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修習「社會個案工作學」,所以有機會在課堂上欣賞到「美國天堂」這部影片。只是有別於以往觀賞影片的悠閒心情,這次是帶著社會工作初學者的心眼,藉由老師事前的牽引,很用心的學習從社工員的角度看問題、陳述分析問題。
一如大部分的影片表現手法,這部電影是女導演以其自身故事開拍,平實的鋪陳自己的成長歷程、兒時心靈創傷,並勇敢面對創傷之源。
【影片簡介】
匈牙利籍的女主角蘇珊---也就是導演本身,在未滿周歲時,因為父母遭受政治迫害,透過朋友協助緊急偷渡出境。遺憾的是偷渡集團因怕幼兒會突然哭啼而壞了大事,因此規定不准攜帶幼娃同行,蘇珊的父母不得不忍痛留下幼娃的她由外婆照應,另行想辦法送她到美國團圓,她們的原本計劃是:由疏運馬鈴薯農產品的農婦,先餵食蘇珊安眠藥,並將她裝進馬鈴薯袋中,以漁目混珠方式偷帶出境,再輾轉到美國與其父母、姊姊團圓。只是當外婆聽完農婦的危險計畫後,因有太多擔心而臨時改變計畫,將蘇珊送到鄉村,暫時請一對膝下無子的夫妻收養照顧。
於是乎原本看似圓滿的計劃,因為臨時的變卦,導致日後蘇珊與家人間問題重重---青少年的叛逆、異性交友問題、親子問題、夫妻婚姻生活問題......有著很多的遺憾與衝突。
【我們都可能因為愛而犯下錯誤】
片中對話無數,但是就以「我們都可能因為愛而犯下錯誤」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順手拈來便有數樁因愛而肇致的傷害,看得我不停省思我自己是否也曾如此,因愛家人反而傷害到他們?
蘇珊的父母在匈牙利遭受親人被濫殺迫害的不好經驗,為了保護與深愛女兒,為了給她們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於是決意逃離血腥祖國,歷經千辛萬苦偷渡到美國。
外婆因為愛蘇珊,不忍蘇珊的弱小生命因為偷渡而遭受任何傷害與危險,因此蘇珊在幼兒人格教育養成重要關鍵時期,接受鄉村養父母的田野式的、開放性的與真心關愛的教養方式深植蘇珊心中,以致在她六歲飛到美國與父母重逢相聚時,語言隔閡、性格、生活方式迥異......讓蘇珊無法順利融入美式生活,與親生父母也格外疏離陌生。
因為太愛蘇珊,也因為怕養父母不捨蘇珊,會不肯讓蘇珊到美國與親生父母團聚,因此外婆選擇欺騙,沒有在事前誠實告知養父母及蘇珊,沒有讓他們對即將的分離有所準備與因應的情境下,就將蘇珊一逕帶到美國。
沒有妥善處理分離的情愫,就蘇珊而言,導致蘇珊時時想念匈牙利的養父母、腦海中時常浮現「回去讀書」的念頭與渴望。失落感與創傷隨著小小孩的成長,也在蘇珊心底暗中滋長擴大不已。就養父母而言,因為驟然的分離,也讓養父母的情感陷於嚴重失落,影片中,在濃濃歐風吟唱的背景樂襯托下,養父母相依落淚,無語問天的悲傷神情著實讓人鼻酸不已。
因為愛孩子,蘇珊母親費盡力氣透過各種資源管道,最後終於因紅十字會的人道援助,將蘇珊自匈牙利鐵幕接到美國團聚。在片中我看到了“為母則強”的巨大行動力,也看到了一個母親為了呵護她的小孩,所展現出的魄力與毅力著實讓人動容。
只是為人父母者費盡心思,為女兒羅織一個最好的生存空間與世界的當下,孩子卻是不領情的。父母的“為你好”與孩子心中追求的“為我好”兩者間在認知上是截然不同,有著天壤之差的。
行筆至此,為人母的我一如蘇珊的母親,曾經也深怕孩子受騙、深怕孩子受傷、深怕孩子吃苦......於是也很自以為是為孩子安排一切,當然也很自以為是的為自己的這一切的行為給合理化,還冠冕堂皇的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我愛妳,你難道不能體會嗎?」來編派孩子的不貼心,進而封殺她的心底話。
【我們每個人都深受過去的影響】
常常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但是卻始終沒有人重視它對我們的影響。例如,親人驟然死亡;童年被同學取笑羞辱;男女朋友毫無預警就與你分手......
影片中,蘇珊突然被陌生的外婆自養父母身邊帶離,投入陌生環境的恐慌;蘇珊的母親在餐廳親眼目睹外公被槍殺的死亡恐懼與陰影,再再影響她們日後思維、價值判斷、生活模式與人生觀。
大多數的人在心靈受傷的當際,以為只要絕口不提、不說、不問,就可當成沒發生過那事兒。但是就完形心理學派的說法,這些個絕口不提的舊傷,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的一個或多個過不去,或是還沒有完全走過去的關卡。它可能是一段感情,也可能是一句來不及說出口的話,或一件尚未完成的任務,甚或是一個徒留遺憾的經驗。
這些擱在心底的關卡其實是波濤洶湧的暗潮,一當時機成熟她就會像土石流潰堤一般,吞噬我們。潛藏於蘇珊與母親心中的創傷就是如此。
隨著蘇珊的成長,一當時機成熟便伺機竄流危害,造成彼此衝突連連。影片中不時呈現親子衝突畫面,最激烈的一次莫過於,當蘇珊媽媽因擔心害怕女兒會因交友不慎而受到傷害,於是語言勸阻無效、行為阻止無用,一個氣極竟將蘇珊鎖在房中不讓她出來。阻力越大相對的抗力有越大,蘇珊在門窗被封死,不得其門而出的當下,竟也失去理性,用獵槍將房門擊毀。慶幸火爆的衝突過程,並未造成家庭任何成員身體上的傷害。
心理學常會以“內在小孩”來比喻,心靈的那些個沒有被妥善照顧與處理的傷口。對於較重、較深的傷口,或許表皮看似結痂痊癒,事實上裡面的肉卻仍潰爛,除非我們夠勇敢地把那塊乾皮掀起來,才能夠在傷口對症下藥。所以完形學派專家認為,學習面對內在小孩是人生重要課題之一。
因此為了揮別創傷的過去,也為了找尋自己過往記憶,蘇珊透過父母的諒解與支持,決意面對心中的傷口,重返兒時生長地,找回失去的過去的點點滴滴。
養父母的熱情與真愛依舊不減當年,景觀大致依舊,但是鄉村農居生活不再,人文、風俗、生活方式......也早隨著她的十多年美式生活經驗而改觀。面對當年沒有妥善處理分離情愁所帶來的創傷,在勇敢的面對,再重新經歷一次後,蘇珊終於得以重新檢視自己內在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實我是愛你的】
這是廖輝英女士在她早期的一本文集《與溫柔相約》中的一篇文章的標題,那一天海棠颱風來襲,因為雨水受強風吹送穿過玻璃窗滲進屋內,守著掃把畚箕,等著每隔半個小時掃水一次的當際,我共看了五本書,這本文集便是其中的一本。
書中作者寫著:「父母對子女造成的傷害,最大的原因常是企圖決定孩子的未來」短短的一行字,讓我看了不覺暗自心驚,深怕自己也在無意中對女兒做出類似的傷害。
最後僅以「其實我是愛你的」文章中的的最後一段話,來回應影片觀賞後的心得。
「父母愛子女,原意無非是要他們快樂幸福。然而貿然而大意的為子女『定位』,在言語上偏失,往往會給子女帶來終生的憾恨。愛,不能做為一切的藉口,因為它也會傷人」───摘自廖輝英的《與溫柔相約》
一如大部分的影片表現手法,這部電影是女導演以其自身故事開拍,平實的鋪陳自己的成長歷程、兒時心靈創傷,並勇敢面對創傷之源。
【影片簡介】
匈牙利籍的女主角蘇珊---也就是導演本身,在未滿周歲時,因為父母遭受政治迫害,透過朋友協助緊急偷渡出境。遺憾的是偷渡集團因怕幼兒會突然哭啼而壞了大事,因此規定不准攜帶幼娃同行,蘇珊的父母不得不忍痛留下幼娃的她由外婆照應,另行想辦法送她到美國團圓,她們的原本計劃是:由疏運馬鈴薯農產品的農婦,先餵食蘇珊安眠藥,並將她裝進馬鈴薯袋中,以漁目混珠方式偷帶出境,再輾轉到美國與其父母、姊姊團圓。只是當外婆聽完農婦的危險計畫後,因有太多擔心而臨時改變計畫,將蘇珊送到鄉村,暫時請一對膝下無子的夫妻收養照顧。
於是乎原本看似圓滿的計劃,因為臨時的變卦,導致日後蘇珊與家人間問題重重---青少年的叛逆、異性交友問題、親子問題、夫妻婚姻生活問題......有著很多的遺憾與衝突。
【我們都可能因為愛而犯下錯誤】
片中對話無數,但是就以「我們都可能因為愛而犯下錯誤」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順手拈來便有數樁因愛而肇致的傷害,看得我不停省思我自己是否也曾如此,因愛家人反而傷害到他們?
蘇珊的父母在匈牙利遭受親人被濫殺迫害的不好經驗,為了保護與深愛女兒,為了給她們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於是決意逃離血腥祖國,歷經千辛萬苦偷渡到美國。
外婆因為愛蘇珊,不忍蘇珊的弱小生命因為偷渡而遭受任何傷害與危險,因此蘇珊在幼兒人格教育養成重要關鍵時期,接受鄉村養父母的田野式的、開放性的與真心關愛的教養方式深植蘇珊心中,以致在她六歲飛到美國與父母重逢相聚時,語言隔閡、性格、生活方式迥異......讓蘇珊無法順利融入美式生活,與親生父母也格外疏離陌生。
因為太愛蘇珊,也因為怕養父母不捨蘇珊,會不肯讓蘇珊到美國與親生父母團聚,因此外婆選擇欺騙,沒有在事前誠實告知養父母及蘇珊,沒有讓他們對即將的分離有所準備與因應的情境下,就將蘇珊一逕帶到美國。
沒有妥善處理分離的情愫,就蘇珊而言,導致蘇珊時時想念匈牙利的養父母、腦海中時常浮現「回去讀書」的念頭與渴望。失落感與創傷隨著小小孩的成長,也在蘇珊心底暗中滋長擴大不已。就養父母而言,因為驟然的分離,也讓養父母的情感陷於嚴重失落,影片中,在濃濃歐風吟唱的背景樂襯托下,養父母相依落淚,無語問天的悲傷神情著實讓人鼻酸不已。
因為愛孩子,蘇珊母親費盡力氣透過各種資源管道,最後終於因紅十字會的人道援助,將蘇珊自匈牙利鐵幕接到美國團聚。在片中我看到了“為母則強”的巨大行動力,也看到了一個母親為了呵護她的小孩,所展現出的魄力與毅力著實讓人動容。
只是為人父母者費盡心思,為女兒羅織一個最好的生存空間與世界的當下,孩子卻是不領情的。父母的“為你好”與孩子心中追求的“為我好”兩者間在認知上是截然不同,有著天壤之差的。
行筆至此,為人母的我一如蘇珊的母親,曾經也深怕孩子受騙、深怕孩子受傷、深怕孩子吃苦......於是也很自以為是為孩子安排一切,當然也很自以為是的為自己的這一切的行為給合理化,還冠冕堂皇的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我愛妳,你難道不能體會嗎?」來編派孩子的不貼心,進而封殺她的心底話。
【我們每個人都深受過去的影響】
常常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但是卻始終沒有人重視它對我們的影響。例如,親人驟然死亡;童年被同學取笑羞辱;男女朋友毫無預警就與你分手......
影片中,蘇珊突然被陌生的外婆自養父母身邊帶離,投入陌生環境的恐慌;蘇珊的母親在餐廳親眼目睹外公被槍殺的死亡恐懼與陰影,再再影響她們日後思維、價值判斷、生活模式與人生觀。
大多數的人在心靈受傷的當際,以為只要絕口不提、不說、不問,就可當成沒發生過那事兒。但是就完形心理學派的說法,這些個絕口不提的舊傷,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的一個或多個過不去,或是還沒有完全走過去的關卡。它可能是一段感情,也可能是一句來不及說出口的話,或一件尚未完成的任務,甚或是一個徒留遺憾的經驗。
這些擱在心底的關卡其實是波濤洶湧的暗潮,一當時機成熟她就會像土石流潰堤一般,吞噬我們。潛藏於蘇珊與母親心中的創傷就是如此。
隨著蘇珊的成長,一當時機成熟便伺機竄流危害,造成彼此衝突連連。影片中不時呈現親子衝突畫面,最激烈的一次莫過於,當蘇珊媽媽因擔心害怕女兒會因交友不慎而受到傷害,於是語言勸阻無效、行為阻止無用,一個氣極竟將蘇珊鎖在房中不讓她出來。阻力越大相對的抗力有越大,蘇珊在門窗被封死,不得其門而出的當下,竟也失去理性,用獵槍將房門擊毀。慶幸火爆的衝突過程,並未造成家庭任何成員身體上的傷害。
心理學常會以“內在小孩”來比喻,心靈的那些個沒有被妥善照顧與處理的傷口。對於較重、較深的傷口,或許表皮看似結痂痊癒,事實上裡面的肉卻仍潰爛,除非我們夠勇敢地把那塊乾皮掀起來,才能夠在傷口對症下藥。所以完形學派專家認為,學習面對內在小孩是人生重要課題之一。
因此為了揮別創傷的過去,也為了找尋自己過往記憶,蘇珊透過父母的諒解與支持,決意面對心中的傷口,重返兒時生長地,找回失去的過去的點點滴滴。
養父母的熱情與真愛依舊不減當年,景觀大致依舊,但是鄉村農居生活不再,人文、風俗、生活方式......也早隨著她的十多年美式生活經驗而改觀。面對當年沒有妥善處理分離情愁所帶來的創傷,在勇敢的面對,再重新經歷一次後,蘇珊終於得以重新檢視自己內在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實我是愛你的】
這是廖輝英女士在她早期的一本文集《與溫柔相約》中的一篇文章的標題,那一天海棠颱風來襲,因為雨水受強風吹送穿過玻璃窗滲進屋內,守著掃把畚箕,等著每隔半個小時掃水一次的當際,我共看了五本書,這本文集便是其中的一本。
書中作者寫著:「父母對子女造成的傷害,最大的原因常是企圖決定孩子的未來」短短的一行字,讓我看了不覺暗自心驚,深怕自己也在無意中對女兒做出類似的傷害。
最後僅以「其實我是愛你的」文章中的的最後一段話,來回應影片觀賞後的心得。
「父母愛子女,原意無非是要他們快樂幸福。然而貿然而大意的為子女『定位』,在言語上偏失,往往會給子女帶來終生的憾恨。愛,不能做為一切的藉口,因為它也會傷人」───摘自廖輝英的《與溫柔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