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看電視,有位資深媒體人說到了,她四十歲年紀的女性朋友,很多在經歷了多年婚姻生活後,都只想要擁有自由,最想要的生日禮物,是一紙離婚協議書。
這樣的論調,乍聽之下匪夷所思。但經過細細推敲後,也不難理解,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揹負了沉重的責任,往往因此無法成就自己。
我因而想起「桃之夭夭」與「逃之夭夭」的趣味關係了。
「桃之夭夭」本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意思是桃花開得茂盛漂亮,引申為女性花容月貌嫻淑端莊,必然的賢妻良母。
茲將「桃夭」一詩引述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如此優美的詩句,藉桃花開得美豔鮮紅的花朵(灼灼其華),又圓又大的纍纍果實(有蕡其實),再到繁衍眾多的枝葉茂密狀(其葉蓁蓁),來形容女子進入婚姻生活後,恰如其分的扮演各個時期的角色,不僅要能旺夫蔭子(宜其室家),還要能綿延家族(宜其家人)。
好一幅圓滿和諧,其樂融融的圖畫,多麼引人入勝啊!但也不免讓人要嘆一聲:當女人,太沉重!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竟是沒出聲的便出現了「逃之夭夭」的字眼。把好一個桃花開得美盛貌,硬生生就變成溜之大吉的不堪。
依我所想,應該是同音筆誤,將「桃」寫成「逃」,不知不覺中就積非成是了。而那始作甬者,莫非是在婚姻路上惶惶然,所以下筆時,透露了心跡?
難道婚姻之路,真是如此的不可逆料。一個不仔細,一步錯,步步錯,這「逃」字一落下,恐怕要再扳回「桃」字的可能性便是極低了。除了一些真正了解「桃之夭夭」典故者,必然明白「桃之夭夭」才是正確的書寫,而「逃之夭夭」是謬誤之出。是不是在婚姻中,也要深諳婚姻真諦者,才能合於「桃之夭夭」之要求?否則,若不能盡嚐婚姻中的酸甜苦辣,又無法常哼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的詩歌,那麼,是不是真該要「逃之夭夭」了。
人間事百百種,另有一種狀況是,如花似玉的美人,踏入婚姻門檻後,才猛然驚醒遇人不淑,所託非人。那麼,即便曾經膜拜「桃之夭夭」,此時也該要心生慧智,趕緊「逃之夭夭」去吧!
君不見,前些時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名模控訴夫婿施暴新聞,未及周年的婚姻,在女方被毆打成傷,向家暴防治中心備案,並申請保護令的同時,男方只想著「人面不知何處去」,頻頻表示家門敞開,假溫情呼喚,還想要「桃花依舊笑春風」,恐怕是難囉!
這一齣活生生社會寫實劇,也正印證了「桃之夭夭」之於「逃之夭夭」的微妙關係。若此,則不需對從「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的謬誤轉變,有所介意了。反而要感佩當初那將「桃之夭夭」誤寫成「逃之夭夭」的前人。真可說是真知灼見哪!能預見婚姻中隱藏的若干問題。想來應該是女性主義最早代言人,才會支持在婚姻裡受傷的女子,不必被宜室宜家的緊箍咒給鎮壓住,而茫然無所適從。
所以,「桃之夭夭」也罷,「逃之夭夭」也罷,端看各人造化嘍!
這樣的論調,乍聽之下匪夷所思。但經過細細推敲後,也不難理解,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揹負了沉重的責任,往往因此無法成就自己。
我因而想起「桃之夭夭」與「逃之夭夭」的趣味關係了。
「桃之夭夭」本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意思是桃花開得茂盛漂亮,引申為女性花容月貌嫻淑端莊,必然的賢妻良母。
茲將「桃夭」一詩引述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如此優美的詩句,藉桃花開得美豔鮮紅的花朵(灼灼其華),又圓又大的纍纍果實(有蕡其實),再到繁衍眾多的枝葉茂密狀(其葉蓁蓁),來形容女子進入婚姻生活後,恰如其分的扮演各個時期的角色,不僅要能旺夫蔭子(宜其室家),還要能綿延家族(宜其家人)。
好一幅圓滿和諧,其樂融融的圖畫,多麼引人入勝啊!但也不免讓人要嘆一聲:當女人,太沉重!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竟是沒出聲的便出現了「逃之夭夭」的字眼。把好一個桃花開得美盛貌,硬生生就變成溜之大吉的不堪。
依我所想,應該是同音筆誤,將「桃」寫成「逃」,不知不覺中就積非成是了。而那始作甬者,莫非是在婚姻路上惶惶然,所以下筆時,透露了心跡?
難道婚姻之路,真是如此的不可逆料。一個不仔細,一步錯,步步錯,這「逃」字一落下,恐怕要再扳回「桃」字的可能性便是極低了。除了一些真正了解「桃之夭夭」典故者,必然明白「桃之夭夭」才是正確的書寫,而「逃之夭夭」是謬誤之出。是不是在婚姻中,也要深諳婚姻真諦者,才能合於「桃之夭夭」之要求?否則,若不能盡嚐婚姻中的酸甜苦辣,又無法常哼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的詩歌,那麼,是不是真該要「逃之夭夭」了。
人間事百百種,另有一種狀況是,如花似玉的美人,踏入婚姻門檻後,才猛然驚醒遇人不淑,所託非人。那麼,即便曾經膜拜「桃之夭夭」,此時也該要心生慧智,趕緊「逃之夭夭」去吧!
君不見,前些時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名模控訴夫婿施暴新聞,未及周年的婚姻,在女方被毆打成傷,向家暴防治中心備案,並申請保護令的同時,男方只想著「人面不知何處去」,頻頻表示家門敞開,假溫情呼喚,還想要「桃花依舊笑春風」,恐怕是難囉!
這一齣活生生社會寫實劇,也正印證了「桃之夭夭」之於「逃之夭夭」的微妙關係。若此,則不需對從「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的謬誤轉變,有所介意了。反而要感佩當初那將「桃之夭夭」誤寫成「逃之夭夭」的前人。真可說是真知灼見哪!能預見婚姻中隱藏的若干問題。想來應該是女性主義最早代言人,才會支持在婚姻裡受傷的女子,不必被宜室宜家的緊箍咒給鎮壓住,而茫然無所適從。
所以,「桃之夭夭」也罷,「逃之夭夭」也罷,端看各人造化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