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7 聯合報】
情字是至高無上的
【宇文正/報導】
新作表達對文明、文化的反思
初春,詩人鄭愁予來到花蓮。這個學期,鄭愁予應邀擔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駐校作家,愛詩的東華學子可以獲得這位「傳奇」詩人的親炙。除了幾場演講、可能參加在高雄所舉辦的國際詩人大會之外,大部分時間,他希望都待在安靜的花蓮。
這些年,鄭愁予並未停止創作,只是發表的不多;手邊有一系列作品,可望在明年夏天以前結集兩部詩集出版。他說他對詩的要求準則不變,風格也不會有太大幅度的轉變,但表現方式、內容不同。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語出楊牧〈鄭愁予傳奇〉)的鄭愁予,長年旅居美國,對於中西方文明、文化的異同感觸深刻,這一系列作品,跳脫個人的抒情,表達更多對人文、文明、文化的反思;也因為這些作品中心內涵相似,思維連貫,所以不打算零散發表,他希望一口氣同時出版。
他強調自己對詩的看法不變,就詩最基本的素質而言,從《詩經》開始至今,都沒有太大的轉變,它始終涵蓋在「人」的狀態之中,表現人類共有的基本狀況,歷來改變的只是形式、技巧。
詩的抒情本質 無可取代
詩人陳義芝在二○○四年《年度詩選》序中宣稱「二十一世紀抒情主體復位」、回歸「抒情至上」的年代,認為「詩不是傳播知識的好媒介,不為知識而存在」,向來被譽為台灣詩壇抒情大師的鄭愁予全然同意「詩本來就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存在,那是詩形式的論文而已!如果詩表達了知性,那是因為詩人的自然經驗中包含了知識性,不是為了傳達知識本身。詩的抒情本質是無可取代的;只是如何抒情,代有不同,語言、節奏,詩的技巧、形式不同而已。」
鄭愁予認為抒情詩有三個層次,情懷、情思與情趣,因詩人氣質的不同,注重的情也不同。詩作中三者可能兼備,也可能只具一、二。
情懷主要表現家國之思,對社會、民生的關懷,特別是當詩人具有民族、政治的領袖身分時,更常以詩表達詩人的抱負,如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雖有政治上的宣傳,仍然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人斷腸!」是關懷民生疾苦的名作。而面對亡國,詩人以詩表達忠藎之情,文天祥的〈正氣歌〉、岳飛的〈滿江紅〉都是情懷之作。
情思包括了對世界的哲思,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抒發,相較於情懷,情思是個人的抒情。在傳統詩裡,佔了絕大部分,尤其是思念親情、友情的作品,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正是膾炙人口的情思之作。
情字是關鍵
情趣使詩具有更高的傳播性,純粹的情思往往枯燥、自我,有了情趣就變得可讀了,也變得更有影響力,所以情趣也可以說是一種技巧。清朝詩人特別主張詩的趣味性,而現在流行的各種「主義」,所謂的後現代、城市書寫,表現的都是情趣的層次。
抒情詩裡,情趣固然重要,但必須能提昇人類精神生活,表現詩的、美的、真的、善的趣味,才是真正的情趣,否則就只是低俗的趣味了!所以「情」字是關鍵,抒發真摯的情感,才是真情趣。鄭愁予說:「『情』字是至高無上的,情,從『青』,是漢語中最美的一個字。」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都是以「青青」這個有抽象意味的「顏色形容詞」抒情,「青青」早已是詩中表現抒情境界的基型之一。有青在心便是「情」,與水相溶便是「清」,與人兒並立便是「倩」,它甚至能使爭字歸於「靜」!漢語中所有從「青」的字,青春、青年、清澈、菁華……無不美好。
說到青春,在東華任駐校作家,鄭愁予相當愉快,他喜歡東華的安靜,而「因為與學生的年齡『差別很大』,所以感覺更和諧,每一個學生都像自己的親人。」開學未久,他已感覺這一代學生中,不少人已經建立個人對詩的見解、寫出不錯的作品,甚至有的已出版詩集,具有頗好的發展條件。
期待一種詩人的情懷
至少在這個寧靜的校園一角,為青年學生開講、閱讀他們的作品,比放眼外界愉悅得多!才返台不久,鄭愁予就經歷各種的地震,有來自地底真實的地震,更有政治上的地震。關於政治,無論兩岸,只見到政治人物對現實、權勢、金錢的屈從,看不到人們渴望的睿智——一個能夠預見未來、民生走向、世界局勢的領導者,他忍不住對這個民族覺得失望!大風起兮,詩人期待的大智慧情懷,何時能出現呢?
情字是至高無上的
【宇文正/報導】
新作表達對文明、文化的反思
初春,詩人鄭愁予來到花蓮。這個學期,鄭愁予應邀擔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駐校作家,愛詩的東華學子可以獲得這位「傳奇」詩人的親炙。除了幾場演講、可能參加在高雄所舉辦的國際詩人大會之外,大部分時間,他希望都待在安靜的花蓮。
這些年,鄭愁予並未停止創作,只是發表的不多;手邊有一系列作品,可望在明年夏天以前結集兩部詩集出版。他說他對詩的要求準則不變,風格也不會有太大幅度的轉變,但表現方式、內容不同。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語出楊牧〈鄭愁予傳奇〉)的鄭愁予,長年旅居美國,對於中西方文明、文化的異同感觸深刻,這一系列作品,跳脫個人的抒情,表達更多對人文、文明、文化的反思;也因為這些作品中心內涵相似,思維連貫,所以不打算零散發表,他希望一口氣同時出版。
他強調自己對詩的看法不變,就詩最基本的素質而言,從《詩經》開始至今,都沒有太大的轉變,它始終涵蓋在「人」的狀態之中,表現人類共有的基本狀況,歷來改變的只是形式、技巧。
詩的抒情本質 無可取代
詩人陳義芝在二○○四年《年度詩選》序中宣稱「二十一世紀抒情主體復位」、回歸「抒情至上」的年代,認為「詩不是傳播知識的好媒介,不為知識而存在」,向來被譽為台灣詩壇抒情大師的鄭愁予全然同意「詩本來就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存在,那是詩形式的論文而已!如果詩表達了知性,那是因為詩人的自然經驗中包含了知識性,不是為了傳達知識本身。詩的抒情本質是無可取代的;只是如何抒情,代有不同,語言、節奏,詩的技巧、形式不同而已。」
鄭愁予認為抒情詩有三個層次,情懷、情思與情趣,因詩人氣質的不同,注重的情也不同。詩作中三者可能兼備,也可能只具一、二。
情懷主要表現家國之思,對社會、民生的關懷,特別是當詩人具有民族、政治的領袖身分時,更常以詩表達詩人的抱負,如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雖有政治上的宣傳,仍然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人斷腸!」是關懷民生疾苦的名作。而面對亡國,詩人以詩表達忠藎之情,文天祥的〈正氣歌〉、岳飛的〈滿江紅〉都是情懷之作。
情思包括了對世界的哲思,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抒發,相較於情懷,情思是個人的抒情。在傳統詩裡,佔了絕大部分,尤其是思念親情、友情的作品,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正是膾炙人口的情思之作。
情字是關鍵
情趣使詩具有更高的傳播性,純粹的情思往往枯燥、自我,有了情趣就變得可讀了,也變得更有影響力,所以情趣也可以說是一種技巧。清朝詩人特別主張詩的趣味性,而現在流行的各種「主義」,所謂的後現代、城市書寫,表現的都是情趣的層次。
抒情詩裡,情趣固然重要,但必須能提昇人類精神生活,表現詩的、美的、真的、善的趣味,才是真正的情趣,否則就只是低俗的趣味了!所以「情」字是關鍵,抒發真摯的情感,才是真情趣。鄭愁予說:「『情』字是至高無上的,情,從『青』,是漢語中最美的一個字。」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都是以「青青」這個有抽象意味的「顏色形容詞」抒情,「青青」早已是詩中表現抒情境界的基型之一。有青在心便是「情」,與水相溶便是「清」,與人兒並立便是「倩」,它甚至能使爭字歸於「靜」!漢語中所有從「青」的字,青春、青年、清澈、菁華……無不美好。
說到青春,在東華任駐校作家,鄭愁予相當愉快,他喜歡東華的安靜,而「因為與學生的年齡『差別很大』,所以感覺更和諧,每一個學生都像自己的親人。」開學未久,他已感覺這一代學生中,不少人已經建立個人對詩的見解、寫出不錯的作品,甚至有的已出版詩集,具有頗好的發展條件。
期待一種詩人的情懷
至少在這個寧靜的校園一角,為青年學生開講、閱讀他們的作品,比放眼外界愉悅得多!才返台不久,鄭愁予就經歷各種的地震,有來自地底真實的地震,更有政治上的地震。關於政治,無論兩岸,只見到政治人物對現實、權勢、金錢的屈從,看不到人們渴望的睿智——一個能夠預見未來、民生走向、世界局勢的領導者,他忍不住對這個民族覺得失望!大風起兮,詩人期待的大智慧情懷,何時能出現呢?