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科教馆参访记
王 景 辉
朋友,假如你有兴趣,你就和我一起到我的故乡江西高安市来参访吴有训科教馆吧!
从市府所在地的筠阳镇驱车,向西行驶两公里左右,就到了吴有训科教馆。
我们来看,这里有四幢红墙碧瓦、飞檐斗拱、古典风格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屋宇,组合成一个“□”字形,高高耸立着。亮丽典雅,新颖别致,格外引人注目。这“囗”字形外,松柏环绕;这科教馆前,绿草如茵——多么优雅的、美丽的环境哟!
这时,导游小姐会告诉我们,这是为纪念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先生而修建的科教馆。它占地50余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这四幢屋宇,分别就是大厅、正厅、东厅和西厅。
我们再来看,在大厅正门的上端,横挂着“吴有训科教馆”六个大字,金黄金黄的——多么鲜明、多么耀眼啊!
这时,导游小姐又会告诉我们,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馆名。
现在,我们应该跟随导游小姐跨进大厅正门了。嗨哟!你看——迎面一尊高约三米的吴有训铜像矗立在讲台上,神态好生动,体貌顶逼真啊!象是向我们侃侃讲授着科学真谛、宇宙奥秘呢!再看——在铜像背后的板壁上,用红笔书写着“一代宗师,风范永存”八个隶书大字,也显得特别醒目。
我们再向前行进,就来到了正厅。举头望着这四周墙壁上分别标明的“求学岁月”、“留学美国”、“执教清华园”、“抗战年代”、“主政中央大学”、“桃李满天下”、“中科院二十七年”等栏目,我们便可知道,吴有训生平事迹的展览就设在这个展厅了。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边随意观看各种珍贵的实物、放大的图片与详细的文字说明,一边倾听导游小姐的娓娓解说。
原来,吴有训于1897年4月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石溪吴村,表字正之。一自念书,吴有训就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学习成绩一贯名列前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这位出自农村的弟子,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官费”留学。1922年1月,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接受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的指导,开始对X射线问题进行研究。经他刻苦钻研,反复实验后,于1924年撰写的《经方解石晶体反射后之X射线的吸收测量》第一篇论文,立即被《美国自然科学会会刊》刊登。1925年,他首次出席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会上,与会者共有60多篇论文宣读,吴有训提交的《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分布》一文,被列为首篇宣读的论文,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这篇论文时,也将它排印在第一篇。次年,吴有训再次出席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他写的三篇论文均被选入大会宣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与美国康普顿教授合作研究实验后而确立的“康普顿效应”,一度震动全世界,康普顿本人也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在国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将“康普顿效应”说成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前苏联的布洛欣采夫还将“康--吴效应”之说写进了他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中。
听导游小姐介绍到这里,我默默地称道一声: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效应”啊!
然而,五年以后,即1926年秋天,吴有训结束了在美国留学的美好时光后,却婉言谢绝了康普顿教授的真诚挽留,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他先后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物理系副教授,在北京清华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在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任院长,在中央大学任校长。培养出了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于光远、邓稼生、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中外驰名的专家学者、科学家。其中,邓稼先成为“两弹元勋”,杨振宁、李政道是美籍华人中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任教期间,吴有训第一个建立起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严济慈早在1935年就赞誉,吴有训是“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的人”,后辈也将其誉为我国物理学的“开山祖师”。1936年4月,德国哈莱自然科学院获知吴有训取得“异常卓越的研究成果”,因而任命他为“该会的会员”,并在通知书中说道,为吴有训“属于本会的优秀人才”而感到“自豪”。
能不“自豪”吗?谁听了,谁都会为我的故乡——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一位“开山祖师”和“异常卓越”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吴有训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教育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吴有训离沪赴京,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11月30日逝世,前后达27年之久,成为中科院一名非常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组织领导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科学领域奋发图强、勇敢登攀,为新中国尖端科学技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特别是在组织研究、领导发展核科学事业上,更是功绩显著,成就斐然。他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的号召,积极选拔、推荐科技人员,迅速组建科技队伍,抓紧开展原子武器的研制工作。在前苏联撤走原子核专家、带走图纸后,他与我国著名核物理家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彭桓武、朱光亚一道,团结一致,共商对策,坚定信心,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领导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继续进行原子武器的研究和生产。终于,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我国的激光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所有高科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吴有训的组织和领导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到了垂暮之年,吴有训还经常参加并指导全国科技界的各类大会,热情接待国外来访的有关宾朋,关心、支持、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等工作。在1977年11月30日去世的头一天,吴有训还给钱学森写信,满腔热情地推荐湖南山区一位农村青年写作的论文——《略论宇宙航行》一文。吴有训为祖国、为民族、为科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导游小姐的活音还没有落下,我便脱口而出:“真个是‘一代宗师、风范永存’呀!”
吴有训去世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称道“吴有训同志是我国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颂扬他“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赞誉他“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受到我国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尊敬”。新华社为吴有训追悼会写的专题报道,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媒体用显著位置和黄金时间予以转发和广播。1987年,中国物理学会、江西省物理学会分别设立了“吴有训物理学奖励基金会”。1988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一组四张纪念邮票,其中一张是吴有训,其余三张分别是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后来,一批书籍《吴有训》、《吴有训传》、《吴有训论文选集》、《吴有训百年论文纪念文集》和电视剧《吴有训》等也先后出版与拍摄。
从正厅走出来,我们又应该跟随导游小姐到其它展厅去了。来到东厅、西厅等展厅,我们先后可以观看到原子弹模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图片、碑刻长廊、各界名人字画和题词等。在名人题词一栏中我们看到,聂荣臻、方毅、张爱萍、周培源、卢嘉锡、宋健、钱伟长、朱光亚、周光召、钱三强、于光远以及台港澳的二十多位名人、专家学者、科学家都为吴有训写了题词。我们还发现,台湾原子能物理学家、美洲核能协会台湾分会秘书长朱骥荣先生,不仅写了题词,而且还写了对联。他的题词曰:“格物穷理,永怀先哲,夙昔典型”,他的对联云:“敢以雄疆昌国运,还将勤奋惜年华”。从这里我们体会得到,朱先生对吴有训积极献身科学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的崇敬啊!
朋友,此时你可能会以为,吴有训科教馆参访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吧?且慢!最后,我们来浏览一下“留言簿”。
快来看罗--这“留言簿”上,有祖国大陆同胞写下的观感,也有台港澳同胞写下的赞语,还有国际友人“留”下的颂词 。我们挑选加拿大籍一位参访者的“留言”抄录在这里吧——他写道:“这里是中国历史迷人的篇章,许多人使中国历史伟大。”
啊!是呀 ,是呀!吴有训科教馆——的确是中国历史长卷中的又一“迷人的篇章”!吴有训——的确是“使中国历史伟大”的又一卓越人物!
2005.3.3
王 景 辉
朋友,假如你有兴趣,你就和我一起到我的故乡江西高安市来参访吴有训科教馆吧!
从市府所在地的筠阳镇驱车,向西行驶两公里左右,就到了吴有训科教馆。
我们来看,这里有四幢红墙碧瓦、飞檐斗拱、古典风格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屋宇,组合成一个“□”字形,高高耸立着。亮丽典雅,新颖别致,格外引人注目。这“囗”字形外,松柏环绕;这科教馆前,绿草如茵——多么优雅的、美丽的环境哟!
这时,导游小姐会告诉我们,这是为纪念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先生而修建的科教馆。它占地50余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这四幢屋宇,分别就是大厅、正厅、东厅和西厅。
我们再来看,在大厅正门的上端,横挂着“吴有训科教馆”六个大字,金黄金黄的——多么鲜明、多么耀眼啊!
这时,导游小姐又会告诉我们,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馆名。
现在,我们应该跟随导游小姐跨进大厅正门了。嗨哟!你看——迎面一尊高约三米的吴有训铜像矗立在讲台上,神态好生动,体貌顶逼真啊!象是向我们侃侃讲授着科学真谛、宇宙奥秘呢!再看——在铜像背后的板壁上,用红笔书写着“一代宗师,风范永存”八个隶书大字,也显得特别醒目。
我们再向前行进,就来到了正厅。举头望着这四周墙壁上分别标明的“求学岁月”、“留学美国”、“执教清华园”、“抗战年代”、“主政中央大学”、“桃李满天下”、“中科院二十七年”等栏目,我们便可知道,吴有训生平事迹的展览就设在这个展厅了。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边随意观看各种珍贵的实物、放大的图片与详细的文字说明,一边倾听导游小姐的娓娓解说。
原来,吴有训于1897年4月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石溪吴村,表字正之。一自念书,吴有训就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学习成绩一贯名列前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这位出自农村的弟子,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官费”留学。1922年1月,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接受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的指导,开始对X射线问题进行研究。经他刻苦钻研,反复实验后,于1924年撰写的《经方解石晶体反射后之X射线的吸收测量》第一篇论文,立即被《美国自然科学会会刊》刊登。1925年,他首次出席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会上,与会者共有60多篇论文宣读,吴有训提交的《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分布》一文,被列为首篇宣读的论文,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这篇论文时,也将它排印在第一篇。次年,吴有训再次出席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他写的三篇论文均被选入大会宣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与美国康普顿教授合作研究实验后而确立的“康普顿效应”,一度震动全世界,康普顿本人也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在国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将“康普顿效应”说成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前苏联的布洛欣采夫还将“康--吴效应”之说写进了他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中。
听导游小姐介绍到这里,我默默地称道一声: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效应”啊!
然而,五年以后,即1926年秋天,吴有训结束了在美国留学的美好时光后,却婉言谢绝了康普顿教授的真诚挽留,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他先后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物理系副教授,在北京清华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在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任院长,在中央大学任校长。培养出了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于光远、邓稼生、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中外驰名的专家学者、科学家。其中,邓稼先成为“两弹元勋”,杨振宁、李政道是美籍华人中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任教期间,吴有训第一个建立起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严济慈早在1935年就赞誉,吴有训是“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的人”,后辈也将其誉为我国物理学的“开山祖师”。1936年4月,德国哈莱自然科学院获知吴有训取得“异常卓越的研究成果”,因而任命他为“该会的会员”,并在通知书中说道,为吴有训“属于本会的优秀人才”而感到“自豪”。
能不“自豪”吗?谁听了,谁都会为我的故乡——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一位“开山祖师”和“异常卓越”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吴有训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教育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吴有训离沪赴京,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11月30日逝世,前后达27年之久,成为中科院一名非常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组织领导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科学领域奋发图强、勇敢登攀,为新中国尖端科学技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特别是在组织研究、领导发展核科学事业上,更是功绩显著,成就斐然。他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的号召,积极选拔、推荐科技人员,迅速组建科技队伍,抓紧开展原子武器的研制工作。在前苏联撤走原子核专家、带走图纸后,他与我国著名核物理家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彭桓武、朱光亚一道,团结一致,共商对策,坚定信心,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领导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继续进行原子武器的研究和生产。终于,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我国的激光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所有高科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吴有训的组织和领导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到了垂暮之年,吴有训还经常参加并指导全国科技界的各类大会,热情接待国外来访的有关宾朋,关心、支持、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等工作。在1977年11月30日去世的头一天,吴有训还给钱学森写信,满腔热情地推荐湖南山区一位农村青年写作的论文——《略论宇宙航行》一文。吴有训为祖国、为民族、为科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导游小姐的活音还没有落下,我便脱口而出:“真个是‘一代宗师、风范永存’呀!”
吴有训去世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称道“吴有训同志是我国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颂扬他“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赞誉他“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受到我国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尊敬”。新华社为吴有训追悼会写的专题报道,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媒体用显著位置和黄金时间予以转发和广播。1987年,中国物理学会、江西省物理学会分别设立了“吴有训物理学奖励基金会”。1988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一组四张纪念邮票,其中一张是吴有训,其余三张分别是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后来,一批书籍《吴有训》、《吴有训传》、《吴有训论文选集》、《吴有训百年论文纪念文集》和电视剧《吴有训》等也先后出版与拍摄。
从正厅走出来,我们又应该跟随导游小姐到其它展厅去了。来到东厅、西厅等展厅,我们先后可以观看到原子弹模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图片、碑刻长廊、各界名人字画和题词等。在名人题词一栏中我们看到,聂荣臻、方毅、张爱萍、周培源、卢嘉锡、宋健、钱伟长、朱光亚、周光召、钱三强、于光远以及台港澳的二十多位名人、专家学者、科学家都为吴有训写了题词。我们还发现,台湾原子能物理学家、美洲核能协会台湾分会秘书长朱骥荣先生,不仅写了题词,而且还写了对联。他的题词曰:“格物穷理,永怀先哲,夙昔典型”,他的对联云:“敢以雄疆昌国运,还将勤奋惜年华”。从这里我们体会得到,朱先生对吴有训积极献身科学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的崇敬啊!
朋友,此时你可能会以为,吴有训科教馆参访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吧?且慢!最后,我们来浏览一下“留言簿”。
快来看罗--这“留言簿”上,有祖国大陆同胞写下的观感,也有台港澳同胞写下的赞语,还有国际友人“留”下的颂词 。我们挑选加拿大籍一位参访者的“留言”抄录在这里吧——他写道:“这里是中国历史迷人的篇章,许多人使中国历史伟大。”
啊!是呀 ,是呀!吴有训科教馆——的确是中国历史长卷中的又一“迷人的篇章”!吴有训——的确是“使中国历史伟大”的又一卓越人物!
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