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適度的關懷照顧一種幸福、也是絕對的需要,全免而鉅細靡遺的接受則成為「甜蜜的負擔」。老婆隨么兒公司的招待出國五天,幾天宛如孓世獨立的滋味,彷彿是一種「驚奇、驚恐、驚豔」的三合一全新特餐。
第一天打電腦到晚上九點,肚子越來越餓卻沒有聽見~''開飯囉''~的熟悉聲音;三十年的習慣讓我簡直忘了,老婆有不在家煮飯菜燒開水的時候。飯菜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也沒有仙女自動為我準備三餐,我才知道只有離開書房走進廚房才能治好餓病。第二天起,雖然都會在肚子開始咕嚕叫時中斷眼前的任何事去弄東西吃,但還是覺得好陌生、好奇怪,甚至心理上還有點不能接受這樣的轉變。
冰箱有刻意多煮的菜餚、湯、肉等,有洗好分類包裹起來的其他食材,有前晚剛買的一鍋豆漿、有麵包、有三條土司、冷凍庫還有許多塑膠袋包著完全不清楚的食物,還有水果……雖然三十年來,一向都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卻不表示我毫無料理的能力,至少微波爐便可以解決一大半的問題,而我從來就希望餐桌上越簡單越好,這下可以更簡單了。
五天裡面,除了白天偶而有機會因工作關係和同行或客戶講過話以外,我像遊魂一般自由自在,看電視聽音樂寫寫畫畫、塑紙漿、走來走去、翻箱倒櫃、搬東弄西、疲了累了、或暫時無聊,隨時躺到長籐椅上、或倒頭就睡到半夜三更凍醒,起來東摸西摳找事作、或半夜三更睡到天大亮,一切整頓妥當十一點才開店門也沒人管、沒人唸。廚房裡怎麼發揮創意、怎麼不按牌理出牌、煮得像給豬吃狗吃的也無妨。當然,保持全程乾淨的事也解放了。
當體驗的新鮮感過後,第四天益發覺得自己像被拘禁在空蕩蕩房子裡的遊魂,連自己的存在都懷疑。在長籘椅上仰看、側看客廳的許多東西,每一件都安安靜靜的各在其位,沒有人動它、用它,它們什麼也不是,那我呢?我的存在不被發現、不被「互動」,移動時已如此,躺下時更覺怪異。如果沒那麼一口氣、生命便不再是生命--連物體都不再是。好奇特,好詭異、好驚悚;平日裡盡講些沒有價值、毫不偉大的話,或發發牢騷、或鬥鬥嘴、或絮絮叨叨、或說夢話、或真的假的吵上一架……等等,往往彼此都覺得「話太多了」,而此情此景,我忽然想到浩劫餘生裡面,漂流上荒島的主角,而用椰子核假扮成朋友只為了有說話的對象。不說話原來也可以是一種生命的試煉。
然後……忽然半夜一通電話讓我跳了起來,彼端劈頭一句「我們剛回到桃園機場…」我一時還聽不出、無法意識到是老婆的聲音,離譜到竟然要經詢才回神想起,甚至剛開口還微有失語的現象。母子到家的當晚,我對他們的熱情關切、對旅遊的種種精彩見聞之描述,內心毫無情緒到只能用敷衍的,對買回來的禮物、食品也提不起興趣,甚至當不經意的、非常習慣、微不足道的小爭執又出現時,我忽然懷念幾天來一直不能習慣的「無語生活」。
在滿溢的幸福裡過日子,人在福中不知福便是理所當然。週末是回歸家庭生活第二天的開始,無須刻意彌補,昨兒整整一天,只要彼此都同時在家,所有的家務事又被老婆一肩挑起,當然包括對家人的所有她能力範圍以內的照顧。額外的付出即額外的負擔,不是超人的她一定也累、但是基於愛與責任,基於天性與個性,更基於三十年如一日的習慣,只要能力作得到而客觀因素不變,確信也必然做到「鞠躬盡瘁」不能動的那天了。
根據心得, 一百分的『例行』付出往往換來五十分的無感,七十分的付出卻可能 得到九十分的回饋;則,天下的媽媽、老婆們是否思考可以不讓自己 這麼累? 付出多而沒有相對被感激、或得到期待的回饋,當思考可能把對方的 「自我與自由」也侵犯了。吃力不討好,因為太吃力了反效果就難免 。
一廂情願的以自己的想法、認知,無私卻獨斷式的奉獻,反而可能讓對方陷入「全盤接受」與「選擇性接受」的道德為難中而不自覺。殊不知,立意良善、動機美好的愛所形成的壓力,也有讓人感到不可承受之重的可能,而一旦付出者受到拒絕或冷漠回應時,相互的傷害也隱然成形了,實在是令人惋惜且值得深思的呵。
得到適度的關懷照顧一種幸福、也是絕對的需要,全免而鉅細靡遺的接受則成為「甜蜜的負擔」。老婆隨么兒公司的招待出國五天,幾天宛如孓世獨立的滋味,彷彿是一種「驚奇、驚恐、驚豔」的三合一全新特餐。
第一天打電腦到晚上九點,肚子越來越餓卻沒有聽見~''開飯囉''~的熟悉聲音;三十年的習慣讓我簡直忘了,老婆有不在家煮飯菜燒開水的時候。飯菜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也沒有仙女自動為我準備三餐,我才知道只有離開書房走進廚房才能治好餓病。第二天起,雖然都會在肚子開始咕嚕叫時中斷眼前的任何事去弄東西吃,但還是覺得好陌生、好奇怪,甚至心理上還有點不能接受這樣的轉變。
冰箱有刻意多煮的菜餚、湯、肉等,有洗好分類包裹起來的其他食材,有前晚剛買的一鍋豆漿、有麵包、有三條土司、冷凍庫還有許多塑膠袋包著完全不清楚的食物,還有水果……雖然三十年來,一向都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卻不表示我毫無料理的能力,至少微波爐便可以解決一大半的問題,而我從來就希望餐桌上越簡單越好,這下可以更簡單了。
五天裡面,除了白天偶而有機會因工作關係和同行或客戶講過話以外,我像遊魂一般自由自在,看電視聽音樂寫寫畫畫、塑紙漿、走來走去、翻箱倒櫃、搬東弄西、疲了累了、或暫時無聊,隨時躺到長籐椅上、或倒頭就睡到半夜三更凍醒,起來東摸西摳找事作、或半夜三更睡到天大亮,一切整頓妥當十一點才開店門也沒人管、沒人唸。廚房裡怎麼發揮創意、怎麼不按牌理出牌、煮得像給豬吃狗吃的也無妨。當然,保持全程乾淨的事也解放了。
當體驗的新鮮感過後,第四天益發覺得自己像被拘禁在空蕩蕩房子裡的遊魂,連自己的存在都懷疑。在長籘椅上仰看、側看客廳的許多東西,每一件都安安靜靜的各在其位,沒有人動它、用它,它們什麼也不是,那我呢?我的存在不被發現、不被「互動」,移動時已如此,躺下時更覺怪異。如果沒那麼一口氣、生命便不再是生命--連物體都不再是。好奇特,好詭異、好驚悚;平日裡盡講些沒有價值、毫不偉大的話,或發發牢騷、或鬥鬥嘴、或絮絮叨叨、或說夢話、或真的假的吵上一架……等等,往往彼此都覺得「話太多了」,而此情此景,我忽然想到浩劫餘生裡面,漂流上荒島的主角,而用椰子核假扮成朋友只為了有說話的對象。不說話原來也可以是一種生命的試煉。
然後……忽然半夜一通電話讓我跳了起來,彼端劈頭一句「我們剛回到桃園機場…」我一時還聽不出、無法意識到是老婆的聲音,離譜到竟然要經詢才回神想起,甚至剛開口還微有失語的現象。母子到家的當晚,我對他們的熱情關切、對旅遊的種種精彩見聞之描述,內心毫無情緒到只能用敷衍的,對買回來的禮物、食品也提不起興趣,甚至當不經意的、非常習慣、微不足道的小爭執又出現時,我忽然懷念幾天來一直不能習慣的「無語生活」。
在滿溢的幸福裡過日子,人在福中不知福便是理所當然。週末是回歸家庭生活第二天的開始,無須刻意彌補,昨兒整整一天,只要彼此都同時在家,所有的家務事又被老婆一肩挑起,當然包括對家人的所有她能力範圍以內的照顧。額外的付出即額外的負擔,不是超人的她一定也累、但是基於愛與責任,基於天性與個性,更基於三十年如一日的習慣,只要能力作得到而客觀因素不變,確信也必然做到「鞠躬盡瘁」不能動的那天了。
根據心得, 一百分的『例行』付出往往換來五十分的無感,七十分的付出卻可能 得到九十分的回饋;則,天下的媽媽、老婆們是否思考可以不讓自己 這麼累? 付出多而沒有相對被感激、或得到期待的回饋,當思考可能把對方的 「自我與自由」也侵犯了。吃力不討好,因為太吃力了反效果就難免 。
一廂情願的以自己的想法、認知,無私卻獨斷式的奉獻,反而可能讓對方陷入「全盤接受」與「選擇性接受」的道德為難中而不自覺。殊不知,立意良善、動機美好的愛所形成的壓力,也有讓人感到不可承受之重的可能,而一旦付出者受到拒絕或冷漠回應時,相互的傷害也隱然成形了,實在是令人惋惜且值得深思的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