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最後一行,○.三粗的筆尖顫動了許久,終於還是在信末的尾端避開了『紙短情長,不盡所懷』、『至為盼禱』等語,簡單地帶過就劃上句號。
如果可以的話,連同句號我都不想劃上的。有一次和你提起近來可能會有的一些寫作計畫,儘管處於混雜繁忙、兵荒馬亂的高三,依舊不死心地握筆尋求書寫的可能,雖然真正能夠完成、稱之為「篇章」的往往比預料中還要少上許多。你也一樣,你說,想要寫一點生活裡隨處可得的物事。當下,我就想起最近看的董啟章那本<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來。我猜想淹沒在各種雜務和書籍中的你一定還沒看過吧!書中有一段這樣寫:『等電話比等信更可怕。信畢竟是一種緩衝,在寫的當下和讀的當下之間,有一段冷靜和淡化的距離,但當電話一響起來,那意味著有誰就在那裡,無論是人是鬼,在此刻,與自己並時存在。它來的時候強烈地真實,不來的時候,更強烈地虛幻。』
書寫與信,兩者能夠在多樣的通訊方式中秉持其美感除了歷史因素,想來也還應當添上距離這緣故。古人詩中也常有這類刀筆雙鯉之物,例如『魚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雁魚空有信,雞黍恨無期』都是,古代音訊難傳所以只能憑靠筆墨來聯繫,到了現在我和你也還如此。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給你的去信,有夜半就桌前寫的、也有晚修時臨走廊上的晚風寫的,握著堅實硬挺的筆,細瘦單薄的手掌彷彿就也能觸摸到你沿邊際展讀的指尖了。如果依照董啟章所寫的,書寫具有冷靜和淡化的距離,何以我從不敢問你閱信時有怎麼的心情起伏呢?
國小畢業完那個認真給朋友寫信的暑假過後這麼多年,很少再給誰認真地寫信往來了。幾個幼時的朋友,那些孩提天真時代真摯約定過要一輩子都守護彼此關照彼此的,隨著時空的拉遠,慢慢縮小成一個模糊的點。不是沒有聯絡,可是要說真正和誰誰誰保持聯絡卻是自欺欺人,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前有過數十封通信的再好的友伴,現在都退化成電子郵件信箱裡一看見就拉下捲軸的超連結,儘管高科技讓人們剩下一個點擊的距離,卻改變不了通訊錄中那個瀏覽功能按鍵所呈現的陌生。偏偏為了你,儘管知道多數時候不會有回信還是仔細地揣摩著用字修辭,來回幾行,總要推想好幾次方罷。讀我一筆一劃寫過去的信,你是否也能在筆劃與筆劃不端整的勾勒之間感覺到些許不可言喻的溫柔呢?
陣去金河冷,書歸玉塞寒。秋雨疏疏,連南部也一派淒清景象。
你一定知道,梁實秋在臨老的七十多歲還與小他三十多歲的韓菁清憑信傳情,常常一次到郵局就買一百張郵票,為了省郵資,信紙正面寫滿了不夠還寫到反面去。直到兩人結褵後朝夕相處了依舊書信不斷,甚至梁實秋過世後韓菁清還時時給他寫信。魚雁頻傳總忘年,梁實秋從前以為戀人們只有在無法用其他方式接觸、疏濬情感下才會逼不得已地寫信,但在初識韓菁清的一個月裡,他就寫上了二十多封信。七十多歲的人了,竟然還精力旺盛得如此不可思議。若要追溯推想其源頭,想來不會只是一個文人的特質而已吧!每一次書寫都需要有龐大的勇氣作為後盾,尤其當下隨意亂寫的內容很可能會被彼端的收信人反覆觀覽、琢磨。因此在信中我能寫的敢寫的少,想寫又不敢寫的多得多了。這份心情你必然可以體解,但你不知道的是,我好幾次提起筆又放下,多麼想問你,是否也曾有一個人能驅使你、讓你有如此勤於魚雁的動力呢?
你有一個這樣的人,我是明白的。是一個我不會是的女子。她和你遙遙相隔了一連串因橫亙而生的山脈、丘陵和盆地,但因為諸多緣故,儘管隔著三百多公里,她也理該是你傾談的對象吧!說是三百多公里,其實也不是多麼了不得的長度,等到高鐵建成後只要一個小時多就可以抵達了。但你大抵不肯承認的,面對情感我們都往往為了太多不確定的因子而卻步,等到可以前進的時候,又侷限於比自身更狹隘的規範和禁忌之中,你也如此,面對她你逃避得無路可逃、無處可避。倒有過很認真地和你爭辯過這個問題,我說在無數幻滅無常的變遷中理當還能夠有一點空間,容納些許逾矩的掙扎才對,願君別後垂尺素,即使是分離,也該還剩下點什麼吧!可是你搖頭,搖頭又搖頭。
「限時掛號。」我吩咐道,站在郵局的櫃台前看經辦人員將準備要寄過去的包裹放上電子天平,午後的郵局人很少,連角落的盆栽也煥發著明亮乾淨的氣息。收下包裹,經辦人員公式化地遞給我一張情感的收據,一百六十四公克,我接了過來,小心翼翼地夾入一本詩集之中。擦得晶亮的玻璃自動門外,是一片勻抹得湛藍的朗空。
三百公里之於你和她是短的,為什麼在我和你之間竟就顯得無比漫長了呢?碰觸不著情感確實存在的可以證明的部分,你說你想要寫生活裡詠物的即景,透過物來聯想、試析。你我紛紛舉出想寫的物件,我說想寫筆、夾子、鍵盤、電話卡、書等等,說出口之後才發現其實筆和鍵盤是同質性的東西。與你討論的是生活中的物事,卻在物中,不自覺地加入了信的成分。
但其實信也就是物的一種,信、物,信物。所不同者在於信用於通達、抒發,是主動的情感,而物只象徵性地詮釋被動的隱晦,說穿了又有什麼差別呢?物體客觀情感主觀,然而物史所沿襲、演化的痕跡不就是情感漸近的軌道嗎?不同的物件象徵著、隱喻著各異的情感甚至情慾,經由這些物件的連結我們於是更輕易地勾引起感官的顫慄與崩毀。
信與物,於此縫合得最細緻的該是織就迴文錦書的蘇蕙。不只是信、物的本體而是兩者之間的過渡,信用以懷人而錦帕用以定情,密密織來,錦帕也就可以是信了。雲中誰寄錦書來?因為有太多不可得的渴盼煎熬著,我們就比任何時刻都更能挖掘出情感孤獨的本質、自身寂寞的根源了是嗎?記得曾鬱鬱地跟你說過:「我給你寫的短箋有你給我寫來的三倍之多。。。。。。」聽了之後,你有些微慍地反問我說難道我是害怕你也給誰寫了三倍多的短箋嗎?事實上猶豫的是我,每多一次封緘就多了一次不可告人的怦然與酸楚。我沒有答你的話,低頭,反反覆覆地在手中把弄著寫信給你用的那隻筆,窗外是滿階的雨霧朦朧,錦字梭懸壁,琴心月滿臺。
可是詠物,物和我們緊密相接並比任何東西都還要來得具體,透過物來追溯遠在天涯的對方我們就將看見彼此更真實、更明確的一面了,那是沒有被文字畫面所挑選美化過,必須赤裸地矗立在我們眼前的。當情感無法被驗算、證明的時候,也只有物可以作為少許的憑藉吧!你曾經不辭煩苦地給我寄來生活中最瑣碎最隨手可得的物件,例如書籤、某某你經過的旅店的名片等等,我則將之一一收好或隨身帶在身畔,彷彿經由物的碰觸,就能夠多摸索出些許你曾遊走你所居住的城市的路線,能夠多從冰冷的物中索取更多情感的餘溫。
這當然只是我一己的幻想,只是物所挾帶的象徵確實是不為人所探問的。在同樣的表象之下,不同的記憶所喚起的是不同夾層的觸覺、波動與憂鬱,正因為儘管有再多重疊,記憶仍然有著自身的獨立性,多麼不可取代的個人歷史,所以由此激引出的浪濤想必也比他者更為浩大吧!意識的困境,記憶的風暴,然我時常記得的卻永恆地只有你全部面向的極少部份。
再多個幾度,也就都是奢侈了。鋪平開來的世界地圖上我們也不過差了幾度經度幾度緯度,但真正移轉到現實裡來,卻有如此縱深的差異。這麼多可預料不可預料的歧異鮮明地界開了你我的思維,且還要加上種種不可理喻的詩意的堅持,所以我們只能死命地拉鋸著,像兩塊既分離又匯聚的板塊,不願輕易妥協放棄,一寸一毫地精測仍然據有的領土和已經收復不回來的失地。比起物件的單一,這些所點引的紛亂實在複雜得太多了,又何況,還要添上好幾分不由自主的惶然與擔憂呢?
然而信物就不只拘泥於信或者物本身了,信物是思念的寄託、秘密的約定,藉由某些物件來牽扯彼此,偷偷給予一種隱形的必將赴約的承諾。古代戲曲小說裡就常有男女用鳳凰、玉石等物定情,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在這些信物背後,想必也各自有其委婉的情思吧!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倆才能通曉領會的物件私語中,你提起想把其中的某件物品轉交給一位朋友,我會沒來由地湧上龐然的不安。我幽幽地說,你都不懂。可你並不是不懂的,你又是無奈又是愛憐地嘆了口氣,只是嘆了口氣,卻竟然像是整個大氣層般把我密實地攬入懷裡。難道為彼此所安置的一切,不也有幾分希冀能讓對方在生活中也處處想起自己的私心嗎?葉下綺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依恃著幾許文字的穩實我千方百計地試圖去描摹你美好的模貌,但這卻都應該歸於多餘了。涉足於你,但你還保有著那麼多我尚未讀懂的暗流和漩渦,緊緊圈圍著我。
算得上是寫給你信之後的另外一封,但即使是又多寫了的一封,不能說的還是比能說的多得多了。整整兩三千字,卻還是不敢探問你這個收件人讀信時會有怎樣的波幅,或當是因為不能真正確定什麼而生的種種比矜持更羞怯的色澤吧!那麼原來不管是信或物,甚至信物本身,能夠坦白的部份比起整體依然是太罕少了。突然想起這樣的一句:「淒涼從此後,無復望雙魚」,我的確連句號也不想劃上,但就算寫得再長,信或者物本身以及所衍伸出的期待,由於在龐然且神秘的情感中畢竟還是被動的一環,因此,也都總有劃上完結符碼的時候吧!
如果可以的話,連同句號我都不想劃上的。有一次和你提起近來可能會有的一些寫作計畫,儘管處於混雜繁忙、兵荒馬亂的高三,依舊不死心地握筆尋求書寫的可能,雖然真正能夠完成、稱之為「篇章」的往往比預料中還要少上許多。你也一樣,你說,想要寫一點生活裡隨處可得的物事。當下,我就想起最近看的董啟章那本<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來。我猜想淹沒在各種雜務和書籍中的你一定還沒看過吧!書中有一段這樣寫:『等電話比等信更可怕。信畢竟是一種緩衝,在寫的當下和讀的當下之間,有一段冷靜和淡化的距離,但當電話一響起來,那意味著有誰就在那裡,無論是人是鬼,在此刻,與自己並時存在。它來的時候強烈地真實,不來的時候,更強烈地虛幻。』
書寫與信,兩者能夠在多樣的通訊方式中秉持其美感除了歷史因素,想來也還應當添上距離這緣故。古人詩中也常有這類刀筆雙鯉之物,例如『魚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雁魚空有信,雞黍恨無期』都是,古代音訊難傳所以只能憑靠筆墨來聯繫,到了現在我和你也還如此。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給你的去信,有夜半就桌前寫的、也有晚修時臨走廊上的晚風寫的,握著堅實硬挺的筆,細瘦單薄的手掌彷彿就也能觸摸到你沿邊際展讀的指尖了。如果依照董啟章所寫的,書寫具有冷靜和淡化的距離,何以我從不敢問你閱信時有怎麼的心情起伏呢?
國小畢業完那個認真給朋友寫信的暑假過後這麼多年,很少再給誰認真地寫信往來了。幾個幼時的朋友,那些孩提天真時代真摯約定過要一輩子都守護彼此關照彼此的,隨著時空的拉遠,慢慢縮小成一個模糊的點。不是沒有聯絡,可是要說真正和誰誰誰保持聯絡卻是自欺欺人,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前有過數十封通信的再好的友伴,現在都退化成電子郵件信箱裡一看見就拉下捲軸的超連結,儘管高科技讓人們剩下一個點擊的距離,卻改變不了通訊錄中那個瀏覽功能按鍵所呈現的陌生。偏偏為了你,儘管知道多數時候不會有回信還是仔細地揣摩著用字修辭,來回幾行,總要推想好幾次方罷。讀我一筆一劃寫過去的信,你是否也能在筆劃與筆劃不端整的勾勒之間感覺到些許不可言喻的溫柔呢?
陣去金河冷,書歸玉塞寒。秋雨疏疏,連南部也一派淒清景象。
你一定知道,梁實秋在臨老的七十多歲還與小他三十多歲的韓菁清憑信傳情,常常一次到郵局就買一百張郵票,為了省郵資,信紙正面寫滿了不夠還寫到反面去。直到兩人結褵後朝夕相處了依舊書信不斷,甚至梁實秋過世後韓菁清還時時給他寫信。魚雁頻傳總忘年,梁實秋從前以為戀人們只有在無法用其他方式接觸、疏濬情感下才會逼不得已地寫信,但在初識韓菁清的一個月裡,他就寫上了二十多封信。七十多歲的人了,竟然還精力旺盛得如此不可思議。若要追溯推想其源頭,想來不會只是一個文人的特質而已吧!每一次書寫都需要有龐大的勇氣作為後盾,尤其當下隨意亂寫的內容很可能會被彼端的收信人反覆觀覽、琢磨。因此在信中我能寫的敢寫的少,想寫又不敢寫的多得多了。這份心情你必然可以體解,但你不知道的是,我好幾次提起筆又放下,多麼想問你,是否也曾有一個人能驅使你、讓你有如此勤於魚雁的動力呢?
你有一個這樣的人,我是明白的。是一個我不會是的女子。她和你遙遙相隔了一連串因橫亙而生的山脈、丘陵和盆地,但因為諸多緣故,儘管隔著三百多公里,她也理該是你傾談的對象吧!說是三百多公里,其實也不是多麼了不得的長度,等到高鐵建成後只要一個小時多就可以抵達了。但你大抵不肯承認的,面對情感我們都往往為了太多不確定的因子而卻步,等到可以前進的時候,又侷限於比自身更狹隘的規範和禁忌之中,你也如此,面對她你逃避得無路可逃、無處可避。倒有過很認真地和你爭辯過這個問題,我說在無數幻滅無常的變遷中理當還能夠有一點空間,容納些許逾矩的掙扎才對,願君別後垂尺素,即使是分離,也該還剩下點什麼吧!可是你搖頭,搖頭又搖頭。
「限時掛號。」我吩咐道,站在郵局的櫃台前看經辦人員將準備要寄過去的包裹放上電子天平,午後的郵局人很少,連角落的盆栽也煥發著明亮乾淨的氣息。收下包裹,經辦人員公式化地遞給我一張情感的收據,一百六十四公克,我接了過來,小心翼翼地夾入一本詩集之中。擦得晶亮的玻璃自動門外,是一片勻抹得湛藍的朗空。
三百公里之於你和她是短的,為什麼在我和你之間竟就顯得無比漫長了呢?碰觸不著情感確實存在的可以證明的部分,你說你想要寫生活裡詠物的即景,透過物來聯想、試析。你我紛紛舉出想寫的物件,我說想寫筆、夾子、鍵盤、電話卡、書等等,說出口之後才發現其實筆和鍵盤是同質性的東西。與你討論的是生活中的物事,卻在物中,不自覺地加入了信的成分。
但其實信也就是物的一種,信、物,信物。所不同者在於信用於通達、抒發,是主動的情感,而物只象徵性地詮釋被動的隱晦,說穿了又有什麼差別呢?物體客觀情感主觀,然而物史所沿襲、演化的痕跡不就是情感漸近的軌道嗎?不同的物件象徵著、隱喻著各異的情感甚至情慾,經由這些物件的連結我們於是更輕易地勾引起感官的顫慄與崩毀。
信與物,於此縫合得最細緻的該是織就迴文錦書的蘇蕙。不只是信、物的本體而是兩者之間的過渡,信用以懷人而錦帕用以定情,密密織來,錦帕也就可以是信了。雲中誰寄錦書來?因為有太多不可得的渴盼煎熬著,我們就比任何時刻都更能挖掘出情感孤獨的本質、自身寂寞的根源了是嗎?記得曾鬱鬱地跟你說過:「我給你寫的短箋有你給我寫來的三倍之多。。。。。。」聽了之後,你有些微慍地反問我說難道我是害怕你也給誰寫了三倍多的短箋嗎?事實上猶豫的是我,每多一次封緘就多了一次不可告人的怦然與酸楚。我沒有答你的話,低頭,反反覆覆地在手中把弄著寫信給你用的那隻筆,窗外是滿階的雨霧朦朧,錦字梭懸壁,琴心月滿臺。
可是詠物,物和我們緊密相接並比任何東西都還要來得具體,透過物來追溯遠在天涯的對方我們就將看見彼此更真實、更明確的一面了,那是沒有被文字畫面所挑選美化過,必須赤裸地矗立在我們眼前的。當情感無法被驗算、證明的時候,也只有物可以作為少許的憑藉吧!你曾經不辭煩苦地給我寄來生活中最瑣碎最隨手可得的物件,例如書籤、某某你經過的旅店的名片等等,我則將之一一收好或隨身帶在身畔,彷彿經由物的碰觸,就能夠多摸索出些許你曾遊走你所居住的城市的路線,能夠多從冰冷的物中索取更多情感的餘溫。
這當然只是我一己的幻想,只是物所挾帶的象徵確實是不為人所探問的。在同樣的表象之下,不同的記憶所喚起的是不同夾層的觸覺、波動與憂鬱,正因為儘管有再多重疊,記憶仍然有著自身的獨立性,多麼不可取代的個人歷史,所以由此激引出的浪濤想必也比他者更為浩大吧!意識的困境,記憶的風暴,然我時常記得的卻永恆地只有你全部面向的極少部份。
再多個幾度,也就都是奢侈了。鋪平開來的世界地圖上我們也不過差了幾度經度幾度緯度,但真正移轉到現實裡來,卻有如此縱深的差異。這麼多可預料不可預料的歧異鮮明地界開了你我的思維,且還要加上種種不可理喻的詩意的堅持,所以我們只能死命地拉鋸著,像兩塊既分離又匯聚的板塊,不願輕易妥協放棄,一寸一毫地精測仍然據有的領土和已經收復不回來的失地。比起物件的單一,這些所點引的紛亂實在複雜得太多了,又何況,還要添上好幾分不由自主的惶然與擔憂呢?
然而信物就不只拘泥於信或者物本身了,信物是思念的寄託、秘密的約定,藉由某些物件來牽扯彼此,偷偷給予一種隱形的必將赴約的承諾。古代戲曲小說裡就常有男女用鳳凰、玉石等物定情,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在這些信物背後,想必也各自有其委婉的情思吧!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倆才能通曉領會的物件私語中,你提起想把其中的某件物品轉交給一位朋友,我會沒來由地湧上龐然的不安。我幽幽地說,你都不懂。可你並不是不懂的,你又是無奈又是愛憐地嘆了口氣,只是嘆了口氣,卻竟然像是整個大氣層般把我密實地攬入懷裡。難道為彼此所安置的一切,不也有幾分希冀能讓對方在生活中也處處想起自己的私心嗎?葉下綺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依恃著幾許文字的穩實我千方百計地試圖去描摹你美好的模貌,但這卻都應該歸於多餘了。涉足於你,但你還保有著那麼多我尚未讀懂的暗流和漩渦,緊緊圈圍著我。
算得上是寫給你信之後的另外一封,但即使是又多寫了的一封,不能說的還是比能說的多得多了。整整兩三千字,卻還是不敢探問你這個收件人讀信時會有怎樣的波幅,或當是因為不能真正確定什麼而生的種種比矜持更羞怯的色澤吧!那麼原來不管是信或物,甚至信物本身,能夠坦白的部份比起整體依然是太罕少了。突然想起這樣的一句:「淒涼從此後,無復望雙魚」,我的確連句號也不想劃上,但就算寫得再長,信或者物本身以及所衍伸出的期待,由於在龐然且神秘的情感中畢竟還是被動的一環,因此,也都總有劃上完結符碼的時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