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仔與流籠的記憶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CENTER][SIZE=130][FONT=標楷體][/FONT][/SIZE] [/CENTER][CENTER][SIZE=130][FONT=標楷體][/FONT][/SIZE] [/CENTER][CENTER][SIZE=130][FONT=標楷體]『小車仔與流籠的記憶』[/FONT][/SIZE][/CENTER]
[CENTER][SIZE=130][FONT=標楷體]
[/FONT][/SIZE][/CENTER]

[SIZE=130][FONT=標楷體]  「小車仔」,它是一種輕型軌的簡單式手推車,也就是福佬人口中常說的「輕便車」。它在台灣早期的產業結構中,佔有著一席重要之地位。日據時期,為了榨取台灣物質能源,日本人大量的開闢輕便車的產業道路,以供其將內山所獲的物產,源源不斷的送至交通方便的地方集中。然後,再用海船運回日本享受。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客家人開發山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碰上無法架橋之處,「流籠」就成為重要的替代品。「流籠」,是一種簡便的渡水乘具,木箱方框懸空吊掛,依賴人力將鐵線抽移,一吋一吋的將懸掛的乘具拉過河面。由於它的移動靠著人力,拉線移動,所以它就有個名字叫「線籮」。這兩種交通工具,與山村的童年有著密切關係,故爾山村孩童對它們印象至為深刻。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故鄉上福基是個山村,位於尖汶公路的山區入口處。地點湊巧是山地與平地的交會處,因此,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運點。從上福基至大湖只有一條緣山公路,崎嶇蜿蜒地勢險峻。在尖汶公路尚未開通之前,內山產物全靠一條輕便小車仔鐵路貫串。山裡頭出產的樟腦、香茅油、木材水果之運輸,全都依賴著它。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這種輕便小車四個鋼輪串軸成兩組,上面舖著一層厚木板便於置放物品或人坐。四根木住兒臂粗豎立四角,方便於物品裝載捆紮。平日由一人推控一部,盛產時期則一人可以掌控數車。有時候因為載貨超重獲超高,整家人出動助推亦屢見不鮮。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小時候記憶深刻的是水果甘蔗盛產期中,常常在列車載運經過山村恰好爬坡之時,趁著押車人大力推車上坡之際,一大群人就圍上搶抽甘蔗或掏水果。這些人包括大人小孩,不論拿多拿少個個無不眉開眼笑,押車員只能搖搖頭,一副無奈溢於言表。嗣後因為成本關係,加上產業道路的拓寬有成,遂改以卡車大量運輸節省成本。儘管如此,抽拔甘蔗與掏取水果的情形依舊存在。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這些搶客非常聰明,為了讓押車員回去好交代,他們決不會整把拖走或整簍推翻,僅從其中拿走少許罷了。就是因為雙方的自制和默契,這種行為便成為互不干擾的活動。遇上車廂接太長上坡不易,那些搶客還會自動上前幫推。當列車通過難關,有些人就自動取些當報酬,皆大歡喜絕無怨言。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押車員對輕軌路線環境非常熟悉,在哪裡有鐵軌接口,哪裡路滑不好走,哪裡會有搶客,他都一清二楚。通常出苗栗的前段貨滿無法載人,但至福基貨下一半開始載人。從苗栗入山前段貨滿沿途放下,到了福基人貨下空開始裝在民生物資入內山。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空車載人載貨的收入,全部歸押車員們均分。這算是員工福利,集中管理每月發放一次,老闆對這些從不聞問。搭乘輕便車出遊是山村孩童們的夢想,哪個傢伙幸運搭上一次,他就可以在同伴面前顯寶吹牛久久。講話一開口便是我哪次搭車去...說個沒完沒了,討厭極了!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車資很便宜,記得從福基到公館收費十或廿錢,到苗栗則需五十錢。乘客搭車有蹲有坐,但都沒有固定位置。如果村長出巡,則有一把竹椅供其獨坐。福基出苗栗一路平坦不久就可到達,回程則須爬坡乘客還需下車幫忙推車。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七歲那年我與母親北上松山依親團圓,老祖母與姑姑都在輕便車旁送行。母子兩人僅帶著一只小藤籠,內裝一些糯米和一些蘿蔔菜乾,以及母子各兩套換洗的舊衣服而已。當押車員開車的哨音響起,母子淚眼婆娑的與家人揮別。一路車行隆隆,我早已收淚有說有笑,但母親仍然哭泣不停。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五年後第一次返鄉探親,新竹客運在此已開闢公路通車。當公車抵達福基,下車一看景緻大變,原有的輕便路鐵軌已被移走,留下的痕跡早就野草叢生,根本就看不見啥麼。翌晨,跑去往日搶甘蔗水果的地方看看,那座小坡已被剷平舖上柏油毫無痕跡矣。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至於說到「線籮」故事,也能引起山村鄉佬們的回味。故鄉後龍溪,每至夏季驟雨多而泛洪出渾水。由於山洪下衝水勢奔騰,帶動溪石隆隆之聲不絕於耳。泛洪之時河面寬廣,水流急湍無法行人。這時候為了交通需求,架設線籮成為必然要務。架設線籮工程浩大且帶危險,每回意外發生都會讓人念念不忘。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那年雨水特多,線籮潭上空的線籮展開連結工程。有一名叫彭煥同之壯年人,他自告奮勇腰纏蔴繩渡河,並將架設線籮之鋼索連結在蔴繩上。一人下水直往對岸走去,鋼索一吋一吋的隨著他的腳步渡河。水勢湍急幾乎讓他寸步難行,但為兩地交通之貫串,他咬緊牙關一步一步橫渡過河。好幾次被洪水沖倒在地,可是他仍奮力爬起來繼續前進。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平時數分鐘可以走完的水程,彭氏足足耗了兩小時才到達彼岸。他吃力的將鋼索拉上岸,在旁人協力之下,將鋼索固定綁在一根巨大的鐵柱上。鋼索上附有許多小環圈,穿過一條粗鐵絲作為拉繩。一切基礎工作就緒,對岸之人才將線籮箱掛上鋼索。幾經試車安全無虞,這才准許人或搭上線籮跨度彼岸。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為了安全問題,線籮每趟重量皆有限制。通常百來斤左右最為安全,不過有些貪快者人或超重全上。順利度過彼岸倒無所謂,怕只怕行至中途發生意外墬落水中喪失生命。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那年河排一位陳姓居民,因為天色已暗心急返家。一擔百來斤之白米,和他八十公斤上下的體重一起過河。行至半途,線籮箱之掛環斷裂導致墬河。人和在巨洪之衝擊下,瞬間消失於河道。數日後水退,山村青年救難隊展開搜尋。結果他的屍體被發現卡在龜山橋墩,整身浮腫面目全非,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與弱妻,處境令人鼻酸但是又何奈。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後龍溪平日水流緩緩,一到泛洪季節水勢奔騰,似若千軍萬馬疾馳而過,捲起黃浪波波相連,聲勢之壯撼人心弦。我愛其平日風格,悠悠流經沙埔石匹練川流不息,涓涓清浪。流逝途中撞上溪石,激起旋浪飛白逸浚,看在眼裡可用「飛白漱玉」來形容它。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蒼翠的溪岸石床廣闊,三五村婦聚集溪畔搗衣談天,和樂融融,一幅景緻難以形容。而在驚蟄雷動過後,溪岸野薑花盛開,氤氳香氣随風飄揚。應景花兒五彩繽紛,行經岸旁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春分最是忙碌者,該是那些蜜蜂與蝴蝶。它們鎮日飛舞於花草間,採蜜播粉忙得不亦樂乎。儘管它們的生命短暫,它們的確努力不懈,將每一天過得心滿意足毫無瑕疵。而那些不甘寂寞的田螺和泥鰍,它們也將卵仔放諸浮流,流到哪活到哪,趕在夏季來臨前溯流回到祖居地方。世代循環,這就是生命的奧秘。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溪岸的鐵線籠堆砌而成的堤防,是村人生命財產的守護神。每年秋收水位低的時候,全村擇日動員修復缺口。編製鐵線籠的高手,用粗鐵線進行補籠或编新籠。籠內填入鵝卵石充實之,然後一層層的堆疊成堅固的堤防。趕在洪水季節之前,固定籠壩發揮阻擋洪水之效用。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泛洪時期洪水沖激石籠,碰啪聲音震天撼地。村人輪流值班來回巡邏,避免洪水穿幫吞噬人畜。石籠堤防壩上可以通行人車,經常可見三五村人牽牛挑肥行走其上。村人見面笑容滿面,互道早安之外還會問安家中長輩。若遇外人,他們也會給他一個溫暖問候的笑容。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三合院四合院到處可見,白牆紅瓦氣派非凡。彭城渤海隴西或河南,這些堂號代表著姓氏,外人來訪只需報出堂號,立刻有人會指引你方向。山坳內的村落民房疏落,竹簧內裡忽隱忽現引人遐思。由於年輕人口的外流,現在只見老人幼童聚住居多。這些老人早已忘記過去的輝煌,兒童也不需去考慮未來的出路。他們天天無憂無慮的生活,外頭的風風雨雨引不起他們的興緻。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曬穀場上雞鴨悠閒,牠們搖擺肥犜犜的尾巴追逐玩樂。新割稻穀金黃舖滿一地,虎視眈眈的雞鴨常趁人們不注意時,狠吞數口然後躲到一旁去反芻。家犬看不慣牠們的囂張,嗚嗚汪汪吠叫個不停。主人趕來一看,雞鴨搖搖擺擺早已走得老遠了。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村婦曬穀空檔,脫下笠帽煽煽風涼,順便將臉上的汗水擦乾。老人各據一角相互寒喧,聊到盡興之處哈哈笑聲盪漾空間。由於老人中氣十足,躲在爛布仔樹上的雀鳥也被笑聲驚走。庭院角落上的九重葛花開滿棚,和風輕吹引起花片紛飛。匆匆走過一時興起,相機喀喳快門按個不停。回到家沖洗後欣賞,真乃人生一大快哉!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其實,後龍溪的源頭在哪兒?山城沿岸的居民的說法莫衷一是。後龍溪的源頭,深深藏在群山萬巒之中。其涓涓細流走至大湖,匯聚成為溪流直往南行。經過金銅山腳來到出礦坑,再延流經過河排,折至鶴岡之後逕奔後龍出海口直流入海。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後龍溪的汎洪固然為山城帶來困擾,另方面它所帶來的利益也不少。比方說:害蟲起碼減少了,沙埔的面積擴大了,上游帶下的沃土淤泥,足夠肥沃貧癠的沙田。仔細一想,還真的不勝枚舉哩!

[/FONT][/SIZE][SIZE=130][FONT=標楷體][/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汎期甫歇,聰明的居民不待洪水全退,早已涉水到沙埔上「圈地」去啦。說 [/FONT][/SIZE][SIZE=130][FONT=標楷體]起「圈地」非常有趣,涉水而過的男人各自手上有把鐮刀,沿路順手割些硬茅或 [/FONT][/SIZE][SIZE=130][FONT=標楷體]艾草莖。走上沙埔就以這些茅梗或艾莖扦插四角,能耕多少便插多少。圈定之後插上竹枝或草莖做記號,這季這塊土地就屬你耕。只要努力照料,一季的收穫夠你全家溫飽。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沙埔地的土質鬆軟,適於播種花生蘿蔔,或者扦插蕃藷。這些作物生長季短,趕在下次汎洪之前便已輕鬆收穫入手。說不定你的運氣夠好,連續三幾年沒洪水,那麼你可就大發囉!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後龍溪畔千般好,回憶述說難以形容其萬一。然而,自從河排山頭發現玻璃砂之後,沉重的採砂機械開始進駐。開採工作夜以繼日進行,隆隆的機器聲音,打破了村居之寧靜。每日沖下溪道的洗砂污水數以噸計,沉澱堆積墊高溪床以致水難流。昔日滔滔溪水今不復見,淤積的河床露白成荒慘不忍睹。眼前卵時曝露溪床亂離,後龍溪不再嗚咽啦!

[/FONT][/SIZE]
[SIZE=130][FONT=標楷體]  此刻站立在鐵網蛇籠的堤防上遠望,放眼十里之內,一片儘是肆意怒長的芊蓁與野芒。蒼翠繚繞的溪床上,如今只是觸目成片的衰黃。待至秋霜降落,這片衰黃化作滿目的淒涼,復加霜白之點襯,處處讓人感到孤寂悽愴。觀今憶昔,令人懷著一股失落的感傷。
【完】
[/FONT]
[/SIZE]

古塵試讀:
●這我好像有印象,不是因為我是客家人而見過,好像是在電視連續劇上看過(很久以前)。
●好像現在有些地方還是有這樣的流籠,尤其是比較偏遠的地方。圖檔

古塵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