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擷取〉《從拜波之塔到沉層》李英豪

提供高中以下學生投稿及文學討論用
  我在閱覽《張默自選集》一書時,翻至後面的評論。覺得頗不錯。

  那是李英豪所寫的〈從拜波之塔到沉層〉。其中〈三〉的部分,有不少於創作時值得注意的,在此節取片段,並稍加刪修:

  「……對於節奏的把握甚佳,音調抑揚收放,很逗人喜愛。但,表現上的輕柔,反沖淡了意念。這時,詩不是濃咖啡,而是一杯放了冰塊的淡果汁,有一種臞美;但當冰塊逐漸溶了,卻沖淡了果汁的味道。它們只是輕音樂。……因此,意念浮薄,倚重句式上的節拍和音樂性。倚重音樂性而求旋律,本來沒有什麼不對,而且音樂是心象的動向;但卻因利成便,因便成性,卻不時削弱了內心造型的深刻性和堅實性。由於要表現一種輕忽幽微,欲吞欲吐的情緒。使用排比,譬喻,複沓,疊字,繼起,回應,重句……來增加節奏,結果一是使意象鬆弛和離間,一是成為敷陳散漫,甚至將聯想侷限於一條線式,使觀念表現失差〈或說被節拍淹蓋〉或謀殺了美好的意象;也就是說,詩的語字句式本身是有音響節拍了,可是詩的語言卻失去張力和彈性。……」

  「……為免流於詩想與感性上的『概念化』,在運用語句時,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太愛用形容詞,重疊句式和其他一些轉接語氣或指出時態的字詞。……『的』,『著』,『而』,『與』,『這』,『那』……等字,有時用得不必要。『於是』,『因此』,『如果』,『所以』,『而且』,『以及』等連詞,有時不錯可轉接意象,但卻需注意,太多這樣的連貫,每易流於散文句式,失諸濃鍊緊密,語言的反射性就減少而難以耐久。詩人很多時宜切去意象間的鎖鏈,讓讀者以聯想的線,再去貫穿吧!」

  「形容詞用得太多的後果,易成為意象止於明喻和直接,而扼殺了意象豐繁的反射義。如『高高的』,『緩緩的』『遲遲的』,『奇特的』,『長遠的』,『……的』,『……的』。在詩的調子上是成功的;顯出泛動的音節進行。但,詩人也要問:我是否一定需要這樣的形容嗎?是否除以形容陪托出感受外,別無其他方法?形容詞太多,每易減弱讀者的感應力和詩本身的震撼力和密度。」

  「適切的疊用句式,可增加情緒的強度,和節奏的趣味;但多了一些,常會影響語言的純度和彈力。……」

--------
崎雲你這壞人 ><"
我自己po了啦! ~"~||

謝謝獨蠍‧雨言的分享^0^~
這貼超讚~~~我決定ㄑ買張默自選集了~~~
推推!

輕衣 寫:謝謝獨蠍‧雨言的分享^0^~
這貼超讚~~~我決定ㄑ買張默自選集了~~~
推推!
那是民國七十幾年出的書 @@ 可能不易買到

張默的詩還好〈創世紀詩社中,個人偏好 瘂弦,洛夫,朵思《飛翔咖啡屋》 :oops:
就是李英豪這段評論中肯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