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在網路書店訂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看得真過癮XD~
不過我才看到第30頁,只看了英譯者序言、譯者的話、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正文都還沒看到><~
雖然說是讀書心得,但是主要是有很多問題想問,希望有善心人士可以幫忙解答^^~
下下個禮拜我要模擬考,所以只剩幾天時間可以看了;有問題得趁現在問,再拖下去我就要開始準備模擬考了。
其實我看書頂多都只有劃線,只有看哲學書才會在旁邊做筆記、加註心得或疑問,像這本書開頭叔本華就提到了:「讀一個自己從未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危險的,我們讀書是別人替我們思考,我們不過是在重複作者的精神過程而已。所以個人鎮日讀書,他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
=0=我昨天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不過很久以前也就這樣覺得了,所以每次看哲學類的書都會加註自己的想法。(另外原因是也許作者的想法我沒辦法接受)
首先
譯者的話裡近結尾有一句:
「以藝術的審美達到忘我之境」
@@?不懂,應該是「我」去「審美」,「審美」要如何「忘我」?沒有「我」該如何「審」起?既然前面提到「我的意志」是物自體,是實在世界,那麼藝術應該是以表象傳達意志(我覺得是這樣),那麼「我」和「美」就是同一意志,是統一體不是嗎?或者所謂忘我只是種無意志感而已呢?
對了對了,我讀這段的時候想到「藝術」算是意志還是表象的問題,我給自己的回答是「藝術是以表象傳達意志」,可是=0=那到底是啥啊?後來我突然想到大家寫詩時常說常用的「意象」,所以「意象」其實就是指「意志和表象」囉?是這樣的嗎?
還有~在英譯者序言裡,有提到康德說:
「自然的表面結構是現象的結構,悟性形式構成事物的表面秩序」
我也忘記我昨天讀這句時是安抓想的,反正後來就是想到了一個問題說:
「真理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
因為我覺得真理是世界的本質吧?那應該是物自體,也就是意志世界才對;可是我也看過有人說:
「大自然的法則即是真理的表現」,可是「自然的表面結構是現象的結構」,那麼真理到底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
我給自己的回答是:
意志世界(甲)和表象世界(乙)合成丙世界,真理是丙世界的本質,SO它兩者都是。這樣的回答對嗎?
另外叔本華的一個用詞我看不懂:
「天地之間的一切器物都是現象,『充足理由原則』決定現象的形式,『充足理由原則』有四種形式,悟性即藉此四形式理解事物」
但是我不懂何謂「充足理由原則」?聽起來是個非常充份卻暫時不可解的理由。
另外它說:
「因果是空間與時間的聯結」
這句我不瞭,空間與時間是如何聯結的?
平常我們總是把空間與時間總稱為宇宙,但它們是如何聯結的?
因果是怎麼聯結它們的?初綻的蓓蕾是如何把不同時空的蝴蝶凋零?(←這句把它當隱形吧)
另外它說:
「對每個人來說,世界是他的表象。『實在』不應在表象世界中尋找。在一般意義上看,「實在」是不可知的,因為,凡是可知的只是現象秩序。」
最後一句我有問題,既然「可知的只是現象秩序」,那詩或哲學等等到底探索了多少「實在」?只要是被解答出來的問題,就是「非實在」嗎?
我看完要去洗澡時先翻到第32頁看了第一句,這個問題在那一句上面又有了延伸,我等下在下面再講。
它也說:
「事物的內在本質不是理智所認識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盲目衝動中所體驗的,以及在自然內在過程中大規模顯示的意志。」
所以世界的本質無法被寫出之類的嗎?這個問題跟上面的問題差不多。
我的延伸很簡單,是否所謂「真理」就是「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我們把「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稱為「真理」?是這樣嗎?
「康德發現『實在』是不可知的,也許從『實踐理性的行為』(←這是啥東東?@@)或信仰中可以把握實在(←所以基督教才常常講『讓主進入心中、讓主充滿你的身體』之類的嗎?)
「叔本華認為『實在』是促使知識產生的意念,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志為意志役使時,便造成一個實際且虛幻的世界。」
我想問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意志呢?
應該不是因為這樣才「造成」一個實際虛幻世界吧?
要該世界存在,意志才會這麼衝動吧?
不然上帝幹嘛創造這麼白爛的意志?還讓理智為它服務,讓人類去追求一個自己所造成所以為的世界?上帝唬爛我們嗎?
接下來一句提到:
「在人類身上,意志披上理智和理性的外衣。在動物的不自覺本性上,意志赤裸地顯出它的盲目性。」
這句話我看的時候好掙扎耶><,因為我不相信意志世界會有盲目的成份,我相信意志所追求的必定存在,只是理智把它認定為盲目而已,所以我在前面空白的某頁上做了想說服自己的筆記:
一.意志披上理智的外衣追求「實在」,理智為了意志而追求「實在」,但「實在不應在表象世界中尋找,凡是可知的都是表象秩序」,所以理智追尋「實在」是個實際而虛幻的世界。實在與意志一體,只能以「意志」接觸卻無法透過知識。即「實在」是存在的,但理智追求它是盲目的(卻值得的)。
二.「實在」唯一能透過表象傳達的方法,即「藝術」。
三.斯賓諾莎說:
「如果拋在空中的石頭有意識的話,它也將認為此運動出於自由意志。我想石頭是對的。給予石塊的衝力相當於人類的動機,石塊的凝聚力、重力和硬性,從本質上看,與人類的意志相同,如果石塊有知識的話,也會覺得是意志。」這一點是我的問題。
人類的意志使人類竭力追尋真理(或實在、生命的本質),但為什麼會有這樣與生俱來的渴望呢?不論是科學家、數學家、詩人或哲學家都那麼努力!
因為意志和實在是一體,所以它受到實體的召喚嗎?
前面譯者的話提到:
「人類好像坐在黑暗的洞穴中,背朝洞口看洞內牆上影子活動的囚徒。影子就是世界,而光線來自實體。因此在柏拉圖的思想中,物質宇宙被降為牆上的影子。」
我超愛超讚成超佩服這段話,就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意志才使得自己那麼渴望回過頭去目賭實體嗎?
後面提到:
「意志總是向前衝進的,因為它未得滿足。」
我想,如果這裡指的是朝向實體衝進,那麼有沒有可能人類會有目賭背後的光線那一天?
可是這句話後面又說:
「即使意志獲得滿足,這滿足又要歸於幻滅。」
@@?一定會歸於幻滅嗎?那麼許多說「了無遺憾」的人是怎麼回事?還是他們的「了無遺憾」是對自己人生的成就感而已?
後來我發現叔本華超憂鬱的耶,
「人生一半是失望的痛苦,另一半是厭倦的痛苦」
喵哩勒~~
真想拿FIR樂團的歌詞安慰他:
「生命總不會只充滿悲傷」「總會有個地方等待愛飛翔」
這禮拜五晚自習的時候我跟貓咪聽這首聽了兩三遍,每次聽都覺得很喜歡^.^
而且我覺得飛兒是個很自然又很水的女生~
不過我還是比較迷蔡依林跟溫嵐,最近又新增了偶像楊丞琳
我現在超愛學她講話「啾的」「可愛耶!」「可以嗎~」~~哈!
從她演粉紅教父小甜甜時我就覺得她超漂亮的
聽說她在「我的秘密花園」裡有客串一角,奇怪我怎麼都沒注意到,=0=我都在注意林依晨演的范小敏說~~~咦?離題好遠!扣咩爹~~!
後來有句話說:
「對這不能滿足意志需求的世界產生厭惡之情」
講得真好@@~
雖然我不懂他為什麼會厭惡,一般人應該是惋惜、遺憾或竭力追求滿足的那一天吧。但是我很感動「這不能滿足意志需求的世界」這句話,這句話老少咸宜大小通吃,很詩的一句話,還是這句話的意義本身就是詩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後面提到,
「在觀照藝術和天才創作的片刻,人類意志可以發現其本身不變的本質,這些不變的本質是使意志擺脫變化、時間、痛苦、幻滅的原型。」
嗯~~同意,不過我要加自己的附註心得:變化、時間、痛苦、幻滅等元素使得意志得以發展藝術,再以藝術發現生命的本質。
另外後面有句話超精華,
「如果造形藝術和文藝世界表現世界的永久形式,那麼在音樂中表現的便是意志本身。因此叔本華認為音樂是最完美最成功的藝術,因為它直接顯示意志。」
難怪音樂總是比詩更能直襲人心!難怪它是老是可以直接震憾每一個人!XD我現在才瞭!
「在藝術中,人可以擺脫知識世界,也可以擺脫意志世界。」
=0=意志和表象都甩掉了,那藝術是打哪兒冒出來的阿飄東東?應該是甩掉表層的、生活上的兩者,接觸到深層的、較本質的兩者世界吧?
第29頁也有句話個人認為蠻精華的:
「由於產生一切痛苦和厭倦感的世界本身即是意志的客觀化,所以如果人否定意志,便是否定世界。」
雖然我不知道他們該如何「否定」,但我還覺得這句話蠻讚的。但是緊接下來它說:
「徹底的禁欲是達到平和及涅槃的途徑,徹底否定世界,便從世界中解脫出來了。」#%t!$!$#!……我反對><(我個人反對啦~你讚成也沒差)
因為我覺得關於看待這個世界有四種人,一是對它肯定,二是對它否定(我覺得最可悲的一種人),三是對它追尋,四是對它放棄。P.s我在這裡所認為的「肯定」「放棄」是一體兩面的,端看個人的心態;「否定」和「追尋」則是兩體一面。
後面說
「聖者的解脫則是根本否定自己的盲目意志。以捨棄而成的聖者處在平和之中。」這哪叫聖者?@@~
至少我個人認為的聖者應該是追尋而非「根本否定」,如果真的要聖明,否定的應該是真的不切實際或沒有價值的意志,如果是想一探世界本質、追尋真理的意志,那是很值得的,哪會盲目,又怎麼可以否定勒~
(我個人醬子覺得啦~我目前還沒看到正文,可能看了之後我的想法會不一樣,不過目前我是這樣覺得的。)
有段我覺得不錯:
「叔本華認為自殺根本不是解脫之道,因為自殺只是一種更強烈肯定意志的方式。自殺是肉體的崩解,而肉體只是意志的一例,並非痛苦源泉之普遍盲目意志的否定。」
聽說最近臺灣自殺率上升很多,所以我要把「自殺根本不是解脫之道」這句話多宣傳宣傳^0^
後面也提到「意志重於理智」這我很讚成~可是還是不明白他怎麼會是禁欲主義者><?可能我看完正文就會認同他也不一定,因為我現在正文只看了一頁=0=
正文卷一寫著大標題是「表象世界」,底下書有附註:
「觀念是指外物在人心中印上的影像即外物在心中的代表。所謂觀念世界是指由色、聲、味等現象構成的世界,即佛家所謂的假相世界,亦即表象世界。」
我是覺得表象世界不一定是假的,但也不能認定為真;我們國文考卷上就常考一題,一個爺爺在寄給她孫女的信上寫:
「親愛的蘇菲,我希望妳不要成為一個把這世界認為理所當然的人。」
=.=後來才發現這句話根本就是「蘇菲的世界」裡神秘哲學家寄給蘇菲的信裡的某段話咩,還爺爺勒@@~
後來我看到正文的第一句話:
「世界是我的表象,這句話是一個真理」
耶?所以「真理」還是可認知的囉?
還是「真理」就是「實體」中可認知的那部份?實體中可認知的那部份我們把它稱之為「真理」,是這樣嗎?[/color]
我昨天只看到這邊就ㄑ洗澡睡覺了,所以就心得到此為止。今天本來想繼續看滴,不過我今天跟網友約好了要在線上碰頭,要聊蠻久的,明天晚上又有英文補習,周二晚上也有晚自習,三、四還要練鋼琴,可能下個周末才有空繼續看吧。剛剛回頭看了一下自己打的,@@~好長一篇哦,雜七雜八的,所以為大家做了一個問題整理:
Q:譯者的話裡近結尾有一句「以藝術的審美達到忘我之境」,但應該是「我」去「審美」
「審美」要如何「忘我」?沒有「我」該如何「審」起?既然「我的意志」是物自體,是實在世界,那麼藝術應該是以表象傳達意志(我覺得是這樣),那麼「我」和「美」就是同一意志,是統一體不是嗎?或者所謂忘我只是種無意志感而已呢?
Q:我認為藝術是以表象傳達意志,那麼藝術到底算是表象還是意志呢?我的「認為」是對的嗎?
Q:詩中常用的「意象」其實就是指「意志和表象」對不對?
Q:真理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因為我覺得真理是世界的本質吧?那應該是物自體,也就是意志世界才對;
可是我也看過有人說「大自然的法則即是真理的表現」,可是「自然的表面結構是現象的結構」,那麼真理到底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
我給自己的回答是:
意志世界(甲)和表象世界(乙)合成丙世界,真理是丙世界的本質,SO它兩者都是。這樣的回答對嗎?有沒有人有其他的答案?
Q:「天地之間的一切器物都是現象,『充足理由原則』決定現象的形式,『充足理由原則』有四種形式,悟性即藉此四形式理解事物」
何謂「充足理由原則」?聽起來是個非常充份卻暫時不可解的理由。它到底是什麼?
大Q(求解心切):空間與時間是如何聯結的?
平常我們總是把空間與時間總稱為宇宙,但它們是如何聯結的?
因果是怎麼聯結它們的?這是我目前覺得最大也最想知道的問題。初綻的蓓蕾是如何把不同時空的蝴蝶凋零?(←這句把它當隱形吧)
Q:既然「可知的只是現象秩序」,那詩或哲學等等到底探索了多少「實在」?
只要是被解答出來的問題,就是「非實在」嗎?
「事物的內在本質不是理智所認識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盲目衝動中所體驗的,以及在自然內在過程中大規模顯示的意志。」
所以世界的本質無法被寫出之類的嗎?
我給自己的回答很簡單,所謂「真理」就是「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我們把「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稱為「真理」。是這樣嗎?還有其他的答案嗎?
Q:「康德發現『實在』是不可知的,也許從『實踐理性的行為』或信仰中可以把握實在。」
啥是「實踐理性的行為」?
在信仰中或可把握實在,也就是像基督教徒常說的「讓主進入我心中」「讓主充滿我」嗎?
Q:「叔本華認為『實在』是促使知識產生的意念,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志為意志役使時,便造成一個實際且虛幻的世界。」
我想問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意志呢?
應該不是因為這樣才「造成」一個實際虛幻世界吧?
要該世界存在,意志才會這麼衝動吧?
不然上帝幹嘛創造這麼白爛的意志,還讓理智為它服務,讓人類去追求一個自己所造成所以為的世界?
Q:意志披上理智的外衣追求「實在」,理智為了意志而追求「實在」,但「實在不應在表象世界中尋找,凡是可知的都是表象秩序」,所以理智追尋「實在」是個實際而虛幻的世界。實在與意志一體,只能以「意志」接觸卻無法透過知識。即「實在」是存在的,但理智追求它是盲目的(卻值得的)。
以上是偶ㄉ想法,大家覺得怎麼樣呢?錯嗎?
Q:我覺得「實在」唯一能透過表象傳達的方法,即「藝術」。大家覺得呢?
Q:人類的意志使人類竭力追尋真理(或實在、生命的本質),但為什麼會有這樣與生俱來的渴望呢?因為意志和實在是一體,所以它受到實體的召喚嗎?
「人類好像坐在黑暗的洞穴中,背朝洞口看洞內牆上影子活動的囚徒。影子就是世界,而光線來自實體。因此在柏拉圖的思想中,物質宇宙被降為牆上的影子。」
就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意志才使得自己那麼渴望回過頭去目賭實體嗎?
「意志總是向前衝進的,因為它未得滿足。」
我想,如果這裡指的是朝向實體衝進,那麼有沒有可能人類會有目賭背後的光線那一天?
Q:「即使意志獲得滿足,這滿足又要歸於幻滅。」
@@?一定會歸於幻滅嗎?那麼許多說「了無遺憾」的人是怎麼回事?
還是他們的「了無遺憾」是對自己人生的成就感而已?
Q:「在藝術中,人可以擺脫知識世界,也可以擺脫意志世界。」
=0=意志和表象都甩掉了,那藝術是打哪兒冒出來的阿飄東東?
應該是甩掉表層的、生活上的兩者,接觸到深層的、較本質的兩者世界吧?
Q:我覺得關於看待這個世界有四種人
一是對它肯定
二是對它否定(我覺得最可悲的一種人)
三是對它追尋
四是對它放棄
P.s我在這裡所認為的「肯定」「放棄」是一體兩面的,端看個人的心態;「否定」和「追尋」則是兩體一面。大家覺得這段感想怎麼樣?@@~
Q:「聖者的解脫則是根本否定自己的盲目意志。以捨棄而成的聖者處在平和之中。」
請給我一個可以讓我同意這句話的理由。==……(不過也可能再看下去我就自動同意了,因為我現在只看到譯者的序言,還沒看到叔本華自己寫的部份)
可以麻煩善心人士解答我的問題嗎?><
或者是糾正我所認為的東西
告訴我一些事情其他的答案
我都很歡迎
好嚕~~~我要ㄑ吃晚飯了^^~~~
等下還要跟網友碰頭~~~~就醬了
by thy way,希望不要談什麼超不超齡、適不適合的問題,我對學校課業也很認真,偶爾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應該不過份吧=~=……又沒有沈迷到會危害考試成績=~=……所以不要叫我長大之後再看課外的東西=~=…..照這邏輯,那不是每個大人都一定得等到七、八十歲才能買別墅、雇菲傭?=~=……享受喜歡的東西幹嘛等呢>///<
不過我才看到第30頁,只看了英譯者序言、譯者的話、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正文都還沒看到><~
雖然說是讀書心得,但是主要是有很多問題想問,希望有善心人士可以幫忙解答^^~
下下個禮拜我要模擬考,所以只剩幾天時間可以看了;有問題得趁現在問,再拖下去我就要開始準備模擬考了。
其實我看書頂多都只有劃線,只有看哲學書才會在旁邊做筆記、加註心得或疑問,像這本書開頭叔本華就提到了:「讀一個自己從未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危險的,我們讀書是別人替我們思考,我們不過是在重複作者的精神過程而已。所以個人鎮日讀書,他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
=0=我昨天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不過很久以前也就這樣覺得了,所以每次看哲學類的書都會加註自己的想法。(另外原因是也許作者的想法我沒辦法接受)
首先
譯者的話裡近結尾有一句:
「以藝術的審美達到忘我之境」
@@?不懂,應該是「我」去「審美」,「審美」要如何「忘我」?沒有「我」該如何「審」起?既然前面提到「我的意志」是物自體,是實在世界,那麼藝術應該是以表象傳達意志(我覺得是這樣),那麼「我」和「美」就是同一意志,是統一體不是嗎?或者所謂忘我只是種無意志感而已呢?
對了對了,我讀這段的時候想到「藝術」算是意志還是表象的問題,我給自己的回答是「藝術是以表象傳達意志」,可是=0=那到底是啥啊?後來我突然想到大家寫詩時常說常用的「意象」,所以「意象」其實就是指「意志和表象」囉?是這樣的嗎?
還有~在英譯者序言裡,有提到康德說:
「自然的表面結構是現象的結構,悟性形式構成事物的表面秩序」
我也忘記我昨天讀這句時是安抓想的,反正後來就是想到了一個問題說:
「真理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
因為我覺得真理是世界的本質吧?那應該是物自體,也就是意志世界才對;可是我也看過有人說:
「大自然的法則即是真理的表現」,可是「自然的表面結構是現象的結構」,那麼真理到底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
我給自己的回答是:
意志世界(甲)和表象世界(乙)合成丙世界,真理是丙世界的本質,SO它兩者都是。這樣的回答對嗎?
另外叔本華的一個用詞我看不懂:
「天地之間的一切器物都是現象,『充足理由原則』決定現象的形式,『充足理由原則』有四種形式,悟性即藉此四形式理解事物」
但是我不懂何謂「充足理由原則」?聽起來是個非常充份卻暫時不可解的理由。
另外它說:
「因果是空間與時間的聯結」
這句我不瞭,空間與時間是如何聯結的?
平常我們總是把空間與時間總稱為宇宙,但它們是如何聯結的?
因果是怎麼聯結它們的?初綻的蓓蕾是如何把不同時空的蝴蝶凋零?(←這句把它當隱形吧)
另外它說:
「對每個人來說,世界是他的表象。『實在』不應在表象世界中尋找。在一般意義上看,「實在」是不可知的,因為,凡是可知的只是現象秩序。」
最後一句我有問題,既然「可知的只是現象秩序」,那詩或哲學等等到底探索了多少「實在」?只要是被解答出來的問題,就是「非實在」嗎?
我看完要去洗澡時先翻到第32頁看了第一句,這個問題在那一句上面又有了延伸,我等下在下面再講。
它也說:
「事物的內在本質不是理智所認識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盲目衝動中所體驗的,以及在自然內在過程中大規模顯示的意志。」
所以世界的本質無法被寫出之類的嗎?這個問題跟上面的問題差不多。
我的延伸很簡單,是否所謂「真理」就是「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我們把「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稱為「真理」?是這樣嗎?
「康德發現『實在』是不可知的,也許從『實踐理性的行為』(←這是啥東東?@@)或信仰中可以把握實在(←所以基督教才常常講『讓主進入心中、讓主充滿你的身體』之類的嗎?)
「叔本華認為『實在』是促使知識產生的意念,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志為意志役使時,便造成一個實際且虛幻的世界。」
我想問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意志呢?
應該不是因為這樣才「造成」一個實際虛幻世界吧?
要該世界存在,意志才會這麼衝動吧?
不然上帝幹嘛創造這麼白爛的意志?還讓理智為它服務,讓人類去追求一個自己所造成所以為的世界?上帝唬爛我們嗎?
接下來一句提到:
「在人類身上,意志披上理智和理性的外衣。在動物的不自覺本性上,意志赤裸地顯出它的盲目性。」
這句話我看的時候好掙扎耶><,因為我不相信意志世界會有盲目的成份,我相信意志所追求的必定存在,只是理智把它認定為盲目而已,所以我在前面空白的某頁上做了想說服自己的筆記:
一.意志披上理智的外衣追求「實在」,理智為了意志而追求「實在」,但「實在不應在表象世界中尋找,凡是可知的都是表象秩序」,所以理智追尋「實在」是個實際而虛幻的世界。實在與意志一體,只能以「意志」接觸卻無法透過知識。即「實在」是存在的,但理智追求它是盲目的(卻值得的)。
二.「實在」唯一能透過表象傳達的方法,即「藝術」。
三.斯賓諾莎說:
「如果拋在空中的石頭有意識的話,它也將認為此運動出於自由意志。我想石頭是對的。給予石塊的衝力相當於人類的動機,石塊的凝聚力、重力和硬性,從本質上看,與人類的意志相同,如果石塊有知識的話,也會覺得是意志。」這一點是我的問題。
人類的意志使人類竭力追尋真理(或實在、生命的本質),但為什麼會有這樣與生俱來的渴望呢?不論是科學家、數學家、詩人或哲學家都那麼努力!
因為意志和實在是一體,所以它受到實體的召喚嗎?
前面譯者的話提到:
「人類好像坐在黑暗的洞穴中,背朝洞口看洞內牆上影子活動的囚徒。影子就是世界,而光線來自實體。因此在柏拉圖的思想中,物質宇宙被降為牆上的影子。」
我超愛超讚成超佩服這段話,就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意志才使得自己那麼渴望回過頭去目賭實體嗎?
後面提到:
「意志總是向前衝進的,因為它未得滿足。」
我想,如果這裡指的是朝向實體衝進,那麼有沒有可能人類會有目賭背後的光線那一天?
可是這句話後面又說:
「即使意志獲得滿足,這滿足又要歸於幻滅。」
@@?一定會歸於幻滅嗎?那麼許多說「了無遺憾」的人是怎麼回事?還是他們的「了無遺憾」是對自己人生的成就感而已?
後來我發現叔本華超憂鬱的耶,
「人生一半是失望的痛苦,另一半是厭倦的痛苦」
喵哩勒~~
真想拿FIR樂團的歌詞安慰他:
「生命總不會只充滿悲傷」「總會有個地方等待愛飛翔」
這禮拜五晚自習的時候我跟貓咪聽這首聽了兩三遍,每次聽都覺得很喜歡^.^
而且我覺得飛兒是個很自然又很水的女生~
不過我還是比較迷蔡依林跟溫嵐,最近又新增了偶像楊丞琳
我現在超愛學她講話「啾的」「可愛耶!」「可以嗎~」~~哈!
從她演粉紅教父小甜甜時我就覺得她超漂亮的
聽說她在「我的秘密花園」裡有客串一角,奇怪我怎麼都沒注意到,=0=我都在注意林依晨演的范小敏說~~~咦?離題好遠!扣咩爹~~!
後來有句話說:
「對這不能滿足意志需求的世界產生厭惡之情」
講得真好@@~
雖然我不懂他為什麼會厭惡,一般人應該是惋惜、遺憾或竭力追求滿足的那一天吧。但是我很感動「這不能滿足意志需求的世界」這句話,這句話老少咸宜大小通吃,很詩的一句話,還是這句話的意義本身就是詩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後面提到,
「在觀照藝術和天才創作的片刻,人類意志可以發現其本身不變的本質,這些不變的本質是使意志擺脫變化、時間、痛苦、幻滅的原型。」
嗯~~同意,不過我要加自己的附註心得:變化、時間、痛苦、幻滅等元素使得意志得以發展藝術,再以藝術發現生命的本質。
另外後面有句話超精華,
「如果造形藝術和文藝世界表現世界的永久形式,那麼在音樂中表現的便是意志本身。因此叔本華認為音樂是最完美最成功的藝術,因為它直接顯示意志。」
難怪音樂總是比詩更能直襲人心!難怪它是老是可以直接震憾每一個人!XD我現在才瞭!
「在藝術中,人可以擺脫知識世界,也可以擺脫意志世界。」
=0=意志和表象都甩掉了,那藝術是打哪兒冒出來的阿飄東東?應該是甩掉表層的、生活上的兩者,接觸到深層的、較本質的兩者世界吧?
第29頁也有句話個人認為蠻精華的:
「由於產生一切痛苦和厭倦感的世界本身即是意志的客觀化,所以如果人否定意志,便是否定世界。」
雖然我不知道他們該如何「否定」,但我還覺得這句話蠻讚的。但是緊接下來它說:
「徹底的禁欲是達到平和及涅槃的途徑,徹底否定世界,便從世界中解脫出來了。」#%t!$!$#!……我反對><(我個人反對啦~你讚成也沒差)
因為我覺得關於看待這個世界有四種人,一是對它肯定,二是對它否定(我覺得最可悲的一種人),三是對它追尋,四是對它放棄。P.s我在這裡所認為的「肯定」「放棄」是一體兩面的,端看個人的心態;「否定」和「追尋」則是兩體一面。
後面說
「聖者的解脫則是根本否定自己的盲目意志。以捨棄而成的聖者處在平和之中。」這哪叫聖者?@@~
至少我個人認為的聖者應該是追尋而非「根本否定」,如果真的要聖明,否定的應該是真的不切實際或沒有價值的意志,如果是想一探世界本質、追尋真理的意志,那是很值得的,哪會盲目,又怎麼可以否定勒~
(我個人醬子覺得啦~我目前還沒看到正文,可能看了之後我的想法會不一樣,不過目前我是這樣覺得的。)
有段我覺得不錯:
「叔本華認為自殺根本不是解脫之道,因為自殺只是一種更強烈肯定意志的方式。自殺是肉體的崩解,而肉體只是意志的一例,並非痛苦源泉之普遍盲目意志的否定。」
聽說最近臺灣自殺率上升很多,所以我要把「自殺根本不是解脫之道」這句話多宣傳宣傳^0^
後面也提到「意志重於理智」這我很讚成~可是還是不明白他怎麼會是禁欲主義者><?可能我看完正文就會認同他也不一定,因為我現在正文只看了一頁=0=
正文卷一寫著大標題是「表象世界」,底下書有附註:
「觀念是指外物在人心中印上的影像即外物在心中的代表。所謂觀念世界是指由色、聲、味等現象構成的世界,即佛家所謂的假相世界,亦即表象世界。」
我是覺得表象世界不一定是假的,但也不能認定為真;我們國文考卷上就常考一題,一個爺爺在寄給她孫女的信上寫:
「親愛的蘇菲,我希望妳不要成為一個把這世界認為理所當然的人。」
=.=後來才發現這句話根本就是「蘇菲的世界」裡神秘哲學家寄給蘇菲的信裡的某段話咩,還爺爺勒@@~
後來我看到正文的第一句話:
「世界是我的表象,這句話是一個真理」
耶?所以「真理」還是可認知的囉?
還是「真理」就是「實體」中可認知的那部份?實體中可認知的那部份我們把它稱之為「真理」,是這樣嗎?[/color]
我昨天只看到這邊就ㄑ洗澡睡覺了,所以就心得到此為止。今天本來想繼續看滴,不過我今天跟網友約好了要在線上碰頭,要聊蠻久的,明天晚上又有英文補習,周二晚上也有晚自習,三、四還要練鋼琴,可能下個周末才有空繼續看吧。剛剛回頭看了一下自己打的,@@~好長一篇哦,雜七雜八的,所以為大家做了一個問題整理:
Q:譯者的話裡近結尾有一句「以藝術的審美達到忘我之境」,但應該是「我」去「審美」
「審美」要如何「忘我」?沒有「我」該如何「審」起?既然「我的意志」是物自體,是實在世界,那麼藝術應該是以表象傳達意志(我覺得是這樣),那麼「我」和「美」就是同一意志,是統一體不是嗎?或者所謂忘我只是種無意志感而已呢?
Q:我認為藝術是以表象傳達意志,那麼藝術到底算是表象還是意志呢?我的「認為」是對的嗎?
Q:詩中常用的「意象」其實就是指「意志和表象」對不對?
Q:真理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因為我覺得真理是世界的本質吧?那應該是物自體,也就是意志世界才對;
可是我也看過有人說「大自然的法則即是真理的表現」,可是「自然的表面結構是現象的結構」,那麼真理到底是屬於意志還是表象?
我給自己的回答是:
意志世界(甲)和表象世界(乙)合成丙世界,真理是丙世界的本質,SO它兩者都是。這樣的回答對嗎?有沒有人有其他的答案?
Q:「天地之間的一切器物都是現象,『充足理由原則』決定現象的形式,『充足理由原則』有四種形式,悟性即藉此四形式理解事物」
何謂「充足理由原則」?聽起來是個非常充份卻暫時不可解的理由。它到底是什麼?
大Q(求解心切):空間與時間是如何聯結的?
平常我們總是把空間與時間總稱為宇宙,但它們是如何聯結的?
因果是怎麼聯結它們的?這是我目前覺得最大也最想知道的問題。初綻的蓓蕾是如何把不同時空的蝴蝶凋零?(←這句把它當隱形吧)
Q:既然「可知的只是現象秩序」,那詩或哲學等等到底探索了多少「實在」?
只要是被解答出來的問題,就是「非實在」嗎?
「事物的內在本質不是理智所認識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盲目衝動中所體驗的,以及在自然內在過程中大規模顯示的意志。」
所以世界的本質無法被寫出之類的嗎?
我給自己的回答很簡單,所謂「真理」就是「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我們把「實在」中可認知的那部份稱為「真理」。是這樣嗎?還有其他的答案嗎?
Q:「康德發現『實在』是不可知的,也許從『實踐理性的行為』或信仰中可以把握實在。」
啥是「實踐理性的行為」?
在信仰中或可把握實在,也就是像基督教徒常說的「讓主進入我心中」「讓主充滿我」嗎?
Q:「叔本華認為『實在』是促使知識產生的意念,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志為意志役使時,便造成一個實際且虛幻的世界。」
我想問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意志呢?
應該不是因為這樣才「造成」一個實際虛幻世界吧?
要該世界存在,意志才會這麼衝動吧?
不然上帝幹嘛創造這麼白爛的意志,還讓理智為它服務,讓人類去追求一個自己所造成所以為的世界?
Q:意志披上理智的外衣追求「實在」,理智為了意志而追求「實在」,但「實在不應在表象世界中尋找,凡是可知的都是表象秩序」,所以理智追尋「實在」是個實際而虛幻的世界。實在與意志一體,只能以「意志」接觸卻無法透過知識。即「實在」是存在的,但理智追求它是盲目的(卻值得的)。
以上是偶ㄉ想法,大家覺得怎麼樣呢?錯嗎?
Q:我覺得「實在」唯一能透過表象傳達的方法,即「藝術」。大家覺得呢?
Q:人類的意志使人類竭力追尋真理(或實在、生命的本質),但為什麼會有這樣與生俱來的渴望呢?因為意志和實在是一體,所以它受到實體的召喚嗎?
「人類好像坐在黑暗的洞穴中,背朝洞口看洞內牆上影子活動的囚徒。影子就是世界,而光線來自實體。因此在柏拉圖的思想中,物質宇宙被降為牆上的影子。」
就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意志才使得自己那麼渴望回過頭去目賭實體嗎?
「意志總是向前衝進的,因為它未得滿足。」
我想,如果這裡指的是朝向實體衝進,那麼有沒有可能人類會有目賭背後的光線那一天?
Q:「即使意志獲得滿足,這滿足又要歸於幻滅。」
@@?一定會歸於幻滅嗎?那麼許多說「了無遺憾」的人是怎麼回事?
還是他們的「了無遺憾」是對自己人生的成就感而已?
Q:「在藝術中,人可以擺脫知識世界,也可以擺脫意志世界。」
=0=意志和表象都甩掉了,那藝術是打哪兒冒出來的阿飄東東?
應該是甩掉表層的、生活上的兩者,接觸到深層的、較本質的兩者世界吧?
Q:我覺得關於看待這個世界有四種人
一是對它肯定
二是對它否定(我覺得最可悲的一種人)
三是對它追尋
四是對它放棄
P.s我在這裡所認為的「肯定」「放棄」是一體兩面的,端看個人的心態;「否定」和「追尋」則是兩體一面。大家覺得這段感想怎麼樣?@@~
Q:「聖者的解脫則是根本否定自己的盲目意志。以捨棄而成的聖者處在平和之中。」
請給我一個可以讓我同意這句話的理由。==……(不過也可能再看下去我就自動同意了,因為我現在只看到譯者的序言,還沒看到叔本華自己寫的部份)
可以麻煩善心人士解答我的問題嗎?><
或者是糾正我所認為的東西
告訴我一些事情其他的答案
我都很歡迎
好嚕~~~我要ㄑ吃晚飯了^^~~~
等下還要跟網友碰頭~~~~就醬了
by thy way,希望不要談什麼超不超齡、適不適合的問題,我對學校課業也很認真,偶爾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應該不過份吧=~=……又沒有沈迷到會危害考試成績=~=……所以不要叫我長大之後再看課外的東西=~=…..照這邏輯,那不是每個大人都一定得等到七、八十歲才能買別墅、雇菲傭?=~=……享受喜歡的東西幹嘛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