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茶緣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


<o:p></o:p>

作者:劍熔
<o:p></o:p>


<o:p></o:p>

與茶結緣,並非是偶然的事。現在,回過頭屈指想想,茶已經陪同我走過近四十個春秋。
<o:p></o:p>

我最早接觸茶,是在七十年代初。那時,在我們家鄉,兩毛錢可以從縣城買回一大包茶葉。當時,父親在距離家鄉數百公里外的一座煤礦工作,母親一個人支撐著我們這個家,祖父、祖母年時已高,一天三頓少不了茶。
<o:p></o:p>

起初,聽祖母講: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腫,並有強壯心肌的功能。綠茶可以降脂減肥,防癌,抗毒滅菌,使人長壽等等。祖父說:在春天萬物復蘇的時候,適宜喝花茶,以驅寒邪,促陽氣升發;夏季高溫潮濕的時候,人體消耗較大,適宜喝綠茶,有消暑解熱之功效;秋季乾燥的季節,適宜飲半發酵茶,比如烏龍等;冬季寒冷的季節,往往是冰封雪凍,常飲紅茶則有益於健康。
<o:p></o:p>

我的家鄉雖不是茶鄉,卻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喝茶的習慣。那時的茶葉僅僅是低廉的花茶,但人們從地裏耕作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泡一壺茶,而且是品的津津有味,身上的疲倦會一散而去。
<o:p></o:p>

記得在一個時期,市場上的茶葉幾乎斷銷,喝慣了茶的祖父、祖母不得不另想辦法。我們家的後院有五六棵花杏樹,母親隨便摘一些葉子,用水洗淨後在陽光下曬乾,再用手搓城碎片,泡在壺裏當茶喝。鄰居知道了也來要這些葉子,母親總是微笑著說一句:“你們摘去吧!那又不是什麼稀罕的!”。雖然,這個缺茶的時期很短,但卻在我的腦海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o:p></o:p>

當我78年步入煤礦,隨後的幾十年裏,茶日日與我相伴。我在煤礦從事的是文秘工作,常常為一個材料加班至深夜,甚至是通宵。我靜下來想:是什麼給了我這麼大的力量?答案很簡單:是茶!是煙!茶給我提了神;煙讓我去思索。二十多年,我在文秘的崗位上就這樣走了下來。於是,逐漸的對茶文化有了很大的興趣。
<o:p></o:p>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內容及其豐富,它涉及到了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了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文學、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茶食茶療等各個方面。我在出差的時候,留意到北京萬和樓茶社有這樣一副對聯:“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無須花”;上海一壺春茶樓的對聯則是:“最宜茶夢同圓,海上壺天容小隱;休得酒家借問,座中春色亦常留”。
<o:p></o:p>

再將時間向前追溯。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o:p></o:p>

唐代劉貞亮把飲茶的益處表述為“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敍述了茶的藥性和作用:即“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唐代的《本草拾遺》記載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o:p></o:p>

我感覺自己對茶文化的瞭解是淺浮的、皮毛的,不敢胡吹亂說、丟人現眼。可我這個人就是這個德行,喜歡喝茶,喜歡讀一些這方面的書。我還有個愛好,就是喜歡在業餘時間裏搗弄文學,近二十年的時間裏,我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發表在國內外報刊上的達千餘篇(首)。我寫有一組散文詩《詩與茶》,就發表在《華夏美文》雜誌上。我在創作長篇小說《鳳凰嶺》期間,幾乎都是在晚上,可以說,這部長篇小說,是茶和煙的功勞,是它們幫我搗弄出來的。這讓我又想到了一句歌詞:“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o:p></o:p>

如今,到處是高價的碧螺春、鐵觀音、毛尖等名貴茶葉,我除了收藏的幾塊普洱茶外,依然喜歡飲用花茶。
<o:p></o:p>

因為,我和花茶的緣太深太深。
<o:p></o:p>


<o:p></o:p>


<o:p></o:p>

通聯:727101陝西省銅川礦務局下石節礦辦公室

李建榮(劍熔)
<o:p></o:p>

郵箱:vertljr@163.com

古塵問好:
●煩請文友下次發表時,先用預覽看一下格式是否有問題。謝謝。
●可以先將WORD的文字複製到記事本,再由記事本中複製貼上網頁,謝謝。

古塵祝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