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
詩場介紹:約莫在現今的寧夏省的靈武縣正南,黃河以北之地。唐時匠人張仁愿築起三座受降城,以防備外來突厥入侵。
雨夜飛行的詩中人生:
如果詩人一生中,能夠寫出讓讀者一見傾心的作品,那該是死而無憾。
如果讀者一生中,能夠讀出作者們一生想表達的情懷,那是千古之美。
這樣的一首詩,在我的高中才遇見,雖隱居唐詩三百首中千年,但我並沒愛戀過李益 。 是故,不曾逐詩而思人過,之於詩,之於人,我是醉心於李白,沉迷於孟浩然與王維。非詩質浩瀚,氣勢磅然之詩不讀。也不能磁取我的注視。
但某日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場景,將李益的這首詩寫在屏風上。以巨毫揮灑,不知是那毫揮的太俊,還是屏風太典美,總之,這首詩的詩味四放,竟渲染了我的心。渲染到了漫天飛沙的受降城裏,多日沉醉久久不能返回。
那樣的詩境是怎樣的呢?站在回樂峰前,身邊四周望眼所見的世界,都是黃沙遍野。沙層堆積像暴風雪過後般的深厚,那是受降城高高掛在黑天絨之外的皎月,發出的光茫,映照天地,是寒冷如冰霜般,莫不是這塞外的寒夜,早將天地凍寒了吧!而凍寒的,是不是長久軍旅的征人,那份遙望天際卻無法歸去的空望。是不是思念遙遠的家園,及牽掛一生的家眷,而讓思鄉磨折到再無所謂冷或寒了。戰場上的無情沙戮,職責的莫名困囚,國家的重擔和自我命運的隔分,終究是不能違逆的長路與征途,是一生,是一世。
就在天地沁涼如冰的此刻,就在冷冽的月光灑落在遠望無際涯的沙漠上,不知是何人啊,吹奏用蘆莖製成的蘆管,曲聲如夢似幻的將征人的思緒都帶回了自己的故園,彷彿回到生長的地方,那些童年的回憶啊,族人的情意啊,四季的光影變換,各種節慶熱鬧喧囂,彷彿就活生生在眼前重演著,啊!就這樣眼眶深處乾涸已久的熱淚,滾落下冰霜的,在那久無人撫觸的風化如橘皮的臉龐,也因鼻酸而濕潤溫紅,就連凍僵的四肢在厚重的兵甲之下,體內緩慢而流動鈍化的血液,也快速奔流了起來。
忘了生命也曾是繽紛而蒼翠,自己也曾是意氣風發且年少英挺,如今自身所捍衛的是那一段回憶處的更加的安然久遠,既使孤獨使我深陷在塞北征旅,這一夜的蘆笛聲,卻安慰了長久冰霜的征途啊。
《輝映之選》
河湟舊卒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石清還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 , 獨吹邊曲向殘陽。
張喬
詩場介紹:《黃河和湟水》
大約是位於現今甘肅和青海東部這一帶在唐朝被吐番佔領,時常發生戰事,剛好在湟水匯入黃河的地方。
這首詩與前面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在情境上是雷同的,都是描述軍人的際遇,但前者是所謂【身陷其中,進退維谷】,後者是【回首前程,一場大夢】,我彷佛看到詩中的少年,在青春年少剛開始時,就隨著十萬大軍遠征,對抗吐番入侵,中間的歲月都付出給了國家和部隊,等到戰事終結,十萬唐軍獻上自己的一生,也盡命於沙場,獨剩下我孑然一身,白髮蒼蒼,在太陽西下的昏黃裡,吹奏著自己長年吹奏的邊疆曲調,既使回到我日夜思念的家園,那逝去的年華裡,也並沒有什麼等我回去團聚的人,孤獨終老,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自己獨活於十萬大軍之外吧。
雨夜總像那征人一般的為此等的孤獨感同身受,人生的前段是一種旅程,中段後段又是一個個不同的寫照,可是,相較於征人的遠離家園,身不由己,那平凡如你我,又怎能不感謝自身的立命是如此順遂?說起來讀聖賢書當有所悟,古今中外,美麗文采,都讓雨夜獲益良多,增益豐沛情感,有詩文如此絕美傳世,是讀者的萬幸,能存活於天地中,遇得而拜讀,是萬幸中的萬幸啊,但是雨夜讀這兩首詩文,並不能贊同此等的人生,那是活活的將人該有的自由與尊嚴都變相的剝奪了,並非說如此這般激昂的一生為國為民是錯誤,但是也並不能說是因為這種理由一切就是理所當然,風有向,水有流,天地不接頭,萬物萬色各有其所,不應強加居留,也不該任意變動,既使拿國家民族的頂蓋作為藉口 ,也是剝奪。
是故人類該覺醒於新時代的脈動,放下仇恨和偏見,共同為保衛地球生態而奮戰,而不是為了私利而征戰,更不該以軍事強弱作為標榜,那是將別人的寶貴性命踩在腳下,身而為人,不能盡命於服務人群,愛命護生,已是失德,鼓吹戰爭仇恨,更是罪大惡極。
雨夜唾棄戰爭,以看清獨裁者的真面目為怒,深覺不論古今,將人民子弟送上戰場,是殘忍之至的暴行。而讓年輕生命斷送在遙遠邊境,荒涼一生,不僅不人道,且愚蠢到了極點。所以只要人類世界一日有戰事,有殺戮,談人類文明,談道德,都是虛偽。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
詩場介紹:約莫在現今的寧夏省的靈武縣正南,黃河以北之地。唐時匠人張仁愿築起三座受降城,以防備外來突厥入侵。
雨夜飛行的詩中人生:
如果詩人一生中,能夠寫出讓讀者一見傾心的作品,那該是死而無憾。
如果讀者一生中,能夠讀出作者們一生想表達的情懷,那是千古之美。
這樣的一首詩,在我的高中才遇見,雖隱居唐詩三百首中千年,但我並沒愛戀過李益 。 是故,不曾逐詩而思人過,之於詩,之於人,我是醉心於李白,沉迷於孟浩然與王維。非詩質浩瀚,氣勢磅然之詩不讀。也不能磁取我的注視。
但某日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場景,將李益的這首詩寫在屏風上。以巨毫揮灑,不知是那毫揮的太俊,還是屏風太典美,總之,這首詩的詩味四放,竟渲染了我的心。渲染到了漫天飛沙的受降城裏,多日沉醉久久不能返回。
那樣的詩境是怎樣的呢?站在回樂峰前,身邊四周望眼所見的世界,都是黃沙遍野。沙層堆積像暴風雪過後般的深厚,那是受降城高高掛在黑天絨之外的皎月,發出的光茫,映照天地,是寒冷如冰霜般,莫不是這塞外的寒夜,早將天地凍寒了吧!而凍寒的,是不是長久軍旅的征人,那份遙望天際卻無法歸去的空望。是不是思念遙遠的家園,及牽掛一生的家眷,而讓思鄉磨折到再無所謂冷或寒了。戰場上的無情沙戮,職責的莫名困囚,國家的重擔和自我命運的隔分,終究是不能違逆的長路與征途,是一生,是一世。
就在天地沁涼如冰的此刻,就在冷冽的月光灑落在遠望無際涯的沙漠上,不知是何人啊,吹奏用蘆莖製成的蘆管,曲聲如夢似幻的將征人的思緒都帶回了自己的故園,彷彿回到生長的地方,那些童年的回憶啊,族人的情意啊,四季的光影變換,各種節慶熱鬧喧囂,彷彿就活生生在眼前重演著,啊!就這樣眼眶深處乾涸已久的熱淚,滾落下冰霜的,在那久無人撫觸的風化如橘皮的臉龐,也因鼻酸而濕潤溫紅,就連凍僵的四肢在厚重的兵甲之下,體內緩慢而流動鈍化的血液,也快速奔流了起來。
忘了生命也曾是繽紛而蒼翠,自己也曾是意氣風發且年少英挺,如今自身所捍衛的是那一段回憶處的更加的安然久遠,既使孤獨使我深陷在塞北征旅,這一夜的蘆笛聲,卻安慰了長久冰霜的征途啊。
《輝映之選》
河湟舊卒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石清還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 , 獨吹邊曲向殘陽。
張喬
詩場介紹:《黃河和湟水》
大約是位於現今甘肅和青海東部這一帶在唐朝被吐番佔領,時常發生戰事,剛好在湟水匯入黃河的地方。
這首詩與前面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在情境上是雷同的,都是描述軍人的際遇,但前者是所謂【身陷其中,進退維谷】,後者是【回首前程,一場大夢】,我彷佛看到詩中的少年,在青春年少剛開始時,就隨著十萬大軍遠征,對抗吐番入侵,中間的歲月都付出給了國家和部隊,等到戰事終結,十萬唐軍獻上自己的一生,也盡命於沙場,獨剩下我孑然一身,白髮蒼蒼,在太陽西下的昏黃裡,吹奏著自己長年吹奏的邊疆曲調,既使回到我日夜思念的家園,那逝去的年華裡,也並沒有什麼等我回去團聚的人,孤獨終老,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自己獨活於十萬大軍之外吧。
雨夜總像那征人一般的為此等的孤獨感同身受,人生的前段是一種旅程,中段後段又是一個個不同的寫照,可是,相較於征人的遠離家園,身不由己,那平凡如你我,又怎能不感謝自身的立命是如此順遂?說起來讀聖賢書當有所悟,古今中外,美麗文采,都讓雨夜獲益良多,增益豐沛情感,有詩文如此絕美傳世,是讀者的萬幸,能存活於天地中,遇得而拜讀,是萬幸中的萬幸啊,但是雨夜讀這兩首詩文,並不能贊同此等的人生,那是活活的將人該有的自由與尊嚴都變相的剝奪了,並非說如此這般激昂的一生為國為民是錯誤,但是也並不能說是因為這種理由一切就是理所當然,風有向,水有流,天地不接頭,萬物萬色各有其所,不應強加居留,也不該任意變動,既使拿國家民族的頂蓋作為藉口 ,也是剝奪。
是故人類該覺醒於新時代的脈動,放下仇恨和偏見,共同為保衛地球生態而奮戰,而不是為了私利而征戰,更不該以軍事強弱作為標榜,那是將別人的寶貴性命踩在腳下,身而為人,不能盡命於服務人群,愛命護生,已是失德,鼓吹戰爭仇恨,更是罪大惡極。
雨夜唾棄戰爭,以看清獨裁者的真面目為怒,深覺不論古今,將人民子弟送上戰場,是殘忍之至的暴行。而讓年輕生命斷送在遙遠邊境,荒涼一生,不僅不人道,且愚蠢到了極點。所以只要人類世界一日有戰事,有殺戮,談人類文明,談道德,都是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