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調】
據聞恆春民謠有七種曲調: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平埔調、牛尾絆、楓港小調、守牛調。而其中的「平埔調」雖然以四句演唱,但其實只有兩句旋律反覆。
恆春人稱「平埔調」又稱「台東調」。有人說:「平埔調」是恆春人到台東開墾時傳唱過去的;但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錄音中, 陳達卻表示「平埔調」是「台東縣卑南鄉八社的調」;第三種說法是恆春半島滿州鄉港口村有位平埔族人「加鱉兄」喜歡在港口山坡草場,邊牧牛,邊唱這首調,因此稱之。
包含「青蚵仔嫂」「耕農歌」「三聲無奈」等等歌曲,都改編自平埔調。
【月琴】
台灣月琴頸較中國大陸長,音箱有圓形、六角、八角。面板通常用梧桐製造,2條弦或3條弦。是歌仔戲及民謠常用樂器。
月琴因陳達的被發現、民歌「月琴」的傳唱,曾造成一度流行;近日又因「海角七號」的轟動,更引起注意。希望這樣的彈唱,不至於又是曇花一現。民謠該紮根於教育,而非只為時髦只為流行而唱。你說是嗎?
屏東民謠彈唱班練習地點:屏東鄉土藝術館
~~~~~~~~~~~~~~~~~~~~~~~~~~~~~~~~~~~~~~~~~~~~~
來唱恆春調
作者:喜菡(酷酷嫂)
「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走不盡的坎坷路,恰似祖先的步履。抱一支老月琴,三兩聲不成調,老歌手琴音猶在,獨不見恆春的傳奇…」記憶深處,輕輕一拈,就是婉約無限。這些民歌曾經伴過多少強說愁的青青歲月?二十餘年後,因著這一曲「月琴」的帶領,悠悠的,我思想起南方的邊城―「恒春」。
恒春因終年氣候和暖得名,在我記憶中卻常與「颱風」畫上等號。恆春有三怪:落山風、檳榔及陳達的「思想起」。第一怪「落山風」舉世無雙―冬季到恒春半島,你必須與一落落由山巔直貫海面的強風拉扯,拉扯出一個危殆單薄的你;第二怪「檳榔」―恒春的福德路號稱全臺灣最大的檳榔零售市場,「有成沒成,檳榔先做前」,檳榔是恒春人嫁娶的重禮,更是恒春人生活的一大部份;至於第三怪「陳達」―正是「月琴」曲中的「老歌手」。
與陳達有過一面之緣,那是喜菡就讀淡大時。在某一個與星星對話的夜裡,平日舞影婆娑的溜冰場,竟擠滿了淡大學子。原來眾人正趕時髦,聚集起來聽一襲唐裝、乾乾瘦瘦的陳達唱聽不懂的「恒春調」。民歌因淡大李雙澤的搏命推動,取代了西洋歌曲的校園地位,而陳達正好趕上這一波「民族意識」抬頭的風潮。當「聽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成了青年學子銜在嘴邊的口號,陳達這名遊唱詩人也就順理成章的進入校園,成為眾人膜拜的「民族英雄」。
陳達是恒春的傳奇,一把月琴陪伴,十六歲開始他的走唱生涯,在恒春的樹下廟前,只要婚喪喜慶,就見他哼哼唱唱。不識字的他卻能捻來都是文章,將時事民情唱得盡情盡興。陳達窮過、瞎過、半身不遂過,因音樂家史惟亮的發掘,開始他的「民族英雄」不歸路。透過媒體炒作,他紅了,但是至死他一定不知道,人們好奇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歌。你可以想像,這樣的老叟曾在「稻草人」民歌餐廳,和演唱校園民歌的大學生一起獻唱?然而,一生窮困潦倒,禁不住暴紅暴紫,這名傳奇人物,因精神妄想症,選擇車禍的方式,於七十六歲辭世。他的起、他的落,只能說是台灣媒體不小心開的一個玩笑,這樣的玩笑,以前有,現在更多。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