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出現許多單親窮爸爸獨力扶養小孩的事件。在這新聞事件的背後,隱藏了多少令人鼻酸的親情,與現實殘酷的無奈。

從「單親父吊籠餵稚女」、「窮爸爸半夜攜女路邊討債3000」、「單親爸、過動兒吃住計程車」這三個社會事件,我們可以探討幾個問題。

一、台灣社會福利無法照顧真正需要幫助的個人、家庭。
在這三則個案的社會事件,當事人都是獨自撫養小孩,而缺乏穩定的經濟收入,卻是爆發事件的主因,當事人並非好吃懶做的父親,他們都渴望擁有一份穩定正當的工作,可是我們的社會局、各縣市的就業輔導站,無法媒合適切的職缺,一個以勞力賺錢階層的人,是很難透過這個管道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沒有一技之長,憑藉勞力工作的人,在外籍勞工大量引進下,工作機會被壓縮到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在不對等的台灣職、工環境,已經無法達到平衡的機制,當資方只願意聘僱低廉的外籍勞工時,那麼台灣的勞工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立足的位置?

勞工局美其名的職業訓練,為輔導就業的民眾,可是當生活都成了問題,儘管補助費用政府予以減免,可是試想當一個吃都吃不飽的人,怎麼有力氣去長時間的學習一個技能,「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個口號大家都懂,可是在教他釣魚的時候,請給他一些魚吃,否則還沒學會釣魚,他就餓死了。

二、貧困單親家庭,孩子教育與人格發展。
以教育心理學來說,孩子在每一個教育階段都有「黃金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對腦部發展有其關鍵性,錯過了黃金期,學習會比同年齡的孩子差距倍數拉大。若從發展心理學研究來談,零歲至六歲是兒童語言、人格、智力、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階段,更是腦部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這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細心照顧,才可以使孩子能與外在環境互動學習。

在這事件中的小孩,有發展遲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語文障礙現象產生,雖說這樣的學習缺陷,與家庭環境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卻有必然一定程度的影響。單親家庭的小孩,被迫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成熟,在缺乏單親環境可能衍生孩子的不安全感與疏離感,所影響的層面甚遽。

三、社會局介入安置與親情被迫分開之間的衝突。
社會局擁有專業的輔導教師、社工,可協助孩子的安置與輔導,並尋找適合的寄養家庭庇護養育,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比較健全的環境下成長,可以滿足孩子外在的需求與滿足,然而這樣的安置動作,雖然滿足孩子在生理上的不虞匱乏,殊不知在孩子心理上的空洞。

社會局以安置之名,行強奪之實。至親被迫分離,內心的煎熬非當事人所能理解,「吊籠父」淚眼婆娑的訴說:「好孤單!」在社會局剝奪親情的殘酷行為,與妥善照顧孩子生活之間,是否能有緩衝或更好的方式,因為無法割捨摯愛,豈能讓社會局理所當然的暴行而分開,這要回歸到開始的問題,穩定的經濟收入才是解套方法。

政府在一個政策的實施,所需要考量評估的層面,需要透過長時間精確的分析與各層面的考量,否則輕率的態度會讓台灣社會問題,如骨牌效應般整個都垮了。

------------------------------------------------------
今天看到接二連三的窮爸爸新聞,吊籠父透過新聞說:「好孤單!」在每週週末同住規定時間未到,就急著想把小孩接回來, 卻無功而返,讓人不禁眼眶泛淚,享受天倫之樂應該是理所當然,卻被限制在規定之外,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