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和亲,《后汉书•南匈奴传》是这样记载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以公主身份,嫁给呼韩邪,呼韩邪封她为“阏氏”(yanzhi,皇后)。此后六十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这种汉胡和好、止征停伐的局面,是王昭君毕生最辉煌的功绩,有人把她与西汉名将霍去病相提并论,青史彪炳。
另有一辞旁枝斜出,说王昭君离乡背井之后,她的弟弟因姐姐“和亲之功”,被汉室封为“侯爵”,并还多次以汉使身份前往南匈奴与姐姐相见,优哉游哉。史上多少边关将士“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心”,梦想有朝一日功成耀祖、家计无虞,而王氏所获却唾手可得!其后,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爸爸好,演衍不绝、肆无忌惮,因钱因权攀龙附凤,刀戮剑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精彩”一笔,以此“流芳”的人大有人在……
元•马致远创作的杂剧《汉宫秋》大致基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只是强化了匈奴的强大,索令汉皇赐婚,“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夸大了汉室的腐败、无能,“只凭佳人平定天下”。其中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相互恋情的生离死别,愁思郁结,甚至无可排解的悲怆凄恻。
《汉宫秋月》早为琵琶曲,后改编为二胡、丝竹、古筝曲等等。由于作者或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不同,曲谱亦多有不同,但其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却是大约一致的,都认为《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昭君出塞,宣泄了一种凄凉惆怅的无奈情绪和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秋夜明月,宫女幽怨:如其面君无望,让青春年华一岁岁老去,还不如远赴异域的草原大漠自由洒脱。主色调应该是不出其左右的。
李白说:“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西晋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昭君”为“明君”,又称“明妃”。)
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不论王昭君出塞是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还是单单只是为了逃离宫禁荒寂,世人评说纷纭。王昭君与呼韩邪生有一个儿子。两年后,呼韩邪殂死,他另一个妻子的儿子继位。胡俗:父死后,子可婚娶继母,兄死后,弟可婚娶兄妻。昭君上书汉成帝(汉元帝已死)要求回国,成帝敕令其不尊汉习从胡俗,“昭君乃吞药而死”。有人认为这是讹传,但事实是王昭君“入胡”之后,从此再未踏进汉土半步。这种思乡怀国的心情谁都可以体会,唯独掌握她命运的人熟视无睹。在汉时后宫幽僻,在胡时毡蓬幼子……王昭君,由来就是任人宰割的孤魂野鹤,悲苦于她,是无法分身的梦魇恶魔。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昭君依胡俗嫁于夫子,生了两个女儿,十一年之后,在统治者山呼万岁、舞蹈扬尘的时候,自溺在汉胡交界的河水里;华龄三十三岁。(昭君墓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依大青山,傍黄河水,相传每年深秋,塞外草衰的时候,昭君墓上依然草色青青,故被称为“青冢”。)
我听《汉宫秋月》,很有一种器乐交合的联想在里面,思绪不定,流走乐韵。
二胡曲,速度缓慢柔和,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不时会出现短促的停顿,声音时断时续,表现了女子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丝竹曲,委婉雅致,抒发了古代女子哀怨无助的苦闷之情。运用配器之长,目前可见中天皓月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景象。
琵琶曲,以歌舞形象拟写后宫(女子)寂寥,更显得怨愤抑郁,许多音色变化一吟三叹,意象延衍的指法使情与景兼备突出,凄绝、寂寥,撼人心魄。
古筝曲,听得是山东筝曲。高亢起始,月上谯楼,更夫的梆子声怆凉铿锵,回旋奏鸣的曲式,让听者遐思翱翔。哀婉幽怨的音调,仿如女子无可奈何的长叹,使人视野凸显出一幅清月斜照、楼阁重叠、只影徘徊的宫闱画面。断续停歇的顿音,是才上眉头又下心头的女子的愁绪,或是骤然屏息凝听是否有突然来访的脚步,更或是涕泪俱下的哽咽抽泣。一点朱唇,万缕青丝,婀娜若柳,怀春梦秋,长空雁鸣魂飞穹,无人欣赏霜草愤。后宫三千,哪一个不是倾国倾城?因为美貌,走进梦寐以求的皇宫,因为美貌,沦入无尽的寂寞清冷。“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一首《宫词》道出了后宫女子独倚熏衣香笼坐到天明的凄怜。寂寞广寒,宫女遥对,美好良宵无人问津,衷肠苦楚尽在指间低沉地滑过,颤音细密轻柔好似娇弱的自语。接着,三两声空灵的鸣音,如同万籁俱静的夜幕下,美人忧郁的回眸、无奈的叹息。回旋曲式的主部多次再现,与副部交叉辉映,如泣如诉。陡然音调上扬起来,高音洪亮地一震,犹如悲愤交加的呐喊,那是内心抗争的最强音,是绝望之声。心绪至此表现到极致。曲末音调渐低,节奏愈加缓慢,但见宫门紧闭,悄无声息,一声低音长叹,抑或是轻轻地抽噎。秋月孤清,寒星寥落,宫女淡入深闺,继续承受生命的遭遇。
《汉宫秋月》之所以千古不绝,由因不外有三:一是它引发了闺中人悠长的思夫之情;二是游子痴恋故乡的不移心境;三是烟花风尘女子对自己身世不幸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