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演變聯想到放下的問題——時代在變遷中,許多記憶中的事物憑空消失了,那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遺憾。常常看報導某絕學之擁有者,因為年紀大到不能再繼續了,想要尋求薪傳而不能如願,終於化為記憶,隨著老人走入歷史,是可惜也是無奈。
話說回來,一種文化羸弱到需要保護的地步,總有事實上不能克服的困難。說潮流無情吧?說大眾無知吧?都無法改變被巨輪碾過的命運,於是「改變」遂重要了起來。改變自己固然有割捨的痛苦、遷就的無奈,至少是留存下來了。因為別人一變而為強者,競爭不過只有接受 ,這就是鐵律。
細看中國文字的演變史,想必每一次都有一些文化上的爭議,最後才形成目前的漢字,及至大陸近代再一次的改頭換面。說真的,情感上、認知上真很不能接受那種近乎畸形、殘缺、扭曲以及無法望字生義的所謂的簡體字。這樣自己對自己僵持許久才領悟到先入為主的影響力有多大,總感覺記憶中習慣的就是好的,包括中文橫寫的電腦詩詞發表,沒有空兩格的分段起頭處,普羅大眾的錯別字連篇、不能達意的現代形容詞等等。「感覺」不舒服的例子太多了,可是大眾或習焉不察,或流俗媚俗的加入,或根本就不在意;久之也另開「約定俗成」的新例子,所謂「久借不還」就是如此。甚至形成所謂的「火星文」,但是又如何?能溝通就好的思維站上主流時,強勢地位也就確立了。
「本來如此」是多久前的本來?如同復古是復那個朝代的古一樣難以確定。「現在如此」就清楚得很; 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然也沒有「破壞」或「保存」的問題。 如此一轉念就豁然貫通,原來我是落入「形名象」的窠臼裡不能自拔了。
記得許多年前,蘇南成當台南縣長時,為了孔廟的維護能一勞永逸,居然採用仿木的水泥柱來代替。新聞一披露,各界關心古蹟的人們於是接連批評了好久,結果最後也只有遷就木已成舟的事實不了了之。以文化、以歷史、以古蹟言之,用水泥柱真的太誇張了;可是原貌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木頭要哪一種木頭?鬃漆要如何仿古?再怎麼說都不是當年的物品當年的工法了,如何才是「本來面貌」?水泥柱果仿得夠逼真,又傷了誰的感情呢?
就以生命的必須一死來說好了,「本來如此」是人類平均七十幾的壽命,有人活上百則是各種條件的符合所致。「現在如此」是指因為種種原因而導致早夭、意外的情形,儘管痛苦、怨恨、終究是擺在眼前不能恢復原來的事實。再就得失面向來譬喻: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因為努力工作賺錢,漸漸積累了不少財富,可是健康也逐漸走下坡;他的兒孫陸續出生成長,相對的,他的年齡也七老八十近乎風中殘燭了。 原來風光得意,現在孤寂冷落,一邊的得便是另一邊的失,反之亦然。
回到「原來」既然絕不可能,則耿耿於懷念念不忘著「理想狀態下的原來」有什麼意義?兒孫不可愛嗎?家族繁衍不欣慰嗎?難不成讓時光倒流回到孤家寡人的原來嗎?
雖說如此,要做到「一點通,理理通」還是很難,這如同感情理智的互相拔河,只有自己慢慢去平撫。大概願意放下多少,收穫便是是多少了。
話說回來,一種文化羸弱到需要保護的地步,總有事實上不能克服的困難。說潮流無情吧?說大眾無知吧?都無法改變被巨輪碾過的命運,於是「改變」遂重要了起來。改變自己固然有割捨的痛苦、遷就的無奈,至少是留存下來了。因為別人一變而為強者,競爭不過只有接受 ,這就是鐵律。
細看中國文字的演變史,想必每一次都有一些文化上的爭議,最後才形成目前的漢字,及至大陸近代再一次的改頭換面。說真的,情感上、認知上真很不能接受那種近乎畸形、殘缺、扭曲以及無法望字生義的所謂的簡體字。這樣自己對自己僵持許久才領悟到先入為主的影響力有多大,總感覺記憶中習慣的就是好的,包括中文橫寫的電腦詩詞發表,沒有空兩格的分段起頭處,普羅大眾的錯別字連篇、不能達意的現代形容詞等等。「感覺」不舒服的例子太多了,可是大眾或習焉不察,或流俗媚俗的加入,或根本就不在意;久之也另開「約定俗成」的新例子,所謂「久借不還」就是如此。甚至形成所謂的「火星文」,但是又如何?能溝通就好的思維站上主流時,強勢地位也就確立了。
「本來如此」是多久前的本來?如同復古是復那個朝代的古一樣難以確定。「現在如此」就清楚得很; 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然也沒有「破壞」或「保存」的問題。 如此一轉念就豁然貫通,原來我是落入「形名象」的窠臼裡不能自拔了。
記得許多年前,蘇南成當台南縣長時,為了孔廟的維護能一勞永逸,居然採用仿木的水泥柱來代替。新聞一披露,各界關心古蹟的人們於是接連批評了好久,結果最後也只有遷就木已成舟的事實不了了之。以文化、以歷史、以古蹟言之,用水泥柱真的太誇張了;可是原貌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木頭要哪一種木頭?鬃漆要如何仿古?再怎麼說都不是當年的物品當年的工法了,如何才是「本來面貌」?水泥柱果仿得夠逼真,又傷了誰的感情呢?
就以生命的必須一死來說好了,「本來如此」是人類平均七十幾的壽命,有人活上百則是各種條件的符合所致。「現在如此」是指因為種種原因而導致早夭、意外的情形,儘管痛苦、怨恨、終究是擺在眼前不能恢復原來的事實。再就得失面向來譬喻: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因為努力工作賺錢,漸漸積累了不少財富,可是健康也逐漸走下坡;他的兒孫陸續出生成長,相對的,他的年齡也七老八十近乎風中殘燭了。 原來風光得意,現在孤寂冷落,一邊的得便是另一邊的失,反之亦然。
回到「原來」既然絕不可能,則耿耿於懷念念不忘著「理想狀態下的原來」有什麼意義?兒孫不可愛嗎?家族繁衍不欣慰嗎?難不成讓時光倒流回到孤家寡人的原來嗎?
雖說如此,要做到「一點通,理理通」還是很難,這如同感情理智的互相拔河,只有自己慢慢去平撫。大概願意放下多少,收穫便是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