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胡言亂語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林宇軒謝予騰綠豆黃木擇袁丞修非白

有人說 新詩像堆積木的詞彙
我說  那叫聯想
有人說 新詩像辭海的抽象畫
我說  那叫意象
 
只是,當我走進台北療養院,發現入耳的都是新詩

 

 
這首比較沒有詩的體裁。解釋過多,缺乏跳躍。
唯一有詩意的是末句。

加油^^
但這種現象還是令人深思的。我們一起反省吧!
也問好蘇家立、 墓魚。
 
對新詩長久的一些怪象實際憋不住了,但又不想介入長期以來新詩的論戰,想了很久想出以第一人稱自言自語的方式,以降低這篇的攻擊性和針對性。
 
這篇真正的詩句只有一句「新詩像堆積木的詞彙,像辭海的抽象畫。」,其他的句子都只是利用這句詩句來架構整篇要表達的意思。 最後一句「當我走進台北療養院,發現入耳的都是新詩」,這句會引發思考的關鍵句子,坦白說根本就不是詩句。
 
新詩之所以會走進死胡同的關鍵之一是很多人以為能讓人思索和想半天的句子就叫做詩句。
舉個極端的例子,"猜謎"是可以讓人思索和想半天,但謎語根本就不是詩句。
思索和想半天是屬於哲學和神學等的範疇,跟是不是詩一點關係都沒有。
 
詩這個字拆開來看變成"言寺",直譯成"言語的廟宇",說成白話就是"說話的極品"或"說話的藝術"。
如果用簡單的二分法將詩分為古詩和新詩,不難發現古詩用韻律、格律來塑造詩意,新詩用意象來塑造詩意。
可用英文很傳神的形容古詩和新詩。(抱歉!翻譯成中文無法做如此傳神的形容。)
  古詩: the music to the ears
  新詩: the music to the heart
 
古詩只要合乎韻律、格律,聽起來就很好聽,就成了詩句。 (意境是文學修為的表現,不過李白以意境打破了格律的標準。)
新詩就困擾多了,因為何謂意象?何謂詩句?詩意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具有客觀的標準?
說到這裡又進入長期以來新詩的論戰。
 
自己給自己定了一個衡量是否是為詩句的客觀標準:
凡是使用下列技巧寫的句子都算是詩句,非下列技巧寫的句子都不算是詩句。(只供自己使用,無挑戰任何的意圖,只為了言之有物,所以他人不要為此而發動無謂的筆戰。)
基本技巧有:
 1.象徵。
 2.擬人(擬物)。
延伸技巧有:
 1.帶有象徵技巧的比喻、譬喻、暗喻等等。
 2.轉化。(較少被使用,以下不談。)
邏輯技巧有:
 1.不超過語言灰色地帶的聯想。(超過語言灰色地帶的聯想屬於精神醫學的範疇,不應叫做詩句。)
 
為何具有上述寫作技巧的句子就算詩句,理由很簡單,經過長期驗正,只要用上述技巧寫的句子,無形之中就會帶有意象,剩下的就只是意象的強弱而已。
 
基本技巧"象徵、擬人(擬物)"應該沒有很大的爭議。
延伸技巧"比喻、譬喻、暗喻"就有個問題,那就是含意算是意象嗎?
舉個極端的例子,指桑罵槐的句子算詩句嗎?(比如說這篇的最後一句)
所以比喻、譬喻、暗喻等裡面必須帶有象徵技巧才算詩句。(那不就直接用象徵寫好了,不過實務上還是存在一些灰色地帶。)
 
最有爭議的是聯想法,這也是這篇要指桑罵槐的。(借著諷自己,其實是在諷新詩的主流派。)
 
自己簡單的將新詩分為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分法很簡單,就是文筆好的為主流派,文筆差的為非主流派。
(這兒說的文筆好壞不是指新詩寫的好壞,是綜合包括所有其它文體,簡單說就是文章寫得好的。)
為何用這樣分,理由很簡單:
1.主流派大都用聯想法寫新詩,難看懂。非主流派常用散文筆法寫新詩,易看懂。
2.主流派很多都在各文學論壇的現在或過去擔任過版主。
3.主流派因文筆好又掌握了發言權,加上在各論壇上彼此捧來捧去,自然而然將非主流派一個個變成用聯想法寫新詩的主流派。
 
上面第2、3點都是屁話,問題的關鍵在第1點的"聯想法"。
 
聯想法是寫新詩的技巧之一,可創造出詩意很強的詩句。
但聯想法被簡化成當"看"到某事物時腦袋裡浮現或想到什麼就寫下什麼,甚至被簡化成字詞巧妙的聯想組合,更進一步被簡化成"想"而已。主流派借著文筆好,把這些"想"的東西漂亮得揮灑出來,自然沒人敢評論什麼。(雖然過去在各論壇引起過幾次論戰,但非主流派總是每戰必敗。)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想"有什麼問題,或文筆的好壞有什麼問題,而是:
1.當簡化成"想"時,可以寫出讓人覺得很有思想和深度的詩句,但也常寫成謎語般的大家猜猜看。
2.字詞巧妙的聯想組合可以製造出漂亮而且有跳躍感的詩句,但也可以常弄出矛盾句。
3.當看到某事物時腦袋裡想到什麼或浮現什麼就寫下什麼,可以製造出很有創造力的圖像,但也可以搞得像療養院裡那些精神病患說的話。
 
簡單說,聯想法沒有錯,主流派也沒有錯,但當兩個加在一起時卻常常變成大家猜猜看或矛盾句或越過了語言的灰色地帶。
拜主流派的好文筆和彼此互相捧來捧去,謎語、矛盾語、精神病患說的話變成新詩的代名詞恐怕會有來到的一天。
 
最後,像標題那般,當我胡言亂語吧!

 
ie. 新詩裡有個很特殊的類型-散文詩。自己也給自己定了一個衡量是否是為散文詩的標準:不得有任何句子是使用上述技巧寫而還能讓60%的讀者認為是充滿詩意的。
 
 
言之成理。
我也同意。

但是,以我學習創作、美術背景的條件下思考。
瘋言瘋語何以不能成為藝術?
唯「詩」的定義,若是刻版了,那麼就再也不可能出現「新」的了!
或許,應該說,不合詩的定義的作品,必需再給一個新的名詞將其定義。

這些論戰,其實,都有其刻版的思想背景存在。
大家守著自以為是的底線,不許他人侵犯。

這些年,我更重視「感受」了。
語言的感受,會比任何理論更加直接。
我會先拋下「詩」的界定,去看待一個創作。
詩意,這個名詞,我心裡是主動將其排序到後面的。
曾有一段時間與大陸幾個詩派信奉者討論,也各有各的道理。

有一個朋友說的話,我認為不假,他說:創新是沒有辦法先有理論的。
得要先有人做出個些什麼來,理論才會產生。
遇到想讀的就讀吧
符號是否觸動思考
是意願的事

~~~^^
一起問好塔羅白羊、滑翔魚。
不是常上,上來也都在看別人的作品,自己貼出得倒沒太注意,今天這篇被吊上來才看到有人留言,就一起問安了。
 
對所有創意、創新我都非常好奇和關注,由我投入的心思就可看出。
舉個例,比如說寓言手法:
《 新版 國王的新衣 》
有位醉心新詩的媽媽,從小就教她女兒如何閱讀新詩。
每有新詩發表也必帶女兒一同與會參加。
有天,某親戚生病住進療養院,媽媽帶了女兒一同去探視。
進了療養院,女兒大眼睛咕嚕咕嚕的轉,嘴巴更張大的合不攏。
最後,女兒低聲的跟媽說:「媽,這兒的伯伯、阿姨們都好厲害唷,他們都用新詩在聊天喲!」

 
幾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用寓言手法寫的新詩,非常感興趣,就著手研究寓言。
最後結論是,新詩和寓言結構同屬散文,寓言既已在散文中自成一類,用寓言手法寫的新詩就不叫做新詩,仍應稱為寓言。
 
所以當我們在創新的時候,應該做到搞清楚真正是在做什麼。
即使決定先做出作品,再測試大家的接受度,也是搞清楚了決定是"先做,再測試" 。
要不然就像咱們那位大總統,總搞不清楚自己在幹嘛,最後就推來推去、變來變去。(扯到政治上去了,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