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西拉雅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林宇軒謝予騰綠豆黃木擇非白袁丞修



夕陽下的凝視
總會記得曾經在這一片草原上
逐鹿。抓住快樂的臉孔
或許日子太長了
當南風吹起想念的節奏
許多人陸續來到這裡
他們是那般文明
我被教導如何認識上帝
認識孔子
也把許多飄飛的黑髮
結成一條長長的辯子

夜晚來臨前
我站在憂鬱的竹牆邊
卻已經不能發出母語的聲音
連流淚都不能
此刻開始漂流的許多記憶
呼喚西拉雅
當我來時
即使最後的一個人名
也倒了下來



如來
如是你來
似乎已經靜止了的一千年
我們的時代卻沒有重來
踏月清歌的蕭壠河邊
那時候我在時間的移動裡
都已經沒有那麼快樂與強壯了
莿桐圍起了家屋
而我輕輕吹拂著數棵棕櫚
你聽你聽
陽光來臨前
竟如此痛徹的洞蕭



阿立祖
請看著我如何在羊水裡
學習生存的姿態
彎腰抱腿

地面越來越黑了
他們卻說
文明逐漸接軌
土地已經不屬於我們
被馴養的狗
叼給經濟
然而我的存在
只能聽到一朵薔薇
刺風的聲音
這首詩寫出喪失自身文化和母語的西拉雅族群後裔
心中那份悲愴 情思穿透歷史
讀來有血淚聲 詩兼具厚度和廣度
不過 如果能以完整的敘事結構來表現
用說故事的方式處理 應該會更加感動人吧?

這類題材的詩 在網路詩裡並來就不多見
筆者也貼一首十年前的舊作
我寫歷史詩或寫實詩 常常使用敘事架構
讓讀者讀一段故事 重回當時的時空
這首詩可再加深加廣 納入敘事架構

與詩城兄共勉


帶你回到立霧溪上游
本詩發表於台灣日報副刊2003年2月6日


帶你回到立霧溪上游
找一處河階台地,長老口中傳說的遺跡
我兒,來我身旁坐下
聽為父細說

二、三百年前,泰雅族人大舉遷徙
自原居地濁水溪上游翻越中央山脈
進入花蓮,逐鹿於立霧溪流域
上游碧綠溪蜿蜒,歲月淙淙流過
砂丘間石板岩裸露,沿石階上去
平台處是廣場,周圍屋基環繞
台地平坦開闊視野極佳
這裡是卡拉寶(KalaPao),合歡越嶺古道必經之地
附近的托博闊(Toporlo)部落,泰雅族人部落遺址
曾經人煙稠密,鳥類於晨昏成群覓食
花朵綻放,紛繁熱鬧著生命氣息
源流處高山環抱,盤踞冷杉林
常有領角鴞、大冠鷲、紅隼等猛禽和飛鼠出沒
中海拔間雜部份落葉槭樹,秋冬之交葉子便會轉紅
懾人的血色,是勁風中不息的火燄
族人抵死不屈的魂魄在天地間靜寂無聲地燃燒(註1)

自碧綠至天祥間掘鑿曲流
河道曲折迴繞峽谷深邃雄偉
天祥,泰雅族人塔比多(Tupido)部落所在
塔次基里溪與大沙溪在此匯流形成河階地
以東是經高度變質作用的大理岩層
壺穴崩壁,見證溪水挑戰自然的勇氣
文山溫泉緊臨大沙溪,是族人抗日戰場
溫泉從岩壁縫中冒出,戰士們在此洗滌傷口、腰刀和血衣
過了迴頭彎,戰士猶頻頻回頭遠望
部落已陷於烽火間,不禁狂嘯吶喊
山谷間時有獼猴悲鳴,回音縈迴不去(註2)

帶你回到立霧溪,我兒
與我一塊躺下,背倚石板岩
感覺族人無比冷靜堅實的智慧緩緩透入體內
聆聽戰士們出征前,雄壯激昂的戰鼓
立霧溪是臍帶連接我們的血脈,我們共同的最初
放眼這片美麗水系,山脈牽手相連
滔滔的水聲在血管裡奔騰
翻開族譜,回到歷史滄桑的首頁
回到溪流源頭,和歲月緊緊握手
我們共飲一瓢餞別的小米酒
風嘯迭宕崖壁間,紅隼盤旋不去
曾經被戰火煮沸的立霧溪,谷口處煙硝凝結成雲
似乎每一次翻身,便有槍砲聲
隱隱,自身後掩行而來…….


(註1)太魯閣戰役:三百多年前,原居於南投境內的塞德克族群,為了尋找更廣闊的耕地與獵場,展開了東進的旅程。他們橫越中央山脈,沿著河谷及台地,逐步東遷,建立自己的家園,最後抵達島嶼的東岸,他們叫自己「太魯閣人」。日人統治台灣後,對不肯歸順的原住民一直有芒刺在背的感覺,先後發動多起討伐戰役。其中以1914年五月的「太魯閣征討軍事行動」,歷時最久,規模最大。這是本世紀台灣最大的戰爭,雙方死傷慘重,然而泰雅族人也為此次戰役付出慘痛的代價,此後日人展開強制遷移行動,迫使原住民自山地移往平地。
(註2)布洛灣距太魯閣約9公里,位於中橫公路180公里處,昔為泰雅族部落所在的布洛灣係泰雅語音譯,意指『回音』。
問好去非兄
很高興見到你的詩評

此詩
緣於一篇報導
戶籍上最後的一位打貓社人
打貓社屬洪雅平埔
於是抒情的建構這首詩

的確
若此詩用敘事的表現
可能更深入
不過我想表達的
是對於曾經擁有的失去所產生的失落
對於平埔人來說

「逐鹿」
曾經是平埔人的經濟活動
逐鹿卻是漢人打天下的語文用語
不同的語言
不同的文化思維
我這樣沒有答案的思考著
"我兒,來我身旁坐下
聽為父細說"

這個口吻似乎過於文謅謅,
比較接近漢人書面語氣。若過於敘事則偏向作文了。

"即使最後的一個人名
也倒了下來"
抒情敘事的比重,詩城消失的西拉雅一片拿捏的比較好。個見!
問好博弈
謬讚了

此詩
補充了第二節
讓消失的情緒
可以拉長一些
寫了這首詩以後
總覺得還有些可以充實的聲音
於是
一再的修改補充
我知道不再修改的最好的方式
就是不再去看
不再去想
否則就一定會想要更完美的去完成
一首自已喜歡的詩
這是我自己的寫作經驗
蘊釀階段盡可能接近情緒的臨界點
然後動筆 一口氣寫完
稍作增刪或文字異動
然後擱幾天
拿出來再看過一遍
小地方再改一下 就貼出去

我不反對修改詩句
古人說:文章不忌百回改
但我的個性不喜歡一再琢磨
我的好友紀小樣和嚴忠政
他們的作品都是一改再改
改到"臭火乾"(台語:燒焦)
如此地提煉字句
但說實在話 我不喜歡這種詩作
很像華麗的四六文
尤其他們的得獎詩 更是寫得意象"蓊蓊鬱鬱"
和黑森林沒兩樣

所以在我的修辭學專書裡
我幾乎不引用"得獎詩"
因為那往往是"最造假"的作品
我這樣說 不是說小樣和阿忠的詩不好
而是過度的濃妝豔抹會令我反胃

我喜歡意象清徹 而意味雋永
能感動一般讀者的詩
這麼說吧 我從來就不是華麗美文的擁護者
在詩歌方面 我的情懷比較接近社會寫實的白居易和杜甫
問好去非兄
謝謝創作經驗分享

以寫詩年齡
兄為前輩
可為後人取法

近來
可見兄文字改變的痕跡
不窈窕意象
卻直指現實
雖說露得太白
但亦白露為霜
詩城老友:
你這首改過之後比原詩好很多
我自己也會修改初稿
只要不改得"臭火乾"
變得刻意或造作
(那樣會很匠氣的)
修改是必要的

這些年我寫了許多"一般讀者讀得懂"的詩
而且以生活現象和社會問題為主要取景標的
就是要推廣現代詩
坦白說我很不喜歡兩大報裡的那些"得獎詩"
寫得盤根錯節 句子比我的鼻涕還長
那種東西會把原本喜歡新詩讀者嚇跑

給我你的地址
我寄一套專書給你
老朋友 我們曾經一起共事過
就當作是我的一點心意吧?
請把收件人真實姓名地址電話寄到
yah520610@yahoo.com.tw

下週末回台北時 寄書給你
如果您覺得我寫得還算不錯
還請您幫忙介紹給周遭您的寫詩的朋友

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