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紙堆中無意間翻到「日本投降書」之文獻記載,其中提及日本政府在得知盟國對日發表的「波茨坦宣言」後,於是對全國同胞發表談話,其中一句是這樣的:「我政府對波茨坦宣言抱持『默殺』的態度」
就這兩個有爭議的文字,遂引來盟國主戰派的強烈不滿,並促成杜魯門總統投擲原子彈的決定,連續兩次,稱之為六日戰爭的原子彈攻擊後,果然得到預期的效果,
日本終於投降了。

雖然事後有很多的討論,關於原子彈是否非投擲不可,固然見仁見智,但總是操之於人。日本在當時是既沒有人同情,也沒有能力改變身為魚肉的不幸。但是那一句「默殺」用得極為不當乃招致幾乎亡國滅種的命運卻是真的,至少在這裡應該有扭轉乾坤的機會,可惜沒有。
「默殺」在日文的解釋有兩種:一為「置之不理」,二為「保持緘默」;
雖然不是對盟國公開的回復,但絕對是日本所表達的態度。而很不幸的,主戰派認定的解釋是前者,對日本軍閥如此蔑視決議文之憤怒的反應已如前所述,難說沒有司馬昭之心。(藉機除掉麻煩製造者)。但孰令致之?不由得不用同理心推估,也許日本的主戰派也有意藉此模稜兩可的語意做政治上的考量,不戰不見得表示他畏懼,若戰,則恰好可以用來譴責敵人的不仁,而自己是被動(應戰)的。換句話說,日本的主戰派是想藉此轟轟烈烈戰一場的,只是不能明說罷了。又或者可能也滿徬徨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才符合日本利益,於是且含糊應之也說不定。

以這麼容易引起誤會的語言文字用於生死存亡之秋的表態上,日本不可能愚昧不知,盟國則正好逮住日本的辮子,替從未證實的毀滅性武器提供最佳實驗。不管如何,戰爭確實提早結束了,無以數計的盟軍生命死傷也得以避免,這才稍稍彌補美國人的良心。再則,見識核武的可怕而促成了後世幾十年沒有核子戰爭,日本亦從此戒慎恐懼避免再度陷入冰燹之災裡(極不情願的)。准此觀之,誠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矣!

這件事情之前,要停止核災還有一次引信拆除的最後機會,之所以錯失而走到無以挽回的地步,從還原的歷史文件裡似可以發見蘇聯政府居心之不良與險惡。日本「乞降書」中也敘及曾經委請「當時仍保持中立地位」的蘇聯居中斡旋作調人,但遺憾的不是「功敗垂成」而是一開始就已經註定失敗的命運。因為事實上蘇聯根本就不曾、也不願向盟國傳達日本的請託。
失敗原因應該怪日本的懵懂無知,不知蘇聯挾敵以自重的企圖。須知日本要是談和成功了,蘇聯參戰的必要性、迫切性都不復存在,那麼也就沒有雅爾達協定,沒有讓蘇聯佔盡中國一切好處的機會。也就說手上若毫無籌碼,沒有人會在乎你的。


為期盼蘇聯出兵東北以牽制日本三十萬大軍,避免日本「一億玉碎」回防本島的決戰行動成真,結果是以「恢復一九零四年對日敗戰時,蘇聯在中國失去的權力」賞給蘇聯當糖果吃,由美英蘇三國私下說了算,事前毫不把當事人中國的利益、蔣委員長的感受考慮進去。甚至於事後有沒有轉告蔣委員長都有點各說各話。
中國在自己的土地上打仗,損失人命物力財力已經非常的可觀了,還要「被告知」雞豕美酒肥羊金條奉送來幫忙的鄰居,而且沒有商討的餘地。還藉口不事前告知是因為「中國方面消息易於洩漏給日本」這是哪門子的行話?

「會吵的孩子有糖吃」蘇聯氣定神閒的謀定而後動,最後完全取得他所想要的,而對日戰爭卻因為原子彈的引爆提早讓日本投降,蘇聯因此不費一兵一卒而獲取暴利,在他人的家裡當分區主人,享受一樣的權力。一個中立國既不中立作調人,復在日本承受重創之際才要求參戰、才來補簽「波茨坦宣言」享受同盟國的權力。凡此種種,證明了共產主義共產國家一貫的伎倆。
想到中共拜國民黨對日戰爭之賜,迅速坐大乃至不懸踵間當家作主擁有大陸,雖然政府不得民心、政權分崩離析有咎由自取的原因,但是中共的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壯大手段,由同仇敵慨抗戰到趁政府之危反噬,不能不說是非常的「惡劣」行徑。再證諸近年來種種作為亦復如此。這又是題外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