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書

提供喜歡顛覆及嘗試另類創意的寫手一個表演空間
每日限貼兩篇
[img]http://www.xishu.com.cn/cgi-bin/getimag ... &FLAG=1806[/img]
書評 張永義
  《要不要,不要拉倒》(1976)一如它的書名,俚俗、乾脆而響亮,雷蒙費德曼竭力營造一個開放而又封閉的文學空間,這位聰明的美國大學教授,他是不會被蘋果的鮮紅和淡綠、果肉的甘甜和酸澀這些外在的色味所迷惑的,直接切入小說創作的核心,才是費德曼先生的真正意圖。
  《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裏評述二戰後美國小說發展的三個分章節的文字分別是由布拉德伯裏、費德曼和拉裏麥克弗利撰寫的。而費德曼所著重研究的則是那種“自我反映小說”,事實上這個名稱和後現代派、新小說或超小說等概念多少是相近似的。斯特恩的《項狄傳》和狄德羅的《宿命論者雅克》這兩部18世紀受盡嘲諷的荒誕反常之書被費德曼尊奉為“自我反映小說”的先驅之作,而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在1959年的發表則揭開了序幕。費德曼引為同道的美國實驗小說家就有十數位,這裏既有我們所熟悉的品欽、馮尼格、巴思、巴塞爾姆、霍克斯、庫弗等人,也有科辛斯基、布朗蒂甘、威廉加斯、以賽碼利裏德等國內譯介甚少的作家,我僅僅讀過《被塗汙的鳥》、《在西瓜糖裏》,並且記住了加斯的觀點,他試圖把論文形式和小說完美地結合起來,聲稱優秀的小說家應該把讀者囚禁在他的敍述語言當中。
  雷蒙費德曼也為我們設計了一個無限自由的牢籠。“Take it or Leave it”,去留聽便。當我們“拿起”這本小說時,最初的感受可能是無從下手,因為小說故意“取消”了頁碼,一些段落還“取消”了標點符號,而整本書的排版更像是出現了嚴重的印刷錯誤,多種字體的大小取消了統一,間插的法文語段也取消了翻譯,更讓一般讀者氣悶的是小說裏揉雜了各種無意義的字元代碼、病句、毫無緣故的重疊和釋義、虛實線、星或朵狀圖案,一些文字的排列組合以及大量的空白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狀,書中甚至還有一張“請沿虛線剪開並寄回出版社”的問卷表,雷蒙費德曼沒有忘記跟讀者幽默一下,他告訴我們這個見鬼的問卷表“承蒙白雪公主提供”。
  如果“拋開”作品的形式不論,《要不要,不要拉倒》這部可供選擇閱讀的小說還是“保存”了大致的故事情節。一位二戰中倖存的法國青年參加了美國北卡羅來納第82空降師,背景是在1951年,他接到了赴朝鮮作戰(作品裏不無嘲諷意味地稱之為從三藩市乘船去遠東,“派往國外服務”)的命令,尚且還有三十天的假期,可以借機到全國觀光遊覽。或許,讀者會拿起本書和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或者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等五十年代誕生的以描寫美國公路風光以及旅館文化而著稱的長篇小說來比較,那麼你將要大大地失望了。雷蒙費德曼倒像是一個可靠的錄音師,他原封不動地“錄入”了骯髒混亂的軍營生活和作家的苦難經歷。那位移居美國已經三年的法國青年滿口的污言穢語,而他居然自稱讀過了加繆的所有作品。這位將美國形容為漂亮的奶牛和“肥胖的婊子”的法國佬一方面大談“打撲克操女人”——小說的第Ⅱ部分甚至名為“自慰姿態”,另一方面又透露了他的苦難身世,大致的事實是1942年7月14日,“我”的父母姐妹以及所有親戚都被抓捕,後來死在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段不幸的往事費德曼寫過無數次,他不是以控訴的方式,相反,故意採用了逗笑的描寫來面對親人們的“缺席”和個人的“逃脫”。例如在《致相關者》裏,薩拉的表哥、那個日後的雕塑家因為被母親藏進了壁櫥而得以倖免於難,這位十二歲的猶太小男孩只穿著內衣,躲在黑暗的壁櫥裏瑟瑟發抖,一扇門把他和親人隔在了兩個世界。這個小男孩在壁櫥裏找到了一雙舊鞋和一盒方糖,以及從父親的外套裏翻出了“一把鑰匙、一個別針、一個鉛筆頭、一枚硬幣和一些鬆散的煙草”,這些就是整個家庭留給他的所有物品了。黑暗中的小男孩不得不在壁櫥裏解手和進食。拉屎,他努力憋了儘量長的時間直到疼痛難忍,不敢發出聲響來;而方糖他只能嘬一小口,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吃了。最後,這個男孩穿戴著父親留下的外套和帽子,拎著鞋子,把舊報紙包裹著的糞便“扔棄”掉,輕聲地從這個不復存在的家庭“離開”了,不留痕跡。雷蒙費德曼在講述故事主人公其實也是他自己的這段倖存史時,沒有忘掉逗笑,他形容那個裝扮成大人樣子逃跑的孩子是“他父親的一個小小的滑稽的模仿之作”。
  和大部分後現代風格的小說相似,《要不要,不要拉倒》也具有顯著的拼貼、戲仿、意義消解、自相矛盾等特色,故事的講述一再被漫篇皆是的離題話所打斷和延宕。費德曼告訴讀者,應該採用很隨意地態度來翻閱他的作品,就像跳傘兵永遠無法在同一個地點著陸,世界上也沒有同樣的一片樹葉和石頭,我們隨時隨地採用任何一個姿勢都可以即興地拿起或放下閱讀,一如本書的題名所示:Take it or Leave it。
  ……

我買的是一本已經拆了封的,於是我隨手翻了翻......然後就覺得好好笑呀,是我喜歡的風格,晚上熬夜一口氣讀了一半,覺得形式上還是有可取的地方的,能夠把拼貼和蒙太奇結合的這麼連貫,技術含量是相當高的,瞎寫並且能夠寫的好其實比常規寫作要花費更大的精力與思考
美中不足的是語言不是我喜歡的風格或者說後現代文學的翻譯作品大多都是這種腔調,也或者說是我本人的理解程度或者說對文字的駕禦能力還沒有提升到那一步,怎麼形容呢,就是說是不是太簡單太口語化了,,,,,,

推薦這本書倒不是說他的故事情節有多麼新穎,形式到底有多麼超前,後現代哲學到底有多麼深刻,
反文化的態度到底有多麼堅決等等等等等,而是
再我個人看來,他那種粗俗荒唐的戲謔手法還是蠻好笑的,比如現在在我看到的內容當中,那兩篇荒唐無比的情書就足夠值這本書的價錢……

這是兩年前的書,臺灣應該有賣的,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