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那裡』
生命的泉源來自各方,而童年的歡笑早已随風遠颺。高遠蒼穹中的雲絮悠閒淡然,此情此景最容易引人思鄉。獨在異國打拼的那段日子裏,思鄉成為我精神上的慰藉。最常讓我想起的故鄉,不是我出生的地方,而是我落腳最久的中和市。這一晃眼匆匆卅年的歲月,留給我許多記憶的素材。趁此機會加以整理,正是我退休生活中的好差事。故爾提筆下書之時,往事一幕幕的流過腦海。
打從我懂事開始,我就像隻漂鳥依附著父母,隨著他們的職業到處漂流。從南到北遷地無數,最後落腳在板橋的江子翠。原以為從此可以定居下來,卻沒想到因為職場的遷就,我一家人就在中和的員山路買屋長住。歲月如斯一轉眼,我們一家在此竟已度過卅年之光陰。
當初選擇定居條件,必須靠近學校市場與工廠。經由多方之尋覓,終於選定員山路的新家。選擇此地之原因,那是因為這裡有個完整的傳統市場,接近學校小孩上學方便,且又派出所就在附近,治安可期。更重要的是活動場所多,圓通禪寺烘爐地很近,登山訓練體力沒問題。累經多方之比較,再也沒比這更適合的地方了。
每天上班走過連城路,沿途路樹蒼翠蓊鬱,入眼極為舒服。夏日炎陽高照,一眼瞧見它們綠意盎然,渾身暑氣頓然消失無蹤。雖然這些路樹並非珍木,但其調節都市空氣之功能絶不遜色。尤其尾端與金城路接頭地方,路兩旁栽植的台灣欒樹最有看頭。一到九月樹梢開始放紅,直到來年的三四月間它們才肯收斂,花期之長令人咋舌。居家離工廠僅廿來分鐘之路程,有著它們陪伴上班乃無上之幸福。
住家附近的傳統市場,原先只是一條巷弄擺上幾個攤位。之後社區人口漸聚,它的範圍也跟著逐步的擴充,如今它已佔滿好些巷弄空地。這座傳統市場內涵包羅萬象,舉凡生活之需應有儘有。雖然台北果菜市場就在附近,可是附近的主婦們仍願意在此消費。
附近農家媳婦們躬耕辛勤,家有多餘農產品,肩挑車推送入市場販售賺取薄利。雞鴨魚肉樣樣不缺,物品新鮮價廉任君選擇。這裡的人情味濃得化不開,張太買魚送蔥薑,王姐買肉奉送調理包。菜筍竹筍新出隨意給,木瓜芒果多的是,斤兩可以輕鬆與大家分享。總言之,這裡賣的是人情味,賣的是彼此之間的鄉誼。即便有人賣價稍高些,嘻哈一語帶過誰也不會去計較,主婦們仍然會捧場到底。
市場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加上附近幾個社區主婦願來捧場,於是越見其面積擴充快速。菜色之增加也出人意料之外。曾幾何時,韓國泡菜、雲南的過橋麵線、甚至泰國酸辣湯也在此出現了。繁榮是地方發展要件,可是繁榮帶來的噪音與垃圾,可把附近居民弄得唏哩嘩啦不得安寧。
爲了躲避聒噪清靜耳根,近郊之圓通禪寺,成為我們避吵之好去處。圓通禪寺開基百年,古蹟斑然神像肅穆。大雄寶殿雖無精雕細琢,但其宏偉外貌依然讓人覺得壯觀。祂是北台灣佛教靈修之地,更是附近居民精神寄託之地。自其開基迄今,不知渡化了多少的善男與信女。
登山步道磴石為階,一路蜿蜒直通山頂。沿途景緻自然天成,毫無匠器俗氣和故意。一年四季山色翠綠,景色宜人百登不厭。祂的信徒遍佈各地,寺日返山朝拜之善男信女絡繹於途。香火鼎盛,歷久不衰。
廟前廣場,是附近民眾晨運的好地方。每日凌晨天濛未亮,就會有許多老者與年輕人登臨廣場上活動。歌唱會、早覺會、土風舞國標舞、樣樣團體到處有。不分男女,人人鍛鍊身體強健。廣場內的老榕樹下,比丘尼與民眾一起走太極。動作整齊劃一,姿態優美無比,將它以柔克剛之精髓發揮到極緻。活動參與者個個臉色紅潤,笑臉迎人,自其外相,根本就看不出他們的實際年齡。
寺中之勝全在山景,遠望正面如同雄獅懷抱仔雌。兩側小山推擁,地基十分穩固。山壁摩崖懸刻巨大的「佛」字,隱藏於樹梢背後若隱若現,微風吹過才有露臉的機會。寺後有磴道直通山頂,一路數拾階步步高升。尋常人等只走其半,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矣。山風偶起獵獵作響,人立其中恍如進入虛擬境地,耳聞風聲心曠神怡。
老鼠洞一線天,巨石裂腹留下一條窄窄通路。其最窄處只有四十餘公分,體型稍壯者必須側腹通過。穿出窄洞有一平台,遊客站此可以遠眺,華中橋新店溪儘收眼底。員山路與連城路沉沒於水泥叢林中,能夠見到只是它們的出口和入口罷了。而華中橋上車流如梭,遠遠望去好像一條巨蛇在游動。
自老鼠洞而出天光豁然,眼睛一時無法適應,眼前一片漆黑。稍頃焦距調整妥當,眼前之景色又是一番風味。除了上述場景之外,平台一片青叢,舉目所及儘是遍生的芉芒與鐵線蕨。「鐵線蕨」如何得名不得而知,只因其梗曬乾呈咖啡色似鐵線而名之。它的繁殖力頗強,一陣雨水之滋潤,幾日不見它就橫生遍地。早年它是窮家的生財原料,夏末秋出砍伐蕨莖曝曬於陽光下,乾燥後柔韌適於編織容器藤籃,銷售民家當作收納雜物之容具。
隔鄰一家黃姓人,家中食指繁浩,依賴一分三畝地根本不夠餵飽肚皮。每於夏秋之交舉家出動,上山砍伐鐵線蕨莖曝曬於稻埕上。乾燥後利用時間編織藤籃,挑上街去叫賣或交給店家託售。由於這家人技巧到家,編織之物跟得上潮流,所以很受時人歡迎。這家人生活雖然清苦,但見其家人和樂融融眞羨煞鄰居。
出洞見天光,心情為之舒暢。此時若還脚力不錯,可以沿著後山蜿蜒小道,直走至另一叢林「慈雲寺」。此寺供奉慈雲太子,出家人不少。祂或許與圓通寺無關聯,但見有少數比丘尼有來往,聚談揭示佛道箴言,或許沒有慧根關係,她們的言論不容易瞭解。這條小徑平坦曲折,荒野開曠,人走其上山風為伴,也是一種另類的享受。特別是秋季的感受,風吹草偃,獵獵做響也是蠻壯觀的。
秋深季風起吹,圓通寺後山枝芒草花開遍地。初花淡紅耀眼,成熟變白,光色延綿直達天邊。季風來臨,肆意的吹拂,花浪滾滾,直將芒絮吹得四散飄颺。花絮帶著種子,飛到哪長在哪,藉著風媒輕鬆完成傳宗接代任務,由不得你不讚嘆造物者之巧妙安排。芒花的長莖也是窮家之生財物料之一,將它折下曬乾,輕輕敲去花絮,然後紮成掃把,掃除塌塌米上之灰塵垃圾最是趁手。童年時代缺少零用錢,經常受雇上山採芒花,故爾對它有著一種親切感覺。
烘爐地是土地公的座殿,位於圓通寺後方與觀音堂遙遙相對。山景秀色不輸前山,一條石階磴道直達山腰廟前廣場。腿力不夠者登山艱難,走走頓頓,未及一半已經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有人詢問耆老為何如此設計?眾老笑笑回答說:「這樣設計,或許就是要測試信徒之虔誠程度吧?」
這兒有一則傳奇故事,早年非常盛行於附近,因為無可稽考,已經被大家逐漸忘記了。現且將它重顯一次,就把它當作茶餘飯後之俏談吧。
話說;有位他地前來祈願之女信士,其父罹患胃癌命在旦夕。賢孝信女心焦麻亂,四處求神拜佛寄望奇蹟出現。這天,她來到烘爐地土地廟前祈禱神助。正當她全神貫注的祈助之時,天際突然傳來語聲說:「心誠意靈,百病消清。欲得神助,得須虔誠。」說完聲渺,她四處查看並無人影。她認為是神祇指示,但不知怎樣才算虔誠?
下得山頭見一老者白髮皤皤,仙風鶴骨道貌岸然。女信士認為他是土地公的化身,所以謙虛的向前請問何謂「虔誠」?老人笑答不知道,但他講了一些前人表達虔誠的方法。其中一法在神前來回百趟,邊走邊唸心經,這或許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女信士深信老人之言,決定明日凌晨再來祈助。翌日凌晨兩點,她趕早來到烘爐地登山道前,焚香禱告願意來回神前百趟求神助。說完開始邊走邊唸心經上下山百回。儘管她已走得心神俱疲,她仍咬緊牙關硬撐下去。日復一日,連連如此。風雨無阻,天天貫徹自己的堅心向土地公表達誠意。
就在這期間裏,女信士的爸爸在臺大醫院完成胃癌割除手術。或許真有神祐,手術之後的恢復狀況良好。回家休養半年後的追蹤複檢,狀況好得令主治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癌細胞完全清除並無擴散跡象,報告出來一家人歡天喜地,咸信這些都是土地公的神威庇祐。女信士爲感謝神恩,從此茹素終身虔誠向道。故事一傳十,十傳百,至今仍有許多善男信女深信不疑。
中和原是古地方,早年拓墾時期分中坑與漳和兩莊。斯時,此地是凱達格蘭平埔族的秀朗社居地。日據時代稱作海山郡中和庄,光復後區名中和鄉。轄署包括中永和、南勢角、秀朗與溪洲、以及員山等地,前後儘管地目分分合合,區塊卻是從無增減。
中和早期屬於農業區域,田連阡陌青蒼遠翠。居民淳樸敦親睦鄰,合作無間和樂融融。由於農家的勤耕善作,土地雖然狹小,但其農產品卻是大台北主要供應源區之一。中正橋早年稱作川端橋,日本人遺留的水泥橋,之後,爲交通之需而改建成新橋疏導流量。它是中和早年重要的聯外孔道,福和橋與華中橋興築完竣它才卸下重任。
民國六十七年春,個人在連城路一家電子工廠服務。當時宿舍在萬大路,每天通勤恰好是交通巔峰時間。來回費時且累人,所以才會有購屋定居之打算。先是由秘書代為物色,確定條件不錯而賣下現時住宅。歪打正著,這厝居所堅固耐用,歷經多次大規模地震皆安然渡過,風災水災也都沒有麻煩。那日有人在評估中和安居之處,員山路竟然入選。因此,每當有人在談員山路的環境很好,我不自覺的會告訴他們說:「我家就在那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