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最後那些布,也全都賣掉了。
沉默地陷在沙發裡,一面啜著麥片粥一面假裝忙碌地翻閱報紙,父親就坐在我對面,他背對身後那襖熱撲向他背脊的氣流修剪指甲,低著頭剪,視線不和任何事物交會的樣子,就彷彿一個無比羞澀的國中男孩那樣。我們都刻意忽視那些來來去去吆喝著、流汗著的健壯身軀。無數陳年的塵沙攪動漂浮在空氣裡,我緊緊抓著馬克杯,深怕這股霉味會熏壞了我的味覺。
這些陌生男子是為了堆積在頂樓的布疋而來的,一個個扛著包裹在塑膠套裡的厚重布疋,臉色發紅地笑,他們閃爍得炫目的輝亮與我對面埋頭剪指甲的父親鮮明地隔閡成兩個世界。像幅荒謬的默劇,這對比安靜地在我眼前上演,安靜,卻幾乎占據全部感官所能接收到的週遭。如果還有剩下些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年沒用了的吊手啟用時,金屬絞盤忍不住發出的嘎嘎響聲。
夾雜著的,還有從廚房不知是故意還是無心所碰撞出的乒乓聲。
是母親炊粿前準備食材的聲音。每到年節,母親總要炊一大籠的粿,甜的鹹的,夾雜著少許台式蘿蔔糕滿滿一大籠蒸氣氤氳。白胖胖的粿緊緊挨擠著彼此,光用眼睛看就有豐足的幸福感。
粿是極為繁複費時的功夫菜,卻又偏偏是過年時缺少不了的配角之一,往往炊一籠粿,狹窄的廚房就到處攤放得都是湯湯水水,米汁啦餡料啦蘿蔔絲啦大骨湯啦冰糖醬油食醋啦,空間又緊迫又熱得讓人受不了,常常看到什麼不對勁就輕易地不耐煩起來。炊粿完全是考驗耐心的,從切剁豬肉、香菇、蝦米、紅蔥頭到略略醃漬材料之後下油鍋爆香,無一不需費心考慮水份多寡、時間長短甚至火候大小,這都是經驗,連調味料必須下多重蒸起粿來才有味,也全是純憑經驗拿捏。一到過年,除了打掃家中內外,最重要的就是炊粿。母親極為重視這半點馬虎不得的要事,總要花上好幾個鐘頭把手浸在盆子裡揉搓尚未完全拌勻的硬塊、拌炒食材、調餡料試味道,而後一匙匙地舀入模型裡捏樣子,再小心放入蒸籠,等密密蓋實的蒸籠發出『噗噗』的熟透聲。
甜粿與鹹粿,都放在同一個蒸籠裡等蒸氣蒸透它們厚實飽滿的身軀。母親的粿甜的包的是豆沙,鹹的是肉燥,外表看起來長得一模一樣,只有母親才能分辨出哪個甜哪個鹹。吃甜粿時只要稍微咬一口,熱氣就隨黏實彈牙的裹糕和豆沙餡瀰漫開來,甜甜地撲了一臉,口中也淨是軟糯的好滋味。我喜歡吃甜粿,弄得脣齒都沾滿了豆沙餡也甘願。
但母親的鹹粿就是一個勁兒地死鹹,醃過的肉燥再加上大量的調味料混著爆炒,咬下去只能感受到乾硬的肉丁在舌頭上暈成硬硬的鹹味,吃到後來鹹得幾乎成為苦了,咬一小口就要配上大量開水稀釋。簡直像是,鹽滷似地。我曾忍無可忍地向母親抗議過為何不放棄這麼難吃的餡料,改而代替以抹茶啦山藥啦等等更新穎的配方。但區區一個小孩子沒有權力反駁掌廚的決定,母親聽完我的抱怨之後依舊堅持鹹粿的正統地位,只因為鹹粿是失去味覺的阿嬤少數能吃出滋味的食品,所以必須固執地繼續做下去。
又是一股混雜著香氣的熱浪從廚房中湧出,我閉上眼睛,仔細地嗅聞這微甜的蒸氣味兒。一整籠粿家裡是吃不完的,母親在廚房忙得昏天暗地炊這麼一籠,大部分無非也落入了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的肚皮裡。
我極嗜吃甜粿,因此也最恨母親總要把甜粿鹹粿統統放一塊兒。整籠粿即使是剛炊好在桌上冒著熱氣的可愛模樣,我也會為了避免吃到死鹹的鹹粿而不至於偷吃。要吃,也得等到母親分配完哪一家多少份量哪一家又是多少之後,才能硬逼著母親從所剩下的粿中給我挑出甜的吃。不挑出甜粿的話,就要像父親那樣拿了就咬,甜的或是鹹的,都要咬下去才知道。
甜的或是鹹的,都要咬下去才知道。
數百疋布在我與父親的沉默中慢慢被搬出堆磊多年的頂樓,然後被抬到戶外等在太陽底下的廂型車上,準備裝滿了就全部載走。棉的、麻的、尼龍的、絞金線的一綑綑地被拋上車,厚實的重量狠狠地在車廂中撞出『咚』地一聲。每傳來『咚』地一聲,都彷若離別前夕控訴舊主的辜負般地撞在我與父親的心頭。
再怎麼絢爛的花色質料,套在髒兮兮的塑膠套裡也還是顯得沉重。我確實記得一些關於布疋的零碎片段,包括父親母親各執工作台一方,一邊將裁剪機往對方推出一邊談笑的情景;包括父親憑手指撫摸出的觸感辨別布料好壞,然後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時的認真態度......但這都並非最清晰的,最能從記憶的資料庫裡提取出的,常常是我偶然瞥見的,那眷戀地走上頂樓摩挲數百疋布料而後唯有嘆息一途的痀僂身影......那是一個老人才會有的嘆息,神似我在課本裡讀到的辛棄疾,因為知道終將辜負這些、捨棄這些,因而感發的無奈。
然而對於布疋本身,成長於這之中整整十七年的我僅有的認知,就是顏色,最純粹的顏色。父親口中再怎麼精美的織錦珍品,到了我面前,也只能懵懵懂懂地感受著,點著頭裝出很認真的樣子聽他驕傲地解說這些布料是如何如何難得,心裡卻奇怪這些看來平庸的絲織品怎能在他心中激起漣漪。
然後隨著傳統工業的沒落,無論賤如尼龍還是貴如絲綢,所有布疋都在變遷中硬如岩層般地磊著,蒙著一層掃也掃不開的塵埃。時間久了,再也沒人記得蜘蛛網底下的布料到底能在燈光下顯出多流美華麗的光澤。
父親自少就從織布、認布開始學起,直要學到打樣版、裁剪才算出師,二三十年間就虛耗在不同的針法織紋裡,但儘管能清楚說出菱形的、水紋的、羽織的各種不同織法到底有何差異,回到逐漸走下坡的現實以及處處透露夕陽霞光的時代裡,也還是只能拙劣地把自己紉絞成亂七八糟的一團。
人生就是這樣,甜的或是鹹的,都要咬下去才知道。
「咬了,就不能吐出來了!」極其粗魯地筷子猛然就敲上我的指節,母親若隱若現的臉孔浮在一片厚重的蒸氣後,眼神銳利地瞥了我一眼。我伸回欲從盤中拿下一塊粿的手,委屈地瞪著咬了才發現是鹹粿的殘粿看,眼眶一紅就要委屈得落下淚來。
見不得孫女難過,一旁的阿嬤伸出滿佈皺摺的手,顫巍巍地將我面前吃剩的鹹粿塞入嘴裡,咂咂地嚼著。眼見婆婆邊點著頭稱讚鹹粿才是真滋味邊把甜粿遞給女兒,母親對我缺乏教養的任性儘管再怎麼不滿,也只能默不吭聲。
父親也是的。「炊粿如做人。」父親總這麼說,他指的是炊粿的繁複細膩就像人必須慢慢在世事中磨蝕得圓滑柔軟、焠鍊出最甜美的精華,才能算是真正地完成人生,完成這道酸甜苦辣皆有之的菜餚。然而父親嘴上雖是這樣說,剝開一顆粿看到豆沙餡就往我盤裡放,鹹的才自個兒吃。仔細想起來,粿我只挑甜的吃,是否因為我始終過分天真地以為人生只會有圓滿的一面?過分天真甜蜜地,沾了滿嘴豆沙看著父親逐漸花白的兩鬢笑開。
拒絕吃鹹粿,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情了。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發覺即使是最單純的甜,也會有甜得膩嘴的黏,更何況真實人生哪能如我吃粿只挑揀甜的吃的諸般如意呢?
那麼偶爾也會搖頭歎息,不懂為什麼總要到了最末,才能夠恍然明白當初一絲不苟的堅持其實也都無謂得可笑,回到人生,其實處處都存在著必須的妥協。阿嬤認為鹹粿才是真正的味道,越鹹,越好;我卻以為必定要吃甜粿,應了那句『吃甜甜,好過年』才是炊粿真正的意義。甜的,鹹的其實都好,但都要咬下去才能知道。我曾有寧死也不肯吃鹹粿的激烈抗議,覺得直接吃粗鹽味道也好過吃鹹粿,但多年之後無意間吃到了類似糖精一類的代糖也不得不甜得滿口苦澀,捉著喉嚨直想乾嘔。可人生就是這樣的,總有甜、也有鹹,摻雜著放了一大籠,要等到真正咬在嘴裡才能辨別,有甜有鹹的人生才真正是有滋味。
「砰!」最後一疋布被粗暴地扔上廂型車,不知是這群人之中的誰蓋上了車蓋,就對其他夥伴吆暍著該離開了。我折起最後一頁報紙,今天的新聞和昨天、前天甚至大前天都一樣地呈現著這無比荒謬滑稽的時代,再也沒什麼好看的,然後拿起湯匙粗魯地刮著黏在杯壁上的麥片,突然之間,父親欲說還休地抬起頭來,眼睛裡依稀閃著朦朧的淚光,痴痴地目送門外的廂型車轉入比視線更曲折的街道裡。
可是父親,甜的、鹹的都好,這是個一咬下去才能知道的人生,沒有退路沒有選擇的人生。
不知是出自對這無可改變的現實所湧上心頭的洩憤還是無奈,總之手上力道大得出奇,我粗魯地刮著麥片,幾乎連瓷杯上的花紋也要刮下來了。而父親似乎是終於聽到我不安分地製造出的刺耳聲,忽忽回過神來,然後像每個洗褪所有哀傷之後應有的慈父模樣那般地喚了我,卻道天涼好個秋地問他氣忿忿的女兒道:「今年的粿想吃甜的,還是鹹的?」
沉默地陷在沙發裡,一面啜著麥片粥一面假裝忙碌地翻閱報紙,父親就坐在我對面,他背對身後那襖熱撲向他背脊的氣流修剪指甲,低著頭剪,視線不和任何事物交會的樣子,就彷彿一個無比羞澀的國中男孩那樣。我們都刻意忽視那些來來去去吆喝著、流汗著的健壯身軀。無數陳年的塵沙攪動漂浮在空氣裡,我緊緊抓著馬克杯,深怕這股霉味會熏壞了我的味覺。
這些陌生男子是為了堆積在頂樓的布疋而來的,一個個扛著包裹在塑膠套裡的厚重布疋,臉色發紅地笑,他們閃爍得炫目的輝亮與我對面埋頭剪指甲的父親鮮明地隔閡成兩個世界。像幅荒謬的默劇,這對比安靜地在我眼前上演,安靜,卻幾乎占據全部感官所能接收到的週遭。如果還有剩下些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年沒用了的吊手啟用時,金屬絞盤忍不住發出的嘎嘎響聲。
夾雜著的,還有從廚房不知是故意還是無心所碰撞出的乒乓聲。
是母親炊粿前準備食材的聲音。每到年節,母親總要炊一大籠的粿,甜的鹹的,夾雜著少許台式蘿蔔糕滿滿一大籠蒸氣氤氳。白胖胖的粿緊緊挨擠著彼此,光用眼睛看就有豐足的幸福感。
粿是極為繁複費時的功夫菜,卻又偏偏是過年時缺少不了的配角之一,往往炊一籠粿,狹窄的廚房就到處攤放得都是湯湯水水,米汁啦餡料啦蘿蔔絲啦大骨湯啦冰糖醬油食醋啦,空間又緊迫又熱得讓人受不了,常常看到什麼不對勁就輕易地不耐煩起來。炊粿完全是考驗耐心的,從切剁豬肉、香菇、蝦米、紅蔥頭到略略醃漬材料之後下油鍋爆香,無一不需費心考慮水份多寡、時間長短甚至火候大小,這都是經驗,連調味料必須下多重蒸起粿來才有味,也全是純憑經驗拿捏。一到過年,除了打掃家中內外,最重要的就是炊粿。母親極為重視這半點馬虎不得的要事,總要花上好幾個鐘頭把手浸在盆子裡揉搓尚未完全拌勻的硬塊、拌炒食材、調餡料試味道,而後一匙匙地舀入模型裡捏樣子,再小心放入蒸籠,等密密蓋實的蒸籠發出『噗噗』的熟透聲。
甜粿與鹹粿,都放在同一個蒸籠裡等蒸氣蒸透它們厚實飽滿的身軀。母親的粿甜的包的是豆沙,鹹的是肉燥,外表看起來長得一模一樣,只有母親才能分辨出哪個甜哪個鹹。吃甜粿時只要稍微咬一口,熱氣就隨黏實彈牙的裹糕和豆沙餡瀰漫開來,甜甜地撲了一臉,口中也淨是軟糯的好滋味。我喜歡吃甜粿,弄得脣齒都沾滿了豆沙餡也甘願。
但母親的鹹粿就是一個勁兒地死鹹,醃過的肉燥再加上大量的調味料混著爆炒,咬下去只能感受到乾硬的肉丁在舌頭上暈成硬硬的鹹味,吃到後來鹹得幾乎成為苦了,咬一小口就要配上大量開水稀釋。簡直像是,鹽滷似地。我曾忍無可忍地向母親抗議過為何不放棄這麼難吃的餡料,改而代替以抹茶啦山藥啦等等更新穎的配方。但區區一個小孩子沒有權力反駁掌廚的決定,母親聽完我的抱怨之後依舊堅持鹹粿的正統地位,只因為鹹粿是失去味覺的阿嬤少數能吃出滋味的食品,所以必須固執地繼續做下去。
又是一股混雜著香氣的熱浪從廚房中湧出,我閉上眼睛,仔細地嗅聞這微甜的蒸氣味兒。一整籠粿家裡是吃不完的,母親在廚房忙得昏天暗地炊這麼一籠,大部分無非也落入了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的肚皮裡。
我極嗜吃甜粿,因此也最恨母親總要把甜粿鹹粿統統放一塊兒。整籠粿即使是剛炊好在桌上冒著熱氣的可愛模樣,我也會為了避免吃到死鹹的鹹粿而不至於偷吃。要吃,也得等到母親分配完哪一家多少份量哪一家又是多少之後,才能硬逼著母親從所剩下的粿中給我挑出甜的吃。不挑出甜粿的話,就要像父親那樣拿了就咬,甜的或是鹹的,都要咬下去才知道。
甜的或是鹹的,都要咬下去才知道。
數百疋布在我與父親的沉默中慢慢被搬出堆磊多年的頂樓,然後被抬到戶外等在太陽底下的廂型車上,準備裝滿了就全部載走。棉的、麻的、尼龍的、絞金線的一綑綑地被拋上車,厚實的重量狠狠地在車廂中撞出『咚』地一聲。每傳來『咚』地一聲,都彷若離別前夕控訴舊主的辜負般地撞在我與父親的心頭。
再怎麼絢爛的花色質料,套在髒兮兮的塑膠套裡也還是顯得沉重。我確實記得一些關於布疋的零碎片段,包括父親母親各執工作台一方,一邊將裁剪機往對方推出一邊談笑的情景;包括父親憑手指撫摸出的觸感辨別布料好壞,然後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時的認真態度......但這都並非最清晰的,最能從記憶的資料庫裡提取出的,常常是我偶然瞥見的,那眷戀地走上頂樓摩挲數百疋布料而後唯有嘆息一途的痀僂身影......那是一個老人才會有的嘆息,神似我在課本裡讀到的辛棄疾,因為知道終將辜負這些、捨棄這些,因而感發的無奈。
然而對於布疋本身,成長於這之中整整十七年的我僅有的認知,就是顏色,最純粹的顏色。父親口中再怎麼精美的織錦珍品,到了我面前,也只能懵懵懂懂地感受著,點著頭裝出很認真的樣子聽他驕傲地解說這些布料是如何如何難得,心裡卻奇怪這些看來平庸的絲織品怎能在他心中激起漣漪。
然後隨著傳統工業的沒落,無論賤如尼龍還是貴如絲綢,所有布疋都在變遷中硬如岩層般地磊著,蒙著一層掃也掃不開的塵埃。時間久了,再也沒人記得蜘蛛網底下的布料到底能在燈光下顯出多流美華麗的光澤。
父親自少就從織布、認布開始學起,直要學到打樣版、裁剪才算出師,二三十年間就虛耗在不同的針法織紋裡,但儘管能清楚說出菱形的、水紋的、羽織的各種不同織法到底有何差異,回到逐漸走下坡的現實以及處處透露夕陽霞光的時代裡,也還是只能拙劣地把自己紉絞成亂七八糟的一團。
人生就是這樣,甜的或是鹹的,都要咬下去才知道。
「咬了,就不能吐出來了!」極其粗魯地筷子猛然就敲上我的指節,母親若隱若現的臉孔浮在一片厚重的蒸氣後,眼神銳利地瞥了我一眼。我伸回欲從盤中拿下一塊粿的手,委屈地瞪著咬了才發現是鹹粿的殘粿看,眼眶一紅就要委屈得落下淚來。
見不得孫女難過,一旁的阿嬤伸出滿佈皺摺的手,顫巍巍地將我面前吃剩的鹹粿塞入嘴裡,咂咂地嚼著。眼見婆婆邊點著頭稱讚鹹粿才是真滋味邊把甜粿遞給女兒,母親對我缺乏教養的任性儘管再怎麼不滿,也只能默不吭聲。
父親也是的。「炊粿如做人。」父親總這麼說,他指的是炊粿的繁複細膩就像人必須慢慢在世事中磨蝕得圓滑柔軟、焠鍊出最甜美的精華,才能算是真正地完成人生,完成這道酸甜苦辣皆有之的菜餚。然而父親嘴上雖是這樣說,剝開一顆粿看到豆沙餡就往我盤裡放,鹹的才自個兒吃。仔細想起來,粿我只挑甜的吃,是否因為我始終過分天真地以為人生只會有圓滿的一面?過分天真甜蜜地,沾了滿嘴豆沙看著父親逐漸花白的兩鬢笑開。
拒絕吃鹹粿,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情了。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發覺即使是最單純的甜,也會有甜得膩嘴的黏,更何況真實人生哪能如我吃粿只挑揀甜的吃的諸般如意呢?
那麼偶爾也會搖頭歎息,不懂為什麼總要到了最末,才能夠恍然明白當初一絲不苟的堅持其實也都無謂得可笑,回到人生,其實處處都存在著必須的妥協。阿嬤認為鹹粿才是真正的味道,越鹹,越好;我卻以為必定要吃甜粿,應了那句『吃甜甜,好過年』才是炊粿真正的意義。甜的,鹹的其實都好,但都要咬下去才能知道。我曾有寧死也不肯吃鹹粿的激烈抗議,覺得直接吃粗鹽味道也好過吃鹹粿,但多年之後無意間吃到了類似糖精一類的代糖也不得不甜得滿口苦澀,捉著喉嚨直想乾嘔。可人生就是這樣的,總有甜、也有鹹,摻雜著放了一大籠,要等到真正咬在嘴裡才能辨別,有甜有鹹的人生才真正是有滋味。
「砰!」最後一疋布被粗暴地扔上廂型車,不知是這群人之中的誰蓋上了車蓋,就對其他夥伴吆暍著該離開了。我折起最後一頁報紙,今天的新聞和昨天、前天甚至大前天都一樣地呈現著這無比荒謬滑稽的時代,再也沒什麼好看的,然後拿起湯匙粗魯地刮著黏在杯壁上的麥片,突然之間,父親欲說還休地抬起頭來,眼睛裡依稀閃著朦朧的淚光,痴痴地目送門外的廂型車轉入比視線更曲折的街道裡。
可是父親,甜的、鹹的都好,這是個一咬下去才能知道的人生,沒有退路沒有選擇的人生。
不知是出自對這無可改變的現實所湧上心頭的洩憤還是無奈,總之手上力道大得出奇,我粗魯地刮著麥片,幾乎連瓷杯上的花紋也要刮下來了。而父親似乎是終於聽到我不安分地製造出的刺耳聲,忽忽回過神來,然後像每個洗褪所有哀傷之後應有的慈父模樣那般地喚了我,卻道天涼好個秋地問他氣忿忿的女兒道:「今年的粿想吃甜的,還是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