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紙
王水寶 韓建忠
土紙,俗稱“表芯紙”,又叫“草紙”,是萬載的傳統土特産之一,清同治版《萬載縣志》載:“萬載土産三大宗,紙爲最。”萬載土紙相傳始於後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其用途大多爲花炮、衛生、建築用紙,同時還用於祭奠燒紙,名曰“錢紙”。
土紙的生産原料是毛竹,萬載境內,將近有一半以上的鄉鎮崇山疊嶂,修竹成林,爲土紙的生産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但對於生産土紙的毛竹,卻有嚴格的要求。必須用當年的鮮竹,並要在小滿前砍倒,名曰“竹紋”,有“竹紋不吃小滿水”之說。待其箭自落,再劈開成五六尺長一段,破爲片狀,分層入窖,一層毛竹一層石灰,名曰“漂水”。此後,還要經過“燒箱”、“焙紙”等工序,前後約經四月之久,土(待續)紙方能做成。在做紙過程中,每一個紙槽的用人數和分工,也有極嚴格的規定。一個紙槽用人四名,一人踩料制漿,一人掇簾成紙,一人燒火焙紙,一人砍些打雜。由於萬載生産的土紙工藝精巧,制作細膩,又積累了豐富的造紙經驗,因此,萬載土紙以其質嫩性韌、潔淨柔軟、厚薄均勻、拉力強、吸水性能好的特點,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袁州府志》載:“萬載所出(指土紙),視他地爲良。”清末民國初,萬載縣紙業鼎盛,全縣專門經營土紙的紙行大小有數十余家,紙槽五千來個,年生産表芯紙10萬余擔。其中資金雄厚、頗負盛名的大紙行有兩家。一家是高村辛茂堂紙行,號稱“船市表芯”,每年購進8萬余擔,銷往安徽、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出口朝鮮;另一家是大橋瑞豐紙行,號稱“橋市表芯”,每年購進7萬多擔,銷往山東、江蘇、上海等省市,還遠銷香港、澳門,出口東南亞等國。民國十至十五年,全縣有紙槽五千余個,從業人數達二萬五千余人,全縣産土紙25萬余擔。《袁州府志》載:“萬載表芯,通行南北,商賈皆聚。”民國二十五年四月,萬載土紙在江西省舉辦的運杭展覽會上獲獎。
如今,萬載土紙生産,無論是生産規模,還是産量、質量,都有所提高,産品除銷往南昌、景德鎮、江蘇、上海、安徽、河北等省市外,還出口香港、澳門、新加坡、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待續)
王水寶 韓建忠
土紙,俗稱“表芯紙”,又叫“草紙”,是萬載的傳統土特産之一,清同治版《萬載縣志》載:“萬載土産三大宗,紙爲最。”萬載土紙相傳始於後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其用途大多爲花炮、衛生、建築用紙,同時還用於祭奠燒紙,名曰“錢紙”。
土紙的生産原料是毛竹,萬載境內,將近有一半以上的鄉鎮崇山疊嶂,修竹成林,爲土紙的生産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但對於生産土紙的毛竹,卻有嚴格的要求。必須用當年的鮮竹,並要在小滿前砍倒,名曰“竹紋”,有“竹紋不吃小滿水”之說。待其箭自落,再劈開成五六尺長一段,破爲片狀,分層入窖,一層毛竹一層石灰,名曰“漂水”。此後,還要經過“燒箱”、“焙紙”等工序,前後約經四月之久,土(待續)紙方能做成。在做紙過程中,每一個紙槽的用人數和分工,也有極嚴格的規定。一個紙槽用人四名,一人踩料制漿,一人掇簾成紙,一人燒火焙紙,一人砍些打雜。由於萬載生産的土紙工藝精巧,制作細膩,又積累了豐富的造紙經驗,因此,萬載土紙以其質嫩性韌、潔淨柔軟、厚薄均勻、拉力強、吸水性能好的特點,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袁州府志》載:“萬載所出(指土紙),視他地爲良。”清末民國初,萬載縣紙業鼎盛,全縣專門經營土紙的紙行大小有數十余家,紙槽五千來個,年生産表芯紙10萬余擔。其中資金雄厚、頗負盛名的大紙行有兩家。一家是高村辛茂堂紙行,號稱“船市表芯”,每年購進8萬余擔,銷往安徽、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出口朝鮮;另一家是大橋瑞豐紙行,號稱“橋市表芯”,每年購進7萬多擔,銷往山東、江蘇、上海等省市,還遠銷香港、澳門,出口東南亞等國。民國十至十五年,全縣有紙槽五千余個,從業人數達二萬五千余人,全縣産土紙25萬余擔。《袁州府志》載:“萬載表芯,通行南北,商賈皆聚。”民國二十五年四月,萬載土紙在江西省舉辦的運杭展覽會上獲獎。
如今,萬載土紙生産,無論是生産規模,還是産量、質量,都有所提高,産品除銷往南昌、景德鎮、江蘇、上海、安徽、河北等省市外,還出口香港、澳門、新加坡、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