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有關我們的中文課

提供高中以下學生投稿及文學討論用
話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是在海外無法完完全全地發揚光大。例如我校那位尊敬的「專業」中文老師,則是個連繁體中文也認不全的數學系碩士。家鄉口音濃厚,確有中國鄉土風味。

  這很正常,海外學校學中文,當然沒有國內學校學的深。自然而然,數學老師當中文老師更是家常便飯。非旦如此,無論有廣東或福建口音,東北或西南腔調,通通搜羅入筐,加上教育部的官爺又多是西洋白種,誰會理你是正統中國人不是,只要說得了中文,教得了這群娃,帽子一扣,越南口音的國語,也湊合了。

  我們老師肯定不是啥越南人,就是口音有點奇奇怪怪;說是上海口音,上海人說國語可要比他說的標準的多,但說是江浙口音,江浙人的國語 也其實並非如此。那先暫時不討論其祖籍,又不是甚麼人口調查,研究祖輩在哪耕田的事務還要由考古學家們去完成。而我接下來所要說的,則是我們這群可稱之為「老油條」的學生,是如何在這位數學系畢業的中文老師的引領下完成學業的。

  本校歷史悠久,但是也窮,十一跟十二年級的中文課因為沒鈔票請老師的問題,必須混合著上,難免製造不便。於是學校要求上中文課的學生,十一年級需要在星期二早上七點半到校上課,十二年級也要在星期三早上同一個時間回校上課,以便分開上課,完成不同級別的課業。因此,幾乎每個星期二的早晨,本年級缺席之人實非拿僅僅五根腳趾就可數清的。課堂無所謂學習之風氣,五個人組成的班級,集中在課室中間一兩排桌子的區域內,偶爾會有某人良心未泯,課上到了一半,才搔著頭雲游進課室,坐在課室最後方的「睡眠區」裏,形同虛幻;來,也只是為了點個名罷了。

  多來那麼一個兩個,是根本沒可能為中文課帶來生意的。所謂多多益善,人多了,其餘上課的人,也會上得有精神。見此情此景,校長無奈之下,只好向長期缺席者家中發送警告信,可惜浪費再多紙張,消耗再多打印油墨,不來上課的人,還是不會來。然而一問,為啥早上缺席不上課,藉口諸多,排山倒海而來。使人聽了耳朵出油一種,就是聲稱自己住得太遠,乘早班火車太難;有時覺得這藉口已過時,理虧詞窮之際,就乾脆說自己早上太難早起,自認懶惰,或者說自己不慎把早課忘在腦後,聲稱偶爾一次或幾次,無足掛齒。

  這樣一來,我們中文老師為了讓學生上課,臉上增添不少橫七豎八的條紋兒。尤其當發現出席早課之人的數目無法用第四根手指計算的時候,便會愁容滿面,口中嘀嘀咕咕。還好,再怎麼懶惰,總會有幾個守規矩的人捧中文課的場。想必老師在課後定然感動得涕淚如雲,腦海中不斷回顧逝去的那一個小時的教學,感謝我們這群給予其某種心靈上施捨的良好少年。

  當然總有幾個人是好學生裡面的壞學生。本人也跟他們分一杯羹。不過好歹作業必作但遲交,或是我這種愛搞花樣的人,專門拿對那位老師來說有一定深奧程度的繁體中文,搭配自創的草書筆躋,字裏行間龍飛鳳舞;任何讀者皆會被弄得頭暈眼花,餘下二十分鐘內無法神志清醒,不用說安全駕車上路。其他人,則要不就是準時到校,但上課開小差,要不就是作業比我還爛,但考起試來名列前矛。

  依此屈指而算,全班真正認真上中文課的人,並不過三。

那是什麼樣的學校呀?

這還是澳洲總理的母校

這也難怪那裡的老師口音會那麼豐富了

突然發覺

自己的中文超爛

有時候把英文語法放到中文句子裡面T_T

真是...一種米養百種人的多元生態
你們是大學還是高中呢?
應該是高中吧??
<本家店招牌掛的是十九禁不是五十九禁啊~~>

唔 話說我們三類的國文課
不是慵懶的做筆記順便打個盹ㄦ
就是狂趕下一節要用的化學筆記或者等等要檢查的數學作業
總之也是一整個混亂就是囉

不過話說回來
這大概也不是只有我們所特有的現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