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参谒明代著名清官况钟新墓
王景辉
头上烈日炎炎,身上大汗淋淋……
然而,跟随朋友一跨进“况钟园林”,顿时就象走进了没有墙
壁、没有屋顶、但却开放了“中央空调”的“绿色大客厅”。你瞧
——这里青松挺拔,树木葱茏,浓荫密布,不时还迎来阵阵清风,
叫人感到凉丝丝的,十分舒服!难怪被人们誉为“南昌火炉”旁边
的“清凉世界”。
明代著名清官况钟的新墓,就是修建在这“况钟园林”之内。
这位五百多年前就已严格做到了勤政廉洁的“况青天”,如今长眠
在这里安享“清凉世界”,假如真的九泉之下有知,大概也会感到
凉爽并且惬意的罢?
朋友领我来到况钟新墓前,只见墓碑上刻着四个显赫大字:
“况钟之墓”。墓后,竖着一块“墓志铭”,高三米多、宽六米许。
我们站在墓前,恭恭敬敬地向这位“况青天”三鞠躬。接着,在新
墓周围绕了几圈,就走向墓后,再走过“墓志铭”,便到了“清风
亭”。这是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建筑物。在
“清风亭”两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 一肩行
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下联写的是:“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
守如何”。朋友告诉我,这上、下联的前四个字,都是化用况钟的
诗句而来的。况钟在第三次从苏州离任返京时,面对送行的黎民百
姓而口占了四首《饯别诗》。其中有一首诗的前两句是,“检点行
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上联的“一肩行李”即源于“检点
行囊一担轻”。另一首诗的前两句是,“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
南一寸棉”,这就是下联“两袖清风”的出处。
我反复吟咏着“检点行囊一担轻”,反复吟咏着“不带江南一
寸棉”。真佩服啊——这位古人在五百多年前就已严格做到了清正
廉洁!看一看我们当前被查处的那些贪官污吏吧,他们“离任”时
怎会“不带江南一寸棉”呢?他们的“行囊”哪里只是“一担轻”
呢?
“况钟不仅是这样写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概括地讲,况钟就
是智慧、就是刚正、就是爱民、就是清廉……”朋友一边说,一边引
我踏上了“通幽曲径”。稍稍一顿,他便将况钟一生的感人事迹滔滔
不绝地给我介绍起来了——
况钟,字伯律,号如愚,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生于江西省
靖安县的崖口龙冈州,因而又号“龙冈”。
况钟“干练精明,通达事务”,常常得到官府及朝廷的器重。二
十三岁时,况钟第一次被靖安知县俞益看中,选为书吏。九年后,俞益
将况钟介绍给礼部尚书吕震。通过一番交谈,吕震也认为况钟是个奇才,
便将况钟推荐给明成祖朱棣。经面试,朱棣将况钟破格提升为正六品礼
部仪制司主事。不久,朱棣崩,朱高炽即位,况钟也被越级升迁为正四
品仪制司郎中。后来,朱高炽又崩,朱瞻基即位,况钟又被任命为苏州
府知府。
苏州府,当时是全国最难治的一个地方。这里税粮繁重,官吏奸
贪,百姓困苦,逃民“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因此,况钟上任
前,宣宗皇帝朱瞻基不仅设宴为他饯行,而且,还特别给予“敕书”
(相当于现在说的书面命令),扩大他的职权范围,特许他直接向皇
上选送奏章,规定他“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可立即
“提人解京”法办。当时,况钟被誉为是一位“手捧天书”的“饮差
知府”。
一到任上,况钟并未立即当众取出皇帝的“敕书”,而是一面照
批公文案件,一面私下里进行明察暗访。待详细掌握了一批奸吏的确凿
罪证后,便骤然将他们召来,先宣读“敕书”,后将作恶多端的贪官污
吏逐一法办,当场就处决了六个最坏的奸吏。顿时,“一府大震”,苏
州“合郡称之曰:‘况青天’。”
况钟在苏州府任职期间,还减轻税赋,均平徭役,为民兴利,劝
课农桑。特别是在清理积案,平反冤狱上更是为民所称颂。据记载,他
“每一日轮治一县事,未期年,勘问过轻重罪囚一千五百二十余名”。
并且常常“折狱明断”,遇有“奇冤”者“无不昭雪”。从此,“吏不
敢作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清初戏剧家朱素臣的《十五贯
传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改编为昆曲《十五贯》,在祖国大陆曾连
演不衰,此剧就是根据况钟办案的事迹而编写的。当年毛泽东主席连续
两次观看《十五贯》后,称赞它是一出好戏。周恩来总理也说《十五
贯》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十五贯》剧本还被翻译成六国文
字在国外演出,让“况青天”走向了全世界。
在苏州府,况钟曾三次离任。但是,每次离任都因百姓上书挽留,
继而复任。宣德六年(1431年),况钟首次离任,是因母丧而回籍丁忧。
宣德八年(1432年),况钟第二次离任,是因任期三载后需进京朝见。
况钟第三次离任是在正统四年(1439年)。这一年,他任满九载,照例
应加升一等,要赴吏部候升。启程后,况钟在苏州府“七邑耆民饯行者
数百里弗绝”的盛况下,口占了前面提到的四首《饯行诗》“以致别”。
与前两次一样,况钟去后,又有一万八千余人联名上书挽留。皇上见状,
只好升况钟为正三品官,仍在苏州府任职。况钟第三次返苏时,百姓无
不欢欣鼓舞,相迎者“不远数百里之遥”。
况钟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不拿不贪,
“两袖清风”。史称,他在治理苏州十三年的时间里,“内署肃然,无
铺设华糜物”,餐桌上也只是“一肉一蔬”而已,“非公燕,别无兼味”。
直到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享年六十。
但,“卒而归葬,舟中惟书籍,服用器物”,并没有其他贵重物品,令
“苏人咸叹息之”。况钟死后,不仅“苏民痛哭罢市”,就连“邻郡松、
常、嘉、湖之民赴吊者”也络绎不绝。在“归柩之日”,百姓“倾城出
送”,但见“白衣冠两岸,夹舟奠别”。为纪念“况青天”,苏州府七
县大小集镇都建有专祠,岁岁奉祀。百姓家中也悬像祭祀,“比屋无
间”。在苏州沧浪亭内,一幅况钟的砖刻画像,至今犹存,下刻“法行
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颂词,仍清晰可见……
我一边认真倾听朋友的娓娓介绍,一边频频点头,连连赞叹。这样
一位清正廉明的“况清天”,在“封建官场”上的确是无“几”啊!这
又让我联想到现在那些腐败分子,他们哪里是“内署肃然”而“无铺设
华糜物”呢?他们哪里是“一肉一蔬”而“别无兼味”呢?据今年一月
上旬的一家媒体报道,就在当年“况青天”任知府的苏州市,挖出一个
“知府”级的(副市长)姜人杰,涉案金额达一点四亿元人民币,被认
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贪官。办案人员仅在他家里抄出来的现金,点都来
不及点,用秤一称就有二十三公斤重。明代况钟与现代姜人杰,同样都
是苏州的“知府大人”,但一个是“青天”,一个是“碩鼠”,两相对
比,霄壤之别。姜“知府”呀,你这个出生在苏州市吴江县震泽鎮的
“苏民”,难道不知道“岁岁奉祀”的“况青天”专祠?难道不记得苏
州“比屋无间”的百姓家中悬挂的况钟画像?难道未见过苏州沧浪亭内
况钟砖刻画像下的“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颂
词?特别还应追问的是,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你怎么不学一学我们的县
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你怎么不学一学我们的人民公仆孔繁森?你怎
么不学一学我们的一心为民的郑培民?你怎么不学一学我们的人民好警
官任长霞?你怎么不学一学千千万万个保持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先
锋?
无需再问了,还是继续倾听我的朋友的介绍吧——
五百多年来,历代骚人墨客和史学家对况钟均有极高的评价。明代文
人李孟吉称赞况钟“威同包孝肃,德比范忠宣”,清代文人钱光祖称赞况
钟“苏州假守日,青天赫有光,杀吏破鬼胆,雷霆震四乡”。《明史》中
的《况钟传》评价况钟说:“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
及”,明代李贽评价况钟说:“刚果敏达,不畏强御……廉洁之操,一尘
不染”。当代史学家吴晗也颂扬况钟说:“兴利除害,反对豪强,扶持善
良,百姓敬他爱他,把他看作天神一样。”
一九九三年,为纪念况钟诞生610周年,靖安县诗社编辑出版了诗
集《清风集》。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了书名,著名数学家、诗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写了题词,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也写信鼓
励靖安诗社认真编好诗集。征稿时,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
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600多名作者的诗、词、联、书法篆刻等作品一千
多首(件)。收入《清风集》的诗词,首首都是对况钟的讴歌。美国美
东中华诗友会副理事长天楚先生在诗中唱道:“黎民长颂况青天,五百
年来敬意绵”,台湾中华诗学研究所、大学教授龚嘉英先生作诗赞道:
“一代乡贤昭史册,千秋遗爱在苏州。”江苏诗协会员、苏州市沧浪诗
社常务副社长陈锦珊也声声吟咏:“一身正气世间稀,两袖清风美誉
驰。”……
又是一阵清风送来,让我感到渾身舒快。我们在“况钟园林”的小
径上漫步多时,不觉又回到况钟新墓前。
“况钟的旧墓原来在什么地方呢?”望着况钟新墓,我终于将悬在
心头的问题向朋友提了出来。
“原位于靖安县高湖乡崖口村的神州山上,”朋友告诉我,“但在
‘文革’中被毁。一九八三年,靖安县政府在况钟诞生六百周年之际,
为他重建了新墓,并将原占地五百多亩的‘森林公园’易名为‘况钟园
林’,让后代永远纪念、缅怀、传扬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
‘况青天’。”
是的,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 “况青天”,确实应该让
我们以及后代们永远纪念、缅怀、传扬。特别是在当前开展共产党员先
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学习这位古人,很有必要。要告诫那些正在或者
正想贪污腐败的官吏们,将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为警语吧!主动
地、及时地、迅速地、完全彻底地警醒过来,真正做到廉洁奉公、勤政
为民,真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真正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不然,永眠在这“清凉世界”的“况青天”如何能够安息?我们
的焦裕禄如何能够安息?我们的孔繁森如何能够安息?我们的郑培民如
何能够安息?我们的任长霞如何能够安息?那千千万万个为党、为祖国、
为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又如何能够安息啊?
1988年8月 日初稿
2002年9月28日修改
2005年6月29日再改
——参谒明代著名清官况钟新墓
王景辉
头上烈日炎炎,身上大汗淋淋……
然而,跟随朋友一跨进“况钟园林”,顿时就象走进了没有墙
壁、没有屋顶、但却开放了“中央空调”的“绿色大客厅”。你瞧
——这里青松挺拔,树木葱茏,浓荫密布,不时还迎来阵阵清风,
叫人感到凉丝丝的,十分舒服!难怪被人们誉为“南昌火炉”旁边
的“清凉世界”。
明代著名清官况钟的新墓,就是修建在这“况钟园林”之内。
这位五百多年前就已严格做到了勤政廉洁的“况青天”,如今长眠
在这里安享“清凉世界”,假如真的九泉之下有知,大概也会感到
凉爽并且惬意的罢?
朋友领我来到况钟新墓前,只见墓碑上刻着四个显赫大字:
“况钟之墓”。墓后,竖着一块“墓志铭”,高三米多、宽六米许。
我们站在墓前,恭恭敬敬地向这位“况青天”三鞠躬。接着,在新
墓周围绕了几圈,就走向墓后,再走过“墓志铭”,便到了“清风
亭”。这是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建筑物。在
“清风亭”两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 一肩行
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下联写的是:“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
守如何”。朋友告诉我,这上、下联的前四个字,都是化用况钟的
诗句而来的。况钟在第三次从苏州离任返京时,面对送行的黎民百
姓而口占了四首《饯别诗》。其中有一首诗的前两句是,“检点行
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上联的“一肩行李”即源于“检点
行囊一担轻”。另一首诗的前两句是,“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
南一寸棉”,这就是下联“两袖清风”的出处。
我反复吟咏着“检点行囊一担轻”,反复吟咏着“不带江南一
寸棉”。真佩服啊——这位古人在五百多年前就已严格做到了清正
廉洁!看一看我们当前被查处的那些贪官污吏吧,他们“离任”时
怎会“不带江南一寸棉”呢?他们的“行囊”哪里只是“一担轻”
呢?
“况钟不仅是这样写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概括地讲,况钟就
是智慧、就是刚正、就是爱民、就是清廉……”朋友一边说,一边引
我踏上了“通幽曲径”。稍稍一顿,他便将况钟一生的感人事迹滔滔
不绝地给我介绍起来了——
况钟,字伯律,号如愚,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生于江西省
靖安县的崖口龙冈州,因而又号“龙冈”。
况钟“干练精明,通达事务”,常常得到官府及朝廷的器重。二
十三岁时,况钟第一次被靖安知县俞益看中,选为书吏。九年后,俞益
将况钟介绍给礼部尚书吕震。通过一番交谈,吕震也认为况钟是个奇才,
便将况钟推荐给明成祖朱棣。经面试,朱棣将况钟破格提升为正六品礼
部仪制司主事。不久,朱棣崩,朱高炽即位,况钟也被越级升迁为正四
品仪制司郎中。后来,朱高炽又崩,朱瞻基即位,况钟又被任命为苏州
府知府。
苏州府,当时是全国最难治的一个地方。这里税粮繁重,官吏奸
贪,百姓困苦,逃民“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因此,况钟上任
前,宣宗皇帝朱瞻基不仅设宴为他饯行,而且,还特别给予“敕书”
(相当于现在说的书面命令),扩大他的职权范围,特许他直接向皇
上选送奏章,规定他“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可立即
“提人解京”法办。当时,况钟被誉为是一位“手捧天书”的“饮差
知府”。
一到任上,况钟并未立即当众取出皇帝的“敕书”,而是一面照
批公文案件,一面私下里进行明察暗访。待详细掌握了一批奸吏的确凿
罪证后,便骤然将他们召来,先宣读“敕书”,后将作恶多端的贪官污
吏逐一法办,当场就处决了六个最坏的奸吏。顿时,“一府大震”,苏
州“合郡称之曰:‘况青天’。”
况钟在苏州府任职期间,还减轻税赋,均平徭役,为民兴利,劝
课农桑。特别是在清理积案,平反冤狱上更是为民所称颂。据记载,他
“每一日轮治一县事,未期年,勘问过轻重罪囚一千五百二十余名”。
并且常常“折狱明断”,遇有“奇冤”者“无不昭雪”。从此,“吏不
敢作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清初戏剧家朱素臣的《十五贯
传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改编为昆曲《十五贯》,在祖国大陆曾连
演不衰,此剧就是根据况钟办案的事迹而编写的。当年毛泽东主席连续
两次观看《十五贯》后,称赞它是一出好戏。周恩来总理也说《十五
贯》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十五贯》剧本还被翻译成六国文
字在国外演出,让“况青天”走向了全世界。
在苏州府,况钟曾三次离任。但是,每次离任都因百姓上书挽留,
继而复任。宣德六年(1431年),况钟首次离任,是因母丧而回籍丁忧。
宣德八年(1432年),况钟第二次离任,是因任期三载后需进京朝见。
况钟第三次离任是在正统四年(1439年)。这一年,他任满九载,照例
应加升一等,要赴吏部候升。启程后,况钟在苏州府“七邑耆民饯行者
数百里弗绝”的盛况下,口占了前面提到的四首《饯行诗》“以致别”。
与前两次一样,况钟去后,又有一万八千余人联名上书挽留。皇上见状,
只好升况钟为正三品官,仍在苏州府任职。况钟第三次返苏时,百姓无
不欢欣鼓舞,相迎者“不远数百里之遥”。
况钟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不拿不贪,
“两袖清风”。史称,他在治理苏州十三年的时间里,“内署肃然,无
铺设华糜物”,餐桌上也只是“一肉一蔬”而已,“非公燕,别无兼味”。
直到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享年六十。
但,“卒而归葬,舟中惟书籍,服用器物”,并没有其他贵重物品,令
“苏人咸叹息之”。况钟死后,不仅“苏民痛哭罢市”,就连“邻郡松、
常、嘉、湖之民赴吊者”也络绎不绝。在“归柩之日”,百姓“倾城出
送”,但见“白衣冠两岸,夹舟奠别”。为纪念“况青天”,苏州府七
县大小集镇都建有专祠,岁岁奉祀。百姓家中也悬像祭祀,“比屋无
间”。在苏州沧浪亭内,一幅况钟的砖刻画像,至今犹存,下刻“法行
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颂词,仍清晰可见……
我一边认真倾听朋友的娓娓介绍,一边频频点头,连连赞叹。这样
一位清正廉明的“况清天”,在“封建官场”上的确是无“几”啊!这
又让我联想到现在那些腐败分子,他们哪里是“内署肃然”而“无铺设
华糜物”呢?他们哪里是“一肉一蔬”而“别无兼味”呢?据今年一月
上旬的一家媒体报道,就在当年“况青天”任知府的苏州市,挖出一个
“知府”级的(副市长)姜人杰,涉案金额达一点四亿元人民币,被认
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贪官。办案人员仅在他家里抄出来的现金,点都来
不及点,用秤一称就有二十三公斤重。明代况钟与现代姜人杰,同样都
是苏州的“知府大人”,但一个是“青天”,一个是“碩鼠”,两相对
比,霄壤之别。姜“知府”呀,你这个出生在苏州市吴江县震泽鎮的
“苏民”,难道不知道“岁岁奉祀”的“况青天”专祠?难道不记得苏
州“比屋无间”的百姓家中悬挂的况钟画像?难道未见过苏州沧浪亭内
况钟砖刻画像下的“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颂
词?特别还应追问的是,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你怎么不学一学我们的县
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你怎么不学一学我们的人民公仆孔繁森?你怎
么不学一学我们的一心为民的郑培民?你怎么不学一学我们的人民好警
官任长霞?你怎么不学一学千千万万个保持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先
锋?
无需再问了,还是继续倾听我的朋友的介绍吧——
五百多年来,历代骚人墨客和史学家对况钟均有极高的评价。明代文
人李孟吉称赞况钟“威同包孝肃,德比范忠宣”,清代文人钱光祖称赞况
钟“苏州假守日,青天赫有光,杀吏破鬼胆,雷霆震四乡”。《明史》中
的《况钟传》评价况钟说:“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
及”,明代李贽评价况钟说:“刚果敏达,不畏强御……廉洁之操,一尘
不染”。当代史学家吴晗也颂扬况钟说:“兴利除害,反对豪强,扶持善
良,百姓敬他爱他,把他看作天神一样。”
一九九三年,为纪念况钟诞生610周年,靖安县诗社编辑出版了诗
集《清风集》。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了书名,著名数学家、诗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写了题词,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也写信鼓
励靖安诗社认真编好诗集。征稿时,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
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600多名作者的诗、词、联、书法篆刻等作品一千
多首(件)。收入《清风集》的诗词,首首都是对况钟的讴歌。美国美
东中华诗友会副理事长天楚先生在诗中唱道:“黎民长颂况青天,五百
年来敬意绵”,台湾中华诗学研究所、大学教授龚嘉英先生作诗赞道:
“一代乡贤昭史册,千秋遗爱在苏州。”江苏诗协会员、苏州市沧浪诗
社常务副社长陈锦珊也声声吟咏:“一身正气世间稀,两袖清风美誉
驰。”……
又是一阵清风送来,让我感到渾身舒快。我们在“况钟园林”的小
径上漫步多时,不觉又回到况钟新墓前。
“况钟的旧墓原来在什么地方呢?”望着况钟新墓,我终于将悬在
心头的问题向朋友提了出来。
“原位于靖安县高湖乡崖口村的神州山上,”朋友告诉我,“但在
‘文革’中被毁。一九八三年,靖安县政府在况钟诞生六百周年之际,
为他重建了新墓,并将原占地五百多亩的‘森林公园’易名为‘况钟园
林’,让后代永远纪念、缅怀、传扬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
‘况青天’。”
是的,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 “况青天”,确实应该让
我们以及后代们永远纪念、缅怀、传扬。特别是在当前开展共产党员先
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学习这位古人,很有必要。要告诫那些正在或者
正想贪污腐败的官吏们,将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为警语吧!主动
地、及时地、迅速地、完全彻底地警醒过来,真正做到廉洁奉公、勤政
为民,真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真正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不然,永眠在这“清凉世界”的“况青天”如何能够安息?我们
的焦裕禄如何能够安息?我们的孔繁森如何能够安息?我们的郑培民如
何能够安息?我们的任长霞如何能够安息?那千千万万个为党、为祖国、
为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又如何能够安息啊?
1988年8月 日初稿
2002年9月28日修改
2005年6月29日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