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擊》美國夢與現實人生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我在寫觀影心得時會先把片子從頭到尾想一下,大概有了想法之後才會去做文獻探討,看看各家意見,因為如果你在還沒消化完之前,就跑去看了一堆影評報導,原來的想法很容易會被拉走。所以我常跟朋友說別看完影評後才去看電影,因為這和先看完電影再回頭看原著劇本的效應有點類似,那很容易破壞你對這部作品的純潔客觀的感覺。只是這一次找到的意見還蠻一致的,這代表這部片的說服力的確夠強。
  
  其實我們常會說「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把這句話放在女主角希拉蕊.史旺(Hilary Swank)的身上實在是十分恰當,她也曾經睡過拖車,並且用非常不好萊塢的方式活在好萊塢的邊緣,她花四個月學打拳,增重了十八磅,並不遜於當年的勞勃狄尼諾(Robert De Niro)在拳擊電影《蠻牛》所下的苦功。我覺得在這部電影裡真的讓我感動的是希拉蕊.史旺再現女拳擊手的感覺,那種專業的態度與氣勢,我只能用「尊敬」來涵蓋心中的感受了。
  
  但是,這整部片還是有一點不是那麼完整的地方,首先是教堂的戲,或許因為我不是基督徒(我是無神論者),我真的覺得教堂的戲可以考慮做個調整,因為那個牧師和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的對話似乎沒有什麼火花激盪或切合片子意義的感覺,那幾場教堂戲就這麼結束了。另外,在後半段女主角癱瘓在床的那十幾分鐘的戲,導演頻繁使用了淡出、淡入,這樣除了很容易切斷片中成功營造的情緒氛圍外,對於觀眾的視覺適應也是一大考驗。
  
  在可看性方面,摩根.費里曼的旁白與表演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假使奧斯卡有最佳旁白獎,老摩多拿一個可真是當之無愧,畫龍點睛的幾個場景,老演員的功力可見一般。而導演的演技當然也是很棒,就演員的部分要挑剔的話恐怕只有懂表演的專業人士才能開口,我猜觀眾應該都很享受三個演員飆戲的充實感。
  
  由於前面劇情鋪得十分平順,非常符合中文片名《登峰造擊》的意象。在女拳擊手用一種極不協調的姿勢把自己的頸椎倒垮在小板凳之前,這部片還真的是典型的美國夢,任何人只要努力就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從女拳擊手即將拿下冠軍腰帶卻意外癱瘓的轉折裡,點出了這部片最重要的意義,雖然是個千古老掉牙的名言但是觀眾還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收了下來,「過程的重要絕對不下於結果」,在追尋的夢想過程中,即使最後事與願違,只要確實盡力了,死亡也不足以懼怕。導演選擇以多數人認為的悲劇收場,就創作的觀點來說是必要的,與其像被麻醉一般硬拗成一個歡樂大結局,不如真實的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切的缺憾。
  
  我看完這部片之後其實想起了另一部電影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一方面是因為湯姆.漢克(Tom Hank)的旁白,另外是因為瑪姬(Maggie)到最後面對生命的表現和那位被隱喻為耶穌的黑人大塊頭約翰.考非(John Coffey)有點像,他們在片中都被帶有一點距離的角度觀看,而且最後都逃離不了死亡,但是卻又很清楚的死去。

PS:《登峰造擊》的片名的確應該批判(因為那只有符合一半的劇情),但是照Million Dollar Baby直翻成中文卻也不是個好片名,我真慶幸我不是想片名的人。

若片名翻譯得宜
的確讓電影有畫龍點睛之效

只是有時為了商業效益
甚至只是想吸引觀眾購票入場
翻了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片名
讓觀眾看完之後覺得受騙

其實寫作也是一樣
即便文章的內容再精采
卻下個與文章不相干的主題時
最後的評價
不就是文不對題
最後建議段與段之間分開來方便讀者閱讀

問好囉
  今天才發現很多文章都忘了隔開一行的距離,謝謝提醒!

就因為教堂的戲,才知道劇中的克林伊斯威特是虔誠的教徒,也才知道結尾時他所作的決定是違背良心,違背神的旨意。

和牧師的對話,才知道他如此虔誠的原因,是因為和女兒疏遠的感情,因而自責,認為自己背負了莫大的罪過。也因此將感情轉移於瑪姬身上。

和牧師對談,甚至質問是否真有神的存在,是在挑戰牧師的極限,挑戰神,因為我如此虔誠為何上帝不讓我挽回女兒的感情?

由此可見,劇中的克林伊斯威特長期背負著自認為的罪,在瑪姬的出現時稍微獲得解放,卻又因為結尾得作一個最重大的決定,讓最後離開消失的他又背負著更大的自責與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