陸吧!

黃茂昌:文化上的層面遠遠超過法律的層面,大陸男女平等是工作權的部分,但是文化上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是沒有被破解。

黃玉珊:有一些男導演拍攝的女性令人鼻酸,我們文化的底層還是不平等的。女性影展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討論一次主題是不是要偏向女性議題的問題,但是女性被鼓勵是最近的事,現階段仍有存在性必要性。記人女性的書寫是必要的,那「男性電影」是不是也需要,如果時機成熟也可以開始。

黃茂昌:文化的論述更前於電影的論述,像「譙幹龍」呈現就是一個純男性方式,新的文化符碼出現令人期待。外國對臺灣女性的作品有什麼樣的評價?

黃玉珊:稍微描述一下影片在國外播放時觀眾所問的一些問題。在民主的發展中,女性官員的比重很高,女性地位是不是提高了很多?或者看到是年輕人異裝的情形,臺灣的性別議題跟國外的發展有相似的地方;而華僑看「今夜不回家」後,也會關心臺灣是不是開放到這種程度?青少年問題、吸毒問題嚴不嚴重?

觀眾:女性電影工作擴展到整個社會層面是弱勢角色的反撲,語言、電影是不是都是一種媒介、工具、階段性的手段?

黃玉珊:臺灣的女性電影跟韓國比,運動性沒這麼明顯,早期因為由女性學者發起所以反而具「專業性」,追求女性影像藝術創作與其他運動性強的活動有差別,對社會不會產生及時性的影響,而是透過不斷耕耘,推出因為不同人、不同環境、所拍出不同風貌的作品。除此「語言形式」、「意識型態」的開發是一件永遠要做的工作。女性的世界是很豐富的,有更多的議題待被開發、發表,發表的空間要被保留,繼續開發、激蕩是下一階段可以發展的。影像的書寫是延續女性書寫的一種形式,一種可以傳承、對話、有力的媒介,以後有新的媒介出現一樣可以透過對話、溝通、將衝突、暴力直接轉化。

黃茂昌:女性電影是一個大議題,女性書寫方式值得被期待。9月份舉辦的女性影展開始收件,期待能撞擊出更多元的對話。

黃玉珊:參考的書籍有遠流的「凝視女像」、[女性與電影]、[女性與影像],心理出版社的「性屬關係」(下)。先前的片子也可以至「臺北女性影像協會」看到。

黃玉珊導演介紹

黃玉珊,第一屆臺北市女性影像學會會長、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導演電影「落山風」「雙鐲」「牡丹鳥」「真情狂愛」、製作得獎紀錄片「朱銘」「四季如春的臺北」「海燕」,出版多種影像藝術專書,現任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研究所所長。

影展及獎項

1983年「朱銘」(16mm編導),獲金穗獎紀錄片優等獎
1984年「陽光畫家吳炫三」(16mm,編導)入圍金馬獎紀錄片
1985年「四季如春的臺北」(編導),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1989年 監製「生之曼陀羅」(導演唐明亮)獲金帶獎佳作獎
1988年「落山風」參加新加坡臺灣電影展
1991年「雙鐲」參加法國巴黎卡提爾女性電影展
1992年「雙鐲」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主題曲。「雙鐲」參加紐約、三藩市、洛杉磯同性戀影展
獲三藩市同性戀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劇情片「牡丹鳥」參加波士頓美術館中華民國電影展
1994年「旋乾轉坤的臺灣女性」參加第二屆「女性影像藝術展」
1995年「牡丹鳥」參加印度國際電影展「亞州女導演專題」
1996年「海燕」參加新加坡國際影展
1997年「落山風」、「牡丹鳥」參加上海國際電影展「中國女導演專題」
2000年「真情狂愛」參加香港臺灣電影展、新加坡臺灣電影展、 韓國全州國際電影展亞州競賽單元、2000紐約臺灣女性影展
1987年 為皇冠藝文中心策畫「映射藝術展」(實驗電影展)與王墨林策畫「藝術自助餐」街頭藝術展
1989年 與鍾明德策畫「第二屆藝術自助餐--環境與藝術」街頭藝術活動
1990年 與婦女新知合辦「第一屆女性影像藝術展」(Women's Visual Arts Festial)
1994年 舉辦「第二屆女性影像藝術展」,策劃出版「女性和影像」專書(遠流)
1995年 與民進党婦展會合辦「查某電影展」
2000年 與紐約文化橋樑基金會策劃紐約臺灣女性影展


http://www.iindependent.jknet.hk/wongseminar.htm
萬仁執導的電影「胭脂」(Story Of Taipei Women)
張毅執導的「玉卿嫂」(Jade love)
葉鴻偉執導的「五個女子一根繩」

女人四十
末路狂花
鋼琴師的情人
情人
大紅燈籠高高掛
漂流欲室(The Isle)
揮灑烈愛
紅玫瑰與白玫瑰
楊凡編導的《遊園驚夢》;與白先勇的著名小說同名,但內容不相干。沉迷崑曲藝術和舊上海文化的「美藝型導演」楊凡,擷取了《牡丹亭》中"遊園"和"驚夢"等五首昆曲,放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和蘇州演出。據楊凡說,本片取材真人真事,兩位主角的原型是京劇名伶顧正秋的誼母顧劍秋與啟蒙老師吳繼蘭,飾演者是久違銀幕的王祖賢和日本女星宮澤理惠,後者飾崑曲名角,嫁進豪門後跟家族中的一個表妹發展出曖昧的金蘭姊妹情。
The Piano


導演Jane Campion就是個女性電影的翹楚。這是一部關於尋求女性情慾自主的電影。一個幽靜的靈魂,深涵著愛慾的矛盾情愫。無聲,但卻強烈無比;那些反覆彈奏,深具憂懼空間感的鋼琴樂曲,就是女主角所有強烈的情緒。最為欣賞片中男主角切斷女主角手指的意象,她說明著男性主義的斷裂與可悲之處(手指象徵著男性的陽具)。

當然,女主角Holly Hunter在電影裡精彩的演技,更讓人印象深刻。


紅玫瑰與白玫瑰



講到關錦鵬的電影美學,女性主義就占據了百分之九十的討論空間。從《胭脂扣》、《三個女人的故事》、 到《阮玲玉》,再再的呈現女性在不同時代的故事與必要性的觀點。


先說一點,晚點再聊別的……



哲`2004/09/24

張艾嘉也不賴

時時刻刻也很棒。
三個女子自毀般的人生,交錯而穿插的展開......

女人啊,活著是為了什麼?

女魔頭跟瓶中美人也讓我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