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望子成龍”
王水寶 韓建忠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龍是中國的象征,華夏民族一直把龍作爲吉祥之物,代表理想,寄予希望。
“望子成龍”,作爲父母親來說,是對子女美好前程的一種寄托,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有作爲,能真正成“龍”、成“鳳”。於是,自古以來,“訓子篇”、“誡子篇”便層出不窮,而且於今不絕,成爲“望子成龍”的模子,難以出套。然而,光是“望”是不行的,關鍵是要采取什麽樣的方法,促使他們成“龍”、成“鳳”,這才是主要的。曆史上在“促子成龍”方面不乏許多很好的典範。如“孟母三遷”。孟子幼時住處靠近墓地,讀書畢,便常學鬼怪嬉耍,孟母怕其耽擱學習,便遷至街市。在街市,孟子又學商人到處叫賣,孟母怕荒廢孟子的學業,又遷至學宮旁。這時,孟子朝朝暮暮見到的都是彬彬有禮的老師和學生,對孟子影響很深,於是學習專心,且禮儀謙讓,孟母這才放心地說,此地“真可以居吾子矣”!又如東晉陶侃之母湛氏,爲使陶侃“成龍”,將自己每晚辛辛苦苦紡紗織麻得來的錢,供給陶侃上學和結交比陶侃更有學問的朋友。一次,陶侃逃學,湛氏心裏十分難過,但她用織布梭子的飛速穿梭來啓發陶侃要珍惜光陰,自此後,陶侃每晚苦讀至三更半夜,後官至荊州刺史,加征西大將軍。陶侃的一生功就名成和他母親湛氏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但曆史上因“促子成龍”的方法不對頭,適得其反的例子也頗多。如《紅樓夢》中的賈政,對賈寶玉也是寄予很大希望的,由於“望子成龍”心切,他秉承了曆來“不打不成人”的方法,對賈寶玉實施的是棍棒政策,賈寶玉不想讀書、寫文章,賈老爺就“堵起門來,著實打死”,幾十下棍棒,打得寶二爺氣弱聲嘶,可是寶二爺依舊對讀書中舉毫無興趣,最後是遁迹空門,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而告終。
由於促的方法不對,也還有造成千古遺恨的。事情最突出、教訓最深刻的便是“燕王逼子”。明朝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個兒子),鎮守燕京(北京),他有個兒子十分聰明,洪武六年參加科舉考試,燕王希望兒子成“龍”,在開考前帶兒子遊曆了京西的名山大川,當來到蔚州界內的大南山中,燕王對兒子十分嚴肅的說:“爾寒窗數載,成敗在此一舉,若是金榜奪魁,父子仍在此會面,如若不然,別來見我。”考試結束,兒子來到大南山,跪在燕王面前說:“孩兒不孝,只考了個探花。”燕王聽後,內心十分高興,能考中探花已夠爭氣的了,按理應該嘉獎兒子才對,可是,燕王卻擺起了“父道尊嚴”的架子,繃緊了臉訓斥道:“爾未能獨占鳌頭,有違父訓,還有何臉面來見父親。”其子聽後,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答道:“孩兒不孝,”便趁燕王不備,一頭撞死在懸崖上。這時,燕王悲痛欲絕,悔不該諷刺、抱怨自己的兒子,落得個遺恨終身的悲劇。
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這不但是爲自己,也是爲國家培養棟梁之才,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應該發揚光大。在“促子成龍”的漫長歲月裏,我們的父母親們要吸取燕王逼子、賈政杖子的教訓,不可重蹈覆轍;要象孟母、陶母那樣,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啓發誘導孩子們刻苦學習,以便讓孩子們健康、茁壯地成長,人才輩出,成“龍”成“鳳”,使我華夏民族永遠巨龍騰飛。
王水寶 韓建忠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龍是中國的象征,華夏民族一直把龍作爲吉祥之物,代表理想,寄予希望。
“望子成龍”,作爲父母親來說,是對子女美好前程的一種寄托,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有作爲,能真正成“龍”、成“鳳”。於是,自古以來,“訓子篇”、“誡子篇”便層出不窮,而且於今不絕,成爲“望子成龍”的模子,難以出套。然而,光是“望”是不行的,關鍵是要采取什麽樣的方法,促使他們成“龍”、成“鳳”,這才是主要的。曆史上在“促子成龍”方面不乏許多很好的典範。如“孟母三遷”。孟子幼時住處靠近墓地,讀書畢,便常學鬼怪嬉耍,孟母怕其耽擱學習,便遷至街市。在街市,孟子又學商人到處叫賣,孟母怕荒廢孟子的學業,又遷至學宮旁。這時,孟子朝朝暮暮見到的都是彬彬有禮的老師和學生,對孟子影響很深,於是學習專心,且禮儀謙讓,孟母這才放心地說,此地“真可以居吾子矣”!又如東晉陶侃之母湛氏,爲使陶侃“成龍”,將自己每晚辛辛苦苦紡紗織麻得來的錢,供給陶侃上學和結交比陶侃更有學問的朋友。一次,陶侃逃學,湛氏心裏十分難過,但她用織布梭子的飛速穿梭來啓發陶侃要珍惜光陰,自此後,陶侃每晚苦讀至三更半夜,後官至荊州刺史,加征西大將軍。陶侃的一生功就名成和他母親湛氏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但曆史上因“促子成龍”的方法不對頭,適得其反的例子也頗多。如《紅樓夢》中的賈政,對賈寶玉也是寄予很大希望的,由於“望子成龍”心切,他秉承了曆來“不打不成人”的方法,對賈寶玉實施的是棍棒政策,賈寶玉不想讀書、寫文章,賈老爺就“堵起門來,著實打死”,幾十下棍棒,打得寶二爺氣弱聲嘶,可是寶二爺依舊對讀書中舉毫無興趣,最後是遁迹空門,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而告終。
由於促的方法不對,也還有造成千古遺恨的。事情最突出、教訓最深刻的便是“燕王逼子”。明朝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個兒子),鎮守燕京(北京),他有個兒子十分聰明,洪武六年參加科舉考試,燕王希望兒子成“龍”,在開考前帶兒子遊曆了京西的名山大川,當來到蔚州界內的大南山中,燕王對兒子十分嚴肅的說:“爾寒窗數載,成敗在此一舉,若是金榜奪魁,父子仍在此會面,如若不然,別來見我。”考試結束,兒子來到大南山,跪在燕王面前說:“孩兒不孝,只考了個探花。”燕王聽後,內心十分高興,能考中探花已夠爭氣的了,按理應該嘉獎兒子才對,可是,燕王卻擺起了“父道尊嚴”的架子,繃緊了臉訓斥道:“爾未能獨占鳌頭,有違父訓,還有何臉面來見父親。”其子聽後,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答道:“孩兒不孝,”便趁燕王不備,一頭撞死在懸崖上。這時,燕王悲痛欲絕,悔不該諷刺、抱怨自己的兒子,落得個遺恨終身的悲劇。
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這不但是爲自己,也是爲國家培養棟梁之才,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應該發揚光大。在“促子成龍”的漫長歲月裏,我們的父母親們要吸取燕王逼子、賈政杖子的教訓,不可重蹈覆轍;要象孟母、陶母那樣,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啓發誘導孩子們刻苦學習,以便讓孩子們健康、茁壯地成長,人才輩出,成“龍”成“鳳”,使我華夏民族永遠巨龍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