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憶症──淺談新詩的閱讀與被閱讀

提供高中以下學生投稿及文學討論用
  這些日子以來,陰雨綿綿一如早夏的前奏,簷下答答答的聲響令我頓有感悟,思緒「裂成水滴爬滿無色玻璃」。這在我專注著完成長詩「倖存者年鑑(The Almanac of the Survivors)」時,無疑是種隱形的助力。而在又一個早晨,陽光還懶懶的,碰巧獲悉妳的來信,得知妳正為了解讀我的詩而煩惱,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所以我想以一封信的長度來和妳來談談,所謂新詩的閱讀與被閱讀(to read and to be read)。

  通常,我們讀一首詩(其它文體亦然)會先從標題讀起,在這個詭譎多變的時代,自然有「無題」或沒有標題的文本,暫且不論這些,標題仍是解讀文本最好的線索之一。一個好的標題,必須契合主題,具有清晰的脈絡,若有「渾渾噩噩之虛無」與「菊島‧一九六六」兩題,我必然選擇後者。因為「虛無」本身的作用不強,尤其再疊上個朦朧的形容詞,更讓詩題陷入五里霧之中,全然抓不著頭緒;而菊島就很明顯是個地名──即便我們先前不知道那是澎湖──有了地點又指出時間,就能告訴讀者妳要說的是個甚麼樣的故事,讓他們有心理準備去猜測妳的佈局和場景,他們會很有興趣得知那年在那裏發生了甚麼事情,進而造成懸念。也就是說,一個好的標題是吸引人閱讀的誘因。當我們想在浩瀚書海裏撈一本適合自己的詩集卻無從找起,它們又靠得如此緊密,祇留下邊臂膀,等你將其溫柔地高舉並且翻閱,此時書名的重要性便顯得無可比擬了。而書名經常就是其中的某個詩題。音樂專輯裏的主打歌不也都這樣來的麼?

  然後妳急於解讀,急於一窺究竟。我以前說過,詩是由意、象所構成,無論古詩新詩,必然有這兩種成分存在;而我在「一首詩構成之要素」裏的說辭:藍山咖啡(Jamaica Blue Mountain Coffee)和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自是揶揄之意。要解讀甚至於解構文本,其實是非必要的。我們需要的僅僅是閱讀,閱讀後再感受,感受象是怎麼轉化為詩人筆下的意:他要表達甚麼,確切一點地說,他表達了甚麼。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理論闡述著:「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是的,這即是我們不斷聲稱的「誤讀(misreading)」。詩的可能性無窮,這或許是妳寫詩的理由,妳可以在裏頭盡情地揮灑創意,所以妳寫詩。的確,新詩比起其它文體是自由得多了,況且我們還能夠給它冠上個「自由過度」的標籤。因此妳在讀詩的時候,也應該是要放鬆,甚至放縱的,縱使是那些帶來緊張的文句,它們影響了妳的情緒,卻絲毫遮掩不住任何可供閱讀的縫隙。作者尚且如此,我們作為讀者,更要去發掘微乎其微的可能,那些被隱藏的部份,更甚者,是連作者都忘記了的潘朵拉的盒子。

  我們好奇,所以試探。這是很好的出發點,人類因為好奇,才促成社會的進步。從古詩到新詩,正是經歷許多改革發展而成的面貌,文學有著時間、文化上的差異,閱讀的方式自然不盡相同,廣東詩人韓鈺(Henry Han)提到:「當地的獨特文化塑造了當地人對於詩歌的獨特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祇有中國人才體會得到的黃河的壯闊;一旦經過翻譯(If you want to see more, go up one more level.)之後,『go up one more level』便出奇地成為『展覽館的引導告示』。」將兩個截然不同的符號系統相互轉換,要知道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正如韓鈺所言,我們祇能從修辭層面極力去靠近屬於真相的那一塊,而不是去瞭解真相;另外,我們在翻譯詩的時候,往往比翻譯散文失去得更多,藝術性缺乏(我們自己認為)的閱讀,還是我們需要的麼?這依然見仁見智。我所要強調的是,閱讀這種行為,如果把自己和作品建立在相符的文化體系之上,最容易體會到作者意欲表達的思考。妳泰半的時間住在台灣,呼吸和我一樣的空氣,想必對於閱讀我的詩作是沒有隔閡的,端看妳從哪個角度去揣摩詩人的心境。妳是我而我也是妳,用此種心態閱讀下去,或許妳就覺得那居然不是首詩了:「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想想便是個道理罷。

  或許妳又會問,對於拼貼意象的詩閱讀甚難,是不是就放棄了,轉移目標讀易懂的文本?親愛的,我當然不會強迫或阻止妳去閱讀任何事物,不怕妳受傷,反而更希望妳學習。我剛學詩時,不自量力地寫了首詩贈予教導我的朋友,


夢中我以為你是腳邊的野薑花任風怎麼吹也吹不跑只讓小雨淋在你的身上你就舒展舒展舒展舒展狂妄地舒展直到每一塊土地都被你親吻然後拋棄在無人看管的垃圾堆從根部腐敗之後只能不停地喘息因為我從未在你的胸口留下一些關於黑夜的印記是一種墮落的證明不需要什麼鬼證書的證明我只要你知道就好你不知道也沒關係反正有那麼多人看似罩著你其實那只是幌子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寫一首好詩但那是空想啊但那是呼告啊但那是天空的缺口的仰望啊


現在看來依然非常不上道,這類去標點的實驗,自可和妳提出的,閱讀困難的詩,擺在同個模型下一談。拼貼手法流行至今,不過十數年歷史,雖然未受多數人承認,實驗性的東西總是前衛得要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有實驗,才有我們口中所說的新詩。而我們再拿新詩來做實驗,怎麼說也是不為過的。我建議妳別放棄這類閱讀,它們更活絡妳的想像,也堅強妳的意志,畢竟我們閱讀的目的是多方面涉獵以完成自我,而不是固執地說妳祇喫白酒蛤蠣麵。大多時候,就連作者也說不上來他之所以實驗的理由,我們推測,最有可能的是潛意識的再現(reappear),詩人是具有反動的靈魂的,他們寫美麗,也寫哀愁,遠比一般人更能「閱讀」這個世界。好了,這下子談到重點了,我們為何必須以詩為基點來閱讀自然與人類合諧的爭吵呢?

  說真的,我們時常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自然,很近,很近的。每天,當第一道陽光向我撲來,花朵便綻開,小草挺直腰桿;風吹著,把我的說話聲送到倫敦讓妳聽見。多麼美好的安排!於是我想寫詩了,一切都如此地不可理喻卻又順其自然。我曾經在觀音山上眺望,八里旁邊是淡水河,市鎮是人類的精神,河川是詩的體現;那天也飄著雨,我在思索關於文本的表現方式,不自覺又寫下些歌詠景致的詩句。那是有感於自然的感召而寫的,詩之濫觴本是祭神,神即為大自然的表徵,至此,詩的目的很清楚了:還原自然。但自然要運用甚麼技巧方能還原?古人用賦比興,我們也是,祇是說法稍稍有點不同罷了。相較於眾多古詩的純寫景,我們還能賦予自然更深層的隱喻:


當你平躺下來
我便成了河
迴繞你的頸間
在你唇邊乾涸
竊想你的眼神
我戀戀不捨
聚為一泓泉水
深邃清澈

當愛燎原成災
你徐徐側身
堆積肥沃河床
我是朝聖的人
我是客途的雁
卻一往情深
從此無意追逐
新綠的春

任我流吧
層層冰川
億年換幾吋
我也寧願這麼盼
等到昏黃
等到癡傻
等著公主吻青蛙

魔咒緩緩退盡
你笑得厲害
天曾缺掉的角
無非此等神采
我將殘翼放下
從河中走來
你正頷首告知
這裡有愛


詩歌本一體,這首張雨生的「河」,正是以淡水河為背景作的歌詞,其中也充滿了詩意。華美的事物總值得我們留駐,「河」的技巧性自然不在話下,談及本歌,有人的感想很單純,就是淡水河和觀音山的戀曲嘛,沒甚麼。雨生卻出人意表地承認了:這是首不折不扣的情色詩。多令人驚豔的答案!我才明瞭,性愛也能寫得不急不徐,或者說是婉約;隱在安靜山水中的秘密,莫過於此。恰好驗證了前面提到的「誤讀」,文本的多面相是交付讀者決定的,而不是文本本身。文本頂多提供個別的線索,比如詩題,比如排列。當然線索也能是錯誤的引導,否則情色詩怎麼能作為風景?線索是種幫助讀者在閱讀當下接近作者的方式,我們在推理的遊戲中得到最美妙的高潮。反覆幾次後,妳手裏就有了一疊那些「可能是答案」的答案,妳可以寄給作者,讓作者認識更深的自己;也可以小心翼翼地收藏,讓一首詩有如萬花筒般的人生。我們稱線索為表面的象(無論錯誤是否故意地營造),妳在閱讀過程提煉出的那些,我們稱之為意。交互投射的結果,是我們早料想到的偉大的情懷──哪裡有自然,哪裡就有詩篇。

  自然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類;基於這點論述,我們得證,哪裡有人類,哪裡也就有詩篇。詩也被人類用以表達自己的人生觀,「Actually, if you don’t know everything about the world that you would not be worried of what’s happening around you and the coming of those can stop your life in a minute.」韓鈺如是說。這大概在闡明一種道理:如果你並不瞭解這世界的一切,你不會為發生在你身邊以及隨時結束你生命的事物而感到憂愁。我們認為詩人永遠是同個模子印出來的,似乎沒有把憂鬱掛在臉上,就沒有資格稱為詩人。其實,詩人祇是對詩作的品質保證,尚且沒有一個職業名為詩人。我們開始從詩去閱讀世界,列舉了許多可能的猜想,連孔夫子不願多談的生與死的問題,妳都有深刻的「我認為那應該是……」那麼恭喜,妳和詩歌的手牽得更緊了。但妳會不會因而害怕呢?每個寫詩的人都想過這樣的問題:下一分鐘我們將何去何從?還是宇宙根本沒有時間可言?隸屬哲學的範疇,某些詩人將其擴大,久久停滯在對未來的思考,卻忘記反映現在。正因是「未來」,我們不可能活在那裡,詩人的工作是把他們閱讀到的世界的知識廣佈給接觸詩已久的、對詩的概念剛起步的以及尚不知詩為何物的朋友。我們背負著使命,這是我們加諸於自己的。詩人為甚麼臉上老是掛著憂鬱,看看我罷(這也是種閱讀),妳就立刻會知道那是被加油添醋而我們無言以對的表象了。答應我,無論在順境逆境,都嘗試用心感受,好麼?

  最後妳問我,我們談了那麼多,到底甚麼是「被閱讀」?

  其實這要妳自己去體悟了,當我們完成一首詩,我們會預設立場,寫了它,到底要讓讀者閱讀到甚麼。這是重要而且是絕對必要的自省程序,不然就變成我所嘲弄的自動書寫。自動,全然是不需要理由的。妳能接受一首沒有理由沒有目標的詩麼?我想很難。任何事物都有遵循的方向,也可能妳自己不知道,但是妳要積極地賦予它生命。和妳分享我切身的經驗:把自己當作詩罷,想著無數的讀者來觸摸妳、搥打妳、撕扯妳、穿透妳、閱讀妳。我們隨時保持靈敏的觀察和創造,靠的就是這些想像力(imagination)。閱讀要求想像力,被閱讀(創造的過程)更是嚴格地要求,原因無它,祇是種詩人對生命極致的渴望、追求。我知道妳在那裡仍不間斷地書寫,寫評論,寫理想,寫偉大的愛情。我很羨慕妳能夠堅持下去,文學不是條好走的路,妳若有幸在其中理出個頭緒,我斷言,那是不幸的,因為妳走錯了路子,真正的文學是沒有道理可言的。我們充其量突然在甚麼的一個瞬間瞭悟了自己是誰、從何而來,旋即又消逝了。我在「倖存者年鑑」的序言裏寫著:「你死亡了,就得面臨某個夜晚所塑成的砰然一響!接著一響;而你誕生,你是為序。」期盼妳在當中找到可用的線索,並推理妳的人生,一步步往真相迫進;如果可能的話,請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妳分享所有的蛛絲馬跡。

  甚麼時候,窗外的雨停了,又落了。我察覺到我浩浩湯湯的思緒將在這裡收筆,像是劃上休止符,下一封來自倫敦的白信封躺在我的郵箱裏之際,那又會是另一小節的開始了。方纔發現到,原來我寫過首「閱讀或者被閱讀」,遂在若有似無的記憶間成題,是不是因緣際會呢?哎,理還亂啊。不若下次我們來討論「雙視角詩派」罷?說好要寫著的,一拖又見炎夏。很久沒有寫這樣多的文字予妳,先說好了,假如妳沒有感覺,我自當下次改進;假如妳受寵若驚,我願同妳歡欣。煩歸煩,有些話還是得對妳說:直到今天,我還是沒辦法忘懷,我們對唱「河」的那個傍晚。因著我對詩的執著,以及對妳的執著。我們早心知肚明。在那應許之地,客途的雁匆匆,人走遠,河依然潺潺。我們應該是找到出口了,祇可惜沒有一片海能留給我們哭訴。此時我們都被閱讀了,故事被一頁頁翻過去,從一個人到兩個人,又剩一個人;但我相信,我絕對不會一個人孤單。

  最後的最後,還記得那句歌詞麼?這回,我們不唱了罷,默念在心底就好。

  甚麼時候窗外的雨,落了,又停了。我想,我又該去寫首詩了。

光兄的這篇好

崎雲送上公告區一個星期

我也要挺挺這篇

畢竟我也有出謀劃策阿......XD

:D

而且你還露面了兩次

而且頭銜還不錯

夠專業的感覺

PS:= =......那個韓國人再不開手機,下個星期三我的歷史報告就要泡湯了......

大哥你這篇說的多
妹子針對主題
就不再多言了

話又說回來 其實閱讀彼此的一刻
也彷彿在文字間
摸索自己的時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