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夠抵抗來自背後的襲擊。你不知道什麼在靠近,帶來突然的改變。
世界可以從一個窗口湧現。所羅門王囚禁的魔鬼不斷膨脹他的體積,我相信在此之前,他能縮身進入一隻瓶子千年,如同我不懷疑神的一滴淚裏,能盛盡天下悲苦。小時候好奇,我忍不住回頭,觀察那個小而神秘的洞穴。黑暗裏的金黃瞳孔——作為一名電影觀眾,你必須習慣它在後方凝視。
放映機轉動,轉動,金屬熱而微腥的氣息……膠片上的速跑小人,跨過重重柵欄,每秒穿越24格。小窗裏射出一道光線,我轉頭,光在行進過程中變得浩大洶湧,裏面滾動著煙塵——這束光最後落在屏幕上,形成女主角額頭上井蓋大小的一塊耀斑。夢境和電影,給出某種與現實對抗的解釋——兩者之間還有區別。夢境脆弱,受不了微乎其微的打擾;而電影能夠重複放映,彌補我們先天不足的記憶,它比生活本身更經得起考驗。河流一再從源頭出發。一頭豹子,以完全精確的步伐和速度,再次撲殺它的獵物。放映一百遍,旗幟表面漣漪一樣變幻莫測的擺動,精准無誤地重現。老演員看到銀幕上的自己保持著兒童的樣貌。電影,可以把過去時態,持續保持為正在進行時……神秘撥轉的指針。我喜歡電影的倒敍手段,它是一種復活的力量。蝴蝶可以重溫蛹的不幸,採摘的果實再次銜接在枝頭,亡靈返回教堂,敲響令人迷惑的鐘。
電影中一人分飾兩角的處理,特別迷惑我。比如一對孿生姐妹的故事。起初我並不知道當善良的妹妹對姐姐說話時,其實她真摯眼神的對面是虛無,她看不見剪輯後才呈現的陰險姐姐,或者,她尚未發現另外一個自己。一個人為什麼會在對折之後變成迥異的心腸,像童話中,兇險的王后站在魔鏡前,看到的卻是白雪公主。
電影的魔法,翻開字幕……
那些演員,多麼勇敢,不介意他們的毛孔千百倍地放大。棍子樣粗的睫毛,坑穴一樣深的鼻孔……被描述得似乎可怕的場景,影片中卻自然而美好。鏡頭只呈現女演員兩片鮮豔欲滴的嘴唇,她甚至更加誘惑,不會令人產生血盆大口的吞噬感。這是因為,一切都被均勻地放大,維護了物與物之間的均衡。一滴淚水,衝垮了小人國的稻殼舞臺——小人國和大人國,因其人物與道具之間在比例上的巨大反差,才讓我們震動。電影中的世界,似曾相識,又帶有美妙的陌生感。
電影呈現給我視覺的極限——不可預料的幻境和天籟,還有最具暴力色彩的場面和災難,我也是從電影中領略的。即使和千百名觀眾一起承受恐懼,我也不能減弱心理壓力。而那些電影英雄不斷歷險,剛從巨蟒或殺人狂魔旁邊逃生,下一個鏡頭,他們已經在篝火邊炊飲、熱吻或熟睡——即便危險再次躡足靠近。現實生活中的驚懼,只需一次,我就會被終生恐嚇,反芻在傷害裏。電影讓我有幸和英雄一起,參孫般復蘇力量和勇氣。作為一個巨大的胃,電影完成兩個小時之內的消化。主人公註定在兩個小時以內悲歡生死,春天註定在兩個小時之內落盡繁花。漫長愛情不需要相應的折磨和考驗,一百二十分鐘,他們在短暫裏囊括了永遠。宮殿變成七千二百秒以後的廢墟。有時候幾部電影都是同一演員出任主角,那麼你可以看到其中的魔法與摧殘,時間的腐蝕劑如何作用。等不及逝如閃電的光陰,電影讓你注視著一個人瞬間老去,他的酒糟鼻、或泡或陷的眼,他絕望之後的寧靜。二個小時的消化。我感覺自己正通過黑暗,通過微熱而蠕動的腸道……二個小時以後,我將作為廢物,被排泄到電影以外的世界。
我還記得自己遇到的第一次求婚。C用指頭捏著戰利品,要送給我。螞蚱掙扎著蹬踏……它中毒般,慢慢吐出嘴角的綠汁。我不喜歡這個禮物。螞蚱堅硬的頭部像是火車頭,尤其兩個探照燈的眼睛——像那種短短的火車,連同它硬節的身體、灰綠的漆色。我討厭它的門齒,腿側的細刺。C隨手一扔,螞蚱的體側升起兩團霧,飛走了。我繼續用狗尾草編兔子,長耳朵、短身子,毛茸茸的綠兔子掛在那麼細的草稈上,像籤子上的烤肉。C在旁邊說了一句話,我沒聽清楚。他的聲音很低,低過告密者的耳語。我抬頭看他。停了一下,他重複了他的話:“你嫁給我吧。”C的皮膚上有一種油,是包住熟食的草黃紙漸漸洇出的那種油質。這種油質不應出現在一個孩子臉上,不知道是不是早熟,使C提前領略了青春期的光彩。當他說出,我心跳平緩。C是我日日相見的同桌,而我的愛情一定要伴隨好奇心的。我沒有立即否決他的提議,出於另外的考慮。
我勢利地心算自己的婚嫁。C要求一件二十年以後才能兌現的事,它會被太多變數修改。但現在答應他,我馬上就能享用好處。C家住四層,正對廣場,坐在他家的後窗邊,直接可以看到週末放映的露天電影,不受蚊子、寒冷與擋在前面的人影干擾。如同劇場裏的包廂。狗尾草的莖很細,又柔軟,易於彎成指環,戴進無名指。這枚草戒指的綠色,很像螞蚱吐出的口水。我八歲,身中電影的毒,黑暗中跳舞的光線足以讓我出賣未來。從C這裏學習的愛情連同背叛,都是假的,不過電影中的劇情而已。似是而非的小新郎在笑,露出四環素牙。坦克,飛機,雄糾糾前進著的軍隊,鋼盔下看不清的眼睛,高筒鞭上皮革的光亮……那麼沉的暴力附著在一面幔布上,這不是奇跡嗎?五天以後,我坐在C家裏,肘部支在窗臺上,看一部戰爭片。碩大的光柱之下,觀眾相互挨近的腦袋,仿佛屋頂烏濛濛的瓦片。
儘管看碟更便捷,自由選擇的餘地大,可我比較排斥,因為它破壞了電影的儀式感。我喜歡銀幕無數倍於自己,讓我保持在藝術面前應有的低矮。費裏尼曾指出,電視進入家中使傳播失卻了它的“宗教性”,而儀式“只有在劇院或電影院中才可能發生。換句話說,‘集合地點’變成了一間教堂。”已經有很多年了,每週四,只要我在北京,一定會去中國電影資料館。一個上癮的人。一個被電影綁架而向夢想提出勒索的人。我感到持續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咒符。資料館的座椅落差比較大,我習慣坐在後排——向上看,頂棚虛玄的光暈,向下看有若身置危崖。我熟悉這裏的工作人員,門外的票販子。偶爾一個叫李順民的孤寡老人會從幾十裏地以外趕來,他七十五歲,左眼盲,每月領取國家的最低保障,殘疾人證使他坐公交車不用花錢,但他的收入不足以維護他對電影的熱情,所以李順民在門口等待好心人給他一張免費的富裕票……他因此遭到票販子的厭惡和驅遣。電影資料館裏來的多是常客,在這兒,觀眾有可能成為熟人。我知道那個學者必然坐在中間隔道靠右的位置,知道那個年輕編導每次等的女士都不同,知道倒數第二排的一對夫妻熱衷竊竊私語。別的影院,那些在開演前的光亮裏短暫停留過的臉,將被黑暗和遺忘吞沒;而此處,黑暗裏似乎有秘而不宣的親人。
資料館還有一個好處,放的都是原聲片,打字幕。雖然少女時期迷戀過童自榮、劉廣甯、邱嶽峰的配音,但今天我不能容忍異域的臉說本土的話。我寧願看字幕,無論法文還是土耳其語。追隨字幕會有難度,但穿越兩個語言世界,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正在被翻譯的詞,或者正在演變的月桂樹根上,一個略帶困惑的仙女。陌生人集聚,做同一件事,而這件“做”的事,是以“不做”為表現形式的。他們朝向統一,專心致志。聚眾很少不導致盲從或暴力,而電影觀眾,在黑暗裏追隨光的降臨,安靜的臉被鍍亮。我的朋友無法容忍電影院的氣息。漆黑一團,眾人交換從肺裏的空氣——做愛是兩個人交換體液,他說電影院裏有一種集體交媾的氣息。他說的對,思想碰撞,情感交歡,所謂激情,是對規則和衛生的破壞。有一次他陪我看電影,坐在我右側。前方觀眾背影起伏,我能感覺他有熱度的身體。想起他對影院的敵意,他的存在對我構成某種壓迫。我們的呼吸幾乎按照同樣節奏進行——呼出的氣息在眼前升騰,像瓶口釋放了所羅門囚禁的不羈魔鬼。這使我對電影的注意力不斷分解。我控制著姿態,背部稍稍前傾,兩臂疊加在腿上。
他在餘光裏虛掉了。在電影忽強忽弱的光線裏,我有一張心不在焉的臉。那是一部西班牙影片,《熱舞探戈》——他們的探戈跳得多麼好:蜷曲、彈動有韻律的腿,甩動頭顱,小腿繞過去,摩擦對方腿後的肌膚……他們配合非凡,帶有興奮感,像一對當眾交尾的昆蟲。朋友大概像戒掉公共澡堂一樣戒掉了電影院,我則鞏固了獨自觀影的習慣。大約2001年的一個中午,我在影院看《押解的故事》,真正有了一次獨自觀影的經驗。整場電影,惟有我一個觀眾。前後左右,空蕩蕩的。環境非常怪異,幽暗中少了那些背影的烘托,我感到了些許的心慌和不適。此前我以為自己一直嚮往這種孤獨。當嫉妒的繼母追問:“誰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鏡子裏呈現的是白雪公主,而非觀鏡者本人。當一面鏡子映現出的是另外的現實,包含著判斷與選擇,不再簡單地進行反射,那麼它就脫離了普通的鏡子,而成為魔鏡。電影對現實作出的映現,使之成為魔法之鏡。我希望它離生活更近,還是更遠?我願意它因忠誠而普通,還是因說謊而非凡?
童年我曾經被推到一位著名影星身邊。我的高度大約到她胸部,仰起臉,她和銀幕上一樣光彩照人,有種難以比喻的美。頭髮是波浪形的,她穿一件喬其紗襯衫,領子的樣式新穎別致。但我緊張,似乎對某種東西的褻瀆而產生隱隱不安。這時候,我聞到了香氣,來自她的身體,更令我恍惚。與電影上的她最大的不同,在於這股香氣——她,竟然散發出肉體的氣息。我不知道來自化妝用品還是體香,但同樣令我厭惡。電影裏有形體、聲音甚至有近似的體積,唯獨,沒有味道。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證明,她與現實的勾結。在此之前,我傾向於把電影當作與現實完全分離的東西,或者,把它當作對庸碌生活的解救。即將放映,光線熄滅,釋放一團黑霧……這是烏賊的詭計,作為夢想的電影開始逃亡,現實生活的貪婪大嘴緊隨其後。在觀眾頭頂,在放映機與銀幕之間,繃直一道道彩色光束,當它們被撥動,我不再使用中學作文的爛俗修辭說夢想的琴弦,但它們從來都是。囚禁在黑暗裏,一個斑斕無比的世界在前面的窗口展開──這就是電影。因為被阻擋在這個世界之外無法縱身進入,對於囚犯來說,它包含著比它本身更多的美好。
但電影是否也降低了我對生活的好奇?電影裏我看過太多的名勝美景,看過太多陰謀機巧,仿佛經過預演,以至面對真實場景倒以為平淡。我應該樂觀地把這種情緒理解為從容嗎,還是說藝術的虛擬效果讓我變得挑剔?被間接之物誘引和帶離,電影讓我預習生活,或者說使我的生活從第一發生的位置後撤……每個電影迷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危險,使自己的生活成為被翻譯過的生活。……我夢到自己和一群遊客來到德國的中國城。他們拿著小型攝像機,欣喜不已。面前是百餘個巨大的格子,檀香木色,並有飾有複雜的雕花工藝。每間格子裏,都有唐裝女子在表演管弦絲竹。她們背後襯著景泰藍屏風,像孔雀打開的尾羽,華美,工麗,美到超過肉眼觀察能力的細節。我夢到身著細綢旗袍的女子,魚貫而過。迷人的團扇,撩人的腰肢。這是專門為旅遊團準備的節目。我夢到自己離開團隊,獨自等候一個名角演唱。據說這個名角極少出場,出場也是率興而為,沒有預告,可遇不可求。剛才還華豔的環境轉眼變了鄉村,土路盡頭是一個簡陋的港灣,遊客們陸續登船。晚霞遼闊的紅,烘托著汗漬般泛黃的舊帆,他們離去。
我夢到溫度的降低,天要黑了,光線明顯不夠,沒有人打燈光,我不知是否還有一場縹渺無期的演出。“你怎麼還沒走呢?”一個老者問,他有六十多歲的樣子,看起來像個農戶,但我直覺他就是那個讓我執著等待的角兒。他沒給我任何承諾就推門進入一個院落——聽說,他的化裝秘不外傳,謝絕旁觀。我夢見許多京劇臉譜在眼前晃動。背後的面孔不能被分辨,我不知道那些濃墨重彩的臉之中,有沒有我期待的那個人。我夢見臉上一陣癢,抬手觸摸,指頭上蹭下一層厚重的油彩。羅蘭•巴特談到:“在電影裏,不論有關平面的修辭學怎樣,能指自身從本質上講總是平滑的;這是一種不間斷的畫面連續動作;膠片——名稱起得好,它就是一張無開裂的皮……”
而我們的露天電影時代,斷片經常發生。對兒童來說,幾乎是恐怖的經歷。膠片燒著,女主角完美的五官突然浸到滾油裏,邊緣焦糊,中間鼓起可怕的大泡——魔鬼降臨,它火焰般的皮膚上,兩隻骷髏的眼睛深陷,張開無牙的嘴……轉眼之間,它的臉又翻卷著消失。那個階段,我的噩夢仿佛全部是在重現一場放映事故,那些鬼臉,與燒灼的膠片一模一樣。十五歲的一個夜晚,我被開水燙傷。從昏厥中醒來,我感到強烈的灼痛,把手放到臉上摸一下……我驚恐地發現一片很大面積的皮膚,貼在自己的指端。瞬間蔓延的疼痛,讓我覺得被火包圍。幸福生活的膠片,從一個特定鏡頭那裏被燒毀。當放映中出現斷片現象,處理方法是把膠片的藥膜面刮掉,露出片基,刮出毛茬以後,用特製膠水粘合。很多年我試圖忘記那場青春期的災難,我拼命刮擦記憶,重新銜接我的過去。我不喜歡照鏡子,這樣就不被提示,仿佛自己並未被毀容,保持著“無開裂的狀態”。如同必須刮出片基與毛茬一樣,為了維護所謂的完整,你必須遭受磨蝕,直至暴露疼痛的深層。
偶爾我會想起,做過的那個夢,夢裏的中國城和臉上蹭下的油彩——就像回憶別人導演的短片。電影能夠製造和我們的生活不對稱的華麗與奇跡;而生活與電影重合的,總是那些低微、沉痛、不被緬懷的部分。我不由自主地伸出兩手的拇指和食指,一個手背向內,一個手心向內,對成一個取景框。我輕微錯動四根手指的位置,造成寬銀幕的比例。誰的告別,拉下絲絨帷幕?誰的道具箱打開,收拾浮華而廉價的珠翠?誰的妝容,被淚水和寂靜沖洗?誰的身體,從臺詞中蟬蛻?誰的咒語,被另一個人被當作搖籃曲催眠?誰的你,在承擔孤兒一樣的命運?在觀眾散場的洪流中,誰又允許誰,帶上古怪的動物,躲進諾亞方舟?把攝影機當作上帝的左眼,看一看這個需要意義才能支撐的世界。……電影開始了,兩個小時。擰緊體內的弦,鐘一樣開始走動,感到自己在旋轉中輕微暈眩。許諾自己,這是天堂。
選自《散文月刊》2004年第11期
世界可以從一個窗口湧現。所羅門王囚禁的魔鬼不斷膨脹他的體積,我相信在此之前,他能縮身進入一隻瓶子千年,如同我不懷疑神的一滴淚裏,能盛盡天下悲苦。小時候好奇,我忍不住回頭,觀察那個小而神秘的洞穴。黑暗裏的金黃瞳孔——作為一名電影觀眾,你必須習慣它在後方凝視。
放映機轉動,轉動,金屬熱而微腥的氣息……膠片上的速跑小人,跨過重重柵欄,每秒穿越24格。小窗裏射出一道光線,我轉頭,光在行進過程中變得浩大洶湧,裏面滾動著煙塵——這束光最後落在屏幕上,形成女主角額頭上井蓋大小的一塊耀斑。夢境和電影,給出某種與現實對抗的解釋——兩者之間還有區別。夢境脆弱,受不了微乎其微的打擾;而電影能夠重複放映,彌補我們先天不足的記憶,它比生活本身更經得起考驗。河流一再從源頭出發。一頭豹子,以完全精確的步伐和速度,再次撲殺它的獵物。放映一百遍,旗幟表面漣漪一樣變幻莫測的擺動,精准無誤地重現。老演員看到銀幕上的自己保持著兒童的樣貌。電影,可以把過去時態,持續保持為正在進行時……神秘撥轉的指針。我喜歡電影的倒敍手段,它是一種復活的力量。蝴蝶可以重溫蛹的不幸,採摘的果實再次銜接在枝頭,亡靈返回教堂,敲響令人迷惑的鐘。
電影中一人分飾兩角的處理,特別迷惑我。比如一對孿生姐妹的故事。起初我並不知道當善良的妹妹對姐姐說話時,其實她真摯眼神的對面是虛無,她看不見剪輯後才呈現的陰險姐姐,或者,她尚未發現另外一個自己。一個人為什麼會在對折之後變成迥異的心腸,像童話中,兇險的王后站在魔鏡前,看到的卻是白雪公主。
電影的魔法,翻開字幕……
那些演員,多麼勇敢,不介意他們的毛孔千百倍地放大。棍子樣粗的睫毛,坑穴一樣深的鼻孔……被描述得似乎可怕的場景,影片中卻自然而美好。鏡頭只呈現女演員兩片鮮豔欲滴的嘴唇,她甚至更加誘惑,不會令人產生血盆大口的吞噬感。這是因為,一切都被均勻地放大,維護了物與物之間的均衡。一滴淚水,衝垮了小人國的稻殼舞臺——小人國和大人國,因其人物與道具之間在比例上的巨大反差,才讓我們震動。電影中的世界,似曾相識,又帶有美妙的陌生感。
電影呈現給我視覺的極限——不可預料的幻境和天籟,還有最具暴力色彩的場面和災難,我也是從電影中領略的。即使和千百名觀眾一起承受恐懼,我也不能減弱心理壓力。而那些電影英雄不斷歷險,剛從巨蟒或殺人狂魔旁邊逃生,下一個鏡頭,他們已經在篝火邊炊飲、熱吻或熟睡——即便危險再次躡足靠近。現實生活中的驚懼,只需一次,我就會被終生恐嚇,反芻在傷害裏。電影讓我有幸和英雄一起,參孫般復蘇力量和勇氣。作為一個巨大的胃,電影完成兩個小時之內的消化。主人公註定在兩個小時以內悲歡生死,春天註定在兩個小時之內落盡繁花。漫長愛情不需要相應的折磨和考驗,一百二十分鐘,他們在短暫裏囊括了永遠。宮殿變成七千二百秒以後的廢墟。有時候幾部電影都是同一演員出任主角,那麼你可以看到其中的魔法與摧殘,時間的腐蝕劑如何作用。等不及逝如閃電的光陰,電影讓你注視著一個人瞬間老去,他的酒糟鼻、或泡或陷的眼,他絕望之後的寧靜。二個小時的消化。我感覺自己正通過黑暗,通過微熱而蠕動的腸道……二個小時以後,我將作為廢物,被排泄到電影以外的世界。
我還記得自己遇到的第一次求婚。C用指頭捏著戰利品,要送給我。螞蚱掙扎著蹬踏……它中毒般,慢慢吐出嘴角的綠汁。我不喜歡這個禮物。螞蚱堅硬的頭部像是火車頭,尤其兩個探照燈的眼睛——像那種短短的火車,連同它硬節的身體、灰綠的漆色。我討厭它的門齒,腿側的細刺。C隨手一扔,螞蚱的體側升起兩團霧,飛走了。我繼續用狗尾草編兔子,長耳朵、短身子,毛茸茸的綠兔子掛在那麼細的草稈上,像籤子上的烤肉。C在旁邊說了一句話,我沒聽清楚。他的聲音很低,低過告密者的耳語。我抬頭看他。停了一下,他重複了他的話:“你嫁給我吧。”C的皮膚上有一種油,是包住熟食的草黃紙漸漸洇出的那種油質。這種油質不應出現在一個孩子臉上,不知道是不是早熟,使C提前領略了青春期的光彩。當他說出,我心跳平緩。C是我日日相見的同桌,而我的愛情一定要伴隨好奇心的。我沒有立即否決他的提議,出於另外的考慮。
我勢利地心算自己的婚嫁。C要求一件二十年以後才能兌現的事,它會被太多變數修改。但現在答應他,我馬上就能享用好處。C家住四層,正對廣場,坐在他家的後窗邊,直接可以看到週末放映的露天電影,不受蚊子、寒冷與擋在前面的人影干擾。如同劇場裏的包廂。狗尾草的莖很細,又柔軟,易於彎成指環,戴進無名指。這枚草戒指的綠色,很像螞蚱吐出的口水。我八歲,身中電影的毒,黑暗中跳舞的光線足以讓我出賣未來。從C這裏學習的愛情連同背叛,都是假的,不過電影中的劇情而已。似是而非的小新郎在笑,露出四環素牙。坦克,飛機,雄糾糾前進著的軍隊,鋼盔下看不清的眼睛,高筒鞭上皮革的光亮……那麼沉的暴力附著在一面幔布上,這不是奇跡嗎?五天以後,我坐在C家裏,肘部支在窗臺上,看一部戰爭片。碩大的光柱之下,觀眾相互挨近的腦袋,仿佛屋頂烏濛濛的瓦片。
儘管看碟更便捷,自由選擇的餘地大,可我比較排斥,因為它破壞了電影的儀式感。我喜歡銀幕無數倍於自己,讓我保持在藝術面前應有的低矮。費裏尼曾指出,電視進入家中使傳播失卻了它的“宗教性”,而儀式“只有在劇院或電影院中才可能發生。換句話說,‘集合地點’變成了一間教堂。”已經有很多年了,每週四,只要我在北京,一定會去中國電影資料館。一個上癮的人。一個被電影綁架而向夢想提出勒索的人。我感到持續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咒符。資料館的座椅落差比較大,我習慣坐在後排——向上看,頂棚虛玄的光暈,向下看有若身置危崖。我熟悉這裏的工作人員,門外的票販子。偶爾一個叫李順民的孤寡老人會從幾十裏地以外趕來,他七十五歲,左眼盲,每月領取國家的最低保障,殘疾人證使他坐公交車不用花錢,但他的收入不足以維護他對電影的熱情,所以李順民在門口等待好心人給他一張免費的富裕票……他因此遭到票販子的厭惡和驅遣。電影資料館裏來的多是常客,在這兒,觀眾有可能成為熟人。我知道那個學者必然坐在中間隔道靠右的位置,知道那個年輕編導每次等的女士都不同,知道倒數第二排的一對夫妻熱衷竊竊私語。別的影院,那些在開演前的光亮裏短暫停留過的臉,將被黑暗和遺忘吞沒;而此處,黑暗裏似乎有秘而不宣的親人。
資料館還有一個好處,放的都是原聲片,打字幕。雖然少女時期迷戀過童自榮、劉廣甯、邱嶽峰的配音,但今天我不能容忍異域的臉說本土的話。我寧願看字幕,無論法文還是土耳其語。追隨字幕會有難度,但穿越兩個語言世界,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正在被翻譯的詞,或者正在演變的月桂樹根上,一個略帶困惑的仙女。陌生人集聚,做同一件事,而這件“做”的事,是以“不做”為表現形式的。他們朝向統一,專心致志。聚眾很少不導致盲從或暴力,而電影觀眾,在黑暗裏追隨光的降臨,安靜的臉被鍍亮。我的朋友無法容忍電影院的氣息。漆黑一團,眾人交換從肺裏的空氣——做愛是兩個人交換體液,他說電影院裏有一種集體交媾的氣息。他說的對,思想碰撞,情感交歡,所謂激情,是對規則和衛生的破壞。有一次他陪我看電影,坐在我右側。前方觀眾背影起伏,我能感覺他有熱度的身體。想起他對影院的敵意,他的存在對我構成某種壓迫。我們的呼吸幾乎按照同樣節奏進行——呼出的氣息在眼前升騰,像瓶口釋放了所羅門囚禁的不羈魔鬼。這使我對電影的注意力不斷分解。我控制著姿態,背部稍稍前傾,兩臂疊加在腿上。
他在餘光裏虛掉了。在電影忽強忽弱的光線裏,我有一張心不在焉的臉。那是一部西班牙影片,《熱舞探戈》——他們的探戈跳得多麼好:蜷曲、彈動有韻律的腿,甩動頭顱,小腿繞過去,摩擦對方腿後的肌膚……他們配合非凡,帶有興奮感,像一對當眾交尾的昆蟲。朋友大概像戒掉公共澡堂一樣戒掉了電影院,我則鞏固了獨自觀影的習慣。大約2001年的一個中午,我在影院看《押解的故事》,真正有了一次獨自觀影的經驗。整場電影,惟有我一個觀眾。前後左右,空蕩蕩的。環境非常怪異,幽暗中少了那些背影的烘托,我感到了些許的心慌和不適。此前我以為自己一直嚮往這種孤獨。當嫉妒的繼母追問:“誰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鏡子裏呈現的是白雪公主,而非觀鏡者本人。當一面鏡子映現出的是另外的現實,包含著判斷與選擇,不再簡單地進行反射,那麼它就脫離了普通的鏡子,而成為魔鏡。電影對現實作出的映現,使之成為魔法之鏡。我希望它離生活更近,還是更遠?我願意它因忠誠而普通,還是因說謊而非凡?
童年我曾經被推到一位著名影星身邊。我的高度大約到她胸部,仰起臉,她和銀幕上一樣光彩照人,有種難以比喻的美。頭髮是波浪形的,她穿一件喬其紗襯衫,領子的樣式新穎別致。但我緊張,似乎對某種東西的褻瀆而產生隱隱不安。這時候,我聞到了香氣,來自她的身體,更令我恍惚。與電影上的她最大的不同,在於這股香氣——她,竟然散發出肉體的氣息。我不知道來自化妝用品還是體香,但同樣令我厭惡。電影裏有形體、聲音甚至有近似的體積,唯獨,沒有味道。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證明,她與現實的勾結。在此之前,我傾向於把電影當作與現實完全分離的東西,或者,把它當作對庸碌生活的解救。即將放映,光線熄滅,釋放一團黑霧……這是烏賊的詭計,作為夢想的電影開始逃亡,現實生活的貪婪大嘴緊隨其後。在觀眾頭頂,在放映機與銀幕之間,繃直一道道彩色光束,當它們被撥動,我不再使用中學作文的爛俗修辭說夢想的琴弦,但它們從來都是。囚禁在黑暗裏,一個斑斕無比的世界在前面的窗口展開──這就是電影。因為被阻擋在這個世界之外無法縱身進入,對於囚犯來說,它包含著比它本身更多的美好。
但電影是否也降低了我對生活的好奇?電影裏我看過太多的名勝美景,看過太多陰謀機巧,仿佛經過預演,以至面對真實場景倒以為平淡。我應該樂觀地把這種情緒理解為從容嗎,還是說藝術的虛擬效果讓我變得挑剔?被間接之物誘引和帶離,電影讓我預習生活,或者說使我的生活從第一發生的位置後撤……每個電影迷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危險,使自己的生活成為被翻譯過的生活。……我夢到自己和一群遊客來到德國的中國城。他們拿著小型攝像機,欣喜不已。面前是百餘個巨大的格子,檀香木色,並有飾有複雜的雕花工藝。每間格子裏,都有唐裝女子在表演管弦絲竹。她們背後襯著景泰藍屏風,像孔雀打開的尾羽,華美,工麗,美到超過肉眼觀察能力的細節。我夢到身著細綢旗袍的女子,魚貫而過。迷人的團扇,撩人的腰肢。這是專門為旅遊團準備的節目。我夢到自己離開團隊,獨自等候一個名角演唱。據說這個名角極少出場,出場也是率興而為,沒有預告,可遇不可求。剛才還華豔的環境轉眼變了鄉村,土路盡頭是一個簡陋的港灣,遊客們陸續登船。晚霞遼闊的紅,烘托著汗漬般泛黃的舊帆,他們離去。
我夢到溫度的降低,天要黑了,光線明顯不夠,沒有人打燈光,我不知是否還有一場縹渺無期的演出。“你怎麼還沒走呢?”一個老者問,他有六十多歲的樣子,看起來像個農戶,但我直覺他就是那個讓我執著等待的角兒。他沒給我任何承諾就推門進入一個院落——聽說,他的化裝秘不外傳,謝絕旁觀。我夢見許多京劇臉譜在眼前晃動。背後的面孔不能被分辨,我不知道那些濃墨重彩的臉之中,有沒有我期待的那個人。我夢見臉上一陣癢,抬手觸摸,指頭上蹭下一層厚重的油彩。羅蘭•巴特談到:“在電影裏,不論有關平面的修辭學怎樣,能指自身從本質上講總是平滑的;這是一種不間斷的畫面連續動作;膠片——名稱起得好,它就是一張無開裂的皮……”
而我們的露天電影時代,斷片經常發生。對兒童來說,幾乎是恐怖的經歷。膠片燒著,女主角完美的五官突然浸到滾油裏,邊緣焦糊,中間鼓起可怕的大泡——魔鬼降臨,它火焰般的皮膚上,兩隻骷髏的眼睛深陷,張開無牙的嘴……轉眼之間,它的臉又翻卷著消失。那個階段,我的噩夢仿佛全部是在重現一場放映事故,那些鬼臉,與燒灼的膠片一模一樣。十五歲的一個夜晚,我被開水燙傷。從昏厥中醒來,我感到強烈的灼痛,把手放到臉上摸一下……我驚恐地發現一片很大面積的皮膚,貼在自己的指端。瞬間蔓延的疼痛,讓我覺得被火包圍。幸福生活的膠片,從一個特定鏡頭那裏被燒毀。當放映中出現斷片現象,處理方法是把膠片的藥膜面刮掉,露出片基,刮出毛茬以後,用特製膠水粘合。很多年我試圖忘記那場青春期的災難,我拼命刮擦記憶,重新銜接我的過去。我不喜歡照鏡子,這樣就不被提示,仿佛自己並未被毀容,保持著“無開裂的狀態”。如同必須刮出片基與毛茬一樣,為了維護所謂的完整,你必須遭受磨蝕,直至暴露疼痛的深層。
偶爾我會想起,做過的那個夢,夢裏的中國城和臉上蹭下的油彩——就像回憶別人導演的短片。電影能夠製造和我們的生活不對稱的華麗與奇跡;而生活與電影重合的,總是那些低微、沉痛、不被緬懷的部分。我不由自主地伸出兩手的拇指和食指,一個手背向內,一個手心向內,對成一個取景框。我輕微錯動四根手指的位置,造成寬銀幕的比例。誰的告別,拉下絲絨帷幕?誰的道具箱打開,收拾浮華而廉價的珠翠?誰的妝容,被淚水和寂靜沖洗?誰的身體,從臺詞中蟬蛻?誰的咒語,被另一個人被當作搖籃曲催眠?誰的你,在承擔孤兒一樣的命運?在觀眾散場的洪流中,誰又允許誰,帶上古怪的動物,躲進諾亞方舟?把攝影機當作上帝的左眼,看一看這個需要意義才能支撐的世界。……電影開始了,兩個小時。擰緊體內的弦,鐘一樣開始走動,感到自己在旋轉中輕微暈眩。許諾自己,這是天堂。
選自《散文月刊》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