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洽特一時興起,花一小時打出。
本人未讀過小說與設定,純粹就觀眾角度欣賞。
***********************************
關於涼宮動畫最大的後悔,就是沒有完全的按照播送順序來看﹍第一話
《朝比奈實玖榴的冒險》,其實也可以看作本作的縮影。
看涼宮動畫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敘事主體的切割與重現,翻成白話來說就是
大家說的「這是部看阿虛碎碎念的動畫」。
在第一話「實玖榴的冒險」中,相信觀眾立刻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疑問,明明
動畫名稱是「涼宮春日」這個人的憂鬱,為甚麼到了第一話卻變成了「朝比奈」
這個人的大冒險?也就是說,在這裡有了一種動畫題名和動畫內容相異的現象。
我把目前流行常見的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敘事,稱作「傳統的敘事法則」。
傳統的敘事法則,無論是文字或電影,講究的是主題明確,敘述精準。這種題名
和內容相異的現象,用這種觀點來看,涼宮春日的憂鬱只是一套敘事主題不明確
的動畫,但是它真的主題模糊嗎?或者是出於對於藝術法則、詮釋規則的反抗?
我剛剛說過,涼宮動畫的主題,最容易讓我感受到的是敘事主體的切割與
重現。以第一話舉例,畫面的規格採用學生自製電影的畫面,故事乍看之下以
朝比奈為主角(推動劇情的人),實際上,觀眾看到的已經是「涼宮春日」後製
的結果(後製的結果是產生了這段影片)。「後製」在這裡扮演的概念是劇情的
重現(在產制的影片的過程是一套演員一直重拍,導演篩選並留下想要的畫面的
過程)
所以雖然由朝比奈在推動劇情,展現的卻是涼宮春日的意志。換句話說,
雖然「敘事」的主角是朝比奈,涼宮春日的影響卻無所不在,導演「超監督」
不旦居於幕後也直接走到幕前。也就是說,目前為止敘事策略上的變動,將
「敘述(Narrate,故事的展開)」和「人稱(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完全的
切割開來。
以往的動畫敘述者(Narrator)和主角的人稱是完全合一的,當我們說這
部動畫是「第一人稱」,觀眾是透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但是當觀眾習慣這種
敘述策略的時候,無形中也產生了敘述法則。敘述法則的例子像是:主角看不見
的東西觀眾就看不見。(所以,違反這個法則的第一人稱敘述是劣作,是失敗的
敘述)
但是涼宮春日的憂鬱思考了這種關係。敘事法則是絕對的嗎?將敘事法則
切割成「人稱」與「敘述」分開的樣子,之後再進行「重組」,就創造出這種
獨特的敘述脈絡。(後面由還加上了阿虛的碎碎念,進一步使得敘事由更激烈的
切割獲得更多的廣度)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種敘述正好也是動畫或電影產制的過程,電影不是
憑空產生的,電影來到觀眾的面前的時候已經是篩選好的資訊,篩選資訊的人是
導演,是後製人員,經過它們的篩選而保留下來的影像,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
電影。也就是說,觀眾和導演之間有一個斷層,意思是如果觀眾不認識導演,
對於看這部影片沒甚麼影響。觀眾不會因為看影片,而自動和導演建立出某種
關係。「後製」這道手法將觀眾和導演切割開來,
但是在《涼宮春日的憂鬱》動畫中,這種觀眾與導演的關係完全變了樣。
涼宮春日在編導的時候聲音不斷從後面傳來,使得電影看起來完全像是拍攝實況
,更有甚者,她還會直接走到幕前指導朝比奈的動作。這都是在電影院的導演
不會讓觀眾看見的事情。
《涼宮春日的憂鬱》這種手法,不僅顛覆了傳統的敘事策略,也改變了觀眾
與幕後(超監督一行人)的關係。也正因為這動畫顛覆了觀眾過去所習慣的敘事
策略,才會讓觀眾這麼的難以投入吧﹍(嘆)
這是在下對涼宮小小的觀後感。明眼人看得出來這些都集中在第一話,沒錯
,這只是《涼宮春日春日的憂鬱》這套動畫裡非常小的一個精華,整部動畫有
非常多可資探討的東西,這是冰山的一角。其中阿虛的碎碎唸角度是對主體性
更大的顛覆;古泉所提出種種形而上的概念﹍是這套動畫更深刻的內容,也是對
整個媒體產業更多的反思。和這些觀念相比,時間軸的顛覆就不是這麼的重要。
***********************************
在洽特一時興起,花一小時打出。
本人未讀過小說與設定,純粹就觀眾角度欣賞。
***********************************
關於涼宮動畫最大的後悔,就是沒有完全的按照播送順序來看﹍第一話
《朝比奈實玖榴的冒險》,其實也可以看作本作的縮影。
看涼宮動畫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敘事主體的切割與重現,翻成白話來說就是
大家說的「這是部看阿虛碎碎念的動畫」。
在第一話「實玖榴的冒險」中,相信觀眾立刻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疑問,明明
動畫名稱是「涼宮春日」這個人的憂鬱,為甚麼到了第一話卻變成了「朝比奈」
這個人的大冒險?也就是說,在這裡有了一種動畫題名和動畫內容相異的現象。
我把目前流行常見的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敘事,稱作「傳統的敘事法則」。
傳統的敘事法則,無論是文字或電影,講究的是主題明確,敘述精準。這種題名
和內容相異的現象,用這種觀點來看,涼宮春日的憂鬱只是一套敘事主題不明確
的動畫,但是它真的主題模糊嗎?或者是出於對於藝術法則、詮釋規則的反抗?
我剛剛說過,涼宮動畫的主題,最容易讓我感受到的是敘事主體的切割與
重現。以第一話舉例,畫面的規格採用學生自製電影的畫面,故事乍看之下以
朝比奈為主角(推動劇情的人),實際上,觀眾看到的已經是「涼宮春日」後製
的結果(後製的結果是產生了這段影片)。「後製」在這裡扮演的概念是劇情的
重現(在產制的影片的過程是一套演員一直重拍,導演篩選並留下想要的畫面的
過程)
所以雖然由朝比奈在推動劇情,展現的卻是涼宮春日的意志。換句話說,
雖然「敘事」的主角是朝比奈,涼宮春日的影響卻無所不在,導演「超監督」
不旦居於幕後也直接走到幕前。也就是說,目前為止敘事策略上的變動,將
「敘述(Narrate,故事的展開)」和「人稱(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完全的
切割開來。
以往的動畫敘述者(Narrator)和主角的人稱是完全合一的,當我們說這
部動畫是「第一人稱」,觀眾是透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但是當觀眾習慣這種
敘述策略的時候,無形中也產生了敘述法則。敘述法則的例子像是:主角看不見
的東西觀眾就看不見。(所以,違反這個法則的第一人稱敘述是劣作,是失敗的
敘述)
但是涼宮春日的憂鬱思考了這種關係。敘事法則是絕對的嗎?將敘事法則
切割成「人稱」與「敘述」分開的樣子,之後再進行「重組」,就創造出這種
獨特的敘述脈絡。(後面由還加上了阿虛的碎碎念,進一步使得敘事由更激烈的
切割獲得更多的廣度)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種敘述正好也是動畫或電影產制的過程,電影不是
憑空產生的,電影來到觀眾的面前的時候已經是篩選好的資訊,篩選資訊的人是
導演,是後製人員,經過它們的篩選而保留下來的影像,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
電影。也就是說,觀眾和導演之間有一個斷層,意思是如果觀眾不認識導演,
對於看這部影片沒甚麼影響。觀眾不會因為看影片,而自動和導演建立出某種
關係。「後製」這道手法將觀眾和導演切割開來,
但是在《涼宮春日的憂鬱》動畫中,這種觀眾與導演的關係完全變了樣。
涼宮春日在編導的時候聲音不斷從後面傳來,使得電影看起來完全像是拍攝實況
,更有甚者,她還會直接走到幕前指導朝比奈的動作。這都是在電影院的導演
不會讓觀眾看見的事情。
《涼宮春日的憂鬱》這種手法,不僅顛覆了傳統的敘事策略,也改變了觀眾
與幕後(超監督一行人)的關係。也正因為這動畫顛覆了觀眾過去所習慣的敘事
策略,才會讓觀眾這麼的難以投入吧﹍(嘆)
這是在下對涼宮小小的觀後感。明眼人看得出來這些都集中在第一話,沒錯
,這只是《涼宮春日春日的憂鬱》這套動畫裡非常小的一個精華,整部動畫有
非常多可資探討的東西,這是冰山的一角。其中阿虛的碎碎唸角度是對主體性
更大的顛覆;古泉所提出種種形而上的概念﹍是這套動畫更深刻的內容,也是對
整個媒體產業更多的反思。和這些觀念相比,時間軸的顛覆就不是這麼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