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蘭的聯考成績並不理想,她只能念一些還不錯的私立大學,離母親給她寄予厚望的台大法律系有一大段差距。母親希望心蘭可以重考,但是心蘭這次是完完全全的挫敗了,給予她挫折的並不是不理想的聯考成績而是母親把她的路給規劃好了,她並不想照母親規劃的路線走,她要做她自己,於是她開始抗爭,結果依然給母親送到補習班走上重考一途。
她依然抗拒著,補習班點完名後趁著下課空檔就自己一個人坐上公車徑自到北海岸去看海了,只有海是她唯一的知心。海永遠會靜靜陪著她,聽她說自己的苦楚或是和她一起沈默。
那段日子她習慣和風,和海說話。也許她一整個下午只是坐在沙灘邊的石塊上,用手無意識地在沙上隨意寫畫,沙上總是不留她前一次手指巡視過的痕跡,沒辨法層層疊疊堆積起來,這點也是她所希望的,不留痕跡,如同人在人世走完一遭之後什麼也沒帶走、留下。或許在人走之後不久,還有人會懷念、憑吊他,但是,五十年之後,一百年甚至是更久以後呢?若是這個人對國家、社會沒有什麼貢獻,也沒留下令人迴腸盪氣或是讓人思索的書畫作品,那麼,人就如沙上被踩過、畫過的痕跡一般,等待時間和風的撫平,然後一切又回歸自然和天地了。
人既然在世的時候不能帶來些什麼,當然在死後也不能帶走些什麼,這是多麼公平的一件事,可惜她想通的太早,看透的過於澈底,到最後她成了一切事不關己的模樣,沒了感情,也沒了感覺,對於很多事都無動於衷,她病了,只是她一直沒有察覺到這個細微的變化。
重考那年,她依然考的不盡理想,只能依母親的意思去念東吳法律。
外雙溪是個很美的地方,她從此迷上了校旁那條早晚都有人垂釣的景色。有時候,她會趁著課與課的空堂時間走過熱鬧的籃球場,那些渾汗如雨在場上拚鬧的人影總是顯得神采亦亦,而她把落單的影子交給了從山的那頭延伸而下的潺潺溪水。
同學們彼此都有自己的天地,誰也不打擾誰,過著屬於自己的大學生活,所以她也不必去和誰親近,那麼,誰也不願意打擾她的天地,大家都專心地享受這遲來已久、盼望多時的自主生活。於是她成了班上的隱形人,通常被定位成隱形人的人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她卻是一種帶著光的隱形人,不同於其他隱形人在班上的地位,一般被歸為隱形人的人大多是沈默、不愛發表意見,也許他很少到班上上課;也許他的長相總是平庸的讓人記不起任何關於他的特徵;她美麗。她常上課卻不曾發表過半句言論,連教授點名時她也只是輕描淡寫的半舉右手像是宣示她的存在,她常對著窗外發呆,她還給人一種冷的感覺,似乎在楊光死後,她的世界也跟著冰封起來。
許多人對她異論紛紛,男同學想追她,私下討論該如何追求這個冰山美人;女同學發揮想像的能力,把她的各種行為綜合成許多怪誕的解釋。但這些都不足以動搖、撼動她一如往昔的作風,對同學來說,她就是那種發著光的隱形人,你不得不注視到她的存在,但又對她的存在起了質疑,難以定類。
她的成績也總不明顯的好或壞,但是她念的格外辛苦。辛苦並不代表她理解和背誦的能力比別人差,相反的,她的理解能力和背誦能力一直是比別人更為優異的,辛苦的是她對自己和對母親理念中間極大的觀念落差感到難過,她無法很用心的把注意力放到這個她不甚喜歡的科系上,她一直想念中文系。
想念中文系大概也是受她父親的影響。父親從小就愛舞文弄墨,但由於家境不好,即使父親的課業很好,可以考進名校,但父親毅然決然拒絕一名想出錢讓他深造的好心老師決定一肩扛起家計。後來父親雖然小有成就卻也一直沒忘記閱讀和在空閒時寫寫書法的習慣。從小,心蘭也被逼著學習這些,起初她還因為每天要寫出十張書法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可以好好放個暑假到處遊玩感到懊惱,但時間久了,她也不知不覺的習慣了,她常想起父親的話,「要把心定下,把心定下,妳會看到更多。」她在習寫法的同時領悟到其中的道理,最後,她慢慢習慣沈澱在自己的世界裡和自己相處,經由這個內心的掙扎和轉變,她學會了專心聆聽別人說話並且從中得到、體會別人的經驗。
父親的書法是很美的,有時候她會懷疑如果父親當初能順著志願念下去或許他能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也說不一定。不,如果依父親的能力,他現今應該是個傑出的醫師或律師而不是縱橫商場的生意人。不,什麼都不是了,自從父親和母親離婚之後父親這個名詞從此就成了一個謎,母親帶著她搬離原先的舊屋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新家再沒有熟悉的事物,那些和父親有關的物品連同房屋全給母親拋售出去了。其實這也沒必要,因為父親早和那個阿姨搬到令她們更陌生的城市去了,城市的名稱是上海,那是她這輩子只要母親在世她就去不了的地方,但是她從沒渴望過要去那裡,對於父親,她寧願把印象停留在小時候那個會說故事哄她入睡的好爸爸,即使應酬再多,父親也堅持在十點回家到她枕邊說上一則故事才去沐浴睡覺。
就這樣,她對父親的印象就停在那裡不動了,彷彿記憶的時光就凍結在那些愉快的童年,彷彿她至今不曾長大、父親不曾離去。
她依然抗拒著,補習班點完名後趁著下課空檔就自己一個人坐上公車徑自到北海岸去看海了,只有海是她唯一的知心。海永遠會靜靜陪著她,聽她說自己的苦楚或是和她一起沈默。
那段日子她習慣和風,和海說話。也許她一整個下午只是坐在沙灘邊的石塊上,用手無意識地在沙上隨意寫畫,沙上總是不留她前一次手指巡視過的痕跡,沒辨法層層疊疊堆積起來,這點也是她所希望的,不留痕跡,如同人在人世走完一遭之後什麼也沒帶走、留下。或許在人走之後不久,還有人會懷念、憑吊他,但是,五十年之後,一百年甚至是更久以後呢?若是這個人對國家、社會沒有什麼貢獻,也沒留下令人迴腸盪氣或是讓人思索的書畫作品,那麼,人就如沙上被踩過、畫過的痕跡一般,等待時間和風的撫平,然後一切又回歸自然和天地了。
人既然在世的時候不能帶來些什麼,當然在死後也不能帶走些什麼,這是多麼公平的一件事,可惜她想通的太早,看透的過於澈底,到最後她成了一切事不關己的模樣,沒了感情,也沒了感覺,對於很多事都無動於衷,她病了,只是她一直沒有察覺到這個細微的變化。
重考那年,她依然考的不盡理想,只能依母親的意思去念東吳法律。
外雙溪是個很美的地方,她從此迷上了校旁那條早晚都有人垂釣的景色。有時候,她會趁著課與課的空堂時間走過熱鬧的籃球場,那些渾汗如雨在場上拚鬧的人影總是顯得神采亦亦,而她把落單的影子交給了從山的那頭延伸而下的潺潺溪水。
同學們彼此都有自己的天地,誰也不打擾誰,過著屬於自己的大學生活,所以她也不必去和誰親近,那麼,誰也不願意打擾她的天地,大家都專心地享受這遲來已久、盼望多時的自主生活。於是她成了班上的隱形人,通常被定位成隱形人的人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她卻是一種帶著光的隱形人,不同於其他隱形人在班上的地位,一般被歸為隱形人的人大多是沈默、不愛發表意見,也許他很少到班上上課;也許他的長相總是平庸的讓人記不起任何關於他的特徵;她美麗。她常上課卻不曾發表過半句言論,連教授點名時她也只是輕描淡寫的半舉右手像是宣示她的存在,她常對著窗外發呆,她還給人一種冷的感覺,似乎在楊光死後,她的世界也跟著冰封起來。
許多人對她異論紛紛,男同學想追她,私下討論該如何追求這個冰山美人;女同學發揮想像的能力,把她的各種行為綜合成許多怪誕的解釋。但這些都不足以動搖、撼動她一如往昔的作風,對同學來說,她就是那種發著光的隱形人,你不得不注視到她的存在,但又對她的存在起了質疑,難以定類。
她的成績也總不明顯的好或壞,但是她念的格外辛苦。辛苦並不代表她理解和背誦的能力比別人差,相反的,她的理解能力和背誦能力一直是比別人更為優異的,辛苦的是她對自己和對母親理念中間極大的觀念落差感到難過,她無法很用心的把注意力放到這個她不甚喜歡的科系上,她一直想念中文系。
想念中文系大概也是受她父親的影響。父親從小就愛舞文弄墨,但由於家境不好,即使父親的課業很好,可以考進名校,但父親毅然決然拒絕一名想出錢讓他深造的好心老師決定一肩扛起家計。後來父親雖然小有成就卻也一直沒忘記閱讀和在空閒時寫寫書法的習慣。從小,心蘭也被逼著學習這些,起初她還因為每天要寫出十張書法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可以好好放個暑假到處遊玩感到懊惱,但時間久了,她也不知不覺的習慣了,她常想起父親的話,「要把心定下,把心定下,妳會看到更多。」她在習寫法的同時領悟到其中的道理,最後,她慢慢習慣沈澱在自己的世界裡和自己相處,經由這個內心的掙扎和轉變,她學會了專心聆聽別人說話並且從中得到、體會別人的經驗。
父親的書法是很美的,有時候她會懷疑如果父親當初能順著志願念下去或許他能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也說不一定。不,如果依父親的能力,他現今應該是個傑出的醫師或律師而不是縱橫商場的生意人。不,什麼都不是了,自從父親和母親離婚之後父親這個名詞從此就成了一個謎,母親帶著她搬離原先的舊屋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新家再沒有熟悉的事物,那些和父親有關的物品連同房屋全給母親拋售出去了。其實這也沒必要,因為父親早和那個阿姨搬到令她們更陌生的城市去了,城市的名稱是上海,那是她這輩子只要母親在世她就去不了的地方,但是她從沒渴望過要去那裡,對於父親,她寧願把印象停留在小時候那個會說故事哄她入睡的好爸爸,即使應酬再多,父親也堅持在十點回家到她枕邊說上一則故事才去沐浴睡覺。
就這樣,她對父親的印象就停在那裡不動了,彷彿記憶的時光就凍結在那些愉快的童年,彷彿她至今不曾長大、父親不曾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