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生死的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一年四大節,除清明掃墓外,另三節都在芎林的來台祖落腳處,稱做清雲叔的家中祭祖,年年如一。自能跟隨父兄前往以來迄今竟也有將近半世紀、兩百次往返的紀錄,想到時間飛逝如斯不能不有些感慨。今年,因一通電話而中斷這個紀錄。因為家族沒有另建祠堂,每次祭祀其實是在人家家裡的客廳,而今年女主人辭世,停靈待發葬其間恰逢端午,自然就諸多不宜了。

這事本來也司空見慣;正是「莫笑他人老,終將還到我」,人的年紀越大、交往越多、送別的機會自然也逐漸累積的。有些近、有些遠,有些親、有些疏,有些熱鬧喧騰有些只是勉強維持一個形式,但要見到以前那種停靈兩個月之久,請一票和尚之外、每次作齋時還要請雜耍、戲子使出十八般武藝來給慕名而來的遠近鄉親們一飽眼福,終究是屬於過去式了。那時的大人們是很羨慕往生者能享有此哀榮的,包括出殯行列的規模、孝子孝孫(會在喪服上區分)的悲傷程度都會被關注,也成為日後的話題。而今日民智大開後,見怪不怪的事真的見太多了、幾近麻木了,司空見慣固然,但是否就能說「看得很開了」卻也未必。

生、死兩種絕對相異的兩極都叫人感到神奇、感到不可思議。雖說世界上的生物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死就是生,有生必有死、死而後有生,如此輪迴個不停像冷熱像日夜像雲化做雨水,水又蒸發為雲一樣,但是如此恆久不變的「常」難道不都是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嗎?生,必然是按照各物種的遺傳基因,經或長或短、或簡或凡的醞釀期「製造」產生的,但我們不去思考那些過程,只看到一個生命的憑空「誕生」,那生命如果是人,如果是自己親近的人又更不可思議了。至於死,多少生命在我們有意無意間,因「生活」之必要情形下喪失而不自覺,包括打死一隻蚊子和以各種食物維生都是。同樣的,如果那生命,如果那失去的生命是人,是自己所親近的人,雖然理智上清楚的知道這是每一個人都必定要遭逢的,但無中生有易,有而復無卻是何等的痛苦?痛苦在心中的糾結難以排解到有人甚至要以自己的生命作陪?

每次祭祖看寫著歷代祖名字的牌位上,心想他們生前也不過像後代子孫一樣平庸的過日子、工作生活、快樂或煩惱、有時得意有時失志?然後傳宗接代,然後老、病、死亡?但如今被後人以「神」的地位來祭祀,儼然崇高而不可褻瀆,將來自己是否也一樣列名其中、一樣也成為神聖不可輕慢的祖先享受永遠的香火?乃至擁有「長祐子秀孫賢」的能耐?其實,年代只要夠久夠遠,神秘的鬼神之面紗掩護下,那怕當年是個落草為寇的江洋大盜或是遊手好閒潦倒至死的浪蕩子,祖先牌位上該有的名分、尊崇一樣有,該享的祭祀少不了。思及此我不禁啞然失笑,我不敢那麼偉大。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真充實過一天或隨意閒散無為過一天都等同於賺了一天,不管來生不問前世,甚至不想去做所謂的「生涯規劃」,規劃者也,就是努力營造一條「好死」的路,但人生有太多想不到、計畫不了的意外,甚至計畫也不盡然就是最理想的,何必那麼累、那麼精算呢?不論祭祀的是天公是土地是「地基主」還是祖先,所有該準備、該捻香、該「請神」一概推給老婆大人包辦,堂堂一家之主我就不諳於此,這與父執輩當年對祭祀事的「不容推卸」實在天差地遠呵!

族人有幾房已經分香、遷出、另立祖先牌位在家供奉,除掃墓外都不再參加團祭的儀式,所以人數也越來越少,加上老者凋零日眾,小輩、小小輩日多,又甭說他們是拿香跟拜者,我也是啊!自己常被大哥提醒:「別總是跑到堤防內撿石頭,也該去親戚家中走走以聯絡感情啊!(所說對象也因某種原因遷出了)」當公廳的男女主人都不在之後,年輕一輩不贊成自家客廳對族人的神聖與重要性,分出的問題終於還是要拿出來討論。

自己一向不積極也不逃避,不尊古也不叛古,祭祀也即生死事,我對生死事不看得嚴重也不輕蔑,自然也不憂慮自己的孩子將來如何做,那太遠了。不是嗎?
芝言兄您好:
最近看了這麼一篇文章"台灣的白色恐怖第一大案:澎湖案(管仁健/著) "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300097531

表面上公正不阿的人往往淪為弄權者所擺佈的棋子,必要時就用棋子的"生命"來換取他們的榮華富貴,然而看看兩者的子孫,
趙敏之校長含冤而死,五個子女個個出類拔萃,看看弄權者的子女,不禁了然而神會

孔孟擁有享榮華富貴的本錢,但他們寧願吃苦,寧願受人譏諷加吐口水,如今其後代至今依舊繁盛
祖先的身教是一種傳承,如同趙敏之校長的公私分明,其妻王培五"愛自己的敵人"的基督信念,五子都學到了,並延續後代
故榮景長住不壞

正如所說所有的努力都為了"好死",如果死而無所知,那麼祭祖...等繁文縟節沒有必要留存,也沒有必要冠上"文化"的外衣延續,
但設若死後有知,子孫的作為將關係死後的一萬年"生命",當然不代表子孫越多的香火死後的"生命"就更好過,而在於祖先傳下什麼給我們,我們如何做好自己回報給子孫

如祖先傳給我們儒家的身教,那麼祂不朽的"生命"就印證在子孫的榮枯,換言之,子孫好過代表死後的自己好過,子孫落魄代表死後的自己無家可歸
若死後無知,子孫的榮枯代表自己生前的德,代表至死前是否安心

也許這些都不容易得到印證,然而心態決定命運應是不爭的事實,如林語堂的英文作品中提到
The span of life vouchsafed us, threescore and ten, is short enough, if the spirit gets too haughty and wants to live for ever,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long enough, if the spirit is a little humble. One can learn such a lot and enjoy such a lot in seventy years, and three generations is a long, long time to see human follies and acquire human wisdom. Anyone who is wise and has lived long enough to witness the changes of fashion and morals and politics throug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ree generations should be perfectly satisfied to rise from his seat and go away saying, “It was a good show,” when the curtain falls.

靜觀三代的起伏,自能理出心態,從心態可以知道榮枯,由榮枯可以知道祖先生時的作為,就這樣的循環

想得個"好死"有人做了一輩子的努力,有人根本不想追究死後的未來,然而包括山川.大海.樹木...都不停為我們啟示這些東西,要我們從不起眼的一角留意到所啟示的大道理(無法說那是禪,禪比這個東西還深奧),

願能共勉之
更正
我們如何做好自己回報給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