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十七歲前後,糾纏得近乎焦慮的情感。
我害怕接近窗子,一直也抗拒靠近窗子向外眺望那無止盡的景物。無論身處二十八樓的家正在使用電腦的時候(還是在課室中發呆時),雙眼接觸到窗縫都會覺得外面的風景好美啊——為什麼我要留在這裡?困在斗室,無法靠近那美麗的遠方。很抑鬱。很想拿起整部電腦狠狠地向外拋出(想把課本拋出去),再聽聽電腦被撞擊至粉碎的聲音(那破裂的聲音)。單靠幻想,似乎就能把抑鬱釋放,就是這一聲 ——砰。
也許正正因為根本做不到,我才如此衝動。掛著正常人身份的我,是絕不容許做這種行為的。想想,電腦是多昂貴啊,把它破壞簡直就是瘋癲。(理智告訴我:若果這樣做了,從此就變成精神病人,並將無法挽回。)不止電腦令我有這種狂想,幾乎附近的「任何」物件都有拋擲的渴望。除了聽聽那美妙的破碎之聲外,只不過想永遠再也見不到這些——熟稔得令人頹廢的一切。
如第二段開首所言:我連這樣也無法做到。無法不顧及別人的目光,僅能不斷幻想。幻想把所有物件都拋出去,通通都以飛翔姿態穿越窗子,一件接一件如折翼雀鳥(又或垂死之鳥),從振翅高空至砰、砰、砰。當所有物件消失不見,還有什麼可以拋擲?不如把自己拋擲出去吧。成為最後的絕響,彷彿所有躁動抑鬱都將隨著血液流逝而四散於地。
某天,驀然發現自己並不是想像中這麼熱愛世人,或者該說熱愛生命熱愛人生。從小已被教導正面思考:生命是充滿意義的。需要關心別人不可打架。愛護環境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要向著這些目標前行,唯有如此才能稱之為成功。某天(時間如斯不準確),老師知道我喜歡寫作,推薦某個比賽給我參加,但比賽的忠旨卻是說:生命是美好的。對著白紙,結果我連一句都寫不出來,連一句也寫不出來。也許,因為陽光過於耀目,所以我連自己的樣子也看不清楚。
隨著年齡增長,我漸漸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曾有這樣的經驗嗎?在街上遇見朋友卻無法言語,礙於情面不得不停下來打聲招呼,彼此之間思索任何合適此刻的話題(短暫與尷尬並存的此刻),然後笑笑——是彼此之間也想不出話題而產生的秘密笑容,並問(帶著微笑):「真巧合,竟然遇見你呢。」哈哈,對啊對啊。「嗯……那不阻擾你,先走啦。」揮手。——走後回想剛才呆滯的傻態,暗自抱怨今天為何會遇見他。
不,那並不足以使我暈眩。——某天上學某天放學。放學時我背著書包從正門走出來,只有自己。踏左,還是踏右?——潛意識(或自然反應)迫使我踏向右邊。原本該走向左邊才是回家的方向,但我僅僅,僅僅因為眼角餘光瞄到一位同學在左邊不遠處,害怕落入難堪的短暫,所以毫不猶豫地走向相反的道路,僅是如此。於是我拖著被課堂折磨的身體走向那條被猛烈陽光直射的斜路,那條右邊的路。汗水從數以千計的毛孔冒出,費盡力氣走下斜坡再走上斜坡,竟然是這麼難走的一段路。
抱怨不斷湧出來:若果走向左邊,就不用九曲十三彎才能踏上回家的道路。那剛才為何不走向左邊?——身體似乎想把一切不安籍由皮膚排出,化成汗水緊緊地在皮膚和衣服之間依附,如此令人不適的汗水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縱使極力否認,但潛意識的行為早已把事實放在眼前:原來我遠遠沒想像中這麼喜歡別人,沒這麼愛這個世界 ——甚至於看到熟悉的同學就馬上掉頭逃向另一條如此難走的路。會走右邊,原來是抗拒和別人相處(他真的會回頭嗎不知道)。
一直以來也用理智說服自己:就算再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你也該愛這個世界。只要有愛,這個世界將會增添更多的美。每一個人也和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連與旁人擦過的緣份也是三百年所修來。把愛留給這個世界,有愛才能化解仇恨……愛愛愛,就像一個完美的催眠。只是一個催眠,在沈睡中所造成的幻境,然而沒有夢是不會醒過來(無論是驚醒,抑或平靜甦醒)。
「咦——你怎麼會走這條路?」諷刺的極致,唯有在現實生活才會遇見吧。就在我繞了一個圈子,冷汗糾纏著身體,在一個催眠中醒過來之時。「我、我去了買一點東西啊。」彼此前行中的身影互相交錯——沒有絲毫停留,然後揮手。從額頭流下一滴汗,伸伸手就輕易將此拭去。
某理論是這樣的:人類即群體動物。自古以來,人類須要生存在群體中,須要各種不同的關係,否則難以生存。由此,害怕孤獨的人類皆信奉這個理論,渴求別人附和認同,進而一起生活希冀驅散孤獨。可是對於不怕孤獨的人來說,孤獨實在沒什麼不好,想,唯有站在無人之地看看天空,才能發現一切不如往日浮淺。
有次和眾多同學一起吃飯,談談笑笑,一切結束後他們走在前頭延續剛才的愉悅,而我插不進圈子僅能退於後方——如果有拿著相機的話,一定會把這幕拍攝下來。最後的瞳孔才能捕捉的鏡頭:十多位同學的背影。很遠很遠,遠攝鏡的距離,是吞下迷幻藥的詩。對啊——這麼多同學,之後我們的際遇會怎樣,會在無數分叉路上走向那一邊?這次相聚後,直至那遙遠未來相見,彼此之間會有什麼轉變?誰會飛黃騰達,誰會窮困潦倒?噢,這太天真吧。該在心底說一聲:永別。
十多個背影,就如十多個充滿歧義的未完句子(也許下一秒就完了)。從此以後,當我在同學的身後總會特別敏感。多數是上課的時候,往往在極專注填上某個方格之後,抬起頭,然後環觀全班,每一個人也是做著相同的動作。停了筆,怎麼……怎麼大家的背影也是如此相近?剎那間的抽離:靈魂高高在上作出俯瞰,看見自己的背影,以及所有同學的背影。背影能給我關於未來的啟示嗎?不能,背影就僅是背影罷了。
自己會停下來,其實有兩個原因,我想。第一個如你所見:背影的疑惑。第二個原因,也許是因為我愈來愈覺得,把正確答案填上那些完美的方格之內,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吧。填著填著,我總是反問自己:你真的要把這麼多時間,這麼多青春,你的生命都消耗在這些對你毫無意義並且僵硬的方格嗎?——呆了一會,抬頭看見大家依然埋頭苦幹,最後還是不得不拿起筆桿填上答案。
遊戲規則。我記得她是這樣說。她是一位實習老師,私下我曾問:為什麼中文要以這種方式學習?她想了想:「其實我也不知道,把那些修辭分得這麼清楚有什麼用?——有人說,你走過了這條路,就代表你認同它。但我覺得不是。」對啊,現在的方式根本是無聊,只會扼殺對文學的興趣!「但你得知道,這是遊戲規則。既然你在玩這個遊戲,就必須遵守它的規則。」嗯。「當你讀到大學,那將會是一種回報啊。」嗯嗯,我也希望能進大學。
也許是膚淺的原故。我還會在專心上堂時突然停下來,反問自己:為什麼要把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事情?真的值得嗎?會不會,這不過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藉口?對於這些問題,我從來也沒有答案,只能搖搖頭嘗試把腦海中的思想甩去,最後帶著一絲惆悵填上答案(或抄筆記)。
小學時,老師經常說一個概念:職業無分貴賤。到了中學,彷彿也是訴說同樣的概念,只不過換個方式罷了。「前幾天在銜上遇見那位以前成績很差的同學,現在大概是做搬運工人那些工作吧。」老師喜歡說著相似的故事,「若果不讀書,將來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這樣?當然啦,職業無分貴賤嘛,你想做這種工作我也沒意見……」
努力讀書吧,什麼也不要想吧,本就不該想這麼多對吧。從這刻開始,開始發現自己再不受窗子誘感,再也提不起衝動把什麼東西拋出去——甚至是紙飛機也不願。即便勉強自己牢牢地看著窗子,這種感覺亦早已不在。窗子就只是窗子罷,所謂的抑鬱無非是青春期的反叛。而且,想這麼多有何用?還是努力讀書吧。
H1N1。正當全城都在談論如何預防流感之際,在十七歲不久之後,2009年的暑假,我患上了這種聽聞十分可怕的病症。在醫院,白色口罩問:「你想留院嗎?」我對著旁邊媽媽說,不想連累你們,還是進院吧。等了差不多半小時左右,我終於進了醫院的隔離病房。一間小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廁所、電視和床),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房間。護士面無表情地拿了藥丸給我吃,喝了幾口水,覺得很累躺在床上休息。
很冷,拿了多一張被子蓋著還是很冷。睜開眼睛只見一片暗淡,我在想:是死亡的氣息嗎?到底有多少的人在這間醫院死去?而我又會不會死?——在身體極為疲倦的時候偏偏胡思亂想——文字成為思想浮台:我怕死,但又不知道為什麼怕。媽媽老了病了,以後要靠我努力。朋友,到底是什麼。荒謬的人生。會考,增加失敗者。生存有什麼意義。家,這裡太冷我想回家。她,我重複叫她的名字,但她永遠不愛我。鬼。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
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這是日本劇集的對白。故事是這樣開始——新任的老師在課室點名,發現其中一位學生不在課室,無意中透過窗子看到這學生坐在樹蔭乘涼。下課後,老師去找那位學生:為什麼不上課?學生沒理會他的問題,反問他: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看見老師啞口無言,於是學生說下去:世界這麼多戰爭,有些小孩和我差不多年紀就要走過地雷陣,而我為什麼還留在這裡?很多地區食物貧乏,但依然有很多人浪費食物。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卻還是恣意妄為,不斷破壞環境。你有學過不可以打架嗎?(老師回答有。)幼稚園已經有人教我們,不可以打架,不可以搶奪,要珍惜自己所有的,要愛護花草樹木。如果大家也遵守這些基本的做人原則,世界就不會這樣了。
——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學生最後說。
自從聽過這句話後,我總是這樣反覆質問自己。然而每次答案也有所不同。有些時候,我覺得可以,就寫些什麼吧,去做些什麼吧。有些時候,我覺得不可以,像我這樣的人根本什麼也做不到。——這次,我在病床上睡著了,在找到答案之前,就在病床上睡著了。
之後幾天,我的身體漸漸康復,同時希望離開這個牢房。牢房的名字是「隔離病房」,意味著我連離開這間病房一步的權利也沒有。幸好,佔半塊牆壁的窗子供我觀賞醫院外的草地和天空。每天起床,陽光流瀉於我的眼前。耀眼的熱情。靠在陽台附近伸手去被她撫摸,卻沒有絲毫溫柔的觸感。困在魚缸內的魚,以為很快就能遊向大海。多渴望能夠走出去,去嗅嗅由風帶來的氣味,感受泥土的粗糙厚實,而不是處於這冷冰冰的停屍間。
漸漸入夜,我坐在床上留戀最後的夕陽,可是再眨眨眼,原來黃光早已在不留神間退潮,沒有半點聲響的退潮。手提電話打破寂靜,我急忙拿起電話。無論是誰打來都是一種聲音吧?我正正需要一些聲音。「是,我差不多都康復了,只是還有一點低燒。」「不用再帶什麼來給我了,上次給我的書已經足夠,來醫院花時也花車費啊。」「你怎麼咳了?」「嗯,你們在家要多點休息。」
結果,還是因為自己的不幸連累了家人。我恨——恨自己連保護家人也無法做到,把病菌傳染給他們。恨自己為什麼還要留在這裡,能回家幫忙一下都總比現在好。恨自己如此無能,還想什麼改變世界,連回家這種微細的願望也不能達到。
——突然發現,忘記自己上次哭泣是什麼時候了。
(最後,我決定用水沾濕紙巾,再捲成一條又一條的螺旋形,塞進雙耳內以求降溫。那麼護士來探熱的時候,就會誤認我沒有發燒了。雖然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冒險,最後我卻因此成功出院。縱使沒和其他人說過,但我在心中一直把此事引以為傲。)
暑假結束了,已經是中五的上學期,會考近在眼前,每個人每天都在說:最後衝刺。其實,我的成績一向不是太好,英文尤其差劣。眼見眾多同為末代會考生的同學紛紛去找補習班,似乎我也該去找那些名師補習,畢竟我的進度已經落後太多了。但錢呢?我沒有錢,也不想加重家庭負擔。
諷刺的是,我記得曾經在看到巴士的名師廣告時,向友人說過:補習社如此昌盛,歸根究底是教育體制的失敗。可惜即使我明白這點,卻依然是在這個失敗體制生存的其中一位學生。也許所有人都是一樣,都是無法不作出種種妥協以求生存吧(無論有多荒謬)。
媽媽說,好啊,錢可以問親戚借貸。又說,只要是和讀書有關,總會想到方法。於是,我就去找一些相關資料,問了一些同學關於補習的情況。雖然還沒決定去那間補習社,但彷彿一切問題都得到完滿解決——只要我用心讀書的話,升上中六也不是難事。再向兩三年後看,說不定能夠成功考上大學呢。
有天和某位親戚吃飯時,閒聊之餘當然難免提及我的學業,媽媽也提起補習的事情。她回答:「好啊好啊,用心讀書是好事。現在這個世界,讀書可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方法呢。所以一定一定要努力讀書,畢竟,唯有讀書才能成為出色的人。」——乘坐電梯到達地下大堂,正當我以為這場無聊聚會結束之時,她們卻停留在甚為廣闊的大堂中心談天說地,似乎一時三刻也不會終止。我站在旁邊聽了一會,驀地驚覺,大人所談的永遠不是令我有興趣的話題,然而身為後輩的我又無法打斷她們的對話(或反駁)。
於是我走了出去,推開大門走了出去。看著市區街道的行人異常忙碌地行走,掛上各種表情的相撞就像在玩碰碰車,快慢不一的腳踏聲仿如跳舞,啪啪啪。前方有一個巴士站,有些人排隊有些人吸煙有些人談天。馬路上的車子不斷經過,不斷噴出廢氣,不斷發出噪音。——心情好壞,大概就等同我們透過靈魂之窗所看到景物的美醜。抬頭向上,只能看見狹窄的長方形天空,左右兩邊都有棺材大樓,煙霧迷離過濾了一切光線,竟顯得如此灰暗如此不真實。世界被掩蔽,屬於城市的沙暴。
看著這些景物,突然浮起了一個念頭。我不想也不要去補習了。(也許僅是衝動,卻是無法抗拒的瘋狂。)再沒心情看外面令人頹廢的風景,走回大堂,一直站到她們結束話題為止。(事後,我一直在找可以稱之為理由的理由。例如我向媽媽說的:不想用親戚的錢,做人要有骨氣。)
近日在上課時候,我再次在眾人埋頭苦幹之時放下筆桿,抬頭注視牆壁上方的窗子。不是因為什麼背影的謎題,也不是那些「砰」的幻想。也許和之前生病有關,也許不。當我回過神來,才發現被光線流轉所吸引——她在表達某種言語。透過眼睛理解她的呢喃,噢,似乎在說:還有外面啊還有更廣闊的外面啊——美妙的解讀(或誤讀)。這是在狹窄課室和沉重課業之間,唯一令我堅持下去的仰賴:還有溫暖的陽光等著我走出去,或者該說,孤獨地逃出去。
我害怕接近窗子,一直也抗拒靠近窗子向外眺望那無止盡的景物。無論身處二十八樓的家正在使用電腦的時候(還是在課室中發呆時),雙眼接觸到窗縫都會覺得外面的風景好美啊——為什麼我要留在這裡?困在斗室,無法靠近那美麗的遠方。很抑鬱。很想拿起整部電腦狠狠地向外拋出(想把課本拋出去),再聽聽電腦被撞擊至粉碎的聲音(那破裂的聲音)。單靠幻想,似乎就能把抑鬱釋放,就是這一聲 ——砰。
也許正正因為根本做不到,我才如此衝動。掛著正常人身份的我,是絕不容許做這種行為的。想想,電腦是多昂貴啊,把它破壞簡直就是瘋癲。(理智告訴我:若果這樣做了,從此就變成精神病人,並將無法挽回。)不止電腦令我有這種狂想,幾乎附近的「任何」物件都有拋擲的渴望。除了聽聽那美妙的破碎之聲外,只不過想永遠再也見不到這些——熟稔得令人頹廢的一切。
如第二段開首所言:我連這樣也無法做到。無法不顧及別人的目光,僅能不斷幻想。幻想把所有物件都拋出去,通通都以飛翔姿態穿越窗子,一件接一件如折翼雀鳥(又或垂死之鳥),從振翅高空至砰、砰、砰。當所有物件消失不見,還有什麼可以拋擲?不如把自己拋擲出去吧。成為最後的絕響,彷彿所有躁動抑鬱都將隨著血液流逝而四散於地。
某天,驀然發現自己並不是想像中這麼熱愛世人,或者該說熱愛生命熱愛人生。從小已被教導正面思考:生命是充滿意義的。需要關心別人不可打架。愛護環境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要向著這些目標前行,唯有如此才能稱之為成功。某天(時間如斯不準確),老師知道我喜歡寫作,推薦某個比賽給我參加,但比賽的忠旨卻是說:生命是美好的。對著白紙,結果我連一句都寫不出來,連一句也寫不出來。也許,因為陽光過於耀目,所以我連自己的樣子也看不清楚。
隨著年齡增長,我漸漸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曾有這樣的經驗嗎?在街上遇見朋友卻無法言語,礙於情面不得不停下來打聲招呼,彼此之間思索任何合適此刻的話題(短暫與尷尬並存的此刻),然後笑笑——是彼此之間也想不出話題而產生的秘密笑容,並問(帶著微笑):「真巧合,竟然遇見你呢。」哈哈,對啊對啊。「嗯……那不阻擾你,先走啦。」揮手。——走後回想剛才呆滯的傻態,暗自抱怨今天為何會遇見他。
不,那並不足以使我暈眩。——某天上學某天放學。放學時我背著書包從正門走出來,只有自己。踏左,還是踏右?——潛意識(或自然反應)迫使我踏向右邊。原本該走向左邊才是回家的方向,但我僅僅,僅僅因為眼角餘光瞄到一位同學在左邊不遠處,害怕落入難堪的短暫,所以毫不猶豫地走向相反的道路,僅是如此。於是我拖著被課堂折磨的身體走向那條被猛烈陽光直射的斜路,那條右邊的路。汗水從數以千計的毛孔冒出,費盡力氣走下斜坡再走上斜坡,竟然是這麼難走的一段路。
抱怨不斷湧出來:若果走向左邊,就不用九曲十三彎才能踏上回家的道路。那剛才為何不走向左邊?——身體似乎想把一切不安籍由皮膚排出,化成汗水緊緊地在皮膚和衣服之間依附,如此令人不適的汗水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縱使極力否認,但潛意識的行為早已把事實放在眼前:原來我遠遠沒想像中這麼喜歡別人,沒這麼愛這個世界 ——甚至於看到熟悉的同學就馬上掉頭逃向另一條如此難走的路。會走右邊,原來是抗拒和別人相處(他真的會回頭嗎不知道)。
一直以來也用理智說服自己:就算再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你也該愛這個世界。只要有愛,這個世界將會增添更多的美。每一個人也和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連與旁人擦過的緣份也是三百年所修來。把愛留給這個世界,有愛才能化解仇恨……愛愛愛,就像一個完美的催眠。只是一個催眠,在沈睡中所造成的幻境,然而沒有夢是不會醒過來(無論是驚醒,抑或平靜甦醒)。
「咦——你怎麼會走這條路?」諷刺的極致,唯有在現實生活才會遇見吧。就在我繞了一個圈子,冷汗糾纏著身體,在一個催眠中醒過來之時。「我、我去了買一點東西啊。」彼此前行中的身影互相交錯——沒有絲毫停留,然後揮手。從額頭流下一滴汗,伸伸手就輕易將此拭去。
某理論是這樣的:人類即群體動物。自古以來,人類須要生存在群體中,須要各種不同的關係,否則難以生存。由此,害怕孤獨的人類皆信奉這個理論,渴求別人附和認同,進而一起生活希冀驅散孤獨。可是對於不怕孤獨的人來說,孤獨實在沒什麼不好,想,唯有站在無人之地看看天空,才能發現一切不如往日浮淺。
有次和眾多同學一起吃飯,談談笑笑,一切結束後他們走在前頭延續剛才的愉悅,而我插不進圈子僅能退於後方——如果有拿著相機的話,一定會把這幕拍攝下來。最後的瞳孔才能捕捉的鏡頭:十多位同學的背影。很遠很遠,遠攝鏡的距離,是吞下迷幻藥的詩。對啊——這麼多同學,之後我們的際遇會怎樣,會在無數分叉路上走向那一邊?這次相聚後,直至那遙遠未來相見,彼此之間會有什麼轉變?誰會飛黃騰達,誰會窮困潦倒?噢,這太天真吧。該在心底說一聲:永別。
十多個背影,就如十多個充滿歧義的未完句子(也許下一秒就完了)。從此以後,當我在同學的身後總會特別敏感。多數是上課的時候,往往在極專注填上某個方格之後,抬起頭,然後環觀全班,每一個人也是做著相同的動作。停了筆,怎麼……怎麼大家的背影也是如此相近?剎那間的抽離:靈魂高高在上作出俯瞰,看見自己的背影,以及所有同學的背影。背影能給我關於未來的啟示嗎?不能,背影就僅是背影罷了。
自己會停下來,其實有兩個原因,我想。第一個如你所見:背影的疑惑。第二個原因,也許是因為我愈來愈覺得,把正確答案填上那些完美的方格之內,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吧。填著填著,我總是反問自己:你真的要把這麼多時間,這麼多青春,你的生命都消耗在這些對你毫無意義並且僵硬的方格嗎?——呆了一會,抬頭看見大家依然埋頭苦幹,最後還是不得不拿起筆桿填上答案。
遊戲規則。我記得她是這樣說。她是一位實習老師,私下我曾問:為什麼中文要以這種方式學習?她想了想:「其實我也不知道,把那些修辭分得這麼清楚有什麼用?——有人說,你走過了這條路,就代表你認同它。但我覺得不是。」對啊,現在的方式根本是無聊,只會扼殺對文學的興趣!「但你得知道,這是遊戲規則。既然你在玩這個遊戲,就必須遵守它的規則。」嗯。「當你讀到大學,那將會是一種回報啊。」嗯嗯,我也希望能進大學。
也許是膚淺的原故。我還會在專心上堂時突然停下來,反問自己:為什麼要把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事情?真的值得嗎?會不會,這不過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藉口?對於這些問題,我從來也沒有答案,只能搖搖頭嘗試把腦海中的思想甩去,最後帶著一絲惆悵填上答案(或抄筆記)。
小學時,老師經常說一個概念:職業無分貴賤。到了中學,彷彿也是訴說同樣的概念,只不過換個方式罷了。「前幾天在銜上遇見那位以前成績很差的同學,現在大概是做搬運工人那些工作吧。」老師喜歡說著相似的故事,「若果不讀書,將來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這樣?當然啦,職業無分貴賤嘛,你想做這種工作我也沒意見……」
努力讀書吧,什麼也不要想吧,本就不該想這麼多對吧。從這刻開始,開始發現自己再不受窗子誘感,再也提不起衝動把什麼東西拋出去——甚至是紙飛機也不願。即便勉強自己牢牢地看著窗子,這種感覺亦早已不在。窗子就只是窗子罷,所謂的抑鬱無非是青春期的反叛。而且,想這麼多有何用?還是努力讀書吧。
H1N1。正當全城都在談論如何預防流感之際,在十七歲不久之後,2009年的暑假,我患上了這種聽聞十分可怕的病症。在醫院,白色口罩問:「你想留院嗎?」我對著旁邊媽媽說,不想連累你們,還是進院吧。等了差不多半小時左右,我終於進了醫院的隔離病房。一間小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廁所、電視和床),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房間。護士面無表情地拿了藥丸給我吃,喝了幾口水,覺得很累躺在床上休息。
很冷,拿了多一張被子蓋著還是很冷。睜開眼睛只見一片暗淡,我在想:是死亡的氣息嗎?到底有多少的人在這間醫院死去?而我又會不會死?——在身體極為疲倦的時候偏偏胡思亂想——文字成為思想浮台:我怕死,但又不知道為什麼怕。媽媽老了病了,以後要靠我努力。朋友,到底是什麼。荒謬的人生。會考,增加失敗者。生存有什麼意義。家,這裡太冷我想回家。她,我重複叫她的名字,但她永遠不愛我。鬼。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
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這是日本劇集的對白。故事是這樣開始——新任的老師在課室點名,發現其中一位學生不在課室,無意中透過窗子看到這學生坐在樹蔭乘涼。下課後,老師去找那位學生:為什麼不上課?學生沒理會他的問題,反問他: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看見老師啞口無言,於是學生說下去:世界這麼多戰爭,有些小孩和我差不多年紀就要走過地雷陣,而我為什麼還留在這裡?很多地區食物貧乏,但依然有很多人浪費食物。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卻還是恣意妄為,不斷破壞環境。你有學過不可以打架嗎?(老師回答有。)幼稚園已經有人教我們,不可以打架,不可以搶奪,要珍惜自己所有的,要愛護花草樹木。如果大家也遵守這些基本的做人原則,世界就不會這樣了。
——我們能改變這個世界嗎?學生最後說。
自從聽過這句話後,我總是這樣反覆質問自己。然而每次答案也有所不同。有些時候,我覺得可以,就寫些什麼吧,去做些什麼吧。有些時候,我覺得不可以,像我這樣的人根本什麼也做不到。——這次,我在病床上睡著了,在找到答案之前,就在病床上睡著了。
之後幾天,我的身體漸漸康復,同時希望離開這個牢房。牢房的名字是「隔離病房」,意味著我連離開這間病房一步的權利也沒有。幸好,佔半塊牆壁的窗子供我觀賞醫院外的草地和天空。每天起床,陽光流瀉於我的眼前。耀眼的熱情。靠在陽台附近伸手去被她撫摸,卻沒有絲毫溫柔的觸感。困在魚缸內的魚,以為很快就能遊向大海。多渴望能夠走出去,去嗅嗅由風帶來的氣味,感受泥土的粗糙厚實,而不是處於這冷冰冰的停屍間。
漸漸入夜,我坐在床上留戀最後的夕陽,可是再眨眨眼,原來黃光早已在不留神間退潮,沒有半點聲響的退潮。手提電話打破寂靜,我急忙拿起電話。無論是誰打來都是一種聲音吧?我正正需要一些聲音。「是,我差不多都康復了,只是還有一點低燒。」「不用再帶什麼來給我了,上次給我的書已經足夠,來醫院花時也花車費啊。」「你怎麼咳了?」「嗯,你們在家要多點休息。」
結果,還是因為自己的不幸連累了家人。我恨——恨自己連保護家人也無法做到,把病菌傳染給他們。恨自己為什麼還要留在這裡,能回家幫忙一下都總比現在好。恨自己如此無能,還想什麼改變世界,連回家這種微細的願望也不能達到。
——突然發現,忘記自己上次哭泣是什麼時候了。
(最後,我決定用水沾濕紙巾,再捲成一條又一條的螺旋形,塞進雙耳內以求降溫。那麼護士來探熱的時候,就會誤認我沒有發燒了。雖然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冒險,最後我卻因此成功出院。縱使沒和其他人說過,但我在心中一直把此事引以為傲。)
暑假結束了,已經是中五的上學期,會考近在眼前,每個人每天都在說:最後衝刺。其實,我的成績一向不是太好,英文尤其差劣。眼見眾多同為末代會考生的同學紛紛去找補習班,似乎我也該去找那些名師補習,畢竟我的進度已經落後太多了。但錢呢?我沒有錢,也不想加重家庭負擔。
諷刺的是,我記得曾經在看到巴士的名師廣告時,向友人說過:補習社如此昌盛,歸根究底是教育體制的失敗。可惜即使我明白這點,卻依然是在這個失敗體制生存的其中一位學生。也許所有人都是一樣,都是無法不作出種種妥協以求生存吧(無論有多荒謬)。
媽媽說,好啊,錢可以問親戚借貸。又說,只要是和讀書有關,總會想到方法。於是,我就去找一些相關資料,問了一些同學關於補習的情況。雖然還沒決定去那間補習社,但彷彿一切問題都得到完滿解決——只要我用心讀書的話,升上中六也不是難事。再向兩三年後看,說不定能夠成功考上大學呢。
有天和某位親戚吃飯時,閒聊之餘當然難免提及我的學業,媽媽也提起補習的事情。她回答:「好啊好啊,用心讀書是好事。現在這個世界,讀書可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方法呢。所以一定一定要努力讀書,畢竟,唯有讀書才能成為出色的人。」——乘坐電梯到達地下大堂,正當我以為這場無聊聚會結束之時,她們卻停留在甚為廣闊的大堂中心談天說地,似乎一時三刻也不會終止。我站在旁邊聽了一會,驀地驚覺,大人所談的永遠不是令我有興趣的話題,然而身為後輩的我又無法打斷她們的對話(或反駁)。
於是我走了出去,推開大門走了出去。看著市區街道的行人異常忙碌地行走,掛上各種表情的相撞就像在玩碰碰車,快慢不一的腳踏聲仿如跳舞,啪啪啪。前方有一個巴士站,有些人排隊有些人吸煙有些人談天。馬路上的車子不斷經過,不斷噴出廢氣,不斷發出噪音。——心情好壞,大概就等同我們透過靈魂之窗所看到景物的美醜。抬頭向上,只能看見狹窄的長方形天空,左右兩邊都有棺材大樓,煙霧迷離過濾了一切光線,竟顯得如此灰暗如此不真實。世界被掩蔽,屬於城市的沙暴。
看著這些景物,突然浮起了一個念頭。我不想也不要去補習了。(也許僅是衝動,卻是無法抗拒的瘋狂。)再沒心情看外面令人頹廢的風景,走回大堂,一直站到她們結束話題為止。(事後,我一直在找可以稱之為理由的理由。例如我向媽媽說的:不想用親戚的錢,做人要有骨氣。)
近日在上課時候,我再次在眾人埋頭苦幹之時放下筆桿,抬頭注視牆壁上方的窗子。不是因為什麼背影的謎題,也不是那些「砰」的幻想。也許和之前生病有關,也許不。當我回過神來,才發現被光線流轉所吸引——她在表達某種言語。透過眼睛理解她的呢喃,噢,似乎在說:還有外面啊還有更廣闊的外面啊——美妙的解讀(或誤讀)。這是在狹窄課室和沉重課業之間,唯一令我堅持下去的仰賴:還有溫暖的陽光等著我走出去,或者該說,孤獨地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