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有退隱、退讓、進退、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等諸
如此類的,太多了說不完。
在《老子》第八章『退』的解釋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同樣的
道理,我們也可以在,漢賈誼《新書‧道術》中看到:“功遂自卻謂之退。”
成功了卻不願守著高官的位子,反而隱居山林這種人,在目前的世界來說
可以說是稀有動物〈或是絕種動物〉,
最著名退的最漂亮例子是張良,張良體弱多病,出計獻策,不帶兵打仗,
所以劉邦打下天下後,論功行賞,張良並無任何戰功,然而劉邦說:「運籌於
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就是子房的功勞。」劉邦照賞,讓張良自行從齊
國領地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
張良不要。他瀟灑的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在留縣會合,這是
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用我的計策,很幸運的經常成功。我只要受封留縣就
心滿意足了,不敢承受三萬戶。」於是張良受封為留侯。這也是張良被稱為「
留侯」的原因。張良的價值觀異於常人。當一些人為受封而爭功不停,張良只
想退隱江湖。
他曾發表一段感性告白說:「我家世代為韓相,〈張良的祖父和父親擔任
過五任韓王的宰相。〉韓國滅亡後,我不惜傾家蕩產,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
下為此震動。如今憑藉三寸之舌為帝王之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已是平
民百姓最高的榮耀,我張良已經很滿足。我願拋棄人間諸事,追隨赤松子(古代
傳說中的仙人)去遨遊。」
於是張良閉門不出,斷食行氣,修練道術。
從積極面來說,張良選擇他所要的,而他嚮往的是神仙生活,和一些男兒志
在四方,以出將拜相為生涯規畫的情形不同。從消極面來說,劉邦是什麼人?殘
忍無情,對知識份子傲慢無比,當上皇帝後,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看看韓信、彭越、英布被殺的下場,想想蕭何以堂堂相國之
尊入獄所受的屈辱,有什麼比明哲保身更聰明的選擇?
張良了解「退後一步是向前」、「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不論積極或消極,
追求道術是他的志趣,明哲保身是他的選擇,二者並不相悖。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認為以張良的明辨達理,不可能不知道神仙是虛妾
的,說要求仙只是自保的藉口。同樣很懂得明哲保身的前中國總理周恩來也這樣
主張,他說:「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
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所在。因為在那樣的封建社會封建制度下,他明白,在功勳
和名位之間,為人臣於是難於長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
信被殺,蕭何被拘,只有張良把榮譽利祿拋於腦後作了神仙。」
以上說法不盡周全,有在宗教議題上先入為主之嫌,認定張良所信奉的道家
那一套是荒謬的,以張良之聰明不可能沈迷、篤信。我們不能以後見之明,知道
神仙方術之不可能,來反證西漢初年的張良也不會相信這一套,進而認定張良一
切都是在演戲,假裝修行練氣來逃避可能的災難。
有智謀,有智慧,這是張良。這麼一位深通黃老之術的智謀家和智慧人物,
為什麼不能像婦人之貌,而非得像一般人一樣雄才大略、不可一世的模樣?
他在劉邦成功後向他要了一塊“留”的小地,並對劉邦說:『我要去隨神仙
去環遊四海。』讓人覺得他很沒志氣,開玩笑,一個國家才剛開始而已,正要飛
黃騰達,他卻選擇拋下高官厚祿,去守著一塊小地。後來果然劉邦大殺功臣之時
,只有張良逃過了,就是因為他不願在貪留名利上,所以他選擇了以神仙之說而
退的說法。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可以給我們後面的人有個借鏡。
又或者如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他就打算跟西施一起去游太湖划船了,
因為他看出幫勾踐做事只可以一起經歷苦難,不可幫他共治天下,後來他勸文種
也一起離開越王勾踐身邊時,文種拒絕了范蠡的好意,反而說:「你不要想的太
多,大王還不致於如此絕情。他只不過是想稱霸而已。」
范蠡從柳廄牽出一匹馬,連夜兼程而去,臨走,留給文種一封推心置腹的信
: 「
文種大夫:
多年相交,知已知彼。知遇之恩,終生難報。汝善圖始,蠡能慮終。吾聞天
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哀,泰極否來。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人無遠慮,
必有近優。智者千慮,尚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蠡雖不才,尚知進退之
機。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將烹。子胥托夢所言,吳王夫差臨終
所講,汝不會忘記吧?越王為人,長勁、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
可共歡樂,可與履危赴湯,不可與居安共福。這一點蠡已看處一清二楚。望你見
信,火速隱匿;否則,勾踐將加害於子。計倪比蠡先行一步,望汝三思,切切此
言。恕蠢不辭而別。
情同手足
范蠡頓首
文種見信,仍然不信范蠡所言。他沒想到勾踐會如此忘恩負義,也沒有想到
身居高位的勾踐對其下臣的手段會如此狠毒。文種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忘記
了歷史上功高蓋主的歷史教訓,為王為帝為皇者,最忌諱大臣的功勞超過他,最
擔心大臣威望在他之上。因為這種大臣篡權越位,殺君為王的可能性最大,也就
是說對王位的威脅最為嚴重。這是歷代帝王最敏感、最提心吊膽的事情。范蠡勸
都說到這種程度,文種仍執迷不悟,其可悲,他愚忠到家了。也許是命運的安排
,文種就應該這樣終其一生。
范蠡走後,勾踐很快知道了,徒然變色,召大夫文種問曰:「范蠡還能追回
來麼?」種答曰:「不及也。」越王曰:「為什麼?」種答:「蠡去之時,陰畫
六陽,神莫能制他。玄武天空,成行無忌,孰敢止之?度無關,涉天梁,看都看
不見,還怎麼能追得上!」
勾踐無奈,乃命文種為相國,使良工依范蠡之形鑄金像,置於王座之側,以
示對范蠡的思念。
然而,范蠡隱匿的消息,在朝廷傳開,計倪失蹤也很快為群臣知悉,曳庸、
扶同、皋如亦日益疏遠勾踐,不親於朝,越女、孫武、馮大光、陳龍、陳虎、楊
來金、楊來銅、徐喜鳳等都紛紛離朝而去。
文種見為越立功之臣紛紛離去,內憂染疾而不朝。
有人乘機讒於越王曰:「文種棄宰相之位而令君王霸於諸矣,如今官不加增
,位不益封,乃懷怨望之心,憤發於內,色變於外,故不朝耳。」
勾踐憂文種有不軌之圖。
隔不多久,越王召相國文種問曰:「吾聞知人難,自知更難。相國,你說你
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嗚呼哀哉!大王何出此言耶?大王知臣勇,不必知臣仁也;知臣忠,未必
知臣信也。臣誠屢屢以報聲色、滅淫樂、絕奇說怪論,盡言納忠的犯大王。此乃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也。臣非敢惜命不言,昔子胥於吳遭夫差之誅
,曾謂臣曰:狡兔死,良大烹,敵國滅,謀臣亡。夫差臨終,亦講此言,范蠡臨
別,亦有斯言。大王所問,犯玉門之第八,臣見王志也。」
勾踐默然不語。
文種回到家,吃飯的時候,他的碗端的不是飯,而是糞便,其妻大驚失色,
以為他神經錯亂了,問道:「官人乃一國之相,奉祿不少啊,為什麼不盛飯吃,
而端一碗糞便呢?官人已至相國之位,難道不滿足,有更大的野心嗎?否則,為
何如此神志恍惚?」
文種實話告訴妻子:「悲哉!子不知也。吾王脫離苦難,已雪恥於吳。我們
千里迢迢,從楚之越,盡八術之謀,對越王不為不忠吧?然而,越王不知情,不
報恩,反而對我說:「知心易,自知難。吾答之,越王無他語。這說明越王已懷
疑我圖謀不軌,大難臨頭了。我再走出這個家門,就不一定能再走進這個家了。
現在恐怕是生離死別。」
妻子問道:「何以知之?」
文種曰:「吾見王時,正犯玉門之第八也。食克其日,上賊於下,是為亂魂
,心害忠良。今日克其辰,上賊下止。吾命在須臾之間耳!」
越王復召文種而言曰:「子有陰謀兵法傾敵取國八術之策,今用其四已破強
吳,其四尚在子所願幸,以余術為孤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
果不出文種所料。文種仰天長歎道:「嗟呼!吾聞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
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惡。」
越王選賜屬鏤之劍,種得劍而歎曰:「南陽宰而為越王之擒」,自笑曰:「
後百世之忠臣必以吾為喻矣。」遂伏劍而死。此屬鏤之劍,昔為子胥夫差自刎之
劍,今為文種自刎之劍。 貪圖功利而死,不願放手,此又一例。
古今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功成名遂身退,又是有多少人沒辦法做到這一
點,而把自己搞到身敗名裂,或者自己的命沒了這才後悔。不願『退』的人,可
以將他們分倆種人。
第一種人:放不開那高官厚祿,所以他不願退。
第二種人:他常常在想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相報。這種人雖然可以留
名青史,但是後來還不是都去見佛祖了。
『退』的意思有很多,所以我不一一列舉。但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例子是在「
商道」這小說中,可以了解到三種『退』的涵義。
如果有看過「商道」這本小說或電視劇的人,對洪得柱這個人一定不會感到
陌生,就在他看到林尚沃等人又振興了灣商〈朝鮮王朝時代後期與中國作生意的
義州大商人〉時,他發覺自己該退位了。當天夜裡,洪得柱跟林尚沃說:「真正
的生意人知道何時該退場,我的商運就只到這裡,從今以後就憑你的信念帶領灣
商吧!」
在後來松商商人〈開城商人〉朴周命看到整個商團內部混亂時,就知道自己
也該退了。因為整個商團內部整個已經腐敗了,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內部的毒
瘤,所以才會在臨死前將大房的位子傳給了他的女兒,這是第二個例子。
第三個例子是,當皇帝封他為五品官時,大臣都認為不可,但就在命令還沒
下來的時,辭官的是林尚沃本人,他拿著一個昔日高僧送的杯子,對眾人說:「
人的慾望是永無止盡的,現在我想用這個杯子除去我對權勢的慾望,如果不能有
所警戒的話,說不定成為商人後的一切東西都會失去。杯子裡的水一滿就會溢出
來,人心的慾望何嘗不是如此,現在是我該放開權勢的時候了.......。
」
能夠做到像他一樣的人有多少?該退就退,毫不留戀,放開一切不屬於自己
的東西。現在的人有了一,就想要有二,有了二,就想要有三、有四,到最後把
自己搞到身敗名裂他們才後悔,就像日本的八百半百貨公司不斷的擴充市場,最
後只能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宣布破產。
這三種的『退』法,使我們可以知道,『退』不一定真的要退走。換個角度
,再想一下,適當的時機決定『放手』是不是也是退的一種?
『退』有退隱、退讓、進退、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等諸
如此類的,太多了說不完。
在《老子》第八章『退』的解釋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同樣的
道理,我們也可以在,漢賈誼《新書‧道術》中看到:“功遂自卻謂之退。”
成功了卻不願守著高官的位子,反而隱居山林這種人,在目前的世界來說
可以說是稀有動物〈或是絕種動物〉,
最著名退的最漂亮例子是張良,張良體弱多病,出計獻策,不帶兵打仗,
所以劉邦打下天下後,論功行賞,張良並無任何戰功,然而劉邦說:「運籌於
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就是子房的功勞。」劉邦照賞,讓張良自行從齊
國領地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
張良不要。他瀟灑的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在留縣會合,這是
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用我的計策,很幸運的經常成功。我只要受封留縣就
心滿意足了,不敢承受三萬戶。」於是張良受封為留侯。這也是張良被稱為「
留侯」的原因。張良的價值觀異於常人。當一些人為受封而爭功不停,張良只
想退隱江湖。
他曾發表一段感性告白說:「我家世代為韓相,〈張良的祖父和父親擔任
過五任韓王的宰相。〉韓國滅亡後,我不惜傾家蕩產,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
下為此震動。如今憑藉三寸之舌為帝王之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已是平
民百姓最高的榮耀,我張良已經很滿足。我願拋棄人間諸事,追隨赤松子(古代
傳說中的仙人)去遨遊。」
於是張良閉門不出,斷食行氣,修練道術。
從積極面來說,張良選擇他所要的,而他嚮往的是神仙生活,和一些男兒志
在四方,以出將拜相為生涯規畫的情形不同。從消極面來說,劉邦是什麼人?殘
忍無情,對知識份子傲慢無比,當上皇帝後,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看看韓信、彭越、英布被殺的下場,想想蕭何以堂堂相國之
尊入獄所受的屈辱,有什麼比明哲保身更聰明的選擇?
張良了解「退後一步是向前」、「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不論積極或消極,
追求道術是他的志趣,明哲保身是他的選擇,二者並不相悖。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認為以張良的明辨達理,不可能不知道神仙是虛妾
的,說要求仙只是自保的藉口。同樣很懂得明哲保身的前中國總理周恩來也這樣
主張,他說:「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
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所在。因為在那樣的封建社會封建制度下,他明白,在功勳
和名位之間,為人臣於是難於長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
信被殺,蕭何被拘,只有張良把榮譽利祿拋於腦後作了神仙。」
以上說法不盡周全,有在宗教議題上先入為主之嫌,認定張良所信奉的道家
那一套是荒謬的,以張良之聰明不可能沈迷、篤信。我們不能以後見之明,知道
神仙方術之不可能,來反證西漢初年的張良也不會相信這一套,進而認定張良一
切都是在演戲,假裝修行練氣來逃避可能的災難。
有智謀,有智慧,這是張良。這麼一位深通黃老之術的智謀家和智慧人物,
為什麼不能像婦人之貌,而非得像一般人一樣雄才大略、不可一世的模樣?
他在劉邦成功後向他要了一塊“留”的小地,並對劉邦說:『我要去隨神仙
去環遊四海。』讓人覺得他很沒志氣,開玩笑,一個國家才剛開始而已,正要飛
黃騰達,他卻選擇拋下高官厚祿,去守著一塊小地。後來果然劉邦大殺功臣之時
,只有張良逃過了,就是因為他不願在貪留名利上,所以他選擇了以神仙之說而
退的說法。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可以給我們後面的人有個借鏡。
又或者如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他就打算跟西施一起去游太湖划船了,
因為他看出幫勾踐做事只可以一起經歷苦難,不可幫他共治天下,後來他勸文種
也一起離開越王勾踐身邊時,文種拒絕了范蠡的好意,反而說:「你不要想的太
多,大王還不致於如此絕情。他只不過是想稱霸而已。」
范蠡從柳廄牽出一匹馬,連夜兼程而去,臨走,留給文種一封推心置腹的信
: 「
文種大夫:
多年相交,知已知彼。知遇之恩,終生難報。汝善圖始,蠡能慮終。吾聞天
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哀,泰極否來。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人無遠慮,
必有近優。智者千慮,尚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蠡雖不才,尚知進退之
機。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將烹。子胥托夢所言,吳王夫差臨終
所講,汝不會忘記吧?越王為人,長勁、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
可共歡樂,可與履危赴湯,不可與居安共福。這一點蠡已看處一清二楚。望你見
信,火速隱匿;否則,勾踐將加害於子。計倪比蠡先行一步,望汝三思,切切此
言。恕蠢不辭而別。
情同手足
范蠡頓首
文種見信,仍然不信范蠡所言。他沒想到勾踐會如此忘恩負義,也沒有想到
身居高位的勾踐對其下臣的手段會如此狠毒。文種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忘記
了歷史上功高蓋主的歷史教訓,為王為帝為皇者,最忌諱大臣的功勞超過他,最
擔心大臣威望在他之上。因為這種大臣篡權越位,殺君為王的可能性最大,也就
是說對王位的威脅最為嚴重。這是歷代帝王最敏感、最提心吊膽的事情。范蠡勸
都說到這種程度,文種仍執迷不悟,其可悲,他愚忠到家了。也許是命運的安排
,文種就應該這樣終其一生。
范蠡走後,勾踐很快知道了,徒然變色,召大夫文種問曰:「范蠡還能追回
來麼?」種答曰:「不及也。」越王曰:「為什麼?」種答:「蠡去之時,陰畫
六陽,神莫能制他。玄武天空,成行無忌,孰敢止之?度無關,涉天梁,看都看
不見,還怎麼能追得上!」
勾踐無奈,乃命文種為相國,使良工依范蠡之形鑄金像,置於王座之側,以
示對范蠡的思念。
然而,范蠡隱匿的消息,在朝廷傳開,計倪失蹤也很快為群臣知悉,曳庸、
扶同、皋如亦日益疏遠勾踐,不親於朝,越女、孫武、馮大光、陳龍、陳虎、楊
來金、楊來銅、徐喜鳳等都紛紛離朝而去。
文種見為越立功之臣紛紛離去,內憂染疾而不朝。
有人乘機讒於越王曰:「文種棄宰相之位而令君王霸於諸矣,如今官不加增
,位不益封,乃懷怨望之心,憤發於內,色變於外,故不朝耳。」
勾踐憂文種有不軌之圖。
隔不多久,越王召相國文種問曰:「吾聞知人難,自知更難。相國,你說你
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嗚呼哀哉!大王何出此言耶?大王知臣勇,不必知臣仁也;知臣忠,未必
知臣信也。臣誠屢屢以報聲色、滅淫樂、絕奇說怪論,盡言納忠的犯大王。此乃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也。臣非敢惜命不言,昔子胥於吳遭夫差之誅
,曾謂臣曰:狡兔死,良大烹,敵國滅,謀臣亡。夫差臨終,亦講此言,范蠡臨
別,亦有斯言。大王所問,犯玉門之第八,臣見王志也。」
勾踐默然不語。
文種回到家,吃飯的時候,他的碗端的不是飯,而是糞便,其妻大驚失色,
以為他神經錯亂了,問道:「官人乃一國之相,奉祿不少啊,為什麼不盛飯吃,
而端一碗糞便呢?官人已至相國之位,難道不滿足,有更大的野心嗎?否則,為
何如此神志恍惚?」
文種實話告訴妻子:「悲哉!子不知也。吾王脫離苦難,已雪恥於吳。我們
千里迢迢,從楚之越,盡八術之謀,對越王不為不忠吧?然而,越王不知情,不
報恩,反而對我說:「知心易,自知難。吾答之,越王無他語。這說明越王已懷
疑我圖謀不軌,大難臨頭了。我再走出這個家門,就不一定能再走進這個家了。
現在恐怕是生離死別。」
妻子問道:「何以知之?」
文種曰:「吾見王時,正犯玉門之第八也。食克其日,上賊於下,是為亂魂
,心害忠良。今日克其辰,上賊下止。吾命在須臾之間耳!」
越王復召文種而言曰:「子有陰謀兵法傾敵取國八術之策,今用其四已破強
吳,其四尚在子所願幸,以余術為孤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
果不出文種所料。文種仰天長歎道:「嗟呼!吾聞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
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惡。」
越王選賜屬鏤之劍,種得劍而歎曰:「南陽宰而為越王之擒」,自笑曰:「
後百世之忠臣必以吾為喻矣。」遂伏劍而死。此屬鏤之劍,昔為子胥夫差自刎之
劍,今為文種自刎之劍。 貪圖功利而死,不願放手,此又一例。
古今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功成名遂身退,又是有多少人沒辦法做到這一
點,而把自己搞到身敗名裂,或者自己的命沒了這才後悔。不願『退』的人,可
以將他們分倆種人。
第一種人:放不開那高官厚祿,所以他不願退。
第二種人:他常常在想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相報。這種人雖然可以留
名青史,但是後來還不是都去見佛祖了。
『退』的意思有很多,所以我不一一列舉。但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例子是在「
商道」這小說中,可以了解到三種『退』的涵義。
如果有看過「商道」這本小說或電視劇的人,對洪得柱這個人一定不會感到
陌生,就在他看到林尚沃等人又振興了灣商〈朝鮮王朝時代後期與中國作生意的
義州大商人〉時,他發覺自己該退位了。當天夜裡,洪得柱跟林尚沃說:「真正
的生意人知道何時該退場,我的商運就只到這裡,從今以後就憑你的信念帶領灣
商吧!」
在後來松商商人〈開城商人〉朴周命看到整個商團內部混亂時,就知道自己
也該退了。因為整個商團內部整個已經腐敗了,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內部的毒
瘤,所以才會在臨死前將大房的位子傳給了他的女兒,這是第二個例子。
第三個例子是,當皇帝封他為五品官時,大臣都認為不可,但就在命令還沒
下來的時,辭官的是林尚沃本人,他拿著一個昔日高僧送的杯子,對眾人說:「
人的慾望是永無止盡的,現在我想用這個杯子除去我對權勢的慾望,如果不能有
所警戒的話,說不定成為商人後的一切東西都會失去。杯子裡的水一滿就會溢出
來,人心的慾望何嘗不是如此,現在是我該放開權勢的時候了.......。
」
能夠做到像他一樣的人有多少?該退就退,毫不留戀,放開一切不屬於自己
的東西。現在的人有了一,就想要有二,有了二,就想要有三、有四,到最後把
自己搞到身敗名裂他們才後悔,就像日本的八百半百貨公司不斷的擴充市場,最
後只能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宣布破產。
這三種的『退』法,使我們可以知道,『退』不一定真的要退走。換個角度
,再想一下,適當的時機決定『放手』是不是也是退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