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岳飛《池州翠微亭》詩有感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重讀岳飛《池州翠微亭》詩有感

王水寶 韓建忠
近讀岳飛《池州翠微亭》詩,又經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教育。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嶽飛,是一位婦孺皆知的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1103年出生在河南湯陰縣的一個農民家庭裏。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19歲的岳飛,應招募當了“敢死戰士”。西元1125年,女真貴族率領金兵大舉南侵,攻戰杭州、紹興,企圖乘勢捉拿皇帝趙構。在這民族垂危之秋,22歲的嶽飛,懷著報國大志,率軍抵抗,並刺血激勵將士們說:“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將士為之感動,都表示要隨嶽飛抗戰到底。在披星戴月戎馬疆場的20個春秋中,嶽飛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但正當在中州戰場浴血奮戰,直搗敵巢的勝利時刻,以趙構,秦檜為首的民族敗類,卻以十二道金牌,火速將嶽飛召回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又以“莫須有”罪名於1142年1月27日被害於杭州風波亭,時年僅39歲。嶽飛壯志未酬,但浩氣長存,為紀念這位著名、傑出的民族英雄,杭州西子湖畔建有岳廟和嶽墳,西湖山水也由於嶽飛墓的屹立而添秀增色。

《池州翠微亭》這首膾炙人口的絕句,不但是一首遊覽之作,更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詩作。作者借尋芳以抒懷,觸景生情。通過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觀賞、讚歎,表達了自己滿腔的報國丹心。岳飛自從軍後,長期轉戰在今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和蘇皖一帶,戎馬倥傯,“經年塵土滿征衣”,沒有空閒的時候。這次岳飛帶兵來到安徽池州,紮寨在齊山陽春嶺稍事休整,由於對祖國大好山河的愛戀,這位久經疆場,運籌帷幄的將軍,便身披征衣,策馬登高,“特特尋芳上翠微”,風塵僕僕地登上了齊山翠微亭。他極目遠眺,觀賞美景,面對祖國的錦繡河山,發出了“好水好山看不足”的讚歎,表露了對祖國的深厚情感。然而,一生戮力抗金的嶽飛,並設有把勃勃遊興完全寄情於閒逸之中,而是想到淪陷的大好河山,至今尚未收復,自己所肩負的“一統江山”的重任;同時,也正因為岳飛熱愛祖國的好水好山、一草一木,從而更激起了他“收拾舊山河”的淩雲壯志,於是,“馬蹄催趁月明歸”,在“噠噠”的馬蹄聲中,為保衛家園,收復失地,這位民族英雄又躍馬揮戈,馳騁沙場。這首七絕,猶如一幅飽蘸愛國情懷的彩筆,繪出的豪壯古樸的國畫。“動人春色無須多”,短短的28個字,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尤其是這“催”字,用得絕妙!是對自己國恥未雪,壯志未酬的督勵,自警自勵,表達了岳飛光復故土,“還我河山”的愛國情懷和緊迫之感。

今天,當我們重讀嶽飛這首催人奮進的絕句時,作為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兩岸同胞,應以“催促”的使命感與緊迫感,時時刻刻想到自己肩負民族復興、祖國完全統一的重任,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早日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古塵試讀:
●我自己的想法是,和平,似乎不只有統一這一條路。
●兩岸統一是很棒的,就算台灣獨立,也可以和中國建立聯盟,形成兄弟之邦,這也是一個和平的方向。
●我們人民要的是生活安定與經濟發展,政治的立場對立,不應該放在人民的前頭。
●只要人民能快樂的生活,不管兩岸是統一或成兄弟邦國,這都只是形式上的改變而已。(我是這樣想的)
●所以,基本上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優先,而不是政治的鬥爭為開始。(我是這樣的認為)

古塵祝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