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光 岩 下 憶 英 雄
王水寶 韓建忠
從廈門乘輪船橫渡五百米寬的鹭江,雖然只要5分鍾的時間就可到鼓浪嶼,但我還是嫌太慢了,因爲鼓浪嶼是傑出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根據地,嶼上有他當年的兵寨、水操台等遺迹,那久慕一睹的心情,實在是太激動了,當渡船一靠岸,我便擠過上岸的人群,急急忙忙地向日光岩奔去。
一路上,掩映於綠樹翠竹中的那一幢幢尖頂的教堂式摟房、西式別墅和那道旁紫色、黃色的野菊花……一一撲入我的眼簾,但我都無心觀賞,只是快步攀登,透過拱山,在迎面而來的巨石上,便看到了刻在巨石上的“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幾個大字,我略停頓了一會兒,便繼續拾級而上,穿過月洞門,來到了蓮花庵。傳說早晨的太陽光,最先就照射到蓮花庵,因此,蓮花庵又稱“日光岩寺”。從蓮花庵出來,繞過通幽曲徑,便是龍頭山寨寨門,寨門用石壘成,只能容一人進出,這便是當年鄭成功屯兵鼓浪的營寨寨門遺址。鄭成功(1624——1662年),福建南安人,清永曆皇帝封他爲延平王,故又稱鄭延平,是明清之際收複台灣的名將。1644年,崇祯皇帝自殺後,明朝滅亡,當時台灣已淪爲菏蘭的殖民地,鄭成功面對祖國山河破碎、台灣同胞過著亡國奴生涯的慘狀,感到十分痛心,便毅然投筆從戎,1646年底到1647年初,鄭成功帶兵登上了鼓浪嶼。寨門的巨石上,刻有蔡廷锴將軍1933年寫的一首七絕:“心有只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當年故壘依然在,日光岩下憶英雄。”懷著對民族英雄無比的敬意,我在營寨寨門遺址前伫立良久,默默地讀著詩句,緬懷鄭成功驅荷蘭、複國土的偉大壯舉。
我側身穿過寨門,又繼續拾級而上,擡眼望去,又見一塊巨石昂然屹立,氣勢淩厲,極爲壯觀,上镌《閩海雄風》四個大字,筆力蒼勁雄渾,氣派非凡,右上方還刻有《鄭延平水操台故址》一行楷書, 這就是當年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地方。我無限深情地仰望著這象征民族不屈氣慨的脊梁,眼前仿佛出現了當年鄭成功披甲揮戈,操練水師那威風凜凜的英雄形象。
從水操台上下來,我迎著襲人的、帶著腥澀味的海風,快步登上了“百米高台”——日光岩。日光岩與廈門的虎頭山遙遙對望,海拔92.7米,是鼓浪嶼的至高點。我站在高台上,任天風拂面,感到一陣惬意。這時,鹭江的秋濤咆哮起來了,“嘩——嘩——”,潮水拍打著海岸,卷起千堆雪,蓦地,這陣陣濤聲,化作了雄渾深沈的男中音,在我耳旁回響:
“開辟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複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這是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軍,收複台灣後,揮筆寫下的《複台》詩。1624年,台灣置於荷蘭殖民者的鐵蹄之下,爲使台灣回歸祖國,金瓯無缺,鄭成功和其父鄭芝龍,作了10年的準備,於1661年春,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封大將軍的名義,親率戰船300余艘、將士25000余人,從金門的料羅灣出發,直抵台灣西海岸。鄭成功在進軍過程中,向荷蘭殖民者多次嚴正指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鄭成功與台灣人民一道,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終於1662年2月攻占了荷蘭總督府所在地赤嵌城,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收複了被荷蘭殖民者盤踞長達38年之久的台灣寶島,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爲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扶欄遠眺,望著那洶湧澎湃的潮水,不由心潮翻滾,台灣回歸祖國的曆史潮流,正如這奔騰向前、勢不可擋的海潮,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爲早日結束台灣與大陸長期分離的局面,兩岸人民應共同攜手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以告慰鄭成功在天之靈。
王水寶 韓建忠
從廈門乘輪船橫渡五百米寬的鹭江,雖然只要5分鍾的時間就可到鼓浪嶼,但我還是嫌太慢了,因爲鼓浪嶼是傑出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根據地,嶼上有他當年的兵寨、水操台等遺迹,那久慕一睹的心情,實在是太激動了,當渡船一靠岸,我便擠過上岸的人群,急急忙忙地向日光岩奔去。
一路上,掩映於綠樹翠竹中的那一幢幢尖頂的教堂式摟房、西式別墅和那道旁紫色、黃色的野菊花……一一撲入我的眼簾,但我都無心觀賞,只是快步攀登,透過拱山,在迎面而來的巨石上,便看到了刻在巨石上的“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幾個大字,我略停頓了一會兒,便繼續拾級而上,穿過月洞門,來到了蓮花庵。傳說早晨的太陽光,最先就照射到蓮花庵,因此,蓮花庵又稱“日光岩寺”。從蓮花庵出來,繞過通幽曲徑,便是龍頭山寨寨門,寨門用石壘成,只能容一人進出,這便是當年鄭成功屯兵鼓浪的營寨寨門遺址。鄭成功(1624——1662年),福建南安人,清永曆皇帝封他爲延平王,故又稱鄭延平,是明清之際收複台灣的名將。1644年,崇祯皇帝自殺後,明朝滅亡,當時台灣已淪爲菏蘭的殖民地,鄭成功面對祖國山河破碎、台灣同胞過著亡國奴生涯的慘狀,感到十分痛心,便毅然投筆從戎,1646年底到1647年初,鄭成功帶兵登上了鼓浪嶼。寨門的巨石上,刻有蔡廷锴將軍1933年寫的一首七絕:“心有只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當年故壘依然在,日光岩下憶英雄。”懷著對民族英雄無比的敬意,我在營寨寨門遺址前伫立良久,默默地讀著詩句,緬懷鄭成功驅荷蘭、複國土的偉大壯舉。
我側身穿過寨門,又繼續拾級而上,擡眼望去,又見一塊巨石昂然屹立,氣勢淩厲,極爲壯觀,上镌《閩海雄風》四個大字,筆力蒼勁雄渾,氣派非凡,右上方還刻有《鄭延平水操台故址》一行楷書, 這就是當年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地方。我無限深情地仰望著這象征民族不屈氣慨的脊梁,眼前仿佛出現了當年鄭成功披甲揮戈,操練水師那威風凜凜的英雄形象。
從水操台上下來,我迎著襲人的、帶著腥澀味的海風,快步登上了“百米高台”——日光岩。日光岩與廈門的虎頭山遙遙對望,海拔92.7米,是鼓浪嶼的至高點。我站在高台上,任天風拂面,感到一陣惬意。這時,鹭江的秋濤咆哮起來了,“嘩——嘩——”,潮水拍打著海岸,卷起千堆雪,蓦地,這陣陣濤聲,化作了雄渾深沈的男中音,在我耳旁回響:
“開辟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複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這是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軍,收複台灣後,揮筆寫下的《複台》詩。1624年,台灣置於荷蘭殖民者的鐵蹄之下,爲使台灣回歸祖國,金瓯無缺,鄭成功和其父鄭芝龍,作了10年的準備,於1661年春,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封大將軍的名義,親率戰船300余艘、將士25000余人,從金門的料羅灣出發,直抵台灣西海岸。鄭成功在進軍過程中,向荷蘭殖民者多次嚴正指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鄭成功與台灣人民一道,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終於1662年2月攻占了荷蘭總督府所在地赤嵌城,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收複了被荷蘭殖民者盤踞長達38年之久的台灣寶島,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爲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扶欄遠眺,望著那洶湧澎湃的潮水,不由心潮翻滾,台灣回歸祖國的曆史潮流,正如這奔騰向前、勢不可擋的海潮,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爲早日結束台灣與大陸長期分離的局面,兩岸人民應共同攜手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以告慰鄭成功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